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陶宗儀《吾竹房先生》文言文翻譯

時間 2025-03-29 04:15:24

1樓:hz婉兒

白話釋義:竹子像賢人,這是為什麼呢?竹子的根穩固,穩固是為了確立竹子的本性,君子看見它的根,就想到要培植好堅定不移的品格(想到意志堅定不移的人)。

竹子的秉性直,直是為了站住身體,君子看見它這種秉性,就想到要正直無私,不趨炎附勢(想到正直、不偏不倚的人)。

竹子的心空,空是為了虛心接受道,君子看見它的心,就想到要虛心接受一切有用的東西(想到虛心求道者)。竹子的節堅定,堅定是為了立志,君子看見它的節,就想到要磨鍊自己的品行,不管一帆風順還是遇到危險時,都始終如一(想到砥礪名節、無論窮通禍福,始終如一的人)。正因為如此,君子都喜歡種竹,把它作為庭院中存在價值的東西。

貞元十九年的春天,我在吏部以拔萃及第,被任命為校書郎。最初在長安求借住處,得到常樂裡已故關相國私宅的東亭,在那裡住了下來。第二天,散步走到亭子的東南角,見這裡長著幾叢竹子,枝葉凋敞,毫無生氣。

向關家的舊人詢問是什麼緣故,對方答道:「這些竹子是關相國親手栽種的。自從相國死後,別人借住在這裡,從那時起,做筐簍的人來砍,做掃帚的人也來砍,砍伐剩下的竹子,長的已不到八尺,數量也不到百竿了。

還有平常的草木混雜生在竹叢中,長得繁盛茂密,簡直都沒有竹子的苗了。」我感到很惋惜,這些竹子,是由年邁德崇的關相國親手種植,現在竟被庸俗之人看得如此卑賤。但即使被砍削、廢棄到這種程度,其秉性卻仍然不變。

於是我把那些繁盛茂密的草木鏟掉,給竹子施加肥料,又在下面疏通、培修土層,沒用一天就幹完了。從此以後,這些竹子日出有清陰,風來有清聲,隨風依依,生機盎然,好象在感激著我的知遇之情。

可嘆啊!竹子,不過是一種植物,與人有什麼關係呢?就由於它與賢人相似,人們就愛惜它,培植它,何況對於真正的賢人呢?

然而,竹子與其它草木的關係,也就象賢人與一般人的關係一樣。唉!竹子本身並不能把自己與其它草木區別開來,要靠人來加以區別,賢人本身並不能把自己與一般人區別開來,要靠使用賢人的人來加以區別。

因此,寫了這篇《竹子》,書寫在東亭的壁上,是為了留給以後居住這所房子的人,也是為了使現在使用賢人的人知曉罷了。

2樓:天虞

我的兒子行先生衍,太末人,祖父是宋代太學諸生,由於家裡錢唐。先生豁達,所以高不事的氣節。

他所厭棄的或請求,從樓上遠遠地對他說:「我出有機會了。」看琴,吹洞簫,撫玩如意不停。

研究室小巷,教小學經常有幾十人,與客人談笑喧譁,樓上下一群兒童一是肅安。他所著述,有《尚書要略》、《聽玄集》、《造玄集》、《九歌譜》、《十二月樂譜辭》……通曉**律呂的學習,擅長篆書。

當初,先生四十歲還沒結婚,我知道宛丘人趙先生張天錫,為買酒家孤女為妻。饑荒女兒曾事人夫人知道妻子在先生所控告的就到我的父親母親。父母到,客先生家。

又偽造紙幣事覺,通過對房屋主人。先生當然不知道,根據巡邏摔恥辱生南出數百步。錄事張君景亮認識先生,叱邏說:

這是不知情,**的是什麼?」就是解放回去,先生不勝慚愧。第二天,拿著黑色條黑帽子,到仇恨山村先生告別。

在早晨出去,通過留詩一章。詩有「西橋外斷橋邊」的句子,他的骨頭腐朽深泥。

西湖多寶院僧人可以暫時,從先生學習,聽說先生的死,哭得很傷心,於是安葬先生遺著在後山,與他的老師骨塔相對。說:「都是我老師。

於是請求銘在胡石塘先生。差不多先生有後世的名聲。銘說:

我不讀,死亡不辱,貞啊白。」我練習篆書,極愛先生筆墨,找到乙個紙半幅,如獲到珍,因此在書法很有幫助。偶然與鄭遂昌先生談先生的始末,認識他。

3樓:網友

吾竹房先生。

吾子行先生衍,大末人,大父為宋太學諸生,因家錢唐。先生疏曠,故高不事之節。

其所厭棄者或請謁,從樓上遙謂曰:「吾出有間矣。」顧琴,吹洞簫,撫弄如意不輟。

求室委巷,教小學常數十人,與客對笑談喧,樓上下群童一是肅安。其所著述,有《尚書要略》、《聽玄集》、《造玄集》、《九歌譜》、《十二月樂譜辭》……兼通聲音律呂之學,工篆書。

初,先生年四十未娶,所知宛丘趙君天錫,為買酒家孤女為妾。年飢女嘗事人後夫知妻在先生所訟之因逮妾父母。父母至,客先生家。

又偽楮幣事覺,因言舍主人。先生固弗知,因邏ㄏ辱生南出數百步。錄事張君景亮識先生,叱邏曰:

是不知情,攝之何為?」即解縱遣歸,先生不勝慚。明日,持玄條緇笠,詣仇山村先生別。

值晨出,因留詩一章。詩有「西橋外斷橋邊」之句,其骨朽淵泥。

西湖多寶院僧可權,從先生學,聞先生之死,哭甚哀,乃葬先生遺文於後山,與其師骨塔相對。曰:「皆吾師。

仍乞銘於胡石塘先生。庶幾先生有後世名。銘曰:

生弗瀆,死弗辱,貞哉白。」餘習篆書,極愛先生翰墨,得一紙半幅,如獲至珍,以故於書法頗有助。偶與鄭遂昌先生談先生之始末,就識之。

居竹軒原文及翻譯

4樓:雙子

原文】:居竹軒。

翠竹如雲江水春,結茅依竹住江濱。

階前迸筍從侵徑,雨後垂陰欲覆鄰。

映葉黃鸝還自語,傍人白鶴亦能馴。

遙知靜者忘聲色,滿屋清風未覺貧。

作者簡介】:

倪瓚(1301—1374)元明間常州無錫人,字元鎮,號雲林居士,又有荊蠻民、幻霞子、曲全叟、朱陽館主等號。博學,好古。有潔癖。

家雄於財,四方名士日至其門,居有清悶閣,藏書數千卷,古鼎法書,名琴奇畫陳刊左右,幽迥絕塵。元順帝至正初,忽散家財給親故,未幾兵興,富家悉被禍,而瓚扁舟箬笠,往來太湖及松江三泖間。不受張士誠徵召,逃漁舟以免。

入明,黃冠野服,混跡編氓。工詩畫,畫山水意境幽深,以蕭疏見長。與黃公望、王蒙、吳鎮為元季四家。

有《清悶閣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