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炯的《從軍行》,楊炯《從軍行》全文翻譯

時間 2021-05-02 16:49:48

1樓:百度文庫精選

內容來自使用者:走過的路2046

從軍行教學目標:1.了解邊塞詩歌的特點

2.注意邊塞詩歌中意象的運用

3.學習詩歌的對比,了解詩人不同作品的特色教學重難點:1.注意邊塞詩歌中詩人懷鄉思親之情2.邊塞詩歌中**的表達作用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王昌齡《從軍行》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王翰《涼州詞》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王之渙《涼州詞》

邊塞詩是唐代詩歌的主要題材,代表詩人有高適、岑參、王昌齡。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相同題材的詩歌——楊炯的《從軍行》。

從軍行楊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調旗畫,風多雜鼓聲。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二、釋題

「從軍行」本來不是詩題,而是乙個樂府曲調的名詞。遠在西漢時代,漢武帝喜愛**歌曲,建置了乙個****院,名為「樂府」。他聚集了著名的**家和詩人,收集全國各地民歌,制定許多新的歌曲,頒布天下,供公私演奏。

這種歌曲,稱為「樂府歌曲」。配合這種歌曲的唱詞,稱為「樂府歌辭」,或稱「樂府詩」。在中、晚唐的時候,又稱「歌詩」。

從形式來講,它們有五言的,有七言的,也有

三、五、七言混合的。從作用來講,它們是給伶人歌伎唱的。詩

2樓:逸心vs思飛灬

從軍行》是漢魏流傳下來的樂府歌曲。漢魏詩人作「從軍行」,是樂府曲辭。但是到了唐代,《從軍行》古曲已經不存在了,楊炯作這篇《從軍行》,只是用古樂府曲調名為題目,而這首五言律詩,事實上是不能配合樂曲歌唱的。

在這種情況下,這個詩題稱為「樂府古題」。它並不表示這首詩的曲調,而是表明這首詩的內容。因為每乙個古代樂府曲調,都有乙個規定的內容。

例如《孤兒行》是描寫孤兒生活的,《從軍行》是反映從軍的辛苦的。楊炯做了這首五言律詩,用了這個樂府古題,但詩的內容已不同於漢魏時代的《從軍行》,可知初唐詩人用樂府古題作為詩題,大多已失去了古義。這一種體式的詩,很難分類,可以列入「樂府詩」一類,也可以列入「五言律詩」一類。

這首詩的寫作方法也是一般的,只要先讀第一聯和第四聯,整首詩的內容都清楚了。第一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意思是說,邊境上有敵人來犯,警報已傳遞到長安,使我心中起伏不平。

為什麼心中起伏不平呢?因為自己只是乙個書生,沒有能力為國家禦敵。於是第四聯接下去說:

「我寧可做乙個小軍官,也比做乙個書生有用些。」周武王的兵制,以百人為一隊,隊長稱「百夫長」。後世就用以表示下級軍官。

3樓:匿名使用者

青海長雲暗雪山,

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

不破樓蘭終不還。

楊炯《從軍行》全文翻譯

4樓:無塵孑

原詩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

寧為百夫長,勝做一書生。

譯文報警的烽火已映照京城,

我心情澎湃久久無法平靜。

調兵的符牒辭別帝王宮闕,

精銳的騎兵包圍敵方重鎮。

大雪瀰漫,軍旗上的繪畫黯然失色,

朔風呼嘯,雜拌著兩軍對陣的戰鼓之聲。

寧做下級軍官衝鋒陷陣,

勝似當個書生百事無成

5樓:313傾國傾城

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注釋】:

1.從軍行:為樂府《相和歌·平調曲》舊題,多寫軍旅生活。

2.西京:長安。

3.牙璋:古代發兵所用之兵符,分為兩塊,相合處呈牙狀,朝廷和主帥各執其半。指代奉命出征的將帥

4.鳳闕:皇宮。漢建章宮的圓闕上有金鳳,故以鳳闕指皇宮。

5.龍城:漢代匈奴聚會祭天之處,此處指匈奴匯聚處。

6.凋:原意指草木枯敗凋零,此指失去了鮮豔的色彩7.百夫長:一百個士兵的頭目,泛指下級軍官。

【譯文】:

報警的烽火傳到了長安,

壯士的心懷哪能夠平靜。

調兵的符令剛出了宮門,

將軍的騎士就直搗龍城。

雪攪昏天軍旗褪了彩色,

風狂刮的聲音裹著鼓聲。

我寧作百夫長衝鋒陷陣,

也不耐守筆硯做個書生。

6樓:張敦揚小男神

邊塞的報警烽火傳到了首都長安,心中自是不平。將軍領了兵符奉命出征,統帥強悍的騎兵包圍了龍城。大雪瀰漫,天色昏暗,使軍旗上的圖案顏色變得模糊暗淡,狂風呼嘯,與雄壯的進軍鼓聲交織在一起。

寧願做個下級軍官池騁沙場,為保衛邊疆而戰,也不願做置身書齋的書生。

一、全文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二、賞析

(1)《從軍行》 借用漢樂府舊題,寫乙個書生從報警的烽火照亮西京到慷慨從軍、奔赴沙場奮戰的全過程。語短意長,雄健激揚。

(2)這首詩布局精當,脈絡分明,跌宕有致。烽火引起詩人內心的波濤;進而從軍告別京城,投奔沙場與敵鏖戰;最後以自豪的口吻表達立功塞外的壯志。詩人善於選擇意象,精心營構典型場景。

這首詩時間跨度大,而字數甚少,因此需要從嚴選取代表性強、資訊量大的事物納入詩章。

三、背景

(1)《舊唐書·高宗紀》載:永隆二年(公元681),西北突厥部族入侵 固原 、 慶陽 一帶,禮部尚書裴行儉奉命出征。詩中就記錄了這次征戰的情況。

四、作者

(1)楊炯(約650—約693),華州華陰(今屬陝西)人,唐代文學家,與王勃、盧照鄰、駱賓王並稱初唐四傑。

(2)楊炯自幼聰敏博學,唐顯慶四年(659年)應童子舉及弟,翌年待制弘文館,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應制舉,補秘書省校書郎,唐永淳元年(682年)擢為太子(李顯)詹事司直,唐垂拱二年(686年)被貶為梓州司法參軍,唐如意元年(692年)任盈川令,約如意二年(693年)卒於任上。

7樓:簡簡冰

譯文烽火照耀京都長安,不平之氣油然而生。

辭別皇宮,將軍手執兵符而去;圍敵攻城,精銳騎兵勇猛異常。

大雪紛飛,軍旗黯然失色;狂風怒吼,夾雜咚咚戰鼓。

我寧願做個低階軍官為國衝鋒陷陣,也勝過當個白面書生只會雕句尋章。

《從軍行》

[ 唐 ] 楊炯

烽火照西京, 心中自不平。

牙璋辭鳳闕, 鐵騎繞龍城。

雪暗凋旗畫, 風多雜鼓聲。

寧為百夫長, 勝作一書生。

楊炯(約650-約693),華州華陰(今屬陝西)人,唐代文學家,與王勃、盧照鄰、駱賓王並稱初唐四傑。

楊炯自幼聰敏博學,唐顯慶四年(659年)應童子舉及弟,翌年待制弘文館,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應制舉,補秘書省校書郎,唐永淳元年(682年)擢為太子(李顯)詹事司直,唐垂拱二年(686年)被貶為梓州司法參軍,唐如意元年(692年)任盈川令,約如意二年(693年)卒於任上。

楊炯文學才華出眾,善寫散文,尤擅詩。現存詩30餘首,以五言見長,多邊塞征戰詩篇,所作如《從軍行》《出塞》《戰城南》《紫騮馬》等 ,氣勢軒昂,風格豪放,表現了為國立功的戰鬥精神。在藝術上,對仗工整,音韻合律,既有律詩的嚴謹之風,又有樂府詩的明快特色。

其他唱和、紀遊的詩篇則無甚特色,且未盡脫綺豔之風。另存賦、序、表、碑、銘、志、狀等50餘篇。楊炯反對宮體詩風,主張"骨氣"、"剛健"的文風。

他的詩在內容和藝術風格上以突破齊梁"宮體"詩風為特色,在詩歌發展史上起到承前啟後的作用。明代童佩輯有《楊盈川集》十卷。

8樓:匿名使用者

譯文報警的烽火照亮了西京,

壯士的心懷哪能夠平靜。

調兵的符令剛出了宮門,

將軍的騎士就直搗龍城。

雪攪昏天軍旗褪了彩色,

風狂動地風聲裹著鼓聲。

我羨慕百夫長衝鋒陷陣,

誰還耐守筆硯做個書生。

9樓:匿名使用者

股海護航原詩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寧為百夫長,勝做一書生。譯文報警的烽火已映照京城,我心情澎湃久久無法平靜。

10樓:匿名使用者

報警的烽火已映照京城,

我心情澎湃久久無法平靜。

調兵的符牒辭別帝王宮闕,

精銳的騎兵包圍敵方重鎮。

大雪瀰漫,軍旗上的繪畫黯然失色,

朔風呼嘯,雜拌著兩軍對陣的戰鼓之聲。

寧做下級軍官衝鋒陷陣,

勝似當個書生百事無成

11樓:匿名使用者

青海湖上烏雲密布,連綿雪山一片黯淡。邊塞古城,玉門雄關,遠隔千里,遙遙相望。守邊將士,身經百戰,鎧甲磨穿,壯志不滅,不打敗進犯之敵,誓不返回家鄉。

12樓:匿名使用者

與|夕陽紅公園與你無關緊要關頭刁難我在上廁所的**牆壁畫風扇形統計圖竹筍乾淨不可以了沒有一點贊了吧啦,要來嗎風風光光各過各的當然聽話v小弟弟

楊炯的《從軍行》

13樓:百度文庫精選

內容來自使用者:走過的路2046

從軍行教學目標:1.了解邊塞詩歌的特點

2.注意邊塞詩歌中意象的運用

3.學習詩歌的對比,了解詩人不同作品的特色教學重難點:1.注意邊塞詩歌中詩人懷鄉思親之情2.邊塞詩歌中**的表達作用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王昌齡《從軍行》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王翰《涼州詞》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王之渙《涼州詞》

邊塞詩是唐代詩歌的主要題材,代表詩人有高適、岑參、王昌齡。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相同題材的詩歌——楊炯的《從軍行》。

從軍行楊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調旗畫,風多雜鼓聲。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二、釋題

「從軍行」本來不是詩題,而是乙個樂府曲調的名詞。遠在西漢時代,漢武帝喜愛**歌曲,建置了乙個****院,名為「樂府」。他聚集了著名的**家和詩人,收集全國各地民歌,制定許多新的歌曲,頒布天下,供公私演奏。

這種歌曲,稱為「樂府歌曲」。配合這種歌曲的唱詞,稱為「樂府歌辭」,或稱「樂府詩」。在中、晚唐的時候,又稱「歌詩」。

從形式來講,它們有五言的,有七言的,也有

三、五、七言混合的。從作用來講,它們是給伶人歌伎唱的。詩

14樓:

我知道女兒紅?斗羅大陸漫畫幹完了吧唧一口

《從軍行》楊炯?

15樓:匿名使用者

《從軍行》是唐代詩人楊炯的代表作,借用古樂府曲調名為題目,實際為一首五律,反映從軍的辛苦。

全詩寫士子從戎,征戰邊庭的過程和心情,從而表達了國家有事、匹夫有責的使命感和建功立業的豪邁情懷。

————————————————————————

從軍行唐代:楊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譯文邊塞的報警烽火傳到了長安,壯士的心懷哪能夠平靜。

辭別皇宮,將軍手執兵符而去;圍敵攻城,精銳騎兵勇猛異常。

大雪紛飛,軍旗黯然失色;狂風怒吼,夾雜咚咚戰鼓。

我寧願做個低階軍官為國衝鋒陷陣,也勝過當個白面書生只會雕句尋章。

注釋從軍行:為樂府《相和歌·平調曲》舊題,多寫軍旅生活。

烽火:古代邊防告急的煙火。西京:長安。

牙璋:古代發兵所用之兵符,分為兩塊,相合處呈牙狀,朝廷和主帥各執其半。指代奉命出征的將帥。鳳闕:闕名。漢建章宮的圓闕上有金鳳,故以鳳闕指皇宮。

龍城:又稱龍庭,在今蒙古國鄂爾渾河的東岸。漢時匈奴的要地。漢武帝派衛青出擊匈奴,曾在此獲勝。這裡指塞外敵方據點。

凋:原意指草木枯敗凋零,此指失去了鮮豔的色彩。

百夫長:一百個士兵的頭目,泛指下級軍官。

從軍行的翻譯,楊炯《從軍行》全文翻譯

紫葉菩提 青海湖上烏雲密布,連綿雪山一片黯淡。邊塞古城,玉門雄關,遠隔千里,遙遙相望。守邊將士,身經百戰,鎧甲磨穿,壯志不滅,不打敗進犯之敵,誓不返回家鄉。 褪去一身桀驁 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上海風秋 更吹羌笛關山月 無那金閨萬里愁 其二琵琶起舞換新聲 總是關山舊別情 撩亂邊愁聽不盡 高高秋月...

從軍行王昌齡,王昌齡之《從軍行》的全文

梨雲飄雪 邊塞詩 征戍者深沉 複雜的感情 彷彿在軍中置酒飲樂的場面之後,忽然出現一個月照長城的莽莽蒼蒼的景象 古老雄偉的長城綿亙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壯闊而悲涼。對此,你會生出什麼感想?是無限的鄉愁?是立功邊塞的雄心和對於現實的憂怨?也許,還應加上對於祖國山川風物的深沉的愛。 王昌齡 從軍行七首其四 ...

《從軍行》的作者是什麼,《從軍行》作者是哪個朝代的誰

從軍行 一共有19首。從軍行 陳羽 唐 從軍行 王巨集 唐 從軍行 王世貞 明 從軍行 蔣山卿 明 從軍行 駱賓王 唐 從軍行 劉希夷 唐 從軍行 崔融 唐 從軍行 明餘慶 隋 從軍行 張玉娘 宋 從軍行 戴叔倫 唐 從軍行 厲玄 唐 從軍行 袁凱 明 從軍行 楊炯 唐 從軍行 賀朝 唐 從軍行 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