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我按名都背起來
在當今這個資訊發達,交通便利的時代,人口流動似乎成了常態。」父母在,不遠遊「在這個時代已經顯得落伍了。
我們常說陪伴就最長情的告白,父母在,不遠遊。可是,有多少孩子,為眼前的生計所迫,為了追逐虛無縹緲的詩和遠方,選擇背井離鄉,蝸居在大城市的一角,苦苦熬著。
大學畢業的時候,每個人都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上。有的人選擇回到家鄉,做個乙個老實本分的公務員;有的人選擇留在大城市,為自己的人生理想拼搏著;有的人選擇出國留學。
做什麼樣的選擇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終點在**。你可以將終點選在生你養你的家鄉,常伴父母身側,一家人其樂融融。你可以將終點選在繁華的大都市,在那裡安營紮寨後,將父母接過來享享清福。
最可怕的狀態,就是你在大城市裡面晃盪,像一具沒有靈魂的行屍走肉,有一天沒一天的過著。拿著最微薄的工資,生活在最底層,看不到任何光亮。回家鄉?
沒賺到錢無臉回。留大城市?沒目標扎不了根。
那一刻,我真替他們的父母感到悲哀。身為子女,你不能承歡膝下,還要讓爸媽為你擔驚受怕。身為年輕人,你自絕希望,用碌碌無為來否定大好年華。
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方的意思就是住處,去向,目標。你的方在**呢?
人生,不要害怕做選擇。你需要的,僅僅是邁出那勇敢的一步。你可以離開父母外出拼搏,但是你必須要有乙個方向與目標。
你想去**?你想在那裡呆多久?這是每乙個父母最關心的問題。
2樓:哎喲黒
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論語 里仁
我覺得大多數人對這句話有誤解。我們總是說父母在,不遠遊,卻忘記了後面還有一句遊必有方。這句話並不是絕對的讓我們不能離開父母「遠遊」,只是勸誡子女一要孝順父母,二要有奮鬥目標。
當子女有了明確的理想和目標需要外出奮鬥,天下父母有多少會希望把子女留在身邊,讓他們錯失成功與快樂的機會呢?我想不多。反而,看到子女為自己喜歡的事情去投入,父母是感到欣慰、驕傲和快樂的,這一點別說是人類,雛鷹學飛的故事已經被我們都念叨爛了吧。
我認為,用這句話來約束自己放棄自己的前途是很假的,只是你自己懦弱的藉口罷了。這個時候我們的價值取向就需要一些迴歸,事實上,過分的重視自由,是自私自利的藉口。舉起自由的大旗,就可以迴避掉很多需要擔當的責任。
贍養義務你盡到了嗎?你的父母身體健康嗎?你的父母生活快樂嗎?
你的父母老有所依嗎?這些問題,你不說,父母都默默為你擋下來了,如此做,是因為愛你,那麼你對得起這份愛嗎?
所以,父母在,不遠遊,是讓你從心底去愛父母,發自內心的去呵護父母。遊必有方,是讓你的所做所為,對得起父母對你的愛,對得起父母對你的默默付出。
父母在不遠游現代的人怎麼理解的
3樓:你即來
理解:要在父母跟前盡心侍奉,即使有事情要出門也要把家裡的一切安排好才出去,這是每個人都能夠做到的。
出自《論語》中的《里仁》篇,原文: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意思是:孔子說:「父母年邁在世,儘量不長期在外地。
不得已,必須告訴父母去**,為什麼去,什麼時候回來。並安排好父母的供養。」
賞析:表明孔子既強調子女應奉養並孝敬父母,而遠遊就做不到了,但又不反對乙個人在有了正當明確的目標時外出去奮鬥。
父母在,不遠遊。
4樓:快樂人生
兒行千里母擔憂,親人是非常重要的,人生在世,總要經歷許許多多的事,看到過許多事,交過許多朋友,越長大越發現親情的可貴,可到頭來,自己忙了幾十年,有些事是好是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有親人在盼望,期望你,親人能給你,遠遠超過了朋友所能給你的!面對太多事,我們總是有意無意地忽略了自己的親人,一直在背後觀望我們的人。現在沒有去珍惜親情,到以後就會發現,自己跟親人話不投機半句多,朋友也漸漸遠去了,可親人仍在!
前兩天我夜裡坐大巴車去乙個工作的地方。車程有兩個小時。在車上我突然想起了一次暑假裡跟爸媽開車出去的情景。
那天晚上八點多,天黑了才往回返。我爸開車,我媽坐副駕駛,開到快十一點的時候我媽實在困得支撐不住了,她主動要求跟我換位置。於是我媽躺在車後座上睡覺,我坐到了副駕駛,我爸繼續開車。
在這段時間我一直斷斷續續地跟我爸聊天,給他唱歌,講笑話,為了不讓他疲勞駕駛而注意力渙散。那時候我突然覺得父母變老了,要是在以前,我媽斷然不會讓我醒著而自己去睡覺的,我知道她實在是累了,身體不允許她疲勞熬夜了。同時我也覺得我好像一下子長大了,身上的擔子重了,不再是那個夜晚坐車會在爸媽懷裡睡著被抱落車時都不會醒的小孩子了。
以後我還會要承擔更多的責任。坐在我爸身旁陪他開夜車,我感覺挺幸福的,雖然真的很困,但是想到他比我更累,我就會努力打起精神陪他。那天的月亮特別漂亮。
父母在不遠游出自於**
5樓:王老師教育科普
「父母在不遠行,遠行必有方」出自《論語·里仁》。
原文「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意思是父母在世,不遠離家鄉;如果不得已要出遠門,也必須有一定的地方。
遊:指遊學、遊官、經商等外出活動。
方:一定的地方。
父母在,父母尚在也,即父母年老病弱之時。子女於此時,當孝敬父母於身前,單寄贍養之費,則如豢養也,又豈可謂孝?若必遊於遠方,則必使父母知其方向,以解相思之情;若有事,亦能使知也。
解釋分析:
有些人以為孔夫子意思為,有父母,就守在家裡孝敬父母就行了。這是曲解聖賢的意思了。如果是這樣,夫子教導人們「齊家治國平天下」,豈不是空談?
再者,如果家境貧寒,難道讓父母跟著你飢寒交迫?這不僅不是孝,而且是最大的不孝。
孟子講「不孝有三」,何為「不孝有三」?古人云:「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
三者之中無後為大。」「家貧親老,不為祿仕」。
恰恰是鼓勵人們去開創事業,為祿為仕,以奉養父母,光宗耀祖。
有些人把「方」有人解釋為方向、去處,這是不對的,而應該解釋為「理由、道理」,這個「理由、道理」包括給父母講清楚「遊」的「理由、道理」,更包含對父母的安置、贍養即對孝的兼顧。因此,你常回家看看父母,這是起碼的為人常識,也是最低層次的孝。
以上內容參考:百科——父母在不遠游。
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怎麼翻譯
意思是說,父母在世的時候,不出遠門去求學 做官,萬一要出遠門,必須有一定的去處。 這句 遠 不是指距離遠,而是指偏遠險惡之地 遊 這裡指的是 遊學 該句意思是,當父母還健在時,即使像 遊學 這樣有意義的事情,如果要以身赴險,孔子也是不贊成的,如果一定要去,那麼就會有 謗 也就是被詛咒的意思。這裡的詛...
你父母做了什麼讓你覺得父母在,不遠遊?
記得。姐姐剛畢業時在外省實習那一年春節沒有回來,然後。自己的母親連年夜飯都沒有吃,和姐姐 以後就哭著去睡了,那時候我就覺得父母在不遠遊,這也是家裡我們三個兄弟姐妹都不會走太遠的原因。我上大學的時候因為學校事情比較多,很久都沒有聯絡父母,父母就給我寄了很多特產,怕我想家。我父母在我經歷創業失敗的時候,...
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對於在外的自己,你對父母想說點什麼
大路五點一刻 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以前對於這句話我不是很瞭解,我大學畢業之後,參加工作後的兩年,或許我對這句話越來越深刻的理解了。為什麼古人說父母在不遠游呢?而如今這個社會是十分的繁忙,看著城市中的人來人往車水馬龍,我為了理想不得不背井離鄉在外打拼,可以說自己一個人在外,真的有些時候很想念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