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
1、目前的高考總分大部分省份都是750分,而語文科目總分為150分。
2、高考改革後,語文科目仍然是三個統考科目之一,語文科目總分仍然為150分,沒有改變。語文科目的重要性沒有降低。
全國高考中各科分數能佔多少?
2樓:科普小星球
1、大部分省市區的高考方案為3+x,總分750分(語文150分,數學150分,外語150分,文科綜合/理科綜合300分)。語文佔比20%,數學佔比20%,英語佔比20%,文綜或理綜佔比40%
“3”指“語文、數學、外語”,“x”指由指學生根據自己的意願,自主從文科綜合(政治、歷史、地理)和理科綜合(物理、化學、生物)2個綜合科中選擇一個考試科目。
此方案是目前全國應用最廣,最成熟的高考方案。總分750分(語文150分,數學150分,外語150分,文科綜合/理科綜合300分)。
其中,語文佔比20%,數學佔比20%,英語佔比20%,文綜或理綜佔比40%。
2、江蘇省“3+學業水平測試+綜合素質評價”
“3”指“語文、數學、外語”,語文160分(文科加考40分加試題)、數學160分(理科加考40分加試題)、外語120分,滿分480分。
3、上海市
必考科目:語文/數學/外語每科150分,其中英語一年兩考,取最高分。
選考科目:物理,化學,生物,政治,歷史,地理選3門,每科70分,按照a a+……比例給分,總分660分。
4、浙江
必考科目:語文/數學/外語每科150分。
選考科目: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技術,學生要選擇3門作為高考選考科目。
選考科目每年安排2次考試,分別在4月和10月進行。每門總共安排3次統一考試,考生可自行決定參加時間,每門科目最多參加2次,選考科目成績實行等級賦分,如成績在前1%者賦分100分加入高考總成績。總分750分。
擴充套件資料
高考除了普通的各科目的分數,還有額外的高考加分。以北京市為例:
1、下列考生,在高考成績總分的基礎上增加20分向高校提供檔案,由高校審查決定是否錄取:
(1)烈士子女;
(2)在服役期間榮立二等功以上或被戰區(原大軍區)以上單位授予榮譽稱號的退役軍人。
2、下列考生,在高考成績總分的基礎上增加10分向高校提供檔案,由高校審查決定是否錄取:
(1)歸僑、華僑子女、歸僑子女;
(2)臺灣省籍考生;
(3)自主就業的退役士兵。
3、從邊疆、山區、牧區、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在高階中等教育階段轉學到本市就讀的少數民族考生,在高考成績總分的基礎上增加5分向高校提供檔案,由高校審查決定是否錄取。該政策僅適用於北京市屬高等學校招生錄取。
3樓:h喜歡看你笑
全國現行的高考試卷中大部分版本的試卷的總分都是750.其中數學150分,語文150分,英語150,理/文科綜合300.總分300分,(其中各單科所佔分數各省標準不一,全國理綜卷為物理佔110分、化學佔100分、生物佔90分。
)理科綜合試題,簡稱“理綜”,指的是在高考中,物理、化學、生物三科的合卷。
近年來生物在理綜的比例越來越大,幾乎接近物理化學分值,其他每年有時有細微變。即“3+x(綜合)”考試中的“3”是指語數英,“x”是指由政治、歷史、地理組成的文綜或由物理、化學、生物組成的理綜,分數是語數英三大科的二倍(文綜或理綜300分、語數英均為150分),由考生自己選擇學習文科或理科,若選擇學理科是由物理、化學、生物組成的理綜,則“綜合”是“理科綜合”。與其相對應的是“文科綜合”。
這樣的高考科目設定改革方案,意在引導中學生既要均衡發展,又能突出個性與特長,並藉此緩解中學當中普遍存在的偏科弊病。
高考理科綜合能力測試與其它高考科目相比,具有兩大特點:
第一、時間緊、分值高。150分鐘,總分300分。選擇題每小題6分,非選擇題每空最高3分。
第二、學科間的轉換與答題順序的選擇。考生在答理綜試題過程中,既面臨著物理、化學、生物三個學科知識的轉換,同時還面臨著答題順序的選擇。
高考理科綜合能力測試的答題戰略:
根據理科綜合能力測試的特點,提出下列答題戰略:
第一、高考理綜試卷到手後,用5~10分鐘時間(一般從髮捲到正式答題鈴響之前的時間)“通覽”一遍所有試題,找出你比較“熟悉”的或“有印象”的試題,進而確定各科試題中,哪些題先答,哪些題後答的答題順序。
第二、確定學科的答題順序。雖然理綜試卷中,按選擇題“生、化、物”、非選擇題“物、化、生”的順序排定,但答題時,未必按此順序進行。你可以根據你平時哪個學科學的更紮實一些、實力更強一些或試題中哪個學科的題目更容易一些,本著“先易後難”的原則,來確定學科的答題順序。
但儘量減少答題中間的學科轉換次數。
第三、先答選擇題,後答非選擇題。這是因為選擇題的難度一般比非選擇題小。
第四、理綜試題的時間分配非常重要。許多同學由於答題戰略上的錯誤,最後題沒答完,難題沒答上,容易得分的題目沒時間答。因此,有關專家曾經提出“制定得分計劃”的觀點。
也有的專家認為“高考與其說是考能力,不如說是考時間。”對於某些同學,甚至要敢於捨棄一部分題目。要“動筆就有分,有效答題。
”因此提高答題效率,合理分配時間,確是理綜考試成敗的關鍵。
4樓:匿名使用者
語文150
英語150
數學150
生物72
化學108
物理120
其中語文平均100,英語85,數學85,理綜120但也要看題的難度,這是針對2023年四川來說的
文言文即古代文學佔現在中考、高考語文試卷分數的比例
5樓:連江一點萍
看下邊的2023年的中考模擬題,總分120分。
其中古代詩歌默寫6分,文言文閱讀11分,古詩鑑賞4分。總共21分。
古代文學總共佔17.5%
2023年中考語文模擬試題及答案
高考總分150分。
文言閱讀9分,翻譯10分,古詩詞鑑賞8分,古詩文默寫5分。總共32分。
古代文學佔21.3%
2023年高考模擬試題
6樓:張鑫楠
中考文言文閱讀11分。高考文言文閱讀19分。
中考中還有古代詩歌默寫6分,文言文閱讀11分,古詩鑑賞4分。所以古代文學總共21分。
高考中文言閱讀9分,翻譯10分,古詩詞鑑賞8分,古詩文默寫5分。總共32分。
7樓:三月之櫻
30分左右,無論哪個省都差不多在這個範圍。
8樓:沈卓琦
王冕僧寺夜讀
王冕是諸暨縣人。七八歲時,父親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進學堂,去聽學生唸書。聽完以後,總是默默地記住。
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記了。王冕的父親大怒,打了王冕一頓。過後,他仍是這樣。
他的母親說:“這孩子想讀書這樣入迷,何不由著他呢?”王冕從此以後就地離開家,寄住在寺廟裡。
一到夜裡,他就暗暗地走出來,坐在佛像的膝蓋上,手裡拿著書就著佛像前長明燈的燈光誦讀,書聲琅琅一直讀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個個面目猙獰凶惡,令人害怕。王冕雖是小孩,卻神色安然,好像沒有看見似的。
安陽的韓性聽說,覺得他與眾不同,將他收作學生,(王冕)於是學成了博學多能的儒生。
原文:王冕者,諸暨人。七八歲時,父命牧牛隴上,竊入學舍,聽諸生誦書;聽已,輒默記。
暮歸,忘其牛。父怒撻之。已而復如初。
母曰:“兒痴如此,曷不聽其所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潛出,坐佛膝上,執策映長明燈讀之,琅琅達旦。佛像多土偶,獰惡可怖;冕小兒,恬若不見。會稽韓性聞而異之,錄為**,遂為通儒。
孫權喻呂蒙讀書
當初,孫權對呂蒙說:“您現在擔任要職,不可以不學習!”呂蒙以軍中事務繁多為藉口推辭了。
孫權說:“我難道要您研究經典成為博士嗎?只要您廣泛閱讀,見識從前的事情罷了,您說事務繁多,**比得上我呢?
我常常讀書,自己覺得有很大的收穫。”於是呂蒙開始學習。到等魯肅經過尋陽時,跟呂蒙一道議論軍事,非常驚訝地說:
“您現在的才幹謀略,不再是當年吳地的阿蒙!”呂蒙說:“讀書人離別三日,就應該重新別眼相看。
大哥為什麼這麼遲才改變看法呢!”魯肅於是拜見呂蒙的母親,與呂蒙結為朋友才辭別。
原文: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
”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耶?
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學。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
”蒙曰:“士別三日,即便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陸游築書巢
我的屋子裡,有的書堆在木箱上,有的書陳列在前面,有的書放在床上,抬頭低頭,四周環顧,沒有不是書的。我的飲食起居,生病呻吟,感到悲傷,憂愁,憤怒,感嘆,不曾不與書在一起的。客人不來拜訪,妻子子女不相見,而颳風,下雨,打雷,落冰雹等(天氣)變化,也不知道。
偶爾想要站起來,但雜亂的書圍繞著我,好像積著的枯樹枝,有時到了不能行走(的地步),於是就自己笑自己說:“這不是我說的鳥窩嗎?”於是邀請客人走近看。
客人開始不能夠進入,已進屋的,也不能出來,於是(客人)也大笑著說:“確實啊,這像鳥窩。”
原文:吾室之內,或棲於櫝,或陳於前,或枕籍於床,俯仰四顧無非書者。吾飲食起居,疾病呻吟,悲憂憤嘆,未嘗不與書俱。
賓客不至,妻子不覿,而風雨雷雹之變有不知也。間有意欲起,而亂書圍之,如積槁枝,或至不得行,則輒自笑曰:此非吾所謂巢者耶!
乃引客就觀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董遇談“三餘”勤讀
有個想向董遇求教的人,董遇不肯教,卻說:“必須在這之前先讀百遍。”意思是:
“讀書一百遍,它的意思自然顯現出來了。”求教的人說:“苦於沒時間。
”董遇說:“應當用‘三餘’。”有人問“三餘”的意思,董遇說:
“冬天是一年的農餘時間(可以讀書),夜晚是白天的多餘時間(可以讀書),下雨的日子一年四季都有餘。”
原文:有人從學者,遇不肯教,而云:“必當先讀百遍”。
言:“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從學者雲:
“苦渴無日。”遇言:“當以三餘。
”或問“三餘”之意。遇言:“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時之餘也。
”唐太宗論隋煬帝
戊子,上謂侍臣曰:“朕觀《隋煬帝集》,文辭奧博,亦知是堯、舜而非桀、紂,然行事何其反也!”魏徵對曰:
“人君雖聖哲,猶當虛己以受人,故智者獻其謀,勇者竭其力。煬帝恃其俊才,驕矜自用,故口誦堯、舜之言而身為桀、紂之行,曾不自知,以至覆亡也。”上曰:
“前事不遠,吾屬之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