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骨下端疼痛,是什麼原因,胸骨下端疼痛,是什麼原因? 100

時間 2021-06-12 10:12:14

1樓:匿名使用者

我幫不上你什麼忙

健康的四大支柱:

心情愉快

營養均衡

適度運動

戒菸限酒

真正做到此四條,輕輕鬆鬆活到一百歲。專家是這麼說的。

2樓:匿名使用者

這位朋友,如果我**說的不對,請原諒!僅是參考!

你既然用這麼高的積分來徵求網友的回答,那我說我的看法:

你是心理因素在作祟,沒有的事情你說成有,根本不用當心的!

你是否有胃下垂,多見於瘦點的,或者個頭比較高的人.胃下垂的人就有你所說是症狀,不影響正長人的生活,我的建議是你不用管他的,如果你不放心.可到醫院做上消化道鋇餐檢查

這跟胃癌根本扯不上關係

附胃下垂資料.你自己看看

胃下垂本病系胃的位置小降,胃下界最低點在髂嵴連線以下。常有消化系統、神經系統及全身其他病狀,並有腹肌鬆弛,體重減輕等體證。

(**病理)現代醫學認為,胃下垂是一種功能性疾病,乃由於胃平滑肌或韌帶鬆弛所致。患者因長期勞累,大腦過渡疲勞,強烈的神經刺激和情緒波動不斷作用於大腦皮層,使皮層和皮層下中樞功能失調,導致植物神經功能紊亂,逆使胃緊張力減弱,蠕動緩慢,機能減退。但少數患者,因胃腸蠕動亢進,食物在胃內停留時間較短,營養物質不易被吸收,消化功能低下,故日漸消瘦,也可導致胃下垂和其他內臟下垂。

引起胃下垂的原因有先天和後天兩種。

1.先天性 多見於無力型體形者。身體素若,胸廓狹小,**蒼白,皮下脂肪菲薄或肌肉營養不良,第十肋遊離等。先天性胃下垂患者,常可併發其他內臟(如腎、肝、脾、橫結腸、子宮等內臟下垂),所以又叫全內臟下垂。

2.後天性 多與慢性消耗病合並存在或在大病初癒之後;為其他消化系統疾病的併發症。如慢性胃炎、猩性潰瘍等;腹肌鬆弛或腹內壓降低,如婦女多次生育,腹部腫瘤切除術,體重突然減輕,或胸腔內壓增加,如長期咳嗽、悶氣、心界下移等,均可引起胃下垂。

祖國醫學雖無“胃下垂”病名的記載,但認為此症乃中氣不足,氣虛下陷所致。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胃主受納,以降為順;脾主運化,以升為和。

兩者一納一運,一升一降,互相配合,在心肺的作用下,將水谷精微輸佈於全身,以維持機體的正常功能活動。

由於稟賦不足,機體素弱,七情內傷,飲食勞倦等,均可導致脾胃運化失常,升降失調,脾氣不升,反而下陷,則可導致胃下垂和其他臟器下垂。

(臨床表現)

1.消化系統症狀 患者食慾減退頑固性腹脹,以食後症狀尤為突出,經常噯氣不止,左腹有下墜感和壓迫感,且於食後或行走時加重,平臥時減輕。有時便祕,有時腹瀉,或有腹瀉便祕交替出現。胃部多有悶痛、隱痛,劇烈疼痛比較少見,患者食慾明顯降低,並有畏食、厭食的表現。

2.全身症狀 多表現為逐漸消瘦,可伴有眩暈、乏力、心悸、失眠、多夢等症狀。

3.體徵 患者身體瘦長,皮下脂肪缺乏,肌張力低下,直立時上腹凹陷,下腹膨隆,有明顯振水音,腹肌鬆弛,左下腹觸壓明顯疼痛。少數患者可見肢體多關節鬆弛。

4.x線檢查 x線觀察一般可見胃的位置下降、緊張力低下蠕動波稀疏,滯留物較多,胃由膨大型變為袋形或其他胃形。

胃下垂的診斷標準,一般以胃距髂嵴連線4釐米視為正常。按下垂的程度,又可分為輕、中、重三度,5到8釐米為輕度下垂;9到十二釐米為中度下垂,十三釐米以上為重度下垂。

根據病史,消化系統典型症狀及全身情況,結合體徵預x線檢查,對其診斷並不難。根據x線鋇餐透視與攝片,還可與吸收不良綜合徵、惡病質、胃腸神經官能症、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等相鑑別。

(辯證論治) 胃下垂乃脾胃失和,中其不足,氣虛下陷所致。**當以溫中健脾,益氣升舉為原則。

(基本手法)

1.推揉背俞健脾法 單掌或掌根交替推顫,雙拇指重疊頂推,疊掌上行攏揉,雙掌快速交替推搓背部膀胱經內側線大腸俞至膈俞一段,在主要穴位上,頂推時應重點刺激,以上手法自下而上,以左側為主,反覆操作約十分鐘。

2.壓推三穴提胃法 單肘按壓三焦俞,在保持壓力的前提下,緩慢上推至脾俞,熱後輕輕抬起,再重複以上動作。

3.揉壓腎俞固本法 雙掌根同揉,對擠、按壓雙側腎俞。亦可左右撥動。

4.推顫腹部益氣法 兩手掌自右下腹交替推、顫至左上腹,兩手多指揉撥腎區後,捧攏腹肌向上推顫;單手多指左右輕撥腹直肌,自下而上;疊掌上行揉左側腹部胃經路線,掌根揉關元,拇指揉脘,單指壓顫膻中穴等;以上手法應反覆操作約8分鐘。

5.牽拉肢體升舉法 雙拇指分拿患者雙合谷或雙行間,令患者肢體屈曲,待肢體伸展時加外力牽拉抖動,患者應配合深呼吸,反覆十次;平復後揉孔最、足三裡,按壓公孫。

6.對症處理手法 若患者伴左下腹墜疼,可按壓大腸俞、中脘、重壓粱丘;腹瀉者可採用掌搓八繆;便祕嚴重可側指敲擊結腸部位;腹脹嚴重者可握拿背肌;食慾不振、消化不良者加捏脊法;失眠者,可同時按壓雙神門,交替壓兩側枕骨下緣;合併腎下垂者,可採用上摩百會,中按揉關元、擦搓、揉湧泉穴。

【附】胃下垂醫療體操

1.腹式呼吸舉腿法

(1)兩腿交替抬舉法配合腹式呼吸,兩腿交替伸直,抬舉90度停片刻放下,反覆數次。

(2)兩腿一齊抬舉法配合腹式呼吸,雙腿伸直,一齊抬舉至最大限度,稍停片刻放下,反覆數次。

2.雙足空中蹬車法屈膝曲髖在空中作蹬自行車動作1~2分鐘。

3.雙手抱膝屈腰法雙腿舉至90度屈膝,然後兩手抱膝,屈髓抬髖使腰部屈曲,復原休息片刻,反覆數次。

4.仰臥起坐收腹法雙下肢伸直靠緊,兩手十指在枕部交叉,腹直肌用力收縮,同時上身抬起坐立,再慢慢躺下還原,休息片刻並逐漸增加其次數。

5.收腹抬臀縮肛法屈膝抬臀,足蹬床面,然後收腹抬臀,**緊縮停半分鐘後,臀部著床,腹肌放鬆,休息片刻,復作數次。

6.靜臥雙掌摩腹法雙掌緊貼下腹部,循順時針方向掌揉全腹部(自下腹起經右下腹向上,橫過上腹,轉向左側,向下至左下部,迴圈全腹部),連續摩揉10至20遍。

注意:此醫療體操,有利於鞏固療效,但在進食前後一小時內慎用。

【附2】 腎下垂醫療體操

第一節腹式呼吸

口呼鼻吸,呼時收腹,吸時鼓腹。

第二節仰臥半坐

拾起上身至半臥位,兩臂前平舉,呼氣,躺下,吸氣。

第三節單抬腿

兩腿伸直,輪流抬高和放下。

第四節挺胸

頭和兩肘支床面,抬起胸肩部,臀部不動。

第五節轉體

仰臥,兩臂側平舉,輪流向一側轉體,同時一臂經體前擺,至對側擊掌。

第六節雙抬腿

兩腿併攏伸直上舉到垂直位,呼氣;放下,吸氣。

第七節“半橋”

兩腿屈曲,足踩床面,抬起臀腰,同時收緊**,吸氣,放下,呼氣。

第八節仰臥起坐

兩臂舉向頭側,掌心向上,起坐,儘量以手抵足。

第九節舉腿側倒

1.兩腿伸直上舉至和地面垂直;

2.兩腿併攏向左側倒下;

3.還原到1:

4.兩腿併攏向右側倒下。

第十節抬腿剪交

1.兩腿伸直拾起約30度,然後左右分開;

2.兩腿伸直交叉,右腿在上;

3.兩腿伸直分開同1;

4.兩腿伸直交叉,左腿在上。

第十一節“全橋”

頭、兩臂、兩足撐地,抬起臀、胸及肩,吸氣,放下,呼氣。

第十二節蹬“自行車”

兩腿抬起,交替屈伸,模仿踏自行車動作。

說明:1.體力較差時先練1至5節,1至2周後加6至8節,以後酌情增加11、12節,最後加9、10節。

2.每節重複1至2個八拍,逐步增加至3至4個八拍。

(附3)胃下垂的叩壓診檢查法

仰臥位患者飯後屈膝仰臥,醫者立於其側,沿左鎖骨中線自上而下叩診。正常人胃部呈濁音,腸曲呈鼓音。如胃內氣體充盈,胃部可出現鼓音,腸曲鼓音相對減弱,兩種不同叩診音的分界線,即為胃下界。

沿叩診線稍用力觸壓,可觸及到一半圓形囊體,用手撥動明顯上移,此囊體的最低點即胃下界。以上叩壓診所得胃下界距髂嵴連線的釐米數(橫指),即胃下垂的實際度數。

站立位患者頭、臀、足根緊貼牆壁,(方法同上)。所得結果比仰臥位檢查的胃下約低2至3釐米,這與站立時胃自然下垂或腹肌鬆弛有明顯關係。

以上檢查方法對於腹壁菲薄者準確率較高。

胃小彎角切跡低於髂嵴連線以下,十二指腸球部向左偏移時,稱為胃下垂。胃下垂的程度不一,且常伴有其他內臟下垂,多見於瘦長體型者。

(1)臨床表現 胃下垂的主要表現有:消瘦、乏力、胃部脹悶不舒,食手更甚,腹部似有物下墜,平臥時減輕,腹痛無週期性及節律性,常有嘔吐、噯氣,飽餐後臍下部可見隆起,而在上腹部反而凹陷。上腹部可捫及強烈的主動脈搏動。

x線胃腸鋇餐檢查可幫助確診。

(2)** 包括

1) 飲食 少吃多餐,食後平臥,保證每天攝入足夠的熱量。

2) 胃託 安置胃託。

3) 鍛鍊 加強腹部肌肉的鍛鍊,每天堅持做仰臥起坐,以增強腹肌張力。

4) 對症** ①每餐前皮下注射正規胰島素4-8單位;或用甲苯磺丁脲0.5克,每天3次,飲前半小明服用,以促時食慾。②苯丙酸諾龍25毫克肌內注射,每週2次。

5) 中藥 補中益氣丸或補中益氣湯。

6) 外敷法 五倍子10克,蓖麻子仁克,搗爛後以紗布包裹,敷貼臍區

3樓:

考慮胃或心臟病變,看醫生最好

4樓:

感覺沒那麼緊張啊,有點氣虛,弄點人蔘衝開水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