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和熊掌是對立統一的嘛?什麼叫魚和熊掌?

時間 2023-05-15 05:06:05

1樓:匿名使用者

「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出自孟子《魚我所欲章》。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孟子用人們生活中熟知的具體事物打了乙個比方:魚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在兩者不能同時得到的情況下,我寧願捨棄魚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珍愛的,義也是我所珍愛的,在兩者不能同時得到的情況下,我寧願捨棄生命而要義。在這裡,孟子把生命比作魚,把義比作熊掌,認為義比生命更珍貴就像熊掌比魚更珍貴一樣。

2樓:99626久

魚和熊掌其實是統一的,只是人們把它來形容是兩件事物不可兼得的意思。

3樓:翼飛

是的,兩者是對立統一的。成語"魚與熊掌不可得兼"出自孟子《魚我所欲也》:"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本意不是說二者必然不可兼得,而是強調當如果不能兼得的時候,我們應當如何取捨。

4樓:穆森

不是,他們既不對立也不統一,是孤立的,除非製造矛盾,認為的放在一起且非得非此即彼的設定。

5樓:大乖總

本文節選自《孟子·告子上》。《告子上》的主要內容是闡明「性善說」,即人性裡天生就有向善的種子,所謂「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這種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

本心」不可小視,因為它們分別是仁義禮智這幾種道德的萌芽形態:「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意近「恭敬」)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義之端也。」人應該推求本心,順著「本心」的方向發展,並將它發揚光大,從而成為道德上完善的人。

放到《告子上》全文裡看,本文講的是每個人都有「本心」,無論在什麼情況下,人都應該保有自己的「本心」。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關頭,人也能經受住考驗;而如果喪失了「本心」,人就會做出虧心事來。其實,僅對本文的結構進行一番分析,我們也可以看出,它的主旨是講每個人都有「本心」和保有「本心」的重要性。

簡要分析如下:在第1段裡,作者用比喻的方式引出「捨生取義」的觀點,並分別從正面和反面加以闡明。行文至「所惡有甚於死者」,作者對這個觀點的論述就結束了。

緊接著「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提出了新的命題:人人都有「是心」(即本心),只是「賢者」能夠保有它。第2段就是對這個命題的論說和闡明。

作者用一般的人和乞丐都不肯接受「嗟來之食」的故事證明人人都有「本心」,用「不辯禮義」接受「萬鍾」的故事概括失去「本心」的人的慣有行為,並對此進行批評和嘲諷。

需要注意的是,作者舉的失去「本心」的事例,並不牽涉生死,而只是富貴與「義」之間的矛盾與對立,所以,它和「捨生取義」的說法沒有什麼關係。從課文整體上看,人應該保有「本心」是本文論述的中心。「捨生取義」的觀點和不受嗟來之食的故事講的都是「本心」賦予人的極大力量,屬正面論證;「不辯禮義」接受「萬鍾」的故事講的是失去「本心」的人的可悲可恥,屬反面論證。

朱熹說:「此章言羞惡之心,人所固有,或能決死生於危迫之際,而不免計豐約於宴安之時,是以君子不可頃刻不省察於斯焉。」(四書章句集注》)這段概括主旨的話,還是比較恰切的。[3]

6樓:筱筱夢圓

所謂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嗯,怎麼會對你統一呢?有的時候得到這樣就會失去,那樣不可能兩全其美的。

7樓:網友

和熊掌是不能兼得的,世界上沒有那麼幸運的,不能是全部都得到的,如果想得到是通過你後天不斷的去努力,不斷的勤奮,才能得到。

8樓:阿喬的情感中心

不是的呀,沒聽懂,魚和熊掌不能兼得呀,兩樣你不能都要吧。這也太野心了吧。

9樓:隨風細雨濛濛

魚和熊掌不能兼得,它們不是對立的,但是也不是統一的。

什麼叫魚和熊掌?

10樓:專業家具安裝

這句話的意思,最好的比喻就是,談戀愛時,你同時有兩個女生喜歡你,你同時也喜歡他們兩個,不知道怎麼選擇,所以想兩個都想得到,大概就是這個意思了。

11樓:網友

這是乙個古老的說法:魚和熊掌不可以兼得。

說的是:魚是人間美味,熊掌也是人間美味,兩者不可能同時擁有,要麼吃魚,要麼吃熊掌,你必須捨棄乙個。

然而世上二者都想擁有的人非常多,這就叫:『』人心不足蛇吞象『』,古人是然,今人亦然。

人的貪念是與生俱來的,都想擁有一切,但是最後往往成空。

這個古老的故事告訴我們乙個真理,做人必須學會取捨,沒有捨棄,哪有獲得,此乃世間第一真理也!

魚和熊掌怎麼解釋?

12樓:陽光愛聊教育

三節如下:

1、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論點)

2、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避患者何不為也?

論據)3、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避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論證)

文學賞析

魚我所欲也》選自《孟子·告子上》,論述了孟子的乙個重要主張:義重於生,當義和生不能兩全時應該捨生取義。

孟子說:「羞惡之心,義也。」(孟子·告子上》)又說:

義,路也。……惟君子能由是路。」(萬章下》)孟子認為自己做了壞事感到恥辱,別人做了壞事感到厭惡,這就是義;義是有道德的君子所必須遵循的正路。

孟子先用人們生活中熟知的具體事物打了乙個比方:魚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在兩者不能同時得到的情況下,我寧願捨棄魚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珍愛的,義也是我所珍愛的,在兩者不能同時得到的情況下,我寧願捨棄生命而要義。

孟子把生命比作魚,把義比作熊掌,認為義比生命更珍貴就像熊掌比魚更珍貴一樣,這樣就很自然地引出了「捨生取義」的主張。這個主張是全篇的中心論點。

以上內容參考 百科——魚我所欲也。

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為什麼要選擇熊掌

13樓:匿名使用者

很明顯熊掌代表的物質更為豐厚啊,人們都想要擁有更好的生活。

14樓:七堇年

"魚和熊掌不能兼得"在微觀經濟學領域描述的是機會成本現象,如果追求魚的鮮嫩,機會成本就是放棄熊掌的肥美。反之,追求熊掌的肥美,結果必然導致放棄對魚的鮮嫩的追求。舉個簡單的例子。

你如果想進大學深造,那麼在18~22歲之間這段年齡,你就放棄了可以創業的機會。要知道,世界首富比爾。蓋茨就是大學讀了一年後決定休學創業然後才成就了今日的微軟帝國的。

機會成本現象表明:任何追求都不是毫無成本的,這個成本,就是機會成本。

對立統一的觀點是全面的觀點嗎

小山村情懷 對立統一規律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具體表現在 對立統一規律揭示了事物運動 變化 發展的根本原因在於事物內部的矛盾性,科學地解釋了事物發展的道路 方向 形式等問題。對立統一規律揭示了事物聯絡和發展的根本內容,事物普遍聯絡的實質就是事物之間由多方面的對立統一構成的矛盾體系 事物發展的實質...

對立統一,辯證統一和統一有什麼區別?(高中哲學部分)

回答 對立統一 主要強調的是一個事物的兩面性 通常被說成一分為二 辯證統一多數情況強調的是一個事物多方面的因素,我相信朋友能知道什麼叫 統一 雨舟 對立統一與辯證統一是同一個意思。因為矛盾就是一種對立統一,矛盾的雙方任都是一種對立統一的關係,也是一種辯證統一的關係。它們同屬於哲學的範疇。而統一,則不...

在哲學中,唯物和唯心是不是對立統一的問題呢

滿城b済巹 我們高二剛學完哲學,我們所學的哲學都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但我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地進行著超越課本的思想,比如,何謂唯心,書本上雖說有具體的解釋,但沒有從根本上詮釋這種境界,而我在初中時已有唯心的行為,簡直就是第二個王陽明,而那時我還沒把我的不常行為濃縮提煉成為一種思想學說,但沒想到的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