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網友
這個問題有點籠統,不同的鏡子放大倍數不一樣,通用的發達倍數計算方法是物鏡焦距目鏡焦距,比如說焦距為1000mm的望遠鏡,配上20mm的目鏡,那麼理論上放大倍數就是50倍。 所以望遠鏡一般物鏡焦距是一定的,換不同的目鏡,就能達到不同的放大倍率。
不同的望遠鏡,因為其光學結構不同,光學引數不同,光學器件材質不同,都會有極限放大倍數,超過這個倍數,解像度就達不到肉眼識別的要求---極限解像度(有效放大倍數),超過它放大也就沒有意義。但這是理想,實際上不同的環境(大氣視寧度,光汙染的,大氣汙染等等),不同的口徑,不同的材質,就算小於有效放大倍數,成像也不易分辨,所以這個有效放大倍數只供參考,決定望遠鏡品質的,主要還是光學材質,光學結構,口徑,焦距等。
希望我的對你有幫助,望。
2樓:非辣滔
看你想看什麼了,看月球或行星等亮星體,倍數越大越好,大氣寧靜度好時,上到400倍,會很爽的。看雙星的話,也得要200倍以上。但一般口徑的望遠鏡也就將將能上100倍。
一般看金星,木星,火星,土星,有個100倍足夠了。
地球上的射電望遠鏡怎樣透過大氣層清晰的觀察到幾千萬光年的黑洞呢
3樓:火神亮聊
射電望遠鏡接收到的不是光學望遠鏡的可見光訊號,而是波長遠大於可見光的電磁波訊號,而且射電望遠鏡接收到的訊號需要通過計算機進行處理,才能得到光學影象。所以,射電望遠鏡得到的光學影象其清晰度要比光學望遠鏡差很多。但射電望遠鏡得到的光學訊號比光學望遠鏡也有許多優勢,就是它可以得到幾乎整個電磁波譜中各個波長上的轉化影象,而光學望遠鏡只或野棗能得到可見光影象。
這次拍攝的黑洞影象,用的電磁波的波長為公釐,屬於公釐波,比可衫拆見光波長大了許多。公釐波通過大氣層時,大氣層中的氧和水汽都會對它產生很強的衰減效果,所以射電望遠鏡一般都建在山上。但這次科學家們選擇的公釐的波長相對能很好地穿過地球的大氣層。
並且,在公釐的波長中,黑洞事件視界外的氣體應該會有相對強烈地釋放。就是說,根據物理學計算,事件視界附近的氣體釋放的電磁波在公釐的波長上比較強烈。
單獨一臺射電望遠鏡接收到的電磁波較弱,所以就用了多臺射電望遠鏡同時對這個黑洞進行觀測,再把接收到的電磁訊號經過處理後疊加起來,形成乙個單幅影象。這樣就比較清楚了。據說其解像度在5500萬光年的距離相當於脊明從地球上看月球表面上的乙個橙子。
當然,如果選用其他波長的電磁波,也是可以的,但可能得到的影象清晰度略有區別。影象的形狀也可能稍的不同,因為位於黑洞周圍不同距離或方位,環繞黑洞的氣體(術語叫「吸集盤」)發出的電磁波的波長也略有不同。
那些光線不是反射回來的,是它們自己發射出來,並被地球上的射電望遠鏡接收到的。就像我們看到的一盞燈,它是自己發光的,不是反射其他光源的光。
這些光(其實不是光,是我們肉眼無法看到的公釐波長的電磁波,**中已經通過計算機轉換成了可檢視像)在到達地球之前,已經在宇宙中「奔跑」了5500萬年。
這次拍攝的是室女座星系團中超大質量星系m87中心的黑洞影象。m87星系是乙個橢圓星系,距離地球5500萬光年,中心黑洞的質量為太陽的65億倍。光線(電磁波)在宇宙中傳播也是需要時間的,傳播的速度就是光速,每秒為30萬千公尺。
距離越遠,光線傳播用的時間就越長。太陽光從發出來到地球,就需要8分多鐘的時間。而太陽光到達冥王星,就需要5個多小時。
m87星系距離我們5500萬光年,它發出的光到達地球,就需要5500萬年。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影象,實際上是它在5500萬年前發出來的。
請問地球大氣層以外是不是宇宙呢,地球大氣層外的宇宙接近真空,為什麼空氣沒有飄散到
龍源國際安逸 你好,宇宙是包括地球本身,小到分子 電子 質子 夸克。大到星系 星團。都屬於宇宙。但是太空,就是地球以外的空間。也就是大氣層以外的空間屬於太空。 布霜 有的,一般每個星球或多或少都有它的 大氣層 只不過有些你不能接觸的,像木星的大氣層,之前看過紀錄片說是有毒氣體,有進無出,月球雖然小,...
地球的大氣層厚度為多少米,地球大氣層有多厚?
地球的大氣層到底有多厚呢?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曾推想 地球由四個層次構成,它們是土層 水層 空氣 即大氣層 和 火 這只能在閃電時偶然見到 火層 以下還有一層虛無縹緲的 以太層 但他並未指 出各層的厚度。1644年,托裡徹利和維瓦尼通過實驗證明大氣是有重量的,因而也祕然存在有限的高度。他們推算出大氣層...
怎樣製造大氣層,怎樣在月球上製造大氣層 地球的大氣層怎麼來的
人類活動排入大氣中的一些物質進入平流層與那裡的臭氧發生化學反應,導致臭氧耗損,使臭氧濃度減少的現象被稱作臭氧層.有些游離的氧原子又與氧氣結合就生成了臭氧,大氣中 90 的臭氧是以這種方式形成的 臭氧分子是不穩定分子,來自太陽.最初,地球是乙個疏鬆的,由許多固體的.再加上地球引力的作用,拉住了被擠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