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膠囊lt乭
昨日帶兒子一起出去散步,沿江河邊有一小塊卵石空地,兒子去之前,已經有兩個小朋友在那了,一男一女,年紀差不多,應該都在三歲左右,女孩看起來稍微大點,身高上都差不多,兩個小孩一直玩的很歡,小孩子玩難免推推打打,男孩父母一直在交談,突然,聽到男孩哭起來,男孩母親馬上跑過去,問男孩怎麼回事,男孩一直哭,沒說話,女孩媽媽雖然一直在旁邊,但我相信她對剛才發生的事也確實沒注意,她問女孩,是不是打了男孩子,女孩說沒有,女孩媽媽又問男孩,是不是她打你了?男孩始終沒有吭聲,男孩媽媽有些生氣,但因為男孩又沒有說女孩打他,因此也只好作罷。後來我聽到他們雙方都能叫出對方孩子的名字,我想,應該是熟人吧。
東東,一直在他們旁邊自娛自樂,把自己當做他們遊戲的一員,但一直保持距離,沒有與他們有身體上的接觸,玩了一下,我因為有事走開了,東東和爸爸一直在那玩,沒多久,那兩個孩子就散了,恰巧男孩父母領著孩子從我身邊經過,這時,我聽到男孩父親說:**,剛才是不是**打你了?”接著男孩的媽媽就說:
“你怎麼不打她,還被她打,她打你你就該打她。"語氣特別強硬,聽到這,我不知道女孩的媽媽會不會待會誇自己的孩子在這場爭鬥中取得的勝利??我想父母教育孩子從這樣的角度去讓孩子處理這種事情,會不會讓孩子以後在這種場面下也習慣於揮拳相向,如果長此以往,孩子動不動就和別人打架,此時的父母是不是依然能夠用讚賞的眼光去對待。
我不由打了個寒顫,熟悉的兩家人尚且這樣,對外人恐怕更不會手下留情,我想還好剛才東東沒有和”他們“太親密”,否則,或許也得捱打。這樣的父母太可怕。 小孩子之間玩耍,經常會發生肢體接觸甚至衝突,所有孩子應該都遇到過類似的問題,通常,如果我在旁邊,只要孩子力量不是相差很懸殊,孩子沒拿什麼物件的情況下,我一般會觀察孩子們最後怎麼去對待,(我想孩子赤手空拳不能造成什麼嚴重的後果),那怕我自己的孩子被別人打,我也會旁觀,看孩子怎麼去處理。
很多時候我會制止我的孩子去打別人。然後告訴孩子遇到這種情況,應該用什麼方式去解決,或是怎麼取得別人的認同,有時候被別人打了,我會在我孩子面前,批評那個打人的孩子,告訴他那個小孩不對。如果是因為東東的錯(搶了別人的東西之類的,才捱打)我會幫他分析原因,告訴他如果不想捱打,就應該主動徵求別人的同意才玩別人的玩具,如果是對方蠻橫無理,我會先安慰東東,批評那個孩子:
“你怎麼打人呢,你打人的話小朋友都不跟你玩,以後不能再這樣哦。”如果某個孩子有打人的習慣,,我會讓東東遠離他,如果只是偶然現象,我一般會扮演裁判的角色,在教育東東的同時,也教育那個孩子,當然,在批評別家孩子的時候,還是會注意分寸,不會嚇到或傷到別人的孩子。 孩子之間有矛盾,有肢體衝突,媽媽們真應該把這個當做是一個正常的事情去對待,不能過於護著自己的孩子,更不應該教孩子對別人動手,因為一旦養成喜歡動武的習慣,以後可能就很難的控制,如果總是一副在這種場面不吃虧鬥狠的心態,還是會吃虧的。
東東現在一般很少和小朋友發生肢體衝突了,但如果有人打他,他會奮力大吼:“你怎麼打人的呀,我以後再也不跟你玩了。”這對孩子之間還是有一些震懾作用的,通常這種情況下,打人的小孩也會收斂很多,但也偶爾會和別人較勁,但通常事後能反省,並向小朋友道歉。
他基本上能很快和別的小朋友玩到一塊。我想對孩子打人或被打,雙方父母都該心態平和一些,不能一味逞強。孩子打鬧也是他們成長過程的必經過程,做父母的讓他們的這種玩鬧更自在些吧,別把它變成競技場,一定要論輸贏。
2樓:舜湛養琳怡
我想對孩子打人或被打,雙方父母都該心態平和一些,不能一味逞強。孩子打鬧也是他們成長過程的必經過程,做父母的讓他們的這種玩鬧更自在些吧,別把它變成競技場,一定要論輸贏。
家長反應孩子內向,愛打人,怎麼辦
優勝教育 孩子最害怕什麼?玩具丟失了?還是好吃的沒有了?都不是,孩子最擔心最害怕的都與父母有關,你們才是孩子心中最重要的。多看看孩子擔心的事,然後以後注意不要再犯,別再傷害了孩子的心。爸爸媽媽吵架了 曾有一家兒童心理研究機構對3000餘名學齡兒童進行了一次心理狀況調查,其中有一條是 你最怕爸爸媽媽的...
打父母的孩子,該怎麼處理,孩子被打,家長怎麼處理
這種情況就好比有的人養的狗,反過來咬主人是一樣的道理,你沒有建立威信,你平常對她的無原則,造成了你沒有威嚴,所以她不會尊重你,她甚至會覺得她的地位比你高,他把房間弄得很髒很亂,你可能有時候斥責幾句,有時候羅嗦幾句,該硬的時候沒有硬,也就是說,你沒有任何的懲罰措施,而實際上狗的主人和父母一樣,手中掌握...
家長怎麼教育孩子,父母到底該怎樣教育孩子
橘落淮南常成枳 1 身教重於言教。家長首先要注重自身的修養,樹立自己的威信。一個不愛學習只顧自己吃喝玩樂的家長,一問三不知的家長,品行惡劣 行為庸俗 自私自利 不孝敬老人的家長是不會培養出好孩子的。2 要注意親子教育。孩子非常在乎父母是否全身心投入關注他們成長,有的父母雖然與孩子常年在一起,但不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