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白楊
時辰,中國古時把一天劃分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相等於現在的兩小時。相傳古人根據中國十二生肖中的動物的出沒時間來命名各個時辰。
古代的乙個時辰相當於今天的兩個小時,所以,當鐘錶剛剛傳入中國時,就有人把乙個時辰叫做「大時」,新時間的乙個鐘點叫做「小時」。以後,隨著鐘錶的普及,「大時」一詞也就消失了,而「小時」卻沿用至今。
時間和來歷
時辰 相等於現在的時間 配上的動物及原因
子;zi (晚上 11 時正至凌晨 1 時正) 鼠 鼠在這時間最活躍。 (一說為0:00~2:00,以此類推)
醜:chou (凌晨 1 時正至凌晨 3 時正) 牛 牛在這時候吃完草,準備耕田。
寅:yin (凌晨 3 時正至早上 5 時正) 虎 老虎在此時最猛。
卯:mao (早上 5 時正至早上 7 時正 )兔 月亮又稱玉兔,在這段時間還在天上。
辰: chen (早上 7 時正至上午 9 時正) 龍 相傳這是「群龍行雨」的時候
巳:si (上午 9 時正至上午11時正) 蛇 在這時候隱蔽在草叢中
午:wu (上午11時正至下午 1 時正) 馬 這時候太陽最猛烈,相傳這時陽氣達到極限,陰氣將會產生,而馬是陰類動物。
未:wei ( 下午 1 時正至下午 3 時正 ) 羊 羊在這段時間吃草
申:shen ( 下午 3 時正至下午 5 時正) 猴 猴子喜歡在這時候啼叫
酉:you (下午 5 時正至晚上 7 時正) 雞 雞於傍晚開始歸巢
戌:xu (晚上 7 時正至晚上 9 時正 ) 狗 狗開始守門口
亥:hai (晚上 9 時正至晚上 11 時正) 豬 夜深時分豬正在熟睡
古代的更
古代的更是按時間算的。
晚上7點-9點為一更,
9點-11點為二更,
11點到凌晨一點為三更,
一點到3點為四更,
3點-5點為五更.
時辰歷史
1、十二時辰制。西周時就已使用。漢代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
又用十二地支來表示,以夜半二十三點至一點為子時,一至三點為丑時,三至五點為寅時,依次遞推。
2、二十四時辰制。宋以後把十二時辰中每個時辰平分為初、正兩部分,這樣,子初、子正、醜初、醜正......依次下去,恰為二十四時辰,同現在一天二十四小時時間一致。
3、十時辰制。出現於先秦。晝夜各五分。
據《隋書.天文志》,晝為朝、禺、中、晡、夕;夜為甲、乙、丙、丁、戊(後用五更來表示)。即更點———古代把晚上戌時作為一更,亥時作為二更,子時作為三,丑時為四,寅時為五更。
把一夜分為五更,按更擊鼓報時,又把每更分為五點。每更就是乙個時辰,相當於現在的兩個小時,即120分鐘,所以每更裡的每點只佔24分鐘。由此可見「四更造飯,五更開船」相當於現在的「後半夜1時至3時做飯,3時至5時開船」。
「五更三點」相當於現在的早晨5時又72分鐘,即6時12分,「三更四點」相當於現在的午夜1時又96分鐘,即2時36分。
4、五時辰制。其名稱為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還、鋪時、大還、高舂、下舂、縣(懸)東、黃昏、定昏。參閱《淮南子.天文訓》。
5、百刻製。即把晝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其產生與漏刻的使用有關。
可能起源於商代。漢時曾把它改造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幾經反覆,直至明末歐洲天文學知識傳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製的改革,清初定為正式的制度。
6、古代不一定具備嚴格的時間意義,而又常見常用的有關名稱亦頗不少。一般地說,日出時可稱旦、早、朝、晨,日入時稱夕、暮、晚。太陽正中時叫日中、正午、亭午,將近日中時叫隅中,偏西時叫昃、日昳。
日入後是黃昏,黃昏後是人定,人定後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後是雞鳴,雞鳴後是昧旦、平明——這是天已亮的時間。古人一天兩餐,上餐在日出後隅中前,這段時間就叫食時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後日入前,這段時間叫晡時。
2樓:匿名使用者
與時間有關的單位基本上是12的倍數。知道為啥。
非常簡單,因為一年有12個月。
也就是地球繞太陽公轉1周,也就是一年,是365.25天。
而月球繞地球公轉1周,也就是農曆的乙個月,是29.5天。
365.25/29.5=12.38,也就是約等於12.(不過農曆過幾年就要設定乙個閏月,否則過不了多久,我們就要穿著短褲看春晚了)。
洋人覺得太麻煩,就放棄了把乙個月和月亮繞地球公轉相聯絡的努力。直接把1年分成12個月。
既然最大的兩個時間單位年和月之間是12的倍數關係,那以此類推所有和時間有關的單位也就都取12的倍數。
3樓:藏教
中國的時辰是按十二地支分配的,十二時辰和二十四小時屬於兩個文明發展過程中的共同點,只不過表達出來的方式不同罷了,在中國十二代表的含義很多,十二時辰只不過是拿出一種祥瑞的來引用.
4樓:匿名使用者
第一,十二時辰=二十四小時
第二,時間是基於天象,24小時是地球環繞太陽的時間5
第三,十二是天象中很常見的基數:黃道十二宮,十二月,十二天幹
5樓:殊翎七慕
天干地支。。。周易也都有關
古人將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請問每個時辰的名稱是什麼?
6樓:
中國古時把一天劃分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相等於現在的兩小時。相傳古人根據中國十二生肖中的動物的出沒時間來命名各個時辰。
1、十二時辰制。西周時就已使用。漢代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
又用十二地支來表示,以夜半二十三點至一點為子時,一至三點為丑時,三至五點為寅時,依次遞推。
【子時】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時辰的第乙個時辰。(23時至01時)。
【丑時】雞鳴,又名荒雞: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01時至03時)。
【寅時】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時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03時至05時)。
【卯時】日出,又名日始、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公升的那段時間。(05時至07時)。
【辰時】食時,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07時至09時)。
【巳時】隅中,又名日禺等:臨近中午的時候稱為隅中。(09 時至11時)。
【午時】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11時至13時)。
【未時】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陽偏西為日跌。(13時至15時)。
【申時】哺時,又名日鋪、夕食等:(15時至17時)。
【酉時】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17時至19
時)。【戌時】黃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時太陽已經落山,天將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19時至21時)。
【亥時】人定,又名定昏等定,又名定昏等:此時夜色已深,人們也已經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靜。(21時至23時)。
2、二十四時辰制。宋以後把十二時辰中每個時辰平分為初、正兩部分,這樣,子初、子正、醜初、醜正......依次下去,恰為二十四時辰,同現在一天二十四小時時間一致。
3、十時辰制。出現於先秦。晝夜各五分。
據《隋書.天文志》,晝為朝、禺、中、晡、夕;夜為甲、乙、丙、丁、戊(後用五更來表示)。即更點———古代把晚上戌時作為一更,亥時作為二更,子時作為三,丑時為四,寅時為五更。
把一夜分為五更,按更擊鼓報時,又把每更分為五點。每更就是乙個時辰,相當於現在的兩個小時,即120分鐘,所以每更裡的每點只佔24分鐘。由此可見「四更造飯,五更開船」相當於現在的「後半夜1時至3時做飯,3時至5時開船」。
「五更三點」相當於現在的早晨5時又72分鐘,即6時12分,「三更四點」相當於現在的午夜1時又96分鐘,即2時36分。
4、五時辰制。其名稱為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還、鋪時、大還、高舂、下舂、縣(懸)東、黃昏、定昏。參閱《淮南子.天文訓》。
5、百刻製。即把晝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其產生與漏刻的使用有關。
可能起源於商代。漢時曾把它改造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幾經反覆,直至明末歐洲天文學知識傳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製的改革,清初定為正式的制度。
6、古代不一定具備嚴格的時間意義,而又常見常用的有關名稱亦頗不少。一般地說,日出時可稱旦、早、朝、晨,日入時稱夕、暮、晚。太陽正中時叫日中、正午、亭午,將近日中時叫隅中,偏西時叫昃、日昳。
日入後是黃昏,黃昏後是人定,人定後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後是雞鳴,雞鳴後是昧旦、平明——這是天已亮的時間。古人一天兩餐,上餐在日出後隅中前,這段時間就叫食時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後日入前,這段時間叫晡時。
7樓:林慧
時辰———十二地支紀一晝24小時為十二時辰:前半夜11時至1時為「子時」,午夜1時至3時為「丑時」,後半夜3時至5時為「寅時」,早上5時至7時為「卯時」,上午7時至9時為「辰時」,9時至11時為「巳時」,11時至下午1時為「午時」,中午1時至3時為「未時」,晚上7時至9時為「戌時」,9時至11時為「亥時」。每個時辰各佔兩個鐘頭。
更點———古代把晚上戌時作為一更,亥時作為二更,子時作為三,丑時為四,寅時為五更。把一夜分為五更,按更擊鼓報時,又把每更分為五點。每更就是乙個時辰,相當於現在的兩個小時,即120分鐘,所以每更裡的每點只佔24分鐘。
由此可見「四更造飯,五更開船」相當於現在的「後半夜1時至3時做飯,3時至5時開船」。「五更三點」相當於現在的早晨5時又72分鐘,即6時12分,「三更四點」相當於現在的午夜1時又96分鐘,即2時36分。
刻———古代用漏壺計時。漏壺分播水壺和受水壺兩部。播水壺分二至四層,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後流入受水壺,受水壺裡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隨蓄水逐漸上公升,露出刻數,以顯示時間。
而一晝夜24小時為100刻,即相當於現在的1440分鐘。可見每刻相當於現在的14.4分鐘。
所以「午時三刻」相當於現在的中午1時43.2分
8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古時把一晝夜分為十二段,每段叫做乙個時辰,合現在的兩個小時。時辰用地支作名稱,從夜間十一點算起,第乙個時辰是子時,半夜十一點到一點。
時辰 子時 二十三點到一點
丑時 一點到三點
寅時 三點到五點
卯時 五點到七點
辰時 七點到九點
巳時 九點到十一點
午時 十一點到十三點
未時 十三點到十五點
申時 十五點到十七點
酉時 十七點到十九點
戌時 十九點到二十一點
亥時 二十一點到二十三點
為什麼古代把一天分為十二時辰,而外國恰好是二十四小時,十二的倍數,巧合
天地遊魂 天干地支 我國曆法以月球繞地球一週的時間 29.5306天 為一月,以地球繞太陽一週的時間 365.2419 天 為一年,為使一年的平均天數與迴歸年的天數相符,設定閏月。據記載,公元前六世紀中國開始採用十九年七閏月法協調陰曆和陽曆。天干地支,是古人建曆法時,為了方便做60進位而設出的符號。...
關於古代的十二時辰,古代一天十二個時辰分別叫什麼?
子時 夜半,又名子夜 中夜 十二時辰的第乙個時辰。北京時間23時至01時 丑時 雞鳴,又名荒雞 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北京時間01時至03時 寅時 平旦,又稱黎明 早晨 日旦等 時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北京時間03時至05時 卯時 日出,又名日始 破曉 旭日等 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公升的那段時間。北...
一天為什麼被分為24小時,一天為什麼是24小時
地球自轉一周差不多24小時,這24小時是埃及人定的。大概是根據觀察太陽公升落發現的吧,具體原因好象沒有記載。此外中國古代也將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各地都這麼分,出現的時間並不一致。在應用公曆中,由於發現世界時在各地的不統一性,於是,在1879年,加拿大鐵路工程師伏列明提出了 區時 的概念,這個建議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