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怎樣使用課程標準指導教學實施

時間 2021-06-30 09:40:54

1樓:中公教育

一、指導確立課程目標與教學目標

課程目標是確定教學內容與策略、選擇教學型別與組織形式、進行教學評價與實施的依據,對教學過程具有導向、操作、調控、中介和刻度的功能。

1.目標體系是:

培養目標——課程目標(學科總目標和階段性目標)——教學目標(課堂教學設計目標)

2.目標表述方式

結果性目標方式:表述的是學生學習的結果,採用的行為動詞要求明確,可以進行測量和評價,主要應用於“知識技能”目標。

體驗性目標方式:描述學生的內心感受、體驗或明確安排學生 表現機會,所採用的行為動詞是體驗性、過程性,是難以結果化或不需要結果化的目標,主要應用於“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領域目標。

3.表述目標注意事項

抓住四個基本要素,即:主體——是誰——學生

行為動詞:

——表現不同層次的學習效果,可操作、可測量。

行為進行條件:

——影響學生產生學習結果的特定限制和範圍。

行為達到程度:

——除用行為動詞外,用其他方式表達程度。

例:在自主閱讀課文的過程中,學生能概括文章的主要觀點。

進行條件 主體 行為動詞 達到程度

二、指導教師鑽研課程內容——創造性使用與開發

教材是依據課程標準編寫的,立足課程標準去鑽研教材才能達到立足教材、超越教材的高度。

鑽研數材包括理解教材、分折教材、創造性使用教材三個層這。需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探索:

1.全面把握課程的設計

教師要把本節內容放在本學科的整體中進行系統考察。教一門課,首先要深入瞭解本門課程縱向的課程發展要求,深入瞭解明確課程是怎樣發展的,具體到每一個學段、年級的具體要求都要瞭然於心。其次要把握學科內容的橫向結構“三維目標”領域的分層具體要求。

還要掌握教材編寫是如何在教材中體現課程標準的,即“課程設計的基本思路”。

2.對教學內容進行創造性加工和轉化

教師備課過程是教師將自己的綜合素質轉化為現實教學能力的過程。

(1)把教師個人的經驗、學生的經驗與學科知識進行有機融合,對教學內容進行再加工,轉變成一種新經驗。

(2)把教學目標轉化成教師教學、學生學習活動的共同心理追求。

(3)把教材特點、學生學習的準備程度和教師教學的設計統一起來,形成一個預設的,可行的教學方案。

對教學內容的創造性加工和轉化包括對教學內容的經驗化加工,教學內容的價值追求加工,教學內容的教學法加工。

3.支援教師進行課程開發和建設

新課程標準積極支援教師進行課程開發和建設,鼓勵教師積極參與課程的開發。教師對課程的開發有兩個方面:一是根據課程標準提供的條件和空間,對課程內容進行調整、改編、增刪、創新性處理,使其符合學生的教學實際,二是開發校本課程,追求學校間的多樣性、靈活性和特色性建設。

三、瞭解學生實際是教學的前提

教育心理學用一句話來概括:“瞭解學生已知道什麼,並據此進行教學”。新課程標準具有普及性、基礎性和發展性的特點,為學生在一定階段的學習發展確定了一個“最低標準”,有利於在此基礎上讓不同的學生提高與發展,為此需要對學生進行深入瞭解以確定更好的教學。

1.充分了解學生準備度

學生良好的學習準備狀態是進行教學的前提。教師充分地瞭解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學習能力、學習動機、學習習慣等方面的情況,特別是在瞭解學生群體水平的基礎上,儘量地瞭解個別學生的差異性,以便掌握其個性、心理特點,因材施教。

2.把教學定位在“最近發展區”

學生應該達到的“預定目標”與學生現實的“現有狀態”之間就是“最近發展區”。教師要把教學定位在這個“區域”,支援學生目標的達成。

3.“架橋”、“鋪路”促進學生達成目標

這是一種從“目標”開始,運用分析法,尋找達成這個“目標”需要什麼支援和鋪墊,一步一步推向“已知”,尋找到完成學習任務的智慧支援系統,構築一條從現有發展區逐步逼近“最近發展區”的“走廊”。

四、精心運籌課程實施

依據課程標準進行教學是新課程實施的核心環節,課程標準對教學全過程:“教學設計——課堂教學——教學評價”都作了原則性、指導性的建議。

1.充分“預設”是教學成功的基礎

在課程標準的指導下,教師在瞭解學生、鑽研教學內容的基礎上,要運用系統的方法,對各種課程資源進行有機整合,對教學過程中相互聯絡的各部分做出整體構想。對學什麼、教什麼、怎樣學、怎樣指導學、怎樣評價、這樣評價會產生什麼效果等方面作出詳盡的“預設”。教學設計要引導學生實現學習方式的轉變,教師首先要努力實現教學方式、教材呈現方式、師生互動方式的轉變。

“為學生髮展設計教學”是進行教學設計的基點。

2.智慧的“生成”是教學成功的關鍵

課堂教學是教學改革的中心,任何教育改革,不“進入”到課堂就沒有實現實質性的突破。

“預設”畢竟只是一種教學構想,而課堂要比預設豐富得多。課堂教學中的變化是難以預料的,隨機應變的教育機智就顯得尤其重要。教師要善於發現課堂中的“不同聲音”,及時調整“預設”,在師生交往互動中不斷生成新問題,新認識。

思想觀念性的轉變只有達到變革,改變教學方法,改進教學實踐的層次才有價值。隨著新課程的深層推進,由理念的轉變逐漸深化到課堂操作實踐層面的轉變,是課程改革發展的必然。

3.建立多元評價體系,以評價促發展

各科課程標準在“評價建議”中都強調重視發揮評價在促進學生發展中的作用,使評價在充分尊重學生個性需要,挖掘學生潛能,幫助學生樹立自信,鼓勵學生創新和舒展張揚個性等方面發揮作用。

積極倡導評價標準多元,主體多元,評價方式多元的評價體系。把目標參照評價、常模參照評價和發展中個體差異評價結合起來,把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結合起來,把量化性評價和質性、描述性評價結合起來,建立評價促發展的新體系。

2樓:中公教育

課程標準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的具體表述,是新教育理念在教學中的具體化,課程標準從以下四個方面指導教學實施:

一、指導確立課程目標與教學目標

課程目標是確定教學內容與策略、選擇教學型別與組織形式、進行教學評價與實施的依據,對教學過程具有導向、操作、調控、中介和刻度的功能。

1.目標體系是:

培養目標——課程目標(學科總目標和階段性目標)——教學目標(課堂教學設計目標)

2.目標表述方式

結果性目標方式:表述的是學生學習的結果,採用的行為動詞要求明確,可以進行測量和評價,主要應用於“知識技能”目標。

體驗性目標方式:描述學生的內心感受、體驗或明確安排學生 表現機會,所採用的行為動詞是體驗性、過程性,是難以結果化或不需要結果化的目標,主要應用於“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領域目標。

3.表述目標注意事項

抓住四個基本要素,即:主體——是誰——學生

行為動詞:

——表現不同層次的學習效果,可操作、可測量。

行為進行條件:

——影響學生產生學習結果的特定限制和範圍。

行為達到程度:

——除用行為動詞外,用其他方式表達程度。

例:在自主閱讀課文的過程中,學生能概括文章的主要觀點。

進行條件 主體 行為動詞 達到程度

二、指導教師鑽研課程內容——創造性使用與開發

教材是依據課程標準編寫的,立足課程標準去鑽研教材才能達到立足教材、超越教材的高度。

鑽研數材包括理解教材、分折教材、創造性使用教材三個層這。需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探索:

1.全面把握課程的設計

教師要把本節內容放在本學科的整體中進行系統考察。教一門課,首先要深入瞭解本門課程縱向的課程發展要求,深入瞭解明確課程是怎樣發展的,具體到每一個學段、年級的具體要求都要瞭然於心。其次要把握學科內容的橫向結構“三維目標”領域的分層具體要求。

還要掌握教材編寫是如何在教材中體現課程標準的,即“課程設計的基本思路”。

2.對教學內容進行創造性加工和轉化

教師備課過程是教師將自己的綜合素質轉化為現實教學能力的過程。

(1)把教師個人的經驗、學生的經驗與學科知識進行有機融合,對教學內容進行再加工,轉變成一種新經驗。

(2)把教學目標轉化成教師教學、學生學習活動的共同心理追求。

(3)把教材特點、學生學習的準備程度和教師教學的設計統一起來,形成一個預設的,可行的教學方案。

對教學內容的創造性加工和轉化包括對教學內容的經驗化加工,教學內容的價值追求加工,教學內容的教學法加工。

3.支援教師進行課程開發和建設

新課程標準積極支援教師進行課程開發和建設,鼓勵教師積極參與課程的開發。教師對課程的開發有兩個方面:一是根據課程標準提供的條件和空間,對課程內容進行調整、改編、增刪、創新性處理,使其符合學生的教學實際,二是開發校本課程,追求學校間的多樣性、靈活性和特色性建設。

三、瞭解學生實際是教學的前提

教育心理學用一句話來概括:“瞭解學生已知道什麼,並據此進行教學”。新課程標準具有普及性、基礎性和發展性的特點,為學生在一定階段的學習發展確定了一個“最低標準”,有利於在此基礎上讓不同的學生提高與發展,為此需要對學生進行深入瞭解以確定更好的教學。

1.充分了解學生準備度

學生良好的學習準備狀態是進行教學的前提。教師充分地瞭解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學習能力、學習動機、學習習慣等方面的情況,特別是在瞭解學生群體水平的基礎上,儘量地瞭解個別學生的差異性,以便掌握其個性、心理特點,因材施教。

2.把教學定位在“最近發展區”

學生應該達到的“預定目標”與學生現實的“現有狀態”之間就是“最近發展區”。教師要把教學定位在這個“區域”,支援學生目標的達成。

3.“架橋”、“鋪路”促進學生達成目標

這是一種從“目標”開始,運用分析法,尋找達成這個“目標”需要什麼支援和鋪墊,一步一步推向“已知”,尋找到完成學習任務的智慧支援系統,構築一條從現有發展區逐步逼近“最近發展區”的“走廊”。

四、精心運籌課程實施

依據課程標準進行教學是新課程實施的核心環節,課程標準對教學全過程:“教學設計——課堂教學——教學評價”都作了原則性、指導性的建議。

1.充分“預設”是教學成功的基礎

在課程標準的指導下,教師在瞭解學生、鑽研教學內容的基礎上,要運用系統的方法,對各種課程資源進行有機整合,對教學過程中相互聯絡的各部分做出整體構想。對學什麼、教什麼、怎樣學、怎樣指導學、怎樣評價、這樣評價會產生什麼效果等方面作出詳盡的“預設”。教學設計要引導學生實現學習方式的轉變,教師首先要努力實現教學方式、教材呈現方式、師生互動方式的轉變。

“為學生髮展設計教學”是進行教學設計的基點。

2.智慧的“生成”是教學成功的關鍵

課堂教學是教學改革的中心,任何教育改革,不“進入”到課堂就沒有實現實質性的突破。

“預設”畢竟只是一種教學構想,而課堂要比預設豐富得多。課堂教學中的變化是難以預料的,隨機應變的教育機智就顯得尤其重要。教師要善於發現課堂中的“不同聲音”,及時調整“預設”,在師生交往互動中不斷生成新問題,新認識。

思想觀念性的轉變只有達到變革,改變教學方法,改進教學實踐的層次才有價值。隨著新課程的深層推進,由理念的轉變逐漸深化到課堂操作實踐層面的轉變,是課程改革發展的必然。

3.建立多元評價體系,以評價促發展

各科課程標準在“評價建議”中都強調重視發揮評價在促進學生發展中的作用,使評價在充分尊重學生個性需要,挖掘學生潛能,幫助學生樹立自信,鼓勵學生創新和舒展張揚個性等方面發揮作用。

積極倡導評價標準多元,主體多元,評價方式多元的評價體系。把目標參照評價、常模參照評價和發展中個體差異評價結合起來,把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結合起來,把量化性評價和質性、描述性評價結合起來,建立評價促發展的新體系。

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提出哪些教學建議

大傻瓜的東西 新數學課標是2011版的 數學課程標註 課程的第四部分內容是實施建議,期中 教學建議從七個方面進行了闡述。一 教學活動要注重目標的整體實現。二 重視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三 注重對基礎知識 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四 感悟數學思想積累數學活動經驗。五 關注學生情感態度。六 合理把握 綜...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小班教學錄影哪裡有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的要求是什麼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體現了國家對公民素質的基本要求。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必須體現國家對公民素質的基本要求,這是對義務教育階段各門課程標準提出的乙個根本性要求。課程標準是對不同階段的學生在知識與技能 過程與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提出基本要求,規定各門課程的性質 目標 內容框...

生物教學大綱和生物課程標準的異同點

基於我國 教學大綱 的種種弊端以及本次課程改革所倡導的基本理念及改革目標,本次課程改革中以 課程標準 代替目前的 教學大綱 這不僅僅是乙個簡單的詞語置換,至少應包括以下三方面的理解和考慮。第一,課程價值趨向從精英教育轉向大眾教育。1996年教育部組織對我國義務教育實施狀況的調研表明我國現行教學大綱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