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先計提:屬於什麼部門放入什麼部門
借:生產成本-直接人工(一線員工工資)
製造費用-人力成本-工資(2線、3線及車間管理人員工資)
管理費用-人力成本-工資(行政部門、財務部及不屬於生產部門人員工資)
貸:應付職工薪酬-工資
支付時:
借:應付職工薪酬-工資(應付項的工資)1000
貸:應繳個人所得稅 10
應付職工薪酬-社會保險-養老保險金 30
-醫療保險金 30
-失業保險金 30
-工傷保險金 30
管理費用-水費(這部分是如果有住廠的工人收取水費部分) 10 (你可以做在借方紅字)
管理費用-電費 =10/1.17=8.55(你可以做在借方紅字)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轉出(上面收取的電費,進項稅要轉出) =10/1.17*0.17=1.45
銀行存款(實際支付的金額) 850
比如:應付工資1000-保險120-個人所得稅10-水電費20=850
借貸方金額是平等的1000-10-8.55=850+120+10+1.45
1000=850+10+120+8.55+1.45
為什麼要你把管理費用-電費和水費做在借方用紅字,如果你是用帳套做賬的話,好在乙個方向核算數字,這樣在看本期合計發生額的時候方便,不需要借方-貸方計算了
你不需要管什麼時候發,你每個月都計提,只要在摘要裡註明是計提幾月份的,發的時候註明發的是幾月份的就可以。應付職工薪酬-工資貸方有餘額的就表示你還有未發的工資
方式一:
摘要 科目 借方金額 貸方金額
發放某月工資 應付職工薪酬-工資 1000
應繳個人所得稅 10
應付職工薪酬-社會保險-養老保險金 30
-醫療保險金 30
-失業保險金 30
-工傷保險金 30
管理費用-水費 10
管理費用-電費 8.55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轉出 1.45
銀行存款 850
合計 1000 1000
方式二:
摘要 科目 借方金額 貸方金額
發放某月工資 應付職工薪酬-工資 1000
應繳個人所得稅 10
應付職工薪酬-社會保險-養老保險金 30
-醫療保險金 30
-失業保險金 30
-工傷保險金 30
管理費用-水費 -10(紅字,我這裡用負表示)
管理費用-電費 -8.55(紅字,我這裡用負表示)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轉出 1.45
銀行存款 850
合計 981.45 981.45
2樓:木柏
1、計提工資:就是將工資分配到相關成本費用.
2.具體要根據你們公司生產工藝流程、產品生產結構及層次的實際情況,合理組織生產成本的核算,對於人工成本的核算,還要考慮到公司工資核算方案的具體情況:
如果對於車間人員工資,不能明確計入單個產品,可進行歸集核算,即直接以車間中心進行歸集;反之,可直接計入產品。這個過程 ,要求謹慎的大度,力求成本核算更為準確、合理。
因為一般講,工資內容中包含固定內容(指基本工資、補貼 等),不與產品構成明確的比例關係,故,生產人員工資一般會按生產車間(成本中心)進行歸集,計提工資時,作會計分錄:
借:製造費用-工資(生產成本-基本生產成本-直接人工)
貸:應付工資
(一些企業,對於人工成本,並不作為「生產成本」科目進行核算 ,而是作為「製造費用 」進行核算)
如果車間只有單一產品,則相關折舊費用、工資費用,在以本車間為成本中心進行歸集就可以了;如果車間有多個產品,則需要按照一定指標進行分配與分攤,以達到產品生產成本細化的目的。
工業企業的會計是如何計提工資的?
3樓:好生活
不論什麼性質的企業,計提工資都是依據本企業的實際人員、開工、出勤情況、工資標準,結合前幾個月的工資總額計提
工業企業計提工資分錄大概有以下幾個借方科目:
借生產成本-直接生產成本-人工
借生產成本-輔助生產成本-人工
借製造費用-工資
借管理費用-工資
借銷售費用-工資
貸應付職工薪酬
4樓:大笑霖
借:生產成本--工資
借:製造費用--工資
借:銷售費用--工資
借:管理費用--工資
貸:應付職工薪酬--工資
5樓:匿名使用者
1.計時工資的計算
計時工資是按考勤記錄登記的職工出勤、缺勤天數和每人的工資標準進行計算的。一般有月薪制和日薪制兩種方式。
在月薪制下,不論各月日曆天數多少,只要職工出滿勤,即可得到相同的標準工資,若遇有缺勤,缺勤工資應從標準工資中扣除。
計算公式如下:
應付計時工資=標準工資-缺勤應扣工資
缺勤應扣工資=事假和曠工天數×日工資率+病假天數×日工資率×扣款百分比
日工資率是職工每日應得平均工資,一般有兩種計算方法:
按全年平均每月日曆天數30天計算:日工資率=標準工資/30
依照這種方法,廠休日、法定節假日照付工資,如缺勤時間跨越廠休日、法定節假日,視為缺勤,照扣工資。
按全年平均每月法定工作天數21.17天計算:日工資率=標準工資/21.17
依照這種方法,廠休日、法定節假日不付工資,如缺勤時間跨越廠休日、法定節假日,不扣工資。
2.計件工資的計算
計件工資是按產量記錄和計件單價進行計算的。產量包括合格品的數量和料廢品數量,料廢品是因加工材料的缺陷而導致的廢品。
計件工資的計算公式如下:
應付計件工資=(合格品數量+料廢品數量)×計件單價
計件工資按計件物件不同分為個人計件工資和集體計件工資,集體計件工資以班組為計件物件,按上述方法計算出的計件工資為小組集體應得工資總額,集體計件工資還應在小組組員之間分配,計算出個人應得工資。
3.加班加點工資、經常性獎金、工資性津貼和補貼及特殊情況下工資的計算
加班加點工資應按加班時間、工資率及有關規定計算;獎金按企業的獎勵條件和獎勵標準計算;工資性津貼和補貼及特殊情況下的工資應嚴格遵守國家的規定計算。
會計分錄如下:
借:生產成本--工資
借:製造費用--工資
借:銷售費用--工資
借:管理費用--工資
貸:應付職工薪酬--工資
一般就是:底薪+增加項(獎金等)—應扣項(罰款等)
6樓:匿名使用者
一般分成三部分:
1 生產工人計入製造費用
2 銷售人員計入營業費用
3 單位領導計入管理費用
7樓:匿名使用者
借:管理費用--工資
貸:應付職工薪酬--工資
生產人員工資怎麼計提
8樓:匿名使用者
計提時:
借:生產成本---直接人工 20萬
貸:應付職工薪酬 20萬
支付並調整差異時:
借:應付工資 20萬
貸:銀行存款 15萬
生產成本--直接人工 5萬
工資是按什麼標準計提的?
9樓:匿名使用者
1,每月的工資需要計提,本月先提下月再付,標準按實際計提,如有差額下月多提或少提點。 2,根據稅法的規定: 納稅人在計算應交企業所得稅時,對於工資費用,實際發生額小於計稅工資標準的,按照實際發生額據實扣除;實際發生額大於計稅工資標準的,按照計稅工資標準扣除,超出部分,調增應納稅所得額。
計稅工資標準 = 人月均計稅工資標準 * 年平均人數 * 12。 3,工資計提的會計分錄如下: 1、計提工資
借:管理費用(製造費用等)---工資
貸:應付工資
2、計提個人所得稅
借:應付工資
貸:應交稅金---應交個人所得稅
3、代扣個人社保費
借:應付工資
貸:其他應付款---代扣職工社保費
4、發放工資
借:應付工資
貸:現金
5、交納個人所得稅、社保費
借:應交稅金---應交個人所得稅
借:其他應付款---代扣職工社保費
借:管理費用---社保費
貸:銀行存款
10樓:超潔
工資計提的目的是將工資費用計入有關的成本費用;
計提的標準是應付工資總額;
多提了沖掉,少提了補體。
11樓:匿名使用者
到月末,其實考勤表已經出來了,所以計提的工資可以拿考勤表來做,也是要發的工資,這樣計提數和實際發放數一致;也可以用上月數作為計提基數。若是部門分得很細,會計分錄,如下: 借:
經營費用 管理費用 …… 貸:應付職工薪酬
12樓:匿名使用者
按不同部門的工資記入相關的成本、費用,按實發金額計提,沒有標準。借:生產成本-工資(生產人員)借:
管理費用-工資(行政管理人員)借:銷售費用-工資(銷售部門人員)借:製造費用-工資(車間管理人員)貸:
應付職工薪酬
13樓:匿名使用者
不需要什麼規定,就像公司給你1000和10000一樣,沒有什麼條件限制。 新企業所得稅法實施細則並沒有明確是否能按企業實際計提工資數稅前扣除,只是說企業可以按照實際發放的工資在稅前扣除,可能到年底會有新的相關補充辦法出台,到時候在看吧!理論上講應該是按計提數在稅前扣除的,因為會計和稅法講求的乙個共同原則是權責發生制原則。
14樓:匿名使用者
你在本月最後一天讓人事把計算的工資,或出勤記錄給你就可以做出來了借:生產成本 管理費用 銷售費用 貸:應付職工薪酬
工業企業生產費用的分類有哪些,工業企業生產費用分類有哪些
蟻芷文史星 生產費用可以按不同的標準分類,其中最基本的是按生產費用的經濟內容和經濟用途的分類。一 生產費用按經濟內容分類 產品的生產過程,也是物化勞動 包括勞動物件和勞動手段 和活勞動的耗費過程。因而生產過程中發生的生產費用,按其經濟內容分類,可劃歸為勞動物件方面的費用 勞動手段方面的費用和活勞動方...
工業企業怎麼成本核算才能盈利,工業企業怎麼成本核算才能盈利
一 判斷 1.企業購買材料支付的 應交稅費 應交增值稅 是企業的一項負債。2.企業向債權人籌集到的資金是指銀行借款。3.企業購買材料支付的 應交稅費 應交增值稅 不計入材料採購成本,而購入固定資產支付的 應交稅費 應交增值稅 要計入固定資產的成本。4.企業外購材料支付的外地運輸費等採購費用都必須按照...
規上工業企業和規下工業企業的區別是什麼?
1 規模不同 兩者年產量規模不一樣,達到年產量規模標準的企業即是規上企業,沒有達到年產量規模標準即是規下企業。規模以上企業也分若干類,如特大型企業 大型企業 中型企業 小型企業等。2 要求不同 規模以下企業 一般以年產量作為企業規模的標準,國家對不同行業的企業都制訂了乙個規模要求,未達到規模要求的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