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敏”組成詞語填在相應的括號裡目光文思嗅覺

時間 2021-05-09 02:55:11

1樓:匿名使用者

目光敏銳,文思敏捷,嗅覺靈敏。

漢語中的詞語都是由字組成的,如漢字、俄文字母、英文字母等。

文字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wén zì,基本意思是記錄思想、交流思想或/與承載語言的影象或符號。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

含義:文字和語言等其他工具一樣,都是交流資訊的工具。

文字可以分為三類:形意文字、意音文字和拼音文字,它們的關係並不是進化的關係。

最原始的自源文字大多是圖畫符號,即通過象物來表達。古代埃及文字中,也有幾個圖畫符號來表達其音,組合後對應事物的做法。蘇美爾文字也經歷過這個時期。

但值得注意的是,漢字的“象形”以古西方文字的“象形”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事實上古埃及文字中絕大部分圖畫符號並非以形表意,而是表音符號。實質上類似於字母文字。舉個例子來說,在古埃及文字語法中,看起來像是各種鳥的符號,其實跟鳥無關,而是表示不同的音節。

所以“古埃及象形文字”,其實是世界上最早的拼音文字。

(按:早年中國學者在翻譯“hieroglyph”時錯誤地放棄了直譯法,而是比較形象的根據古埃及文字的圖畫特徵,套用漢字造字法中的象形,翻譯為象形文字,流傳至今。)

其中楔形文字徹底放棄了圖畫符號,今天我們看到的眾多字母體系,從腓尼基字母借用古埃及象形文字的形而用其聲,再經過一系列演變,分化出希臘字母,羅馬字母,阿拉伯字母,西裡爾字母,滿文字母,等等,從古代到現在的字母文字,幾乎都可追溯到腓尼基字母。在東亞,日本利用漢字,從其草書和楷書形態演化出平假名和片假名。

文字變化的機理和拼音文字遍天下的機理在**?很重要的一點是文字還沒發生和成熟之前,言語已經高度成熟了,即使是沒有文字的民族,它們的口語也能涵蓋日常生產生活的諸多內容。如此,讓文字對應語音,這是非常經濟,而且在人類抽象思維沒有蓬勃發展起來之時,這也幾乎是唯一可行的。

即便在漢字這樣的意音系統裡,虛詞普遍採用了“假借”手法,譬如“然”即是今天的“燃”的本字,火字旁乃是為了和“虛詞”(……的樣子)用法相區分而加上去的(容易注意到,火字旁其實是和“然”字的四點底相重複的),這便是古人在虛詞面前捉襟見肘的表現,以今人度之,即如畫一個抽象符號即可。

漢字作為象形會意文字系統,為何能延續至今?在於漢字的跨語言性!漢字本身不同於西方表音文字,與發音無關。

一旦寫下來就讓世界無論說任何語言的人看懂,不懂日語的孫中山與宮崎寅藏多次以手寫漢字方式筆談,越南的潘佩珠老先生當年去日本,還是以漢字與日本人交流。傳統漢字可記錄漢語,可記錄朝鮮語,可記錄日語,可記錄蒙語,可記錄俄語,可記錄英語,……等等語言。

但零基礎構建一套意音系統,工程量更是巨大,譬如“西夏文”,然其結果仍不甚理想。相比之下,表音文字工程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一個沒有或者只有非常原始的文字系統的民族,接觸到外來民族先進成熟的文字系統時,往往就會形成“他源”表音文字。

表音文字根據其記錄的語音單位,譬如音節或者音素。日語的假名是音節文字,一個假名寫一個音節。英語的文字是拼音文字,例如“study”用五個字母寫五個音。

音節文字又分成整體音節文字和非整體音節文字。日語假名是整體音節文字。非整體音節文字又分成半音素音節文字和全音素音節文字。

半音素音節文字例如阿拉伯文字,每個字(字母)內部的主體部件寫音節中的子音音素,母音音素可以不寫或者用附加部件寫。全音素音節文字例如朝鮮文字,每個字(字母)內部的部件分別對應音節中全部音素。

希望我能幫助你解疑釋惑。

2樓:匿名使用者

目光敏銳,文思敏捷,嗅覺靈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