文言文解釋,文言文解釋

時間 2021-08-11 17:54:39

1樓:誠石巖鷹

書1.乃丹書帛曰「陳勝王」(寫,記下)

譯文:就用紅色的筆在布上寫下「陳勝王」三個字。

2.卒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文字)

譯文:(管飲食的)士兵去買魚來燒了吃,(剖魚時)看到了魚肚中的紅筆書寫有「陳勝王」字樣的布。

3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書信)

譯文:戰火不斷,家鄉來的書信顯得那樣的珍貴(和親切)。

4家貧,無以致書以觀(書籍,書)

譯文:家中貧寒,沒有什麼地方可以借書來看。

5拜送書于庭(國書)

譯文:在朝廷上把國書呈獻給皇上。

6舉世唯知其書(書法、字型)

譯文:全國上下都知道他的書法。

7《書》曰:「滿招損,謙得益」(特指《尚書》,泛指一切經書)

譯文:《尚書》(上)說:「驕傲使人蒙受損害,謙虛就能得到幫助。」

孰 1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通「熟」,仔細)

譯文:希望大王和大臣們仔細地考慮和商議這件事情。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誰,哪個)

譯文:『人』並不能生下來就能懂得許多的,誰能夠沒有疑惑呢?

3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孰與:與……比,哪乙個更……,**比得上)

譯文:我與城北的徐公相比哪個更漂亮。

4寒暑和節,而五穀以孰(成熟)

譯文:經過冬春夏秋,農作物才得以成熟。

5 孰若 (哪如、**比得上)

譯文:哪如這裡(或『**比得上你』看語境而定)。

易 1.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壁(換,換取)

譯文:秦王用十五座城池想要來交換我的和氏壁。

2.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改變,更改)

譯文:(做了)大官(以後)還沒有改變他(初為官時)的志向抱負的**,在天下(恐怕找不出幾個人)。

3.採掇者易辨識耳(容易,平易)

譯文:專事採集的人(是很)容易辨別和認識它的。

4.由是賊中險易遠近虛實盡知之(地勢,平坦,平易)

譯文:因此賊寇(要塞)中(**)山勢險惡(**較為)平坦(**)戒備鬆懈(**)戒備鬆懈都知道得一清二楚。

5.是以古之易財,非仁者,財多也(輕視)

譯文:所以古代人輕視錢財,(並)不是(他)仁義,(是他的)錢財太多了。

6.民富則田肥以易,田肥以易則出實百倍(整治)

譯文:百姓富裕了就能把土地治理得肥沃,土地肥沃了就能整治出多出原來好幾倍的收成。

7.榮祿固操、莽之才,絕世之雄,待之恐不易易(很,非常)

譯文:榮祿具有(像)曹操、王莽(一樣)的才能,是個世上少見的英雄,對付他恐怕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2樓:匿名使用者

人不是生下來就什麼都知道的,誰能沒有疑惑?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這名言的意思是人不是生下來就知道一切道理的,誰能沒有疑難問題?這就告訴我們不用為自己不懂得一些道理而感到羞恥,但後面還有一句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意思是有了疑難問題不向老師學習,它做為疑難問題來說,就永遠不能解決了。這就告誡我們要虛心學習,不能有了問題不去向老師請教

文言文翻譯的方法

3樓:w易梓涵

古文直譯的具體方法主要有對譯、移位、增補、刪除、保留等。

1、對譯

對譯是按原文詞序,逐字逐句地進行翻譯。

2、移位

移位是指古代漢語某些詞序與表達方式與現代漢語不同,翻譯時要按現代漢語表達習慣移動詞語位置。

3、增補

增補是指古代漢語省略或表達過於簡古的地方,今譯時要作必要的增補。

4、刪減

與「增補」相反,刪減是指原文中個別詞語可以刪掉不譯。文言文中某些表達方式和某些虛詞,現代漢語中已不再使用,也沒有類似的句法結構和相應的虛詞,遇到這種情況,只要譯文已把原文的意思表達清楚了,個別詞語可以不譯。

5.保留

保留指原文中有些詞語可以不譯而直接保留在譯文中。凡古今意義相同的詞語,特別是許多基本詞彙,如人、牛、山、草等,當然可以保留不譯。

擴充套件資料:

古文今譯常見的錯誤有以下幾種:

一、因不了解字詞含義造成的誤譯

由於不明用字通假,古今字、詞的本義和引申義、古義與今義、單音詞與複音詞等字詞問題而造成的誤譯,在文言文今譯的錯誤中佔很大比重。

二、因不了解語法修辭造成的誤譯

例如:1、孔子登東山而小魯。(《孟子·盡心上》)

2、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於前。(《狼》)

例1「小」是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如果不理解,就會譯為無法理解的「小了魯國」。這句應譯為「孔子登上東山而覺得魯國變小了」。

例2的「犬」是名詞用作狀語,不理解就會誤譯為「其中一條狗坐在前面」。

三、因不了解古代生活與典章制度而誤譯

缺乏古代文化常識,不了解古代社會生活,也會造成誤譯。

例如:1、故有所覽,輒省記。通籍後,俸去書來,落落大滿。(袁枚《黃生借書說》)

2、董生舉進士,連不得志於有司。(韓愈《送董邵南序》)

4樓:翡伊伊

名師指導

一、基本方法:直譯和意譯。

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有直譯和意譯兩種。 所謂直譯,是指用現代漢語的詞對原文進行逐字逐句地對應翻譯,做到實詞、虛詞盡可能文意相對。直譯的好處是字字落實;其不足之處是有時譯句文意難懂,語言也不夠通順。

所謂意譯,則是根據語句的意思進行翻譯,做到盡量符合原文意思,語句盡可能照顧原文詞義。意譯有一定的靈活性,文字可增可減,詞語的位置可以變化,句式也可以變化。意譯的好處是文意連貫,譯文符合現代語言的表達習慣,比較通順、流暢、好懂。

其不足之處是有時原文不能字字落實。 這兩種翻譯方法當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二、具體方法:留、刪、補、換、調、變。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國號、年號、度量衡單位等,翻譯時可保留不變。

「刪」,就是刪除。刪掉無須譯出的文言虛詞。比如「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沛公的侍衛樊噲。「者也」是語尾助詞,不譯。

「補」,就是增補。(1)變單音詞為雙音詞;(2)補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補出省略了的語句。注意:補出省略的成分或語句,要加括號。

「換」,就是替換。用現代詞彙替換古代詞彙。如把「吾、餘、予」等換成「我」,把「爾、汝」等換成「你」。

「調」就是調整。把古漢語倒裝句調整為現代漢語句式。主謂倒裝句、賓語前置句、介賓後置句、定語後置句等翻譯時一般應調整語序,以便符合現代漢語表達習慣。

「變」,就是變通。在忠實於原文的基礎上,活譯有關文字。如「波瀾不驚」,可活譯成「(湖面)風平浪靜」。

古文翻譯口訣

古文翻譯,自有順序,首覽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題,蒐集資訊,由段到句,從句到詞,

全都理解,連貫一起,對待難句,則需心細,

照顧前文,聯絡後句,仔細斟酌,揣摩語氣,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詞句之間,聯絡緊密。

若有省略,補出本意,加上括號,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譯,人身稱謂,依照貫例,

"吾""餘"為我,"爾""汝"為你。省略倒裝,都有規律。

實詞虛詞,隨文釋義,敏化語感,因句而異。

譯完之後,還須仔細,逐句對照,體會語氣,

句子流暢,再行擱筆。

5樓:

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關於「城」的文言文解釋

6樓:moon河漾琴心

1、都邑四周用作防禦的高牆。一般分兩重,裡面的叫城,外面的叫郭,城字單用時,多包含城與郭。城郭對舉時,只指城

舉例:城,所以盛民也。——《說文》

城郭溝池以為固。——《禮記·禮運》

使老弱女子乘城。——《史記·田單列傳》

城為保民為之也。——《穀梁傳·隱公七年》

城者,可以自守也。——《墨子·七患》

2、古代王朝國都、諸侯封地、卿大夫采邑,都以有城垣的都邑為中心。

舉例:邑曰築,都曰城。——《左傳·莊公二十八年》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後得一夕安寢——宋·蘇洵《六國論》

3、國舉例:土國城漕。——《詩·邶風·擊鼓》

4、築城

舉例:今吳是懼而城於郢。——《左傳·昭公二十三年》

5、守城

舉例:縣距刺史治所四十里,城嘉陵江南。——唐·孫樵《書何易於》

片語:1、兵臨城下:敵軍已來到自己的城牆下面。比喻情勢十分危急。

造句:兵臨城下,如何克敵制勝,還得大家出主意。

2、眾志成城:萬眾一心,象堅固的城牆一樣不可摧毀。比喻團結一致,力量無比強大。

造句:眾志成城,萬眾一心,才能勇敢地克服困難,戰勝困難。

3、滿城風雨: 城裡到處颳風下雨。原形容重陽節前的雨景。後比喻某一事件傳播很廣,到處議論紛紛。

造句:他**的訊息不脛而走,鬧得滿城風雨。

4、縣城解釋:縣治所在的城鎮。

造句:隨著爸爸工作的調動,全家人定居在縣城。

5、胸有城府:形容心機深沉,毫不外露,難於窺測。

造句:看他小小年紀,居然胸有城府。

文言文翻譯 10

7樓:迮玉芬能寅

【原文】上已封大功臣二十餘人,其餘爭功,未得行封。上居南宮,從復道上見諸將往往耦語,以問張良。良曰:

」陛下與此屬共取天下,今已為天子,而所封皆故人所愛,所誅皆平生仇怨。今軍吏計功,以天下為不足用遍封,而恐以過失及誅,故相聚謀反耳。」上曰:

」為之奈何?」良曰:」取上素所不快,計群臣所共知最甚者一人,先封以示群臣。

」三月,上置酒,封雍齒,因趣丞相急定功行封。罷酒,群臣皆喜,曰:」雍齒且侯,吾屬亡患矣!

」【譯文】高帝已經封賞了大功臣二十多人,其餘的人日夜爭功,一時決定不下來,便沒能給予封賞,高帝在洛陽南宮,從天橋上望見將領們往往三人一群兩人一夥地同坐在沙地中談論著什麼。高帝說:」這是在說些什麼呀?

」留侯張良道:」陛下不知道嗎?這是在圖謀造反啊!

」高帝說:」天下新近剛剛安定下來,為了什麼緣故又要謀反呢?」留侯說:

」陛下由平民百姓起家,依靠這班人奪取了天下。如今陛下做了天子,所封賞的都是像蕭何、曹參這樣的您自己親近喜愛的老友,所誅殺的都是自己生平仇視怨恨的人。現在軍吏們計算功勞,認為即使把天下的土地都劃作封國也不夠全部封賞的了,於是這幫人就害怕陛下對他們不能全部封賞,又恐怕因往常的過失而被猜疑以至於遭到誅殺,所以就相互聚集到一起圖謀造反了。

」高帝於是擔憂地說:」這該怎麼辦呀?」留侯道:

」皇上平素最憎惡、且群臣又都知道的人,是誰啊?」高帝說:」雍齒與我有舊怨,他曾經多次令我困窘羞辱。

我想殺掉他,但由於他功勞很多,所以不忍心下手。」留侯說:」那麼現在就趕快先封賞雍齒給群臣看,群臣看到雍齒受封,這樣一來,群臣也就人人都對自己能受封賞堅信不疑了。

」高帝這時便置備酒宴,封雍齒為什方侯,並急速催促丞相、御史論定功勞進行封賞。群臣們赴宴之後,都很高興,說:」雍齒尚且被封侯,我們這些人就沒有什麼可擔心的了!

」望採納噢~

文言文解釋,文言文解釋 5

帥氣的小宇宙 與字在文言文中的翻譯有以下6種 1 與 給予。例句 有張氏藏書甚富。往借,不與,歸而形諸夢。清 袁枚 黃生借書說 白話譯文 只不過我把書公開 給予 和姓張的吝惜書籍,不肯給予 似乎並不相同。2 與 黨與 朋黨 同類。例句 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宋 張載 西銘 白話譯文 人民百姓是我同胞的...

解釋文言文

冰梅霧雨 這句話應該是 子曰 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人不知,而不慍 yun,四聲 不亦君子乎?意思是 孔子說 學習 知識 並按時溫習它,不是件快樂的事嗎?有朋友遠道而來 相聚 不是件令人愉快的事嗎?別人不知道我,卻不生氣,這難道不是君子的所作所為嗎? 風格比較高 論語今解 學...

農夫耕地文言文的解釋,農夫耕田文言文翻譯

一 譯文 有個農民在田裡耕種,他喘幾口氣以後才揮一下鋤頭。有個過路人看見了譏笑說 你這個農夫真是太懶了 你喘幾口氣才揮一下鋤頭,這樣這個田乙個月也耕不完。農夫說 我不知道用什麼方法來耕地,你可以向我示範耕地的方法嗎?過路人脫下衣服走到田裡,喘一口氣連揮幾下鋤頭,每鋤一下都用盡全身的力氣。還沒過多少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