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字」帖,「白字」帖,「貼」在一起行不行?

時間 2025-04-21 06:46:54

1樓:土地婆婆講故事

通常我們會看到兩種字帖,一種白底黑字的墨跡帖,另一種是黑底白字的拓本帖。前者往往是一些名賢、書家給朋友的書札、便條。比如陸機《平復帖》、蘇東坡《寒食帖》、神龍本《蘭亭序》等,它們大多以絹、紙的形式儲存。

而後者中又分兩種:一種是後人為了欣賞前朝書家的筆跡而把它們刻在石上,拓為拓本便於流傳、欣賞和臨習。比如宋代《淳化閣帖》、清代《三希堂法帖》等。

另一種是用來銘功紀事的石刻,刊刻名山、廟宇沿革以及名賢、顯宦事蹟,比如《禮器碑》、《張猛龍碑》、《多寶塔感應碑》等。

這些黑底白字的帖大多以石碑的形式儲存。從儲存形式來看,我們把「黑字」帖稱為「帖」,把「白字」帖稱為「碑」;而從文字內容上看,我們則把文人手記稱為「帖」,把銘功紀事的稱為「碑」。

古往今來,二王、鍾繇這樣的帖學代表就被奉為後人學習的經典。歐陽詢在他的《佩文齋書畫譜》中形容王羲之為「作範垂代」、「冠絕古今」、「唯一人而已」。到了清代,由於帝王喜好,讀書人必須以「二王」之書謀取仕途,久而久之就變得過分程式化,帖學自身發展遇到瓶頸。

此時,金文石刻的發現、研究無疑是書法的一條新路,再加上國家處於危局,革命者對王室的抵抗在文字上就表現為對碑學的倡導,於是碑學興起。

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這樣說:「今日欲尊帖學,則翻之已壞,不得不尊碑。欲尚唐碑,則磨之已壞,不得不尊南北朝碑。

但即便是清代,碑學的倡導者阮元也說過:「短箋長卷,意態揮灑,則帖擅其長;界格方嚴,法書深刻,則碑據其勝。」在他眼裡帖學也並非一無是處。

總結:撇開時代因素,站在現代的角度上看:帖學要求筆法嚴謹,執筆運筆都要熟練,然後在法度的變化中求韻致;碑學用筆則求隨意率真,強調個性。

而在審美上,「帖」有「書卷氣」,是性靈、氣質、情趣的流露;

碑」有「金石氣」,相對「書卷氣」來說是蒼茫、渾厚、樸拙的體現。「帖」和「碑」各有千秋,並無絕對的高下之分。它們是一組相對的概念,而非矛盾的概念,反而可以取長補短。

所以,碑和帖是完全可以並習的。

2樓:小豆子子梓

貼在一起也是可以的,這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以及經濟能力而決定的,沒有必要在意其他人的目光。

3樓:愛仕達各色

是不可以的,這樣會影響最終的效果的,而且也會影響最終的清晰度,所以最好不要這樣做。

4樓:生活導師小馨馨

應該是不行的吧,這是兩種不一樣的,如果貼在一起,效果很有可能會產生影響。

把優秀作文貼在一起做作文園地要在作文園地的四周粘上花邊每張作文

年一度的中秋佳節,那輪明亮而又似玉盤的朗朗明月高高掛在皎潔的夜空中,每年的中秋節都能引起不同的遐想和回憶。然而因人而異的這個中秋對於我個人來說非常有趣,現在回味起來絲絲甜蜜侵入心扉。傍晚時分,媽媽如往年一樣早早的在陽臺放好香案,擺上五顏六色 鮮嫩欲滴的水果 各種各樣的月餅,對著天上又圓又亮的皓月,觀...

冬天戴了帽子後,頭髮怎麼都貼在一起了

頭髮變熱後就軟了,加上帽子壓著,所以就貼在一起了。壓的啦!或者出汗導致的。冬天戴帽子頭髮為什麼這麼癢?就是這個帽子,不是我乙個人頭發癢,戴著帽子人頭髮都癢怎麼回事?帽子的材料有問題,應該是劣質產品。例如 劣質雨衣,當使用時雨衣領口接觸到脖子 時,會出現 發癢,好象接觸過礦棉材料一樣的癢,脫掉雨衣後,...

把18幅繪畫作品貼在一起,做「繪畫園地」,要在繪畫園地的四周貼上花邊,每幅作品都是正方形

擺成3行,每行6張,才能使貼的花邊最少。繪畫園地 的周長是 2 6 2 3 2 36分公尺 延欣懌 18 3 6.分3行 3 2 6 每行6幅 6 2 12 周邊12 6 32 18 2 9.分2行 2 2 4 每行9幅 9 2 18 周邊18 4 32 所以分兩行還是三行,周長都一樣 分三行,每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