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列舉一些明朝時期的著名人物

時間 2021-08-11 16:24:52

1樓:不管倒計時

宋濂,字景濂,號潛溪,別號龍門子。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思想家,與高啟、劉基並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被明太祖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

宋濂與劉基均以散文創作聞名,並稱為“一代之宗”。其散文質樸簡潔,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他推崇臺閣文學,文風淳厚飄逸 ,為其後“臺閣體”作家的文學創作提供範本。

其作品大部分被合刻為《宋學士全集》

沈璟(公元2023年~公元2023年) ,字伯英,晚字聃和,號寧庵,別號詞隱。吳江人。明代戲曲家、曲論家。是吳江派的始祖。

湯顯祖(2023年9月24日—2023年7月29日),字義仍,號海若、清遠道人,江西臨川人,中國明代戲曲家、文學家。其戲劇作品《還魂記》、《紫釵記》、《南柯記》和《邯鄲記》合稱“臨川四夢”。詩作有《玉茗堂全集》他是臨川派的代表人物。

魏學洢:字子敬,明朝嘉善縣。明朝末年著名散文作家。名文《核舟記》。

王磐:字鴻漸,號西樓,明代散曲家,名曲《朝天子

詠喇叭》。

夏完淳:明末抗清英雄,名詩《別雲間》。

歸有光(2023年1月6日-2023年2月7日),字熙甫,又字開甫,別號震川,又號項脊生,世稱“震川先生”。漢族,明朝中期散文家,明代“唐宋派”代表作家,著有《震川集》。

馮夢龍(2023年—2023年),字猶龍,又字子猶,公魚。號龍子猶、墨憨齋主人、顧曲散人等。明代文學家、思想家、戲曲家。

最有名的作品為《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合稱“三言”。

2樓:匿名使用者

以下僅僅代表個人觀點,

1,朱元璋,此人不必廢口舌介紹,讀過歷史的人都知道他。

2,胡惟庸,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丞相,以及他牽連出的“胡惟庸案”,足以讓他登上20名人榜。

3,朱允炆,明惠帝,朱元璋的皇太孫。繼位不久就被其叔父燕王朱棣取代。不為別的,單單他最終的下落,史家就哥說紛紜,至今仍是謎,足以讓他榮登此榜。

4,朱棣,叔侄大戰中的勝利者,從燕王變為成祖,遷都北京的做法改編了中國城市的歷史程序,單單這點就可以讓他上榜。

5,鄭和,鄭和下西洋的故事相信你已經耳熟能詳了。

6,于謙,民族英雄,抗瓦剌的名將。一句“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至今為人傳唱。

7,朱厚熜,明世宗,就是我們經常講的嘉靖皇帝。他的所作所為史家一直存在爭議。但是20多年不上朝我想也創下了中國歷史上昏庸皇帝的記錄。

8,海瑞,在明朝歷史上,僅僅是一個剛直不阿**的楷模。僅以此點上榜難以服眾。但在他身後幾百年卻直接影響了中國的歷史。*****的導火索就是吳晗寫的《海瑞罷官》。

9,羅貫中、施耐庵、吳承恩,三人共佔一席,代表了中國古典**文學的巔峰,四大名著其三出自他們三人之手。

10,戚繼光,他手下有令小倭寇聞風喪膽的戚家軍,名將打楷模,民族英雄。單憑一句“封侯非吾願,但願海波平”這種氣勢,在當世,無人能出其右。

11,嚴嵩,明朝時期權利最大的非宦官權臣。是一個令社會混亂,民不聊生的昏官,可以說他相對於後世的和珅,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12,張居正,三朝內閣元老,不世名臣。神宗的老師,執行變法,可惜生不逢時,最終為神宗所厭,未得善終。

13,魏忠賢,嚴嵩雖壞,卻難以望其項背,自稱“九千歲”權利滔天,可能是生理缺陷導致他的心理**,壞的令人髮指,他的存在,令明朝不明,歷史因他而倒退。

14,楊漣,他的正直,他的氣節,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東林黨”的領袖。論影響力他無愧入榜。

15,朱常洛,史稱光宗,紅丸案的主角,失敗的皇帝,別後世啼笑至今。

16,朱由檢,末代皇帝,我們所說的崇禎皇帝。他除了剛愎自用,個人覺得並沒有什麼缺點,可惜生不逢時,最終無力迴天,自掛東南枝。

17,袁崇煥,明朝後期名將中的名將,以一人之力據後金(即為後來的清朝)于山海關之外,可惜為剛愎自用的崇禎所忌憚,死於暴民之口,假如當年此人尤在,清人未必能入關。

18,李自成,李闖王功過歷史至今未蓋棺定論,他的最大功績就是讓明朝滅亡。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國農民起義的最高峰了。

19,吳三桂,作為山海關總兵,他的“衝冠一怒”威力震懾力太大,直接讓明朝成為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漢人統治的朝代。惡人自由天罰,未得善終。

20,史可法,以一介書生綿薄之力,於揚州苦苦抵抗清人,最終未能迴天,城破身死,名垂千古的英雄。其衣冠冢現仍立於六安。

明朝十大將領

3樓:匿名使用者

明朝時期名將輩出,各個時期的名將有很多。

我就各個時期的最著名名將一一列舉

首先是開國,洪武時期1368-1398, 毋庸置疑是徐達、常遇春。兩人徐達做帥謀劃、常遇春先鋒突擊,所向睥睨。滅陳友諒、張士誠,滅元朝、出塞北攻擊蒙古,攻必克。

此外,當時的傅友德、李文忠、藍玉也都是與徐達同期或者之後出名的名將,也都在北面攻擊蒙古北元的戰爭中立下汗馬功勞。

建文、永樂時期1399-1424

此時的名將是 朱能、張玉。他們是靖難時期燕王(後來永樂皇帝)的部下,朱能創下率領幾十騎追擊幾萬人的功績。 張玉的兒子張輔還率軍功績安南(越南)取得勝利。

在建文帝方面,名將平安、聖庸。

洪熙、宣德、正統、景泰、天順時期 1425-1466

此時天下比較太平、名將比較少了。除了正統十四年2023年土木堡之變之後打了一場北京保衛戰之外,戰亂都是小規模的北方邊境武裝衝突。 此時的比較有名的一是于謙,嚴格的說他是文人,在北京保衛戰中是謀劃人。

以自己一人的謀略與勇氣避免了明朝重蹈北宋之覆轍。 另外是正統第一勇將石亨、 北京保衛戰中立功的孫堂 也都是當時比較有名的。

成化、弘治、正德時期 1467-1421

明王朝從成化的亂象重新回到盛世時期,戰亂相對較少。 正德年間北方曾經爆發了明朝對瓦剌的應州大戰, 南方是寧王朱宸濠的叛亂。 此時的名將當屬王守仁,他是純文人,卻在沒有正規軍的情況下,通過臨時招來的散兵打敗了叛軍。

嘉靖、隆慶、萬曆年間 1422-1620

此時名將比較多。 因為倭寇之患愈演愈烈,但明朝最終戰勝倭寇。 因為與蒙古的邊境衝突基本結束,北面長城重鑄。還有因為萬曆援朝抗倭。

抗倭方面,首推戚繼光。戚家軍 是明中期戰鬥力最強 的軍隊。 其次俞大猷。 譚倫。

對北部蒙古、女真的,名將戚繼光(抗倭之後駐守薊門)、李成樑、楊博

入朝作戰:李如鬆、 麻貴。

泰昌、天啟、崇禎時期 1620---1644

此時內憂外患嚴重,名將輩出。

孫承宗,被譽為能阻擋滿清入關的唯一人。文臣出身,關寧錦防線的締造者。明末北京保衛戰指揮者

熊廷弼,在遼東駐守期間努爾哈赤沒有敢越過半步。

袁崇煥,寧遠大捷。炮擊努爾哈赤。

洪承疇,儒將,雖然晚節不保,不能不說是名將。

盧象升,儒將,五省總督,盧閻王。 西逐叛民、東拒滿清。可惜在2023年戰死。

孫傳庭,儒將,明末進士,文人領兵。倒在了2023年大廈將傾之際。

曹文昭南明時期 1644-1662

此時明朝只是在西南、東南頑抗了。雖是如此但明軍也是有名將的

李定國,鄭成功,秦良玉,左良玉。

綜合起來看,對明代軍事貢獻最大,個人戰績最牛的。我覺得應該是戚繼光。

因為不僅是個人人品、素質很好,戰績很高。重要的是他的步兵操練法和戰法、**的改造裝備都有不可磨滅的貢獻。 戚家軍在其死後依然是明朝戰力很高的軍隊。

其次是徐達。

再次王守仁

這是我自己的想法排名 ,樓主還要自己看下。

4樓:匿名使用者

徐達 (1332~1385) 中國明朝開**事統帥。字天德,濠州(今安徽鳳陽)人。元至正十三年(1353),參加農民起義軍,因智勇超群,位在諸將之上。

十五年,從朱元璋渡長江,取太平(今安徽當塗),克集慶(今南京)。繼又率部攻佔鎮江(今屬江蘇)等地,為開拓江南基地作出了貢獻,授淮興翼統軍元帥。二十三年秋,在鄱陽湖之戰中,身先諸將,衝鋒陷陣,擊敗陳友諒軍前鋒。

二十四年,因功升左相國。二十五年,以大將軍率師出征,先佔淮東,繼平浙西,連戰皆捷。二十七年九月,攻克平江(今江蘇蘇州),俘獲張士誠及其將士25萬。

同年十月,以徵虜大將軍率師25萬北上,先取山東,旋師河南,然後揮軍攻克大都(今北京),滅亡元朝。明初,他多次率軍遠征漠北等地,戍守邊疆,被朱元璋譽為“萬里長城”(《明太祖實錄》卷一七一)。徐達長於謀略,治軍嚴整,戰功顯赫,名列功臣第一。

明洪武十八年二月病卒,追封中山王。 常遇春 (1330~1369) 中國明朝開國名將。字伯仁,安徽懷遠人。

體貌奇偉,沉毅果敢,長臂善射。元至正十五年(1355),參加農民起義軍,隨朱元璋渡長江,取太平(今安徽當塗),破集慶(今南京)等地,每戰必先,屢立戰功,升中翼大元帥。十七年,攻寧國(今屬安徽),身中流矢,裹傷再戰。

此後連克寧國、池州(今安徽貴池)、婺州(今浙江金華)等城。二十三年秋,在鄱陽湖之戰中,他奮勇當先,救出被陳友諒軍圍困的朱元璋,旋即率軍封鎖湖口,會同諸將全殲號稱60萬的**。二十五年十月,以副將軍與徐達率軍進攻張士誠,先取淮東,後佔浙西,於二十七年九月攻克平江(今蘇州),俘獲張士誠及其將士25萬。

因功升中書平章軍國重事,封鄂國公。十月,又以副將軍與徐達率軍25萬北上,轉戰中原,次年八月,攻克大都(今北京),滅亡元朝。明洪武二年(1369),率軍繼續北征,攻佔元上都(今內蒙古正藍旗東北),俘元宗王及將士萬餘。

七月,回師途中,暴病而卒,追封開平王。他英勇善戰,統軍有方,自謂能以10萬眾橫行天下,軍中稱為“常十萬”。 劉基 (1311~1375) 中國明朝軍事謀略家。

字伯溫,浙**田人。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時人比之為諸葛亮。元末進士,曾任江西高安縣丞、江浙行省元帥府都事等職。

元至正二十年(1360),被朱元璋聘至應天(今南京)參加農民起義軍。他根據當時形勢,獻時務十八策,提出避免兩線作戰、利用矛盾、各個擊破的方略。朱元璋遂集中兵力,西滅陳友諒,東滅張士誠,數年內佔據長江中下游諸省。

二十七年十月,參與制定的先取山東、旋師河南、然後進兵大都(今北京)的滅元作戰計劃,得到實現。劉基參與軍機八年,被認為有建策之功。朱元璋稱帝后,劉基奏立衛所軍制,加強海邊防建設。

官至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封誠意伯。後遭誣陷,憂憤成疾,於洪武八年病逝。其有關軍事謀略的論述,輯於《誠意伯文集》。

傅友德 (?~1394) 中國明朝開國名將。宿州(今安徽宿州市)人。

少年驍勇,善擊刺騎射。初參加劉福通起義軍,後歸朱元璋。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在鄱陽湖之戰中,先以輕舟挫陳友諒前鋒,後帶傷截擊**於涇江口。

次年,又從徵武昌,他率數百人勇登高冠山(今蛇山),奪取全城制高點,克武昌後,授雄武衛指揮使。繼而轉戰江淮等地,因戰功卓著,升江淮行省參知政事。明洪武四年 (1371),在明攻滅夏蜀之戰中,任徵虜前將軍,統軍10 萬由文縣(今屬甘肅)開啟入川門戶,趁勢拔漢州(今四川廣漢),圍成都,迫夏蜀丞相戴壽出降。

朱元璋作《平西蜀文》,盛讚傅友德功為第一。十四年,任徵南將軍,率步騎30萬徵雲南,出奇制勝,消滅元樑王軍主力,樑王聞敗自殺,餘部先後歸降(見明攻取雲南之戰)。十七年,進封潁國公。

二十七年,被朱元璋賜死。 鄧愈 (1337~1377) 中國明朝開國名將。字伯顏,虹縣(今安徽泗縣)人。

元至正十三年(1353),16歲的鄧愈繼承父志,領兵繼續抗元。次年,率部加入朱元璋軍,在渡長江、佔集慶(今南京)、取鎮江(今屬江蘇)諸戰中,屢立戰功。 19歲升廣興翼元帥。

後轉戰今皖、浙、贛等地,連戰皆勝。二十三年夏,陳友諒率軍號60萬圍攻洪都(今南昌),他防守撫州門,城破30餘丈,率軍且戰且築,協助都督朱文正堅守85天。鄱陽湖之戰後,他奉命平定江西未附州縣,升江西行省右丞。

明洪武三年(1370),從徐達遠征甘肅,身先士卒,擊敗元軍。後分兵進克河州(今甘肅臨夏東北),招降吐蕃(今川、青、藏交界地區)、烏斯藏(今**中、西部)諸部。四年,在明攻滅夏蜀之戰中,坐鎮襄陽(今屬湖北),籌運糧秣軍馬,**從徵各部。

十年,任徵西將軍,平定吐蕃反抗勢力,至崑崙山而還。因病卒於壽春(今安徽壽縣)。

麻煩採納,謝謝!

請列舉一些有效果的中考複習,請列舉一些有效果的中考複習資料

其實中考的複習資料大同小異。關鍵你要選擇一套符合自己閱讀習慣的資料。志鴻優化設計,特種導學 王后雄學案 中考完全解讀 中學第二教材都不錯,選一套符合自己的。我談一下中考的經驗,現在的中考都側重基礎知識,所以應該以基礎知識為主,難繁偏怪題目少做。鄉村中學的學生進了城裡條件比較好高中以後大多能發揮自己的...

戰國時期的著名人物

對麵包的愛 1 廉頗 廉頗,生卒年不詳,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國苦陘 今保定定州市邢邑 人,嬴姓,廉氏,名頗,戰國末期趙國的名將,與白起 王翦 李牧並稱 戰國四大名將 西元前283年,率兵討伐齊國,取得大勝,奪取了陽晉,趙王封他為上卿。廉頗因為勇猛果敢而聞名於諸侯各國。長平之戰前期,他以固守的方式成功抵...

隋唐時期,中日交往的著名人物

不重複de使用者名稱 阿倍仲麻呂,漢名晁衡,日本奈良人,日本遣唐留學生。他在中國的學習成績優異,通過科舉考試,成為賓貢進士,被委任為客卿,先後擔任光祿大夫 御史丞 祕書監等職。阿倍仲麻呂和唐朝詩人李白 王維等交情深厚,常作詩唱和。他一生在中國長達54年之久,為中日友好事業做出傑出貢獻。鑑真,複姓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