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屐的起源是什麼?古代人的木屐是什麼

時間 2025-03-18 08:05:22

1樓:職場導師趙叔

木屐是由中國人發明的,是隋唐以前,特別是漢朝時期的常見服飾,在中國,是漢服足衣的一種,是最古老的足衣,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木屐的盛行時期。這個時期的木屐不僅用於出行,還用於家居。

南朝宋永嘉太守謝靈運,是我國山水派詩的鼻祖。性喜山水,根據《南史》記載,他創造了一種活絡木屐。為了登山時保持人體平衡,這種木屐利用榫頭、插子和兩枝活動齒屐,在上山時卸掉前齒,下山時則脫掉後齒,史稱「謝公屐」。

宋代以後,木屐多用作雨鞋。

木屐的特點:

從整個器形觀察,木屐有兩個明顯的特點:第乙個是屐形設計趨於成熟,符合保護足部,便於行走的要求,長寬比例適中,略呈寬體型。

底部前後均為削磨成弧形,使用時用柔性的繩子固定足部,而通過底部的繩子,恰好嵌入凹槽,避免與地面接觸,增加了使用壽命,就象今天寬鬆式保健鞋,穿著舒適方便,行動靈活自如,又堅固耐用。

第二個是木屐所用材料質地細密輕便,製作工藝精細,並運用了切削、刻槽、鑽孔、磨光等多道工序,使屐面平整光滑,孔位準確合理,邊線流暢美觀,充分顯現了嫻熟的加工製作手法。

與同期出土的木耜、木柄、木槳等器物相比,其製作工藝要細緻不少,這一點第乙隻屐更為突出,估計為有一定身份的人穿用。

以上內容參考 百科-木屐。

2樓:高啟強聊情感

木屐。中國人發明的。1987年,考古工作者在浙江寧波。

慈湖新石器時代。

晚期遺址發現兩件殘存的木屐,均為左腳所穿,屐木扁略呈足形,前寬後窄。其中一件木扁身平整,上有五個小孔,頭部一孔;中間和後跟處各有二孔,兩孔間挖有凹槽,槽寬和孔徑相同。

推測其用途是在繩子穿過小孔後將其嵌入槽內,以使表面平整。出土時繩帶已腐,也不見屐齒(如圖1)。另一件為圓頭方跟,開有六孔,後跟處二孔間也挖有凹槽。

據研究,這兩件木屐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屬良渚文化。

遺物。<>

鞋履特色。齒被安裝在鞋履底部,前後各一,呈直豎狀,多用於出行。鞋底設齒,為的是行走方便,因古代路面崎嶇不平,有了雙齒,就可減少鞋底與路面的接觸,行走時就會顯得穩當便捷。

屐齒通常以木料為之,和一般的麻底之履相比,木齒更經得起磨損。

木齒壞了還可以更換,所以特別適合外出旅行。由於裝上了雙齒,鞋底的高度有所增加,在雨天的泥地或長滿青苔的山道上行走還不易滑跌。

3樓:小青清愛生活

木屐是由中國人發明的。

據文獻記載,中國人穿木屐的歷史至少有三千多年。1987年,考古工作者在浙江寧波慈湖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發現兩件殘存的木屐,均為左腳所穿,屐木扁略呈足形,前寬後窄。

其中一件木扁身平整,上有五個小孔,頭部一孔;中間和後跟處各有二孔,兩孔間挖有凹槽,槽寬和孔徑相同,推測其用途是在繩子穿過小孔後將其嵌入槽內,以使表面平整。出土時繩帶已腐,也不見屐齒。

木屐分類。1、纏足木屐。

滿清末年距今一百二十年前的古物,清朝女子流行纏足,腳越小越美,大概六歲起就用白布綁緊雙腳,再穿這種木屐使腳長不大,木屐要越穿越小。

2、潮州木屐。

潮汕木屐的式樣與省城廣州的木屐大致相同,但製作工藝比較精巧、講究,其形式有:橢圓形,前略寬,後略窄,只適應男人穿的「龍船屐」;分左右腳,前趾略低,中呈弓形,後跟略高的「認腳屐」。

我國很早就有了穿木屐的相關史書記載,穿木屐用途是什麼?

4樓:白珍全全全

穿木屐的用途主要是比較方便,而且也能夠讓別人感受到你的存在感,同時也不容易走路的時候磕碰,也不容易在走路的時候受傷,穿多了以後還可以保證身體的健康,同時也能夠防止腳臭,而且相對來說也比較環保。

5樓:墨綠夜晚

穿木屐的用途就是,能夠有效的防止腳臭,而且還有按摩的效果,最關鍵的是特別適合南方的雨天,在泥面上行走,不容易滑倒,還有就是木屐特別的耐磨,一雙木屐大概能夠穿一年左右,所以很受當時人們的喜愛。

6樓:冰魄藍楓

是為了方便走路。關於謝公屐的作用描述只此一句:「上山則去其前齒,下山去其後齒」。

可見謝公屐是一種可裝卸的活齒木屐。主要是為了方便走山路。上山時去前齒,省力;下山時去後齒,穩定,原理都是為了保持重心,維持身體平衡。

7樓:行樂樂樂行

是因為這種鞋一般都比較輕便,而且也可以達到通風的效果,然後行走起來也不會造成特別大的聲音,而且製作的成本也比較低。

古代人的木屐是什麼

8樓:abc生活攻略

古代人的罩昌木屐相當於現代的雨靴,木屐,簡稱屐,是一種兩齒木底鞋,走起來路來吱吱作響,適合在南方雨天、泥上行走。若鞋面為帛製成,則稱為帛屐。牛皮製作則稱作牛皮屐。

木製底下是四個鐵釘,耐磨、防滑。木屐是由中國人發明的,是隋唐以前,特別是漢朝時期的常見服飾。其名來自中古音「"屐屜」,常稱作木屐,使用於室外。

後傳入日本,在日本流行至今。木屐在中國,是漢服足衣的一種,是最古老的足衣。堯舜禹以後慧棗始服木屐。

晉朝時,木屐有男方女圓的區別。漢晉隋唐時期的,木屐尤其普遍。在漢代,女性出嫁的時候會穿上彩色系帶的木屐。

南朝梁的貴族也常著高齒屐。南朝宋之時,貴族為了節儉也著木屐。

木屐的意思

9樓:呵呵

木屐是一種以木材做底的鞋。平面、無邊、有耳。以木材做底的螞指拖板鞋,也稱為「木屐子」。

傳統的木屐是先以刀、斧辯掘、鋸來劈成木屐大小的長度,再分別以大人或小孩的腳型尺寸大小為模製成粗胚,再以刨刀將中間的木材削掉,鞋頭底較低,鞋跟處較高,最後釘上屐帶完成。

木屐**於中國古代。早在堯舜禹時期,我們祖先就開始製作並使用木屐,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晉文公也一直使用此木製用品,當時著名教育家孔子就是穿木屐周遊列國。木屐在中國的歷史已經兩千多年了,一直到清代以前,木屐都是攜物核我國古代重要的傳統服飾,特別是漢晉隋唐時期。

木屐的意思

10樓:呼延利

木屐的意思:以木材做底的拖板鞋。

木底鞋。或有齒,衫首或無齒。出自:

後漢書·五行志一》:「延熹 中,京都長者,皆著木屐。」《晉書·宣帝紀》:

關中 多蒺藜,帝使軍士二千人,著軟材平底木屐前行。」 前蜀 貫休 《思匡山賈匡》詩:「石膏黏木屐,崖粟落冰池。

2、他卻吊兒郎當的垮著肩膀在我面前走來走去,腳下的木屐一樣的頌手呱嗒板發出「踢嗒」聲……他也不時的拿眼角瞟我一眼……

木屐的意思

11樓:諾受

木屐的解釋。

geta]亦稱「呱噠板兒」。木底鞋 詳細解釋 木底鞋。或有齒,或無齒。

後漢書·五行志一》 :延熹 中,京都凱吵 長者 ,皆著木屐。」 晉書·宣帝紀》 :

關中 多蒺藜,帝使軍士二千人,著軟材平底木屐前行。」 前蜀 貫休 《思匡山賈匡》 詩:「石膏黏木屐,崖粟落冰池。

元 宋無 《詠石得天字》 :磴危欺木屐,磯滑怯苔氊。」 紅樓夢》 第四五回:

黛玉 道:『跌了燈值錢呢,是跌了人值錢?你又穿不慣木屐子。

冰心 《寄小讀者》 十八:「甲板上獨坐,無頭緒的想起昨天車站上的繁雜的木屐迅世聲。」

詞語分解 木的解釋 木 ù 樹類植物的通稱:樹木。 喬木 。

灌木。木石(樹木和石頭,喻沒有知覺和 情感 的 東西 )。緣木求魚。

木料、木製品:木材。木器。

木刻。木匠。木已成舟。

棺材:棺木。 質樸 :

木訥( 樸實 遲鈍)。 呆笨:木雞。

屐的解釋 屐 ī 木頭鞋,泛指鞋:木屐盯昌侍。屐履。

部首 :屍。

古代人怎麼計時 古代人是怎樣計時的

主要有十六時辰制 十時辰制 百刻製 十二時辰制 以及隨佛教傳入的六十點法等。在漫長的歷史中,出現過許多計時制度,從而產生不少名稱。一般地說,日出時可稱旦 早 朝 晨,日入時稱夕 暮 晚。太陽正中時叫日中 正午 亭午,將近日中時叫隅中,偏西時叫昃 日 日入後是黃昏,黃昏後是人定,人定後是夜半 或叫夜分...

古代人是怎麼避暑的?古代人是如何避暑的?

古人用搖扇子的方法避暑。這個方法非常普及,幾乎人人可用,上到達官貴人下到販夫走卒,他們都手持一把扇子搶空氣流。而且這種方法也比較實用,在 都可以拿一把扇子降溫。古代人是如何避暑的?古代人避暑的方法有搖扇子納涼 避暑冰塊 避暑建築 涼茶 避暑食品 瓷枕。1 搖扇子納涼 古代的老百姓主要靠扇子納涼,扇子...

古代人是怎麼熬藥的,古代人是怎麼發現中藥功效的呢?

中藥文化 底蘊豐富。說到中國的藥文化,由於它有著數千年的悠久歷史,所以其底蘊十分豐富。然而,無論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對其豐富的文化內涵缺乏全面深刻的理解,故而導致某些誤識。其根本原因就在於長期以來,我們對藥文化的研究與宣傳,力度很不夠,長此以往,無疑對中藥事業的繼承 發展與推廣是十分不利的。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