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的勿謀良田是什麼意思,文言文中的矣是什麼意思

時間 2021-05-08 16:28:13

1樓:小港渡者在旅途

君子不去刻意謀取華屋良田。

古人不炒房,也不熱衷於營造豪華住宅。清人朱柏廬的《朱子治家格言》就有一句很有名的話:“勿營華屋,勿謀良田。”

2樓:文以立仁

勿謀良田:不要老想著購買好田地。

古人的儲存財富的方式之一就是購買好田地,與今天的購買豪華別墅差不多。依《朱子家訓》,良田華屋這些財富實際都是**人的枷鎖,財富越多,枷鎖就越重,人的煩惱就越深。

文言文中的矣是什麼意思

3樓:明月為憑

【釋義】文言助詞,用在句子末尾,相當於“了”:悔之晚矣|由來久矣。

矣 《助》

(形聲。小篆字形,上面是“以”字,下面是“矢”。從矢,以聲。“以”也可以理解為象矢飛逝的聲音,是完成的語氣。本義:語氣詞。是“了”)

表示完成時態

骨盡矣,而兩狼之並驅如故。――《聊齋志異·狼三則》

表示堅決、肯定

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易·繫辭下》

確實 表示感嘆

矣乎已矣乎。――晉·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老大矣乎。―

矣 yǐ 文言助詞。

⒈直陳語氣,相當於"了":由來久~。法已定~。

⒉〈表〉感嘆:太難~!

⒊〈表〉命令或請求:先生休~。君無疑~。

4樓:桃李芬芳

助詞,1表示陳述。相當於“了”。司馬光《資治通鑑 赤壁之戰》:

“亊急而不斷,禍至無日矣。”2表示感嘆。相當於“啊,呀”。

《列子 湯問》:“甚矣,汝之不惠!”3表示命令或請求。

司馬遷《史記 魏公子傳》:“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從。”4表示疑問。

《史記 平原君虞卿傳》:“先生處勝之門下幾年於此矣?”

文言文中 略 是什麼意思

5樓:瀛洲煙雨

1、簡略;簡要。

《答司馬諫議書》:“故略上報,不復一一自辨。”

譯文:所以(我)只是簡略地給您寫了封回信,不再一一為自己辯解了。

2、巡行;巡視。

《左傳.隱公五年》:“公曰:‘吾將略地焉’。”

譯文:隱公說:“我準備到那裡去巡視。”

3、通“掠”。掠奪;奪取。

《荊軻刺秦王》:“進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譯文:進軍向北奪取土地,到達燕國南部的邊界。

4、謀略;計謀;策略。

《六國論》:“燕趙之君,始有遠略。”

譯文:燕國和趙國的國君,開始有遠大的謀略。

5、大略;大概;大致。

《赤壁之戰》:“今操芟夷大難,略已平矣。”

譯文:現在曹操已經削平大亂,大致已穩定局面。

6、幾乎;差不多。

《柳敬亭傳》:“敬亭喪失其資略盡。”

譯文:柳敬亭的資財差不多花光。

6樓:孟凡萌

〈名〉1. 疆界 [boundary]

略,界也。——《小爾雅》

7樓:匿名使用者

文言文中“ 略 ”是什麼意思要聯絡上下文才能確定,禿杵杵的問文言文中“ 略 ”是什麼意思不好回答,也回答不好。

"屬"在文言文中是什麼意思

8樓:匿名使用者

1、引進動作的時間、處所、範圍、物件、方面、原因等,視情況可譯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從”“跟”“同”“對”“對於”“給”“由於”等。

2、放在形容詞之後,表示比較,一般可譯為“比”,有時可譯為“勝過”。

3、放在動詞之後,引進行為的主動者,可譯為“被”,有時動詞前還有“見”“受”等字和它相應。

4、放在句子開頭,表前後句的承接或因果關係,與現在的承接連詞或因果連詞相同。現代漢語也這樣用。放在謂語之前或謂語之後,“於是”屬介賓短語作狀語或補語。

可根據“於”的不同用法,分別相當於“在這”“從這”等。

【例句】1、得復見將軍於此。(《鴻門宴》在)     2、荊國有餘於地而不足於民(《公輸》在……方面)     3、良曰:“長於臣。”(《鴻門宴》)

9樓:匿名使用者

"屬"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參考):

一、屬  讀音zhǔ

①《動》連線。《信陵君竊符救趙》:“平原君使者冠蓋相屬於魏。”《赤壁賦》:“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

②《動》跟著。《垓下之戰》:“項王渡江,騎能屬者百餘人耳。”

③《動》撰寫。《屈原列傳》:“屈平屬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

④《動》通“囑”。託付。《岳陽樓記》:“屬予作文以記之。”

【又】勸;勸請。《赤壁賦》:“舉酒屬客。”

⑤《動》通“囑”,看。賈思勰《齊民要術·園籬》:“盤桓瞻屬。”

二、屬  讀音shǔ

①《動》歸屬;隸屬。《琵琶行》:“名屬教坊第一部。”

②《動》管轄。《扁鵲見蔡桓公》:“在骨髓,司命之所屬,無誇何也。”

③《名》部屬。《陳涉世家》:“徒屬皆曰:‘敬受命。’”

④《名》家屬。《獄中雜記》:“富者就其戚屬,貧則面語之。”

⑤《名》類;輩。《桃花源記》:“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過秦論》:“於是六國之土,有甯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為之謀。”

【屬和】隨人唱歌。

【屬文】寫作。

【屬意】意向專注於。

【屬怨】結下仇怨。

10樓:樑萬里

本義:特殊動物種類。引申義:種類,類屬。

種類,類。亦特指牲類

忠之屬也,可以一戰。——《左傳·莊公十年》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晉· 陶淵明《桃花源記》

11樓:孤身成

繼續,連續

綴輯,撰寫

使聚集在一起,集合

通‘囑’,託付,委託

叮囑,告誡

推脫,藉口

通‘矚’關注

佩戴跟隨

通‘注’傾注

文言文中"期"是什麼意思

12樓:匿名使用者

期〈名〉

1) 預定的時間;選定的日子;期限 [predetermined time;scheduled time]

星辰者,天之期也。——《淮南子·天文》

前期十日。——《周禮·大宰》

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史記·陳涉世家》

惟待死期耳。——清·梁啟超《譚嗣同傳》

臨期成此大節。——清·全祖望《梅花嶺記》

五年為期。——清·龔自珍《病梅館記》

死期至矣。——《聊齋志異·促織》

又如:工期(工程的期限);過期(超過期限);約期(約定日期);刑期(服刑的期限);任期(擔任職務的法定期限);期契(誓約,約期);期節(時節);期質(壽命);期程(時間;時間和路程)

2) 機運;機會 [good fortune]。如:期合(機遇);期運(氣數;機運);期數(氣數;命運)

3) 時,日;一段時間 [a period of time;stage]。如:嬰兒期;青年期;憂慮期;懶散期;更年期;絕經期;進行期;活動期;熱退期;出疹期

4) 極,限度 [limit]

征斂無期。——《呂氏春秋·懷寵》

又如:期程(行旅的時日路程);期度(限度,法度)

5) 量詞。用於分期的事物 [number]。如:一年出十二期刊物

6)區域性的地質年代單位,相當於一個“階”的形成時間,其延續時間一般為300-1000萬年。但更新世下的期則只有幾萬年到100多萬年。

13樓:酒價

期獵,期應該是“約定”的意思,你下次問問題最好把詞或句發出來,不然還要去找文章有點煩,這個“期”,我記得《鄒忌諷齊王納諫》裡面還有一個詞“期年”,這裡面的“期”就是“滿,到”的意思,解釋為滿一年

14樓:匿名使用者

預定的時間;選定的日子;期限

文言文中的'還'是什麼意思?

15樓:血染不周山

還還 hái

【釋義】 ①仍然;仍舊:你還那麼年輕|都三月份了,天氣還這麼冷。②更加:

他比我還胖|今年夏天比去年還熱。③表示超出預料:他還真有兩下子|你還真有辦法。

④差不多,過得去:畫得還可以|收成還不錯。⑤尚且:

我自己還不會,怎麼教你?|孩子還知道愛護花草,何況大人?⑥表示加強反問語氣:

這還不行嗎?|我不去了還不行嗎?⑦再,又:

還有件事跟你說|努力工作,還要注意休息。

關於這個字的更多的資訊:

還 《動》 huan

(形聲。從辵(表示與行走有關),瞏聲。本義:返回)同本義

還,復也。――《說文》

還,返也。――《爾雅·釋言》

還而不入。――《詩·小雅·何人斯》

吾其還也。――《左傳·僖公三十年》

勢還不遠,可先為起第。――《資治通鑑》

既罷,還內。

還部白府君。(回到府裡報告太守。府君,太守。)――《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送兒還故鄉。――《樂府詩集·木蘭詩》

便要還家。――晉·陶淵明《桃花源記》

復還終業。――《後漢書·列女傳》

自南海還。――清·彭端淑《為學一首示子侄》

又還(還)hái

⒈仍舊,依然:他身體~健康。工作~是幹勁沖天。

⒉更:今年比去年~好。

⒊再,又:~來一個。既要增加產量,~要提高質量。

⒋尚可,勉強過得去:這篇文章~可以。他工作得~不算慢。

⒌尚且:這些老同志幹勁~這樣大,我們年青人更應加油幹呀!

⒍用來加強語氣或〈表〉未料到的:這~了得。她~真有辦法。

⒎①〈表〉比較好:~是這個辦法好。

②連詞。用於問句,〈表〉選擇:是去文化宮,~是去博物館?

⒏見huán。

還(還)huán

⒈返回:~故鄉。她~家了。

⒉恢復:~原。

⒊回答,對付:~禮。以眼~眼。以牙~牙。

⒋交還,歸還:~地於民。借錢~錢。

還xuán 1.旋轉;迴旋。 2.迅速;立即。 3.敏捷貌

16樓:匿名使用者

還(xuan二聲)走:轉身就跑。還,通“旋"

文言文中的“耳”是什麼意思

17樓:張蕊輕淺

◎ 耳 ěr

〈名〉(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耳朵形。漢字部首之一。本義:耳朵)

(2) 同本義 [ear]

耳,主聽也。——《說文》

耳者,腎之候。——《白虎通·情性》

耳者,心之候。——《春秋·元命苞》

耳目者,心思之助也。——《鬼谷子·權篇》

坎為耳。——《易·說卦》

忠言逆耳利於行。——明· 劉基《苦齋記》

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宋· 蘇軾《石鐘山記》

(3) 又如:耳目官(指耳、目兩種器官);耳斡兒(亦作“耳挖子”。掏耳垢的小勺,另一頭有尖頭);耳朵垂子(借指耳窩);耳根廂(耳邊);耳順(六十歲)

(4) 聽覺,聽力 [sense of hearing]。如:耳識,耳性(記性);耳重(重聽。耳朵聽覺不靈敏);

(5) 耳狀的東西 [an ear-like thing]。如:索耳;吊耳;木耳;銀耳;虎耳草;耳杯(兩側有便於拿取的耳提的杯子)

(6) 穀物在雨淋後所生的芽 [sprout(of grain on the cereal)]

禾頭生耳黍穗黑,農夫田父無訊息。——杜甫《秋雨嘆三首》

(7) 位置在兩旁的如:耳門;耳房

詞性變化

◎ 耳 ěr

〈動〉(1) 聽到,聽說 [hear;listen]。如:耳食之學(傳聞中得到的浮淺知識);耳頑(聽不進去);耳生(聽來生疏);耳決(猶耳聞)

(2) 附耳而語 [whisper]。如:耳言(猶耳語);耳報(暗中報告,私下傳言);耳提面命(當面講,甚至揪著耳朵講。比喻教導得殷勤懇切)

(3) 通“佴”。退後,居次 [withdraw]

人自為種而天下耳。——《莊子·天運》

◎ 耳 ěr

《語氣》

(1) 表示限制,相當於“而已”、“罷了” [that is all]

技止此耳。——唐· 柳宗元《三戒》

止增笑耳——《聊齋志異·狼三則》

子曰∶“二三子! 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論語·陽貨》

從此道至吾軍,不過三十里耳。——《史記》

(2) 表示肯定或語句的停頓與結束,如同“矣”,相當於“了”、“啊”、“也”

田橫,齊之壯士耳。——《資治通鑑》

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史記》

◎ 耳 ěr

《連》表示轉折關係,相當於“而”

故化成俗定,則為人臣者,主耳忘身,國而忘家,公耳忘私。——賈誼《治安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