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
《禮記 中庸》子思十九章有云:“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說的是為學的幾個層次,或者說是幾個遞進的階段。
“博學之”意謂為學首先要廣泛的獵取,培養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好奇心喪失了,為學的慾望隨之而消亡,博學遂為不可能之事。“博”還意味著博大和寬容。
惟有博大和寬容,才能相容幷包,使為學具有世界眼光和開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進而“泛愛眾,而親仁”。因此博學乃能成為為學的第一階段。越過這一階段,為學就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
“審問”為第二階段,有所不明就要追問到底,要對所學加以懷疑。問過以後還要通過自己的思想活動來仔細考察、分析,否則所學不能為自己所用,是為“慎思”。“明辯”為第四階段。
學是越辯越明的,不辯,則所謂“博學”就會魚龍混雜,真偽難辨,良莠不分。“篤行”是為學的最後階段,就是既然學有所得,就要努力踐履所學,使所學最終有所落實,做到“知行合一”。“篤”有忠貞不渝,踏踏實實,一心一意,堅持不懈之意。
只有有明確的目標、堅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篤行”。
中山大學的校訓的含義是什麼?
2樓:匿名使用者
做事要廣泛的學習,仔細的**,謹慎的思考,明確的辨別,最後要切實的去實行。
《禮記·中庸》十九章有云:“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說的是為學的幾個層次,或者說是幾個遞進的階段。
“博學之”意謂為學首先要廣泛的獵取,培養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好奇心喪失了,為學的慾望隨之而消亡,博學遂為不可能之事。“博”還意味著博大和寬容。
惟有博大和寬容,才能相容幷包,使為學具有世界眼光和開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進而“泛愛眾,而親仁”。因此博學乃能成為為學的第一階段。越過這一階段,為學就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
“審問”為第二階段,有所不明就要追問到底,要對所學加以懷疑。問過以後還要通過自己的思想活動來仔細考察、分析,否則所學不能為自己所用,是為“慎思”。“明辯”為第四階段。
學是越辯越明的,不辯,則所謂“博學”就會魚龍混雜,真偽難辨,良莠不分。“篤行”是為學的最後階段,就是既然學有所得,就要努力踐履所學,使所學最終有所落實,做到“知行合一”。“篤”有忠貞不渝,踏踏實實,一心一意,堅持不懈之意。
只有有明確的目標、堅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篤行”。以“博學篤行”為校訓,並非只取“博學”和“篤行”四字,而是包括“審問、慎思、明辨”在內的,由“博學”而“篤行”的內在統
一、相聯互動的過程。民政人以實現“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天下大同”為己任,非有過人之本領無以擔此重任。以“博學篤行”為做學問之道,方能學有所依、學有所成、學有所用,“愛眾親仁”才不至於流於口號,流於形式。
3樓:資源小村
中山大學的校訓是: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
國學大師陳寅恪先生用自己的行動闡釋了追求真理的校訓精神。他曾說過:“士之讀書治學,蓋將以脫心志於俗諦之桎梏,真理因得以發揚。
”2023年,一直患眼病的陳寅恪完全失明,仍然堅持為中山大學歷史系開課。無法自己書寫,便用口述的方式,逐字逐句請助手記錄,歷經十餘年,最終在75歲之際完成了皇皇鉅著《柳如是別傳》。以如此堅韌的方式篤行學術理想的諸多學人,正是中山大學的風骨和靈魂。
擴充套件資料中山大學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直管副部級建制,是教育部、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和廣東省共建的全國重點大學,位列首批國家“雙一流”a類、“985工程”、“211工程”,入選“珠峰計劃”、“111計劃”、“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全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學校已經成為一所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現代綜合性大學,正努力成為全球學術重鎮。
“博學也,審問也,慎思也,明辨也,篤行也。”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4樓:匿名使用者
它的前後文是這樣寫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弗學,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
人一能之,已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意思是做事要廣泛的學習,仔細的**,謹慎的思考,明確的辨別,最後要切實的去實行。
《論語·子張》:“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中庸·第二十章》中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講的是儒家增進學業,修養人格的功夫。
古代的解釋
《四書》十九章有云:“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說的是為學的幾個層次,或者說是幾個遞進的階段。
“博學之”意謂為學首先要廣泛的獵取,培養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好奇心喪失了,為學的慾望隨之而消亡,博學遂為不可能之事。“博”還意味著博大和寬容。
惟有博大和寬容,才能相容幷包,使為學具有世界眼光和開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進而“泛愛眾,而親仁”。因此博學乃能成為為學的第一階段。越過這一階段,為學就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
“審問”為第二階段,有所不明就要追問到底,要對所學加以懷疑。問過以後還要通過自己的思想活動來仔細考察、分析,否則所學不能為自己所用,是為“慎思”。“明辯”為第四階段。
學是越辯越明的,不辯,則所謂“博學”就會魚龍混雜,真偽難辨,良莠不分。“篤行”是為學的最後階段,就是既然學有所得,就要努力踐履所學,使所學最終有所落實,做到“知行合一”。“篤”有忠貞不渝,踏踏實實,一心一意,堅持不懈之意。
只有有明確的目標、堅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篤行”。
現代的解釋
急事, 慢慢的說;大事,清楚的說;小事,幽默的說;沒把握的事,謹慎的說;沒發生的事,不要胡說;做不到的事,別亂說;傷害人的事,不能說;傷心的事,不要見人就說;別人的事, 小心的說;自己的事,聽聽自己的心怎麼說;現在的事,做了再說;未來的事,未來再說......
5樓:匿名使用者
出自《禮記·中庸》十九章: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多方面、廣泛地學習各種知識,並認真的向人請教,慎重地進行思考,明確的分辨是非,誠心誠意地徹底實行。
6樓:匿名使用者
學習中:
博學:要多學習他人的長處和優點,即廣博的學習審問:要學會問和找出更多的問題,只有多問才會懂得更多,即審慎地詢問慎思:
思考起來要謹慎嚴謹,即慎重地思索明辨: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進行辯論,以至於找到更準確地答案,明晰地辨析
篤行:要腳踏實地的做這件事情,即踏實地履行,
7樓:匿名使用者
中山大學的校訓是由孫中山先生於2023年11月11日在廣東大學舉行成立典禮時親筆提寫的校訓詞“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
十字訓詞原文出自儒家經書《禮。中庸》。《中庸》第十九章說:
“博學也,審問也,慎思也,明辨也,篤行也。”按《中庸》原意是指人具有“誠”之本性,只要按“至誠”之本性從事修身,透過學、問、思、辨、行五個環節,便可以把自己修養成“君子”。實際上以中庸不偏不倚、不走極端為指導原則,使封建時代讀書人不違背封建宗旨,成為封建主義的**人。
明末清初,隨著社會的變動,著名思想家顧炎武發展傳統《中庸》思想,強調“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即把做學問與立志結合起來,所以對“博學”做出新的闡發:“博學於文,行己有恥”。顧炎武所指的“文”,已不是純粹古代的經書文章,而是包括一切天下國家大事。
他所指的“恥”,不是指個人榮辱,而是指全體人民的榮辱。博學的指導思想從個人自身修養擴大到“當務之事”的社會大事,所以他作出學、問、思與立志的統一。顧炎武是一個實事求是的愛國主義者,故他對傳統教育能按照新形勢需要而做出新釋。
中山大學校訓的第三條是?
8樓:瞿爍
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
意思做為做事要廣泛的學習,仔細的**,謹慎的思考,明確的辨別,最後要切實的去實行
慎思就是中大校訓的第三條
一所位於廣州的高等學府,校訓:博學慎思,明辨篤行;那所學校叫什麼名字?
9樓:亂_沉默
華南理工大學,中山大學的跟我們學校的差不多(因為兩所大學是從國立中山大學分出來的),但“博學慎思,明辨篤行”就是華工的。
在學校的時候我都沒想過這句話,工作後,經常想起,反省自己是否有做到,唉,所謂校訓,原來是在人生路上才會想起,慢慢去體會
10樓:李婉兒
本報訊 (記者 薛冰 實習生 樑健敏 通訊員 劉慧嬋) 昨日,華南理工大學向外界宣佈,將啟用新校徽、新校訓。新校徽以華工的標誌性建築“牌坊、木棉”為設計主題,新校訓是“博學慎思,明辨篤行”。新校徽校訓彰顯文化底蘊,同時更注重創新。
校黨委書記劉樹道表示:啟用新校徽之事已醞釀很久,華工原有校徽作為一定歷史時期產物已經不能代表華工的發展形象。記者獲悉,全國竟有66所高校的校訓與華工的舊校訓相同。
新校徽:“牌坊木棉”加建立時間
昨日,在新聞釋出會上記者看到,嶄新亮相的新校徽為圓形輪廓,以藍色為主基調,藍白相間,中英文對照。圓形較符合中國傳統圖騰標識。以華工的標誌性建築“牌坊”為設計主題,彰顯歷史文化底蘊。
牌坊上方“木棉”,既是英雄花也為廣州市市花,表明學校所處地域,華南英才培育重鎮。三株花蕊表示三大科學人才培養不斷,人才輩出。在校徽的下方,書有“1934”字樣。
但人們很快發現,校徽上的這一時間比華工對外宣稱的校史時間早了20多年,這又是何故?對此,校方負責人表示,這是華工校園興建的時間,為了尊重歷史,學校還是以此時間做為紀念。
新校訓:傳承歷史又有所創新
說到校訓,細心的人會發現,新校訓“博學慎思 明辨篤行”與中山大學現有的校訓只差了二個字,華工為何要選擇如此相近的校訓,這其後有著怎樣的淵源?對此,劉樹道昨日做出解釋:新校訓“博學慎思 明辨篤行”出自《禮記·中庸》。
2023年,孫中山先生命鄒魯創辦廣東大學時,該校以“博學之 審問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篤行之”作為校訓。2023年,在華工、華農所處地址興建的原中山大學,也以上述15字作為校訓。後中山大學把它簡化為10字“博學 審問 慎思 明辨 篤行”。
華工新校訓從其中提煉8字,組成兩句,既體現了歷史文化傳承,又有所創新,且高度精煉、寓意深刻。
更改原因:
“團結勤奮求實創新”
原校訓與66高校相同
經歷大半個世紀風風雨雨的華南理工大學,為何突然想到要更改校訓?對此,校黨委書記劉樹道解釋了若干原因:
校徽、校訓是一個學校的象徵,也是學校辦學理念、人文精神的集中體現,是學校悠久歷史和傳統文化的濃縮。華工原有的校徽、校訓是上世紀90年代初確定的,是與當時的歷史環境、客觀形勢以及人們的思想認識相符合的。但這一校徽圖案最大的缺陷就是沒有中文,不放在特定的場合,人們不易明白這是華工校徽。
而原校訓“團結勤奮求實創新”則過於平淡和口號式,沒有特色,在網上搜尋竟有66所學校的校訓與之完全相同。華工曾經計劃在50年校慶時啟用新的校徽、校訓,但因為徵集時間過於緊迫,未能成形,如今,經過長期的醞釀,終於“芙蓉出水”,希望新的校徽、校訓能夠代表新時期的華工形象,伴著華工走向更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