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子夜聽雨
1.生產可能性曲線用來表示經濟社會在既定資源和技術條件下所能生產的各種商品最大數量的組合。
2.生產可能性曲線反映了資源稀缺性與選擇性的經濟學特徵。
3.機會成本是指為了得到某種東西而所要放棄另一些東西的最大價值;也可以理解為在面臨多方案擇一決策時,被捨棄的選項中的最**值者是本次決策的機會成本;還指廠商把相同的生產要素投入到其他行業當中去可以獲得的最高收益。
4.關係:生產可能性曲線,一般需作如下假設。
1、固定的資源。在一定時間上,可供使用的各種生產要素的數量是固定不變的。
2、充分就業。在現有生產過程中,所有的生產要素均得到了充分使用,不存在著資源閒置。
3、生產技術。在考慮問題的時間範圍之內,生產技術,即由投入轉化為產出的能力,是固定不變的。
4、兩種產品。為了簡化問題起見,通常假定某一經濟僅生產兩種產品。
從圖象上看出,生產力可能性曲線是一條斜率為負且凹向原點的曲線,其經濟含義可作如下解釋。
第一,生產可能性曲線揭示了稀缺法則。任何經濟不可能無限量地生產。附圖中的w點便代表著在現代條件下不可能實現的產量組合。
第二,任何一個經濟必須做出選擇。但不可能有同時選擇二個不同的點。同時,決定了在生產可能性曲線上的某一點進行生產就意味著決定了資源的配置。
它是在給定的假設條件下,最大可能的產量組合的軌跡,它一般凹向原點,隱含著成本遞增法則成立。該曲線上的任意一點均代表著有產率的產量組合,曲線之外的任意一點(如w點)表明在現有假設條件下不可能實現的產量組合,內點(如h點)則表明缺乏效率。
第三,選擇就要付出代價,選擇就有機會成本。在生產可能性曲線上任意點的斜率就代表著該產量水平上x的機會成本,其斜率為負表明要增加一種產品的生產勢必要減少另一種產品的產量。
第四,具有凹性的生產可能性曲線反映了“(機會)成本遞增法則”。它是指隨著黃油(x)的產量增加,每增加一個單位的黃油產量所需放棄的槍炮(y)產量呈遞增的趨勢,或者說,黃油的機會成本隨其產量的增加而遞增。
為什麼成本遞增法則能夠成立呢?關鍵在於,在多數情況下,經濟資源並非完全適應於其他可供選擇的用途,即資產專用性。
當然,如果資源能完全適應於生產黃油和槍炮,或者說,資源具備完全替代性,那麼,機會成本便為某一常數。生產可能性曲線就為一條斜率為負的直線了。
第五,生產可能性曲線可以說明資源配置的效率。某種資源配置是有技術效率的,如果增加某種產品產量的同時不可能不減少其他產品的產量的話。生產可能性曲線上的任意一點都隱含著資源配置是有技術效率的。
這一效率的定義是由義大利經濟學家帕累託(pareto)首先提出的,因此,技術效率亦可被稱為帕累託效率。
2樓:五百_真誠為您
選擇:機會成本與生產可能性曲線
從資源的稀缺性這一概念出發,如果進一步思考就會發現,人的慾望和滿足慾望的手段即生產資源和物質產品,一般具有以下幾個特徵:(1)人的慾望或需要是無限的;(2)這些需要的輕重緩急是各不相同的;(3)滿足人的慾望或需要的手段,即可以支配的生產資源是有限的,從而可生產的產品是有限的;(4)每一種資源在大多數情況下是可以有多種用途的。人的慾望和生產資源的上述四個特徵就給人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即怎樣使用和分配這些可以有多方面用途但數量有限的資源,來滿足輕重緩急各不相同的無限的慾望或需要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必須處理好這樣兩個方面的關係:一個是各種需要的輕重緩解;二是為了實現某種既定的需要所需付出的代價。由此,西方經濟學家在他們的分析中提出了兩個重要的概念和工具;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和生產可能性曲線(production possibility curve)。
1、機會成本
經濟資源一般是可以有多種用途的,但一定的資源用來生產某種產品後,就不可能用來生產其他產品,這就意味著,一定數量的資源用來生產某種產品時,就必須放棄別種產品的生產。當把一定的資源用來生產某種產品時所放棄的別種產品的最大產量(產值),就是這種產品的機會成本。例如,土地可以有多種用途,既可以種稻谷,也可種棉花、蔬菜或其他農作物。
假如有一畝土地,用來種糧食,可產稻穀500公斤,價值800元;如果用來種棉花,投入同樣多的資本與勞動可產棉花100公斤,價值700元,則這一畝土地用來生產糧食的機會成本是100公斤棉花或700元。同樣,用來生產棉花的機會成本就是500公斤稻穀或800元。機會成本還可表述為,一種資源用來獲得某種收入時所放棄的另一種收入。
例如某學生大學畢業後,面臨多種選擇,可以去銀行工作,年薪20000元;去某公司工作,年薪28000元;或繼續深造,讀研究生,收入為零。那麼,如果去公司工作,機會成本就是所放棄的到銀行工作可能獲得的收入20000元。如果繼續讀研究生,三年研究生學習的機會成本就是放棄去公司工作可能獲得的收入84000元。
由此可見,所謂機會成本,實質上是指選擇的代價,即“選擇成本”。他可以幫助人們進行可行性研究和最優化決策。當然,運用機會成本概念時,要適合以下三個條件:
第一,資源本身要有多種用途;第二,資源可以自由流動且不受限制;第三,資源能夠充分利用。如果以上條件不具備,機會成本便毫無意義。
2、生產可能性曲線
資源的稀缺性決定了在一定社會的一定時期內,可以利用的資源是有限的,從而可以生產的產品數量也是有限的。生產可能性是指在一定的資源條件下,利用現有資源可能生產的最大產量組合。
生產可能性曲線主要用來考察一個國家應該怎樣分配其相對稀缺的生產資源問題。我們知道,一國可利用的資源,按用途來說,主要用來生產資本品和消費品。由於資源總量是一定的。
因此,要多生產消費品就必須減少資本品的產量。那麼,一個國家如何兼顧目前利益和長遠利益,把有限的資本分配使用於消費品和資本品的生產,是經濟學必須回答的一個重要問題。這個問題可以用生產可能性曲線來解釋和回答。
現在,假定一國現有資源用來生產兩種產品x(消費品)和y(資本品)。如果全部用來生產x產品,可生產od單位;如果全部用來生產y產品,可生產oa單位;如果同時用來生產x和y兩種產品,則可能有各種不同的x與y的產量組合。將x和y的各種不同的產量組合描繪在座標圖上,便可得出生產可能性曲線。
如圖1—1。
圖中的ad線即生產可能性曲線,或稱生產可能性邊界(production possibility frontier),也可稱為轉換線。
生產可能性曲線是用來說明和描述在一定的資源與技術條件下可能達到的最大的產量組合曲線,它可以用來進行各種生產組合的選擇。如圖1—1中f點和c點比較,少生產gb數量的y產品(資本品),就可以多生產he數量的x產品(消費品),因此,生產he單位x產品的機會成本就是gb單位的y產品。那麼,一個國家關於消費品和資本品這兩大部類的生產,到底是選擇f點還是c點?
或者是ad線上的任何其他一點?這就是經濟學所面臨和必須回答的問題。
生產可能性曲線還可以用來說明潛力與過度的問題。生產可能性曲線以內的任何一點(如q點),說明生產還是潛力,即還有資源未得到充分利用,存在資源閒置;而生產可能性之外的任何一點(如p點),則是現有資源和技術條件所達不到的。只有生產可能性曲線之上的點,才是資源配置最有效率的點。
因為它說明了一個社會的全部資源都得到了充分利用,不存在閒置資源和失業,社會經濟達到了充分就業的狀態。
在資源數量和技術條件不變的條件下,一個社會現有資源可能生產的產品產量組合是既定的,但當資源數量變化和技術條件改變時,生產可能曲線會相應移動。隨著資源數量的增加和技術的進步,生產可能性曲線會向外平行移動。如圖1—2所示。
圖1—2中,在原來的技術水平和資源條件下,生產可能性曲線為x1y1。現假定資源數量增加了,或者技術進步,勞動生產率提高了,使生產可能性曲線向外平移至x2y2。在x2y2上,每一點所代表的兩種產品的產量組合都比x1y1上相應的一點所代表的產量組合要大。
因此,生產可能性曲線向外移動,代表著一個社會生產能力的提高。
3樓:匿名使用者
生產可能性邊界向右下方傾斜說明選擇的代價就是機會成本,即在資源與技術既定時,多生產一單位某種產品就要少生產某些單位另一種產品。為多生產一單位某種產品所放棄的某些單位另一種產品就是多生產一單位某種產品的機會成本。當作出多生產一單位某種產品的選擇時必然要付出這種機會成本。
4樓:
機會成本的概念是什麼呢?機會成本是生產一種商品所需要投入的所有生產要素投入其他用處所能獲得的最大的收益
生產可能性曲線是用來說明和描述在一定的資源與技術條件下可能達到的最大的產量組合曲線,他的斜率就是兩種產品之間的替代關係,即生產一單位產品a所需的x單位的產品b,放棄生產x單位的產品b,就是生產一單位產品a的機會成本
如何用生產可能性曲線來展示機會成本技術變化的影響
5樓:悟沛山
生產可能性曲線(如附圖所示),一般需作如下假設。
1、固定的資源。在一定時間上,可供使用的各種生產要素的數量是固定不變的。
2、充分就業。在現有生產過程中,所有的生產要素均得到了充分使用,不存在著資源閒置。
3、生產技術。在考慮問題的時間範圍之內,生產技術,即由投入轉化為產出的能力,是固定不變的。
4、兩種產品。為了簡化問題起見,通常假定某一經濟僅生產兩種產品。
從圖象上看出,生產力可能性曲線是一條斜率為負且凹向原點的曲線,其經濟含義可作如下解釋。
第一,生產可能性曲線揭示了稀缺法則。任何經濟不可能無限量地生產。附圖中的w點便代表著在現代條件下不可能實現的產量組合。
第二,任何一個經濟必須做出選擇。但不可能有同時選擇二個不同的點。同時,決定了在生產可能性曲線上的某一點進行生產就意味著決定了資源的配置。
它是在給定的假設條件下,最大可能的產量組合的軌跡,它一般凹向原點,隱含著成本遞增法則成立。該曲線上的任意一點均代表著有產率的產量組合,曲線之外的任意一點(如w點)表明在現有假設條件下不可能實現的產量組合,內點(如h點)則表明缺乏效率。
第三,選擇就要付出代價,選擇就有機會成本。在生產可能性曲線上任意點的斜率就代表著該產量水平上x的機會成本,其斜率為負表明要增加一種產品的生產勢必要減少另一種產品的產量。
第四,具有凹性的生產可能性曲線反映了“(機會)成本遞增法則”。它是指隨著黃油(x)的產量增加,每增加一個單位的黃油產量所需放棄的槍炮(y)產量呈遞增的趨勢,或者說,黃油的機會成本隨其產量的增加而遞增。
為什麼成本遞增法則能夠成立呢?關鍵在於,在多數情況下,經濟資源並非完全適應於其他可供選擇的用途,即資產專用性。
當然,如果資源能完全適應於生產黃油和槍炮,或者說,資源具備完全替代性,那麼,機會成本便為某一常數。生產可能性曲線就為一條斜率為負的直線了。
第五,生產可能性曲線可以說明資源配置的效率。某種資源配置是有技術效率的,如果增加某種產品產量的同時不可能不減少其他產品的產量的話。生產可能性曲線上的任意一點都隱含著資源配置是有技術效率的。
這一效率的定義是由義大利經濟學家帕累託(pareto)首先提出的,因此,技術效率亦可被稱為帕累託效率。
什麼是生產可能性曲線,生產可能性邊界在什麼情況下是曲線?什麼情況下是直線?
生產可能性曲線是生產可能性邊界在座標軸上表示出的圖形,也可稱為轉換線。生產可能性曲線上的任何乙個組合都表明生產的帕累託最優狀態。在曲線上任給一點e,等於給定一對最優產出組合。以該產出組合可構成乙個消費的埃奇沃思框圖並從而得到一條交換的契約曲線。曲線上任意一點均代表交換的帕累託最優狀態,在曲線上還存在...
有哪些原因會使社會位於生產可能性曲線以內
機會成本與生產可能性曲線 從資源的稀缺性這一概念出發,如果進一步思考就會發現,人的慾望和滿足慾望的手段即生產資源和物質產品,一般具有以下幾個特徵 1 人的慾望或需要是無限的 2 這些需要的輕重緩急是各不相同的 3 滿足人的慾望或需要的手段,即可以支配的生產資源是有限的,從而可生產的產品是有限的 4 ...
為什么不同國家的生產可能性曲線不同
生產可能性曲線表示經濟社會在既定資源和技術條件下所能生產的各種商品最大數量的組合。從定義中可以看出,該曲線與資源和技術相關。假設技術水平不變,那麼資源越多,生產的產品越多,曲線就會離原點越遠。再假設資源不變,那技術水平越高,生產的產品越多,曲線就會離原點越遠。反之亦然 而不同的國家擁有的資源和技術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