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中南山》中「分野中峰變」下一句是什麼

時間 2021-05-03 21:39:09

1樓:匿名使用者

終南山王維 太乙近天都①,連山到海隅②。

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③。

分野中峰變④,陰晴眾壑殊。

欲投人處宿⑤,隔水問樵夫。

譯文:終南山高大雄偉,幾乎接近天都,山山相連,直到海角。回望剛剛在身前退向兩邊的茫茫白雲,淡淡青霧,又瀰漫成了朦朧迷濛的一片奇幻的境界。中峰高大雄偉,成了分野之界,陰天和晴天裡千巖萬壑的景象相差懸殊。

天晚了,想要找個人家住下,我只好隔著水向樵夫打聽。

疑難點注釋:①太乙:終南山的主峰,也是終南山的別名,在唐京長安城南約四十里處。

西起甘肅天水,東至河南陝縣,綿延八百餘里。天都:因太乙為洞天之最,故曰天都,或說指唐都長安。

②連山句:山山相連,直到海角。 ③ 兩句詩互文。即「白雲入看無,回望合;青靄入看無,回望合」。

白雲,白茫茫的霧氣。青靄,也是霧氣,比白雲淡。

④分野句:中峰南北,屬於不同的分野。古代天文學家將天空十二星辰的位置與地上州郡區域相對應,稱某地為某星之分野。 ⑤人處:人家、村子。

賞析點撥:

鑑賞這首詩,首先要注意詩的線索和順序。作者以遊蹤為線索,以時空變化為順序,對終南山進行了描繪。首聯是遠觀,用誇張手法寫出了終南山的高峻、廣大,它高近天都,山山相連,直到海角。

頷聯寫進入山中所見到的雲霧繚繞變幻莫測的奇妙景象。頸聯寫來到中峰時所見到的景象,突出了山之高大、景象之變換無窮。尾聯寫登山流連往返,以至天晚欲尋覓宿處。

線索清楚,層次分明,在僅僅四十個字之內把終南山的高大雄偉展現在我們面前。

其次,重點鑑賞詩的第二聯。這一聯詩採用了互文的手法來描寫進入終南山所見到的奇妙景象。詩人進入終南山,朝前看,白雲瀰漫,看不見路,也看不見其他景物,彷彿再走幾步,就可以浮游於白雲的海洋;然而繼續前進,白雲卻繼續分向兩邊,可望而不可即;回頭看,分向兩邊的白雲又合攏來,匯成茫茫雲海。

這種奇妙的境界,凡有遊山經驗的人都並不陌生,而除了王維,又有誰能夠只用五個字就表現得如此真切呢?「青靄入看無」一句,與上句「白雲回望合」是「互文」,它們交錯為用,相互補充。詩人走出茫茫雲海,前面又是濛濛青靄,彷彿繼續前進,就可以摸著那青靄了;然而走了進去,卻不但摸不著,而且看不見;回過頭去,那青靄又合攏來,濛濛漫漫,可望而不可即。

總起來看,這首詩的主要特點和優點是善於「以不全求全」,從而收到了「以少總多」、「意余於象」的藝術效果。

2樓:眷戀淚有痕

王維《中南山》中「分野中峰變」的下一句是陰晴眾壑殊。

這聯的意思是:**主峰把終南東西隔開,各山間山谷迥異陰晴多變。

附:《中南山》全文如下:

太乙近天都,連山到海隅。

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

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

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3樓:匿名使用者

陰晴眾壑殊 謝謝採納

為什麼說王維《終南山》反映的是出入兩難的思想境界

4樓:匿名使用者

「出世」與「入世」是古代文人人生的兩個極致,是一切思想昇華至人類行動的終極關懷。任何思想的出發點都歸屬於二者(「出世」與「入世」)之一,它們都企圖指引它的受體——人向與其相一致的方向發展。可是乙個朝代思想的多元格局,必然為詩人提出了不同的人生理念(儘管它們的結果終歸「出世」與「入世」)。

這就使得生活在當下的人面對諸多選擇翹首兩望而不得不在各種思想的拷問中作出痛苦的抉擇。而在二詩體現出來最突出的矛盾就是「出世」與「入世」的思想鬥爭。《終南山》反映了王維出入兩難的思想境地,《望嶽》突出了杜甫出世的凌雲壯志。

首先,王維是乙個思想矛盾十分尖銳的詩人。唐朝盛行的儒、釋、道三大思想流派的觀點主張都在他的身上找到影子,它們對王維一生的影響可深至極,而佛教思想更為尤甚。《中南山》:

太乙近天都,連山到海隅。

白雲回望合,青藹入看無。

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

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這首詩寫的是終南山的雄偉奇觀,進入視野的,都是闊大、廣遠的景象。全詩突出主峰的巍峨巨集偉、群山的連綿不斷,白雲的迅速變幻、山表的青靄多變,天氣陰晴不定。全詩具有視野巨集大,氣勢磅礴的特點,正如前人所評:

「是詩在開闢之初,筆有鴻蒙之氣,奇觀大觀也。」(《而庵說唐詩》)《唐詩觀瀾集》,《唐詩彙評》第318頁)。這種大蘊涵著無限的佛學理氣並與「虛實結合,動靜相生」與禪學思想相吻合。

其中更能體現佛教禪字隱逸思想的是最後一句:「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此句是全詩的中心句,起點睛的作用,也是最能反映詩人內心世界的地方。

於詩人思想層面來**詩文與佛教禪字思想,單是這一句就足夠了。「樵夫」與儒、道的出世思想有莫大的聯絡。它的哲學理念已經不能簡單地用「打柴的人」來理解其中的韻味。

它已經與「隱士」掛鉤,在某種程度上已經與隱士的概念等同,成為了隱士的化身。

《終南山》全詩上部分對終南山的描寫並非僅僅因為對終南山的熱愛而去盡情抒寫,他的抒寫實質上是對最後一句作情感的積澱。終南山是歷代文人、隱士選擇歸隱的地方,詩人極言終南山的美。這種讚美與其說是對終南山景色的熱愛,不如說是對隱士生活(出世)的嚮往。

「欲投人處宿」很大程度上流露出詩人要在終南山歸隱的意向(抑或說感受歸隱生活的意向)。而不是單單為了住上一宿。可是這對於詩人來說是困難的。

一旦選擇了入世也就意味著他要放棄現實生活中的許多東西,可是這是不可能的事情,他不可能脫離現實社會而存在,任何乙個脫離現實而存在的人都是可怕的,而王維的生平也說明他並沒有完全入世。他走的是一條亦官亦隱的道路。

王維的個人生活經歷——「人生幾許傷心事」,對於人生無常,難於把握是切膚體驗的。這樣的人生經歷,自然使人走向究天人之際的思想軌道,而這樣的情感輻射恰可在道家思想中找到精神的歸依,在山水中留戀徘徊,排遣人生苦楚,從而培養起一種積極樂觀的精神。忘情地在大自然中作「喪我」、「無待」的逍遙遊,追求絕對自由,找回自我,珍視生命,而王維的《中南山》流露出來的卻是另一種異質,它未能達到「與田地並道生……實天地之心。

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劉《文心雕龍》)的心理境界。它所傾露出來的只是詩人對「出世」生活的一種嚮往,而其內心十分清楚其現實中所處的位置,儘管他的內心多麼的苦悶,多麼期待脫離世道的各種束縛去追求一種超凡脫俗。

他清醒地認識到入世之於他是何其的遙遠,儘管中南山——歸隱(出世)的好去處就在眼前,(甚至已經置身其中)也只得隔著河流在岸的另一邊探問對岸的樵夫——隱士。

從此詩可以看出王維未能真正從世俗中解脫。「得了天上道心,便虛御風。」「隔水問樵夫」不只道出山的巨集大遼闊,也道出了詩人在「出世」與「入世」的選擇上的迷茫。

5樓:檾茗蔏菏荼

《終南山》是唐代詩人王維創作的五律。首聯寫終南山的遠景,借用誇張手法勾畫了終南山的總輪廓。頷聯寫終南山的近景,寫煙雲變滅,移步換形,極富含蘊。

景物或籠以青紗,或裹以冰綃,由清晰而朦朧,由朦朧而隱沒,更令人回味無窮。頸聯高度概括,終南山尺幅萬里。講述終南山東西之綿遠如彼,南北之遼闊如此,只有立足於「近天都」的「中峰」,才能收全景於眼底。

末聯寫為了入山窮勝,想投宿山中人家。全詩寫景、寫人、寫物,動如脫兔,靜若淑女,有聲有色,意境清新、宛若一幅山水畫。

賞析:藝術創作,貴在以個別顯示一般,以不全求全,劉勰所謂「以少總多」,古代畫論家所謂「意余於 象」,都是這個意思。作為詩人兼畫家的王維,很懂得此中奧秘,因而能用只有四十個字的一首五言律詩,為偌大一座終南山傳神寫照。

首聯「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先用誇張手法勾畫了終南山的總輪廓。這個總輪廓,只能得之於遙眺,而不能得之於逼視。所以,這一聯顯然是寫遠景。

「太乙」是終南山的別稱。終南雖高,去天甚遙,說它「近天都」,當然是藝術誇張。但這是寫遠景,從平地遙望終南,其頂峰的確與天連線,因而說它「近天都」,正是以誇張寫真實。

「連山接海隅」也是這樣。終南山西起甘肅天水,東止河南陝縣,遠遠未到海隅。說它「接海隅」,固然不合事實,說它「與他山連線不斷,直到海隅」,又何嘗符合事實?

然而這是寫遠景,從長安遙望終南,西邊望不到頭,東邊望不到尾。用「連山接海隅」寫終南遠景,雖誇張而愈見真實。

次聯寫近景,「白雲回望合」一句,「回望」既與下句「入看」對偶,則其意為「回頭望」,王維寫的是入終南山而「回望」,望的是剛走過的路。詩人身在終南山中,朝前看,白雲瀰漫,看不見路,也看不見其他景物,彷彿再走幾步,就可以浮游於白雲的海洋;然而繼續前進,白雲卻繼續分向兩邊,可望而不可即;回頭看,分向兩邊的白雲又合攏來,匯成茫茫雲海。這種奇妙的境界,凡有遊山經驗的人都並不陌生,而王維卻能夠只用五個字就表現得如此真切。

「青靄入看無」一句,與上句「白雲回望合」是「互文」,它們交錯為用,相互補充。詩人走出茫茫雲海,前面又是濛濛青靄,彷彿繼續前進,就可以摸著那青靄了;然而走了進去,卻不但摸不著,而且看不見;回過頭去,那青靄又合攏來,濛濛漫漫,可望而不可即。

這一聯詩,寫煙雲變滅,移步換形,極富含蘊。即如終南山中千巖萬壑,蒼松古柏,怪石清泉,奇花異草,值得觀賞的景物還多,一切都籠罩於茫茫「白雲」、濛濛「青靄」之中,看不見,看不真切。唯其如此,才更令人神往,更急於進一步「入看」。

另一方面,已經看見的美景仍然使人留戀,不能不「回望」,「回望」而「白雲」、「青靄」俱「合」,則剛才呈現於眉睫之前的景物或籠以青紗,或裹以冰綃,由清晰而朦朧,由朦朧而隱沒,更令人回味無窮。這一切,詩人都沒有明說,但他卻在已經勾畫出來的「象」裡為我們留下了馳聘想象的廣闊天地。

第三聯高度概括,尺幅萬里。首聯寫出了終南山的高和從西到東的遠,這是從山北遙望所見的景象。至於終南從北到南的闊,則是用「分野中峰變」一句來表現。

遊山而有「分野中峰變」的認識,則詩人立足「中峰」,縱目四望之狀已依稀可見。終南山東西之綿遠如彼,南北之遼闊如此,只有立足於「近天都」的「中峰」,才能收全景於眼底;而「陰晴眾壑殊」,就是盡收眼底的全景。所謂「陰晴眾壑殊」,當然不是指「東邊日出西邊雨」,而是以陽光的或濃或淡、或有或無來表現千巖萬壑千形萬態。

對於尾聯,歷來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評價。有些人認為它與前三聯不統

一、不相稱,從而持否定態度。王夫之辯解說:「『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則山之遼廓荒遠可知,與上六句初無異致,且得賓主分明,非獨頭意識懸相描摹也。

」(《薑齋詩話》卷二)沈德潛也說:「或謂末二句與通體不配。今玩其語意,見山遠而人寡也,非尋常寫景可比。

」(《唐詩別裁》卷九)

這些意見都不錯,然而「玩其語意」,似乎還可以領會到更多的東西。第一,欲投人處宿」這個句子分明有個省略了的主語「我」,因而有此一句,便見得「我」在遊山,句句有「我」,處處有「我」,以「我」觀物,因景抒情。第二,「欲投人處宿」而要「隔水問樵夫」,則「我」還要留宿山中,明日再遊,而山景之賞心悅目,詩人之避喧好靜,也不難於言外得之。

第三,詩人既到「中峰」,則「隔水問樵夫」的「水」實際上是深溝大澗;那麼,他怎麼會發現那個「樵夫」呢?「樵夫」必砍樵,就必然有樹林,有音響。詩人尋聲辨向,從「隔水」的樹林裡欣然發現樵夫的情景,不難想見。

既有「樵夫」,則知不太遙遠的地方必然有「人處」,因而問何處可以投宿,「樵夫」口答手指、詩人側首遙望的情景,也不難想見。

詩旨在詠歎終南山的巨集偉壯大。首聯寫遠景,以藝術的誇張,極言山之高遠。頷聯寫近景,身在山中之所見,鋪敘雲氣變幻,移步變形,極富含蘊。

頸聯進一步寫山之南北遼闊和千巖萬壑的千形萬態。末聯寫為了入山窮勝,想投宿山中人家。「隔水」二字點出了作者「遠望」的位置。

全詩寫景、寫人、寫物,動如脫兔,靜若淑女,有聲有色,意境清新、宛若一幅山水畫。

總起來看,這首詩的主要特點和優點是善於「以不全求全」,從而收到了「以少總多」、「意余於象」的藝術效果。

王維的《山中》抒發了怎樣的情感,王維的《山中》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依然是西門 山中 王維 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山路元無雨,空翠溼人衣.王維是唐代有名的有禪意的詩人,他的作品經常是詩 書 畫並絕的,也就是在他的詩中有畫意,畫中有詩情。這首作品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從意思上看,儘管冬令天寒,但整個秦嶺山中,仍是蒼松翠柏,蓊鬱青蔥,山路就穿行在無邊的濃翠之中。蒼翠的山...

王維山中秋瞑原文

蘇冰堰 山居秋瞑 原文為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翻譯為 幽靜的山剛剛下過雨,天氣像晚來的秋天。一縷縷明亮的月光從松樹枝葉縫隙間照射下來,清澈的泉水從山石上淙淙地流過。洗完衣服回家的姑娘們在竹林吵吵鬧鬧,順流而下的漁船撥動了兩旁...

綿陽南山中學怎麼樣

南山中學注重培養學生的全面發展.而綿中古就只考慮悶著整學生成績.還是去南山吧,對你的未來有好處 南山教學質量很好,學校也大。綿陽還有綿陽中學也很好。 不養貓同學 南山以前還好,但現在每況愈下,不是私人的,你還不如去綿中,綿中才是目前最好的 綿陽好高中很多 有綿陽中學 南山中學 還有貴族學校 東辰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