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問題有技術含量,能問一下有技術含量的問題麼什麼意思?

時間 2021-06-08 10:12:53

1樓:九皋飛鶴

科學家到現在才說出來,很複雜的!

1+1為什麼等於2?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卻又奇妙無比。 在現代的精密科學中,特別在數學和數理邏輯中,廣泛地運用著公理法。

什麼叫公理法呢?從某一科學的許多原理中,分出一部分最基本的概念和命題,對這些基本概念不下定義,而這一學科的所有其它概念都必須直接或間接由它們下定義;對這些基本命題(也叫公理)也不給予論證,而這一學科中的所有其它命題卻必須直接或間接由它們中推出。這樣構成的理論體系就叫公理體系,構成這種公理體系的方法就叫公理法。

1+1=2就是數學當中的公理,在數學中是不需要證明的。又因為1+1=2是一切數學定理的基礎,所以它也是無法用數學的方法證明的。 至於“1+1為什麼等於2?

”作為一個問題,沒要求大家必須用數學的方法證明,其實只要說明為什麼1+1=2就可以了,可以說這是定義,也可以說這是公理。不過用反證法還是可以證明的:假設1+1不等於2,則數學就是一鍋粥,凡是用到數學的地方都是一鍋粥,人類社會就亂了套了,所以1+1必須等於2。

1+1=2看似簡單,卻對於人類認識世界有非同尋常的意義。 人類認識世界的過程就像一個小孩滾雪球的過程:第一步,小孩先要用雙手捧一捧雪,這一捧雪就相當於人類對世界的感性認識。

第二步,小孩把手裡的雪捏緊,成為一個小雪球,這個小雪球就相當於人類對感性認識進行加工,形成了概念。於是就有了1。第三步,小孩把雪球放在地上,發現雪球可以粘地上的雪,這就相當於人類的理性認識。

雪可以粘雪,相當於1+1=2。第四步,小孩把粘了雪的雪球在雪地上滾一下,發現雪球粘雪後越來越大,這就相當於人類認識世界的高階階段,可以進入良性迴圈了。相當於2+1=3。

1,2,3可以排成一個最簡單的數列,但是可以演繹至無窮。 有了1只是有了概念,有了1+1=2才有了數學,有了2+1=3才開始了數學的無窮變化。 物理學與1+1=2的關係 人類認識世界的過程是一個由感性到理性,有已知到未知的過程。

在數學當中已知1、2、3,則可以至於無窮,什麼是物理學當中的1、2、3呢?我認為:質量、長度、時間等基本物理概念相當於1,它們是組成物理學巨集偉大廈的磚和瓦;牛頓運動定律相當於2,它使我們有了真正的物理學和科學的物理分析方法;力學的相對性原理相當於3,使牛頓運動定律可以廣泛應用。

在經典物理學中一切都是確定無疑的,有了已知條件,我們就可以推出未知。 等到相對論的出現,一切都變了。現在相對論已經深入人心,即便是那些反對相對論的人,也基本上是認可相對論的結論的,什麼時間可變、長度可變、質量可變、時空彎曲……經典物理學認為光速對於不同的觀測者是不同的(雖然牛頓是個唯心主義者)。

相對論則認為光速對於不同的觀測者是不變的(雖然我們是唯物主義者)。我們丟掉了經典物理學所有不變的東西,換來的是相對論唯一不變的東西----光速。我覺得就象是用許多西瓜換來了一個芝麻一樣,而且這個芝麻是很抽象的,它在真空中,速度最快,讓你根本捉不到、摸不到。

我認為牛頓三條運動定律是真理,是完美的,是不容置疑的。質疑牛頓運動定律的人開口閉口說不存在絕對靜止的物體,也不存在絕對不受外力的物體,卻忘了上學時用的物理教材,開頭都有緒論,緒論中都說:一切物質都在永恆不息地運動著,自然界一切現象就是物質運動的表現。

運動是物質的存在形式、物質的固有屬性……還提到:抽象方法是根據問題的內容和性質,抓住主要因素,撇開次要的、區域性的和偶然的因素,建立一個與實際情況差距不大的理想模型來研究。例如,“質點”和“剛體”都是物體的理想模型。

把物體看作質點時,質量和點是主要因素,物體的形狀和大小時可以忽略不計的次要因素。把物體看作剛體——形狀和大小保持不變的物體時,物體的形狀、大小和質量分佈時主要因素,物體的變形是可以忽略不計的次要因素。在物理學研究中,這種理想模型是十分必要的。

研究機械運動的規律時,就是從質點運動的規律入手,再研究剛體運動的規律而逐步深入的。有人在故意混淆視聽,有人在人云亦云,但聽的人自己要想一想,牛頓用抽象的方法來分析問題,是符合馬克思主義分析問題抓主要矛盾的指導思想的,否定了牛頓運動定律,我們拿什麼來分析相對靜止狀態、勻速直線運動、自由落體運動……? 看來相對論不但搞亂了我們的基本概念,還搞亂了我們的分析方法,這才是最危險的,長此以往,物理學將不再是物理學,而是一鍋粥,一鍋發黴的粥!

我認為物理學發展的正確思路是先要從質量、長度、時間、能量、速度等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上著手,在物理學界開展一場正名運動,然後討論牛頓運動定律是否錯了,錯的話錯在**,最後相對論的對錯也就不言自明瞭,也容易接受了。

哥德**猜想

2023年6月7日,德國數學家哥德**在寫給著名數學家尤拉的一封信中,提出了兩個大膽的猜想:

一、任何不小於6的偶數,都是兩個奇質數之和;

二、任何不小於9的奇數,都是三個奇質數之和。

這就是數學史上著名的“哥德**猜想”。顯然,第二個猜想是第一個猜想的推論。因此,只需在兩個猜想中證明一個就足夠了。

同年6月30日,尤拉在給哥德**的回信中, 明確表示他深信哥德**的這兩個猜想都是正確的定理,但是尤拉當時還無法給出證明。由於尤拉是當時歐洲最偉大的數學家,他對哥德**猜想的信心,影響到了整個歐洲乃至世界數學界。從那以後,許多數學家都躍躍欲試,甚至一生都致力於證明哥德**猜想。

可是直到19世紀末,哥德**猜想的證明也沒有任何進展。證明哥德**猜想的難度,遠遠超出了人們的想象。有的數學家把哥德**猜想比喻為“數學王冠上的明珠”。

我們從6=3+3、8=3+5、10=5+5、……、100=3+97=11+89=17+83、……這些具體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哥德**猜想都是成立的。有人甚至逐一驗證了3300萬以內的所有偶數,竟然沒有一個不符合哥德**猜想的。20世紀,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數學家們發現哥德**猜想對於更大的數依然成立。

可是自然數是無限的,誰知道會不會在某一個足夠大的偶數上,突然出現哥德**猜想的反例呢?於是人們逐步改變了**問題的方式。

2023年,20世紀最偉大的數學家希爾伯特,在國際數學會議上把“哥德**猜想”列為23個數學難題之一。此後,20世紀的數學家們在世界範圍內“聯手”進攻“哥德**猜想”堡壘,終於取得了輝煌的成果。

20世紀的數學家們研究哥德**猜想所採用的主要方法,是篩法、圓法、密率法和三角和法等等高深的數學方法。解決這個猜想的思路,就像“縮小包圍圈”一樣,逐步逼近最後的結果。

2023年,挪威數學家布朗證明了定理“9+9”,由此劃定了進攻“哥德**猜想”的“大包圍圈”。這個“9+9”是怎麼回事呢?所謂“9+9”,翻譯成數學語言就是:

“任何一個足夠大的偶數,都可以表示成其它兩個數之和,而這兩個數中的每個數,都是9個奇質數之和。” 從這個“9+9”開始,全世界的數學家集中力量“縮小包圍圈”,當然最後的目標就是“1+1”了。

2023年,德國數學家雷德馬赫證明了定理“7+7”。很快,“6+6”、“5+5”、“4+4”和“3+3”逐一被攻陷。2023年,我國數學家王元證明了“2+3”。

2023年,中國數學家潘承洞證明了“1+5”,同年又和王元合作證明了“1+4”。2023年,蘇聯數學家證明了“1+3”。

2023年,中國著名數學家陳景潤攻克了“1+2”,也就是:“任何一個足夠大的偶數,都可以表示成兩個數之和,而這兩個數中的一個就是奇質數,另一個則是兩個奇質數的和。”這個定理被世界數學界稱為“陳氏定理”。

由於陳景潤的貢獻,人類距離哥德**猜想的最後結果“1+1”僅有一步之遙了。但為了實現這最後的一步,也許還要歷經一個漫長的探索過程。

2樓:鐵匠半百

數學是由具體問題總結上升為抽象理論。

天上太陽的個數、天上月亮的個數、中國泰山的個數、人身上鼻子的個數等等,都相等。忽略它們不同的特徵,只注意它們的相同特徵----數量特徵,這個相同的特徵抽象出來,就是數1.

人身上腳的只數、鳥的翅膀數、地球的磁極數、電荷的種數等等,都相等。忽略它們不同的特徵,只注意它們的相同特徵----數量特徵,這個相同的特徵抽象出來,就是數2.

天上太陽的數量、天上月亮數量和在一起,與人身上腳的數量一樣多。忽略事物的不同的特徵,只注意它們的相同特徵----數量特徵,這個例子抽象為算術表示式就是1+1=2

你的這個問題應該算是有技術含量。因為很多人對於太常見的事物懶得思考,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正如牛頓能去思考為什麼從樹上脫落的蘋果要往地上掉而不是往天上掉。在當時,人們知道這很自然,卻不知道為什麼。

你提的問題也是這樣,瞭解一點算術理論的人或許多少能說出一點道理。多數人只應用算術而不研究算術,所以知道1+1就應該等於2,卻不能較好的說明為什麼1+1=2。

不過,這個問題有專門研究算術理論的人去研究,我們這些非專業人員只要會用也就可以了。很難追究出個所以然。

鐵匠我也是瞎說,相信你也不會當真。

3樓:匿名使用者

你的這個問題最有技術含量。

不就是因為有位科學家問了“如果宇宙是答案,那麼問題是什麼?”這樣的問題,才有了今天的“大型強子對撞實驗”嗎?

4樓:匿名使用者

這個問題很簡單

因為哥德**說過....

而且還成了著名的哥德**猜想,所以1+1肯定等於2

5樓:人閒微雨中

分類討論:

1:您對數學一無所知,反正您也聽不懂,我不必回答。

2:您對數學研究過深,您是在問哥德**猜想的證明,我不會回答。

6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小學老師教的就是這個 如果他說是3 那就是3了

7樓:殷之皮美麗

你想做的,要做的,又要動腦筋的都會有技術含量。

能問一下有技術含量的問題麼什麼意思?

8樓:

幹物質升沒是指有機體在60℃--90℃的恆溫下,充分乾燥,餘下的有機物的重量。幹物質中含有粗蛋白質、粗纖維。飼吵殲納料改旅的幹物質含量是指飼料中所包含的幹物質的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