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用用什麼去衡量

時間 2022-02-21 13:55:12

1樓:匿名使用者

參考以下資料,希望對你有用

1.基數效用論和序數效用論

(1)基數效用論是研究消費者行為的一種理論.其基本觀點是:效用是可以計量並加總求和的,因此,效用的大小可以用基數(1,2,3……)來表示.

所謂效用可以計量,就是指消費者消費某一物品所得到的滿足程度可以用效用單位來進行衡量.所謂效用可加總求和是指消費者消費幾種物品所得到的滿足程度可以加總而得出總效用.根據這種理論,可以用具體的數字來研究消費者效用最大化問題.

基數效用論採用的是邊際效用分析法.

(2)序數效用論是為了彌補基數效用論的缺點而提出來的另一種研究消費者行為的理論.其基本觀點是:效用作為一 心理現象無法計量,也不能加總求和,只能表示出滿足程度的高低與順序,因此,效用只能用序數(第一,第二,第三……)來表示.

序數效用論採用的是無差異曲線分析法.

2.效用,總效用與邊際效用

(1)效用的含義.

效用是乙個人消費某種物品所得到的滿足程度,它是主觀的,效用因人,因時,因地而不同.

(2)總效用的含義.

總效用是指從消費一定量某種物品中所得到的總滿足程度.

(3)邊際效用的含義.

邊際效用是指某種物品的消費量每增加一單位所增加的滿足程度.邊際的含義是增量,指自變數增加所引起的因變數的增加量.在邊際效用中,自變數是某物品的消費量,而因變數則是滿足程度或效用.

消費量變動所引起的效用的變動即為邊際效用.

(4)邊際效用與總效用的關係.

當邊際效用為正數時,總效用是增加的;當邊際效用為零時,總效用達到最大;當邊際效用為負數時,總效用減少.

3.邊際效用分析與效用最大化的條件

(1)消費者行為理論主要有:基數效用論和序數效用論;基數效用論採用的是邊際效用分析法,序數效用論採用的是無差異曲線分析法;

(2)邊際效用遞減規律.

隨著消費者對某種物品消費量的增加,他從該物品連續增加的消費單位中所得到的邊際效用是遞減的.這種現象普遍存在,被稱為邊際效用遞減規律.

(3)消費者均衡.

消費者均衡所研究的是消費者在既定收入的情況下,如何實現效用最大化的問題.在運用邊際效用分析法來說明消費者均衡時,消費者均衡的條件是:消費者用全部收入所購買的各種物品所帶來的邊際效用,與為購買這些物品所支付的**的比例相等,或者說每1單位貨幣所得到的邊際效用都相等.

用公式表示為:

上述(1)式是限制條件,說明收入是既定的,購買x與y物品的支出不能超過收入,也不能小於收入.超過收入的購買是無法實現的,而小於收入的購買也達不到既定收入時的效用最大化.(2)式是消費者均衡的條件,即所購買的x與y物品帶來的邊際效用與其**之比相等,也就是說,每1單位貨幣不論用於購買x商品,還是購買y商品,所得到的邊際效用都相等.

2樓:我是南大一枝花

基數效用論和序數效用論來衡量效用:

1,基數效用論:

前者的代表是19世紀的邊際學派傑文斯、馬歇爾,瓦爾拉斯等人,認為效用是可以像質量、長度、溫度等一樣是可以衡量的。比如,乙個蘋果對於simith來說是1個效用單位,乙個熱狗對於他說是4個效用單位,通過比較不同效用值的商品,我們不光能比較特定消費者對不同商品的偏好,還能測量出這種偏好的精確程度。上例中對熱狗的偏好是對蘋果的4倍。

2,序數效用論:

進入20世紀以來,經濟學家發現基數效用論非常不切實際,就是題主問的,效用是人的心理主觀感受不容易衡量,更不能說某種偏好是某種偏好的多少倍。於是約翰 . 希克斯(hicks)等人發展了序數效用論,即對於某個個體任意兩個商品都具有確定的偏好次序而並不必具有精確數值。

事實序數效用論使經濟學分析更加方便。

3樓:

效用(utility)

在經濟學中,效用是用來衡量消費者從一組商品和服務之中獲得的幸福或者滿足的尺度。有了這種衡量尺度,我們就可以在談論效用的增加或者降低的時候有所參考,因此,我們也可以在解釋一種經濟行為是否帶來好處時有了衡量標準。

功利主義的學說把效用最大化看作衡量一種社會組織的道德標準。按照這種學說,功利主義的代表人物邊沁(1748-1832)和密爾(1806-1876)主張社會應該以總效用最大化為目標,也就是以大多數人的幸福最大化為目標。

在新古典經濟學中,理性人的假設是基於在經濟約束中尋求效用最大化的人來定義的。按照這種假設的行為衡量標準,效用不是由於像幸福、滿足這種心理狀態來決定的。

效用被經濟學家們用於構造無差異曲線,無差異曲線反映了個體或者社會在維持一種水平的滿足狀態時需要的商品的數量。個體效用和社會效用是乙個效用方程的因變數。當把效用曲線同生產約束曲線或消費約束曲線聯合起來分析時,可以得到帕累託效率曲線。

帕累託效率是福利經濟學的核心概念。

4樓:匿名使用者

基數效用論有單位,序數效用論沒有。

現在都是序數輪的天下了。

5樓:匿名使用者

效用作為社會科學的乙個尺度

顯然不能得到精確的衡量

只能得到乙個大概的排序之類的

效用具有絕對性(任意的兩個商品和商品組合總是具有不同的效用水平)非飽和性(同質的商品數量多的商品組合一定比數量少的商品組合效用水平高)

父親去世時只有購房合同沒有房產證,所立遺囑有法律效用麼?

6樓:匿名使用者

遺囑只能說明你父親留給你財產,與房產證無關,遺囑是有法律效用的,你有了遺囑,別人想與你爭你父親得財產,是爭不去得。

7樓:為傑沉淪

就是共同財產、他沒有資格處置

聰明人的思維方式與普通人的區別有哪些?

8樓:匿名使用者

聰明人有閱歷,懂生活,有知識。聰明人能閱讀自己所在的環境,做出最優選擇。來看看關於這個新聞的討論:

大伯騎車逆行撞上賓士定損4萬:我家境一般,責任定給賓士吧【大伯騎車逆行撞上賓士定損4萬:我家境一般,責任定給賓士吧】有這樣一件事:

浙江義烏,駱大伯騎電動車逆向行駛,撞上迎面駛來的賓士車。在得知賓士車的車損在4萬左右,駱大伯讓交警體諒他一下,他家境一般,讓交警把責任認定給賓士車,而賓士車主也表示同意,願意承擔責任,從保險公司走理賠程式…不過交警很明確地拒絕了他們,並告訴他們:黑是黑,白是白,錯了就要積極面對,我們也要對保險公司負責!

最後,交警認定駱大伯逆向行駛引發交通事故,負事故的全部責任,4萬多元費用全部由駱大伯一人承擔。我是不懂中國民間規矩的人,所以我一開始完全沒get到汽車車主的point:為什麼對方逆行導致事故,你沒違規的人要幫著擔全責?

直到我看到了下面這個回覆。貓推門進來了19 小時前亮了 (980) 引用就怕定完賓士車主拿不到錢了, 然後修車還自掏腰包了....這個回答的水友叫做有生活啊,這確實得說是一種聰明。

同樣,這麼看來事件裡的汽車車主也是夠聰明的。我們暫時把正義感扔一邊,不講道德,不批判「我窮我有理」,先純理性看這個問題。我們也先不去定義這種行為是小聰明,不討論顛倒黑白的長期不良社會影響。

汽車車主被對方逆行撞了,要花4萬修車,他的直接(短期)目的就是自己不用自掏腰包,無論是保險公司出錢,還是別人出錢,只要不是自己出錢就行。至於誰對誰錯,誰名義上負責,只要不涉及留下犯罪記錄,那都無所謂。那汽車車主在這件事的處理看起來就變得非常冷靜和聰明了,而且這不是活脫脫的,做到了曹操說的:

「不得慕虛名而處實禍」嗎?虛名就是責任名義上歸誰,實禍就是經濟損失真正由誰承擔。然後,我們再看下面乙個水友的回答:

anky_end19 小時前亮了 (202)一般不認賬,然後找保險代位追償?不過我覺得涉及人身問題,還是別認賬。又是乙個聰明的答案。

這個水友的聰明來自於他有保險知識,知道什麼叫代位追償,他知道自己有哪些權力。這個案例根據描述,是符合代位追償的,有興趣可以自己查查這個概念,可能對你們在國內生活有幫助。如果你必要時走這個途徑,那麼實禍基本上不要你承擔了,虛名也能保全 - 看起來這個水友的答案更聰明。

何況光明正大處理事件,有助於正社會風氣,他也不用慣著違法分子。

9樓:匿名使用者

就我自己對自己的分析,說三點吧

能夠更好地收斂問題。普通人看問題都是浮於表面,效果很差。因為乙個問題往往後面的構成是複雜的,只在表面遊走並沒有用。

只有基於系統思維,層層解剖,抓住本質,才能最終把大問題收斂於最基本的幾個點上,這樣才能更好地認識問題。

能夠更好地推演答案。在抓住問題的本質之後,聰明人給出答案也和普通人不一樣。普通人的答案往往也是浮於表面的,淺薄,只考慮一步而不考慮第二步。

而聰明人有更強的邏輯推演能力,和與之匹配的更強記憶體,說出答案前,早已經把多步的邏輯可能性都考慮了,思維之中已經畫出了邏輯分叉樹。

能夠更好地集中精力。要做到前面兩個點,集中精力是非常重要的,這個功能是怎麼來的我不知道,但聰明人一定能比普通人更好,但這個本身並需要很安靜的環境什麼的,也和三心二意什麼的成語沒有關係,。有時候聰明人即使在睡覺,也可以和難題在pk。

有時候,你一邊聊專案,一邊部署公司的事情,也絲毫不影響和專案的交流,因為對於前面乙個事情你已經把力量凝聚起來了,cpu也可以雙核的。

其實前面用「聰明人」這個稱呼的時候,還是挺不好意思的,把人劃分成聰明和不聰明,不好

10樓:巴水苼

聰明人的思維,跟普通人會有什麼區別呢?

大概有這些:

面對同乙個事件,普通人看到表象,聰明人看到規律。

面對同乙個問題,普通人想到兩三種解決方法,聰明人能想到十幾種,並且能迅速找出最優的方法。

面對同乙個行動,聰明人會考慮到各種可能性,並且在不同的可能性下都能作出應對。

而普通人大多順其自然,且容易茫然失措。

這些東西,是靠天賦,或者個人獨特的秉性麼?不是的。它們其實是可習得的技能。

為什麼聰明人看乙個事件能比普通人看得更深些?

無非是因為:他對於這個事件,掌握的資訊比普通人更多;經歷過的經驗更多;並且在足夠多的客觀資訊和主觀感受上面,加了一些總結歸納而已。

為什麼聰明人想到的解決方法可以比普通人更多?

無非是因為:他考慮過類似的問題,也了解過這些不同的方法,甚至對比過他們的優劣點。這樣,一旦問題發生時,他就可以迅速作出反應。

為什麼聰明人能考慮到各種可能性及應對的方式?

無非是因為:他經歷過足夠多的思考,將思考變成一種積累和習慣。

比如,我有一位朋友(我有乙個朋友系列),他的文章,總是會令你覺得無可挑剔,甚至想找毛病都找不出來,無論你想到什麼,他已經在文章裡面替你回答了。

是他天生比較聰明麼?未必。他跟我說過,他在寫作時,每 寫一句話,都會反問自己一句:

「為什麼非要是這樣?這樣行不行呢?這樣呢?」

也就是說,他每闡述乙個觀點,甚至每用乙個詞,都會站在讀者的角度對自己挑刺,然後,再根據挑刺的內容,逐步將文章完善。這樣,你能夠想到的問題,他已經事先想過並解答了,自然就顯得無可挑剔了。

x其實可以總結成兩點

聰明人為什麼聰明?因為:

他們擁有較高的資訊量。

他們擁有較高的資訊利用率。

如果把每個人的思維,看成是由許許多多個概念相關聯組成的「圖式」。

那麼,聰明人的「圖式」中,不但內容比常人更多,每個概念與其他概念的鏈結也更豐富,並且提取乙個概念所需要的時間也更短。

比如,普通人可能有1000個概念,聰明人可能有1500個,因此他總能想到別人想不到的東西;

普通人平均每個概念跟其他3個概念鏈結,聰明人可能是5個,因此他考慮到的方面更周全,更嚴密,更不容易有漏洞;

普通人平均提取乙個概念需要10毫秒,聰明人可能只需5毫秒,因此在相同的時間內(以及相同的工作記憶內),聰明人進行提取-加工的概念數量,遠遠比普通人要多,亦即他的思維速度更快,思維深度更深。

要達到這一點,就得回到資訊量和利用率上面來。

為什麼聰明人能夠擁有更多的「概念」?

因為,他們接觸-吸收-儲存的資訊更多。

為什麼聰明人的概念鏈結更豐富?為什麼聰明人提取的速度更快?

因為,他們刻意鍛鍊過「提取」。乙個概念,你「提取」的次數越多,你透過它能聯想到的東西也就越多,同時,你「提取」它的速度也就越快。

打乙個比方:常人的思維,是圓柱體狀,概念雜亂無章地漂浮在裡面,越往上,越容易被提取,而沉澱在底部的概念,要麼被遺忘,要麼得不到利用。而聰明人的思維,是倒立的圓錐狀,一方面,沉澱在底部的概念更少;另一方面,對於底部的概念,在頂部都有相對應的「鉤子」,就好比做了索引,可以通過一些方式輕易提取到。

接下來,我們終於要觸及這個問題了。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別?生活中,每個人接觸到的資訊量,基本相差不大,為什麼聰明人儲存的資訊量會更多?

這是因為,資訊從接觸到儲存,需要乙個編碼-記憶的過程。這個過程,我稱為「內化」。

舉個例子。

有一種方法,叫做記憶宮殿,說的是:將你熟悉的空間編碼,記錄每乙個位置,然後將想記住的事物放在各個位置上,這樣,就通過熟悉的空間環境和路線,為這些沒有關聯的事物建立了聯絡,方便記憶。

如何去衡量男人的價值,如何去衡量乙個男人的價值?

雖然我來回答這個問題是為了分,但是我想說 樓主,別疑惑,每個人的價值是通過別人對你的評價來衡量的,只要認真對待周圍的事物關愛身邊的人 尤其是愛你的人 就是個好男人.畢竟人都是有點缺點的,別太在意,是個好男人一定會有人肯定你,雖然第1次肯定也許來的很晚,但是是男人就不能放棄 最後,祝你開開心心的過好每...

什麼是邊際效用遞減規律,邊際效用遞減規律是什麼

邊際效益遞減規律 對產品產出的效用是不斷遞減的。邊際效用bai遞減是在一定du時間內,隨著消費某種zhi商品數量的不斷dao增加,消費者從中得到。回的總效用是在增加的,答但是以遞減的速度增加的。按照基數效用理論,既然效用是可以計量的,所以效用可以區分為總效用和邊際效用。總效用指消費者在一定時期內,從...

總效用是什么意思,總效用是什麼意思?

總效用 tu 是指消費者在一定時間內消費一定數量商品或服務所帶來的滿足程度的總和。一定消費量的邊際效用,可用總效用曲線在該消費量的斜率表示 該消費量的總效用,可用其邊際效用曲線與兩軸所包圍的面積表示。總效用是代表消費者從某個市場籃子中所獲得的滿足水平的數字。函式形式可表示為 tu f x 您所說的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