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佔芷波藤蝶
“文言文”第一個“文”,是書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寫、表述、記載等的意思。“文言”,即書面語言,“文言”是相對於“口頭語言”而言,“口頭語言”也叫“白話”。
最後一個“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種。“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書面語言寫成的文章”。
“言文言”是一篇文言文 內容是:徐孺子年九歲,嘗月下戲,人語之曰:“若令月中無物,當極明乎?”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他瞳子,無此必不明。
2樓:匿名使用者
古文是指春秋戰國及其以前古書上的文字。許慎在《說文解字敘》中說:"周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與古文或異。"把古文與大篆相提並論,說古文是史籀以前的文字的通稱。
“文言文”是相對於“白話文”而言。
第一個“文”,是書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寫、表述、記載等的意思。“文言”,即書面語言,“文言”是相對於“口頭語言”而言,“口頭語言”也叫“白話”。
最後一個“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種。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書面語言寫成的文章”。而“白話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頭語言寫成的文章”。
在我國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頭語言及用書面語言來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問某人是否吃飯了,用口頭語言表述,是“吃飯了嗎?”,而用書而語言進行表述,就是“飯否?”。
“飯否”就是文言文。我國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書面語言寫成的。所以,現在我們一般將古文稱為“文言文”。
文言文和古文是一樣的嗎
3樓:那不是我嘛
一樣的。
原因1、古文是在2023年以前的古代文言文的統稱;
2、中國在2023年以前,所有的文章都是用文言文書面語言寫成的。現當代我們一般將“古文”稱為“文言文”;
3、文言文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春秋戰國時期,用於記載文字的物品還未被髮明,記載文字用的是竹簡、絲綢等物。隨著歷史變遷,口語的演變,文言文和口語的差別逐漸擴大,“文言文”成了讀書人的專用;
4、文言文是相對現今新文化運動之後白話文來講的,古代並無文言文這一說法成為“古文”。
擴充套件資料
文言文閱讀技巧
(一)增
1、增補原文省略的主語、謂語或賓語;
例:“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
註釋:“(桃源中人)一見漁人,大為驚奇,問他是從**來的。
2、增補能使語義明瞭的關聯詞;
例:“不治將益深”是一個假設句。
註釋:“(如果)不**就會更加深入。”
(二)刪
凡是古漢語中的發語詞、在句子結構上起標誌作用的助詞和湊足音節的助詞等虛詞,因在現代漢語中是沒有詞能代替,故翻譯時無須譯出,可刪去。
例:“夫戰,勇氣也。”
註釋:“戰鬥,靠的是勇氣”,“夫”為發語詞,刪去不譯。
(三)調
把古漢語倒裝句式調整為現代漢語句式,使之符合現代漢語表達習慣,才能使譯句通順。
1、前置謂語後移;
例:“甚矣!汝之不惠.”可調成“汝之不惠甚矣”;
2、後置定語前移
例: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可調成“能面刺寡人之過群臣吏民”;
3、前置賓語後移
例:“ 何以戰?”可調成“以何戰”;
4、介賓短語前移
例:“ 還自揚州.”可調成“自揚州還”。
(四)留
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專有名詞、國號、年號、人名、物名、人名、官職、地名等,在翻譯時可保留不變。
例:“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
註釋:“慶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貶到巴陵郡做太守。”“慶曆四年”為年號,“巴陵郡”是地名,可直接保留。
(五)擴
1、把文言文中的單音節詞擴為同義的雙音節詞或多音節詞;
例:“更若役,復若賦,則如何?”
註釋:“變更你的差役,恢復你的賦稅,那麼怎麼樣呢?”“役”、“賦”擴充套件為雙音節詞。
2、對於一些緊縮複句或言簡義豐的句子,在翻譯時,要根據句義擴充套件其內容,才能使意思表達清楚。
例:“懷敵附遠,何招而不至?”
註釋:“使敵人降服,讓遠方的人歸附,招撫誰,誰會不來呢?”
(六)縮
文言文中的有些句子,為了增強氣勢,故意實用繁筆,在翻譯時應將其意思凝縮。
例:“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併吞八荒之心。”
註釋:“(秦)有吞併天下,統一四海的雄心。”
(七)直譯
指緊扣原文,按原文的詞句進行對等翻譯的今譯方法.對於文言文的實詞、大部分虛詞、活用詞和通假字,一般是要直接翻譯的,否則,在考查過程中是不能算作準取得翻譯。
例:“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註釋:“水清,樹茂,山高,草盛,實在是趣味無窮。”
(八)意
指在透徹理解原文內容的基礎上,為體現原作神韻風貌而進行整體翻譯的今譯方法.文言文中的一些修辭格如比喻、互文、借代、婉曲等,不能直譯的要恰當處理,將其意譯。
1、互文不可直譯.互文,上下文各有交錯而又相互補足,互動見義併合而完整達意
例1:“秦時明月漢時關”譯句:“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
2、比喻
例:“金城千里”中的“金城”,不能譯為“金子修築的城”或“金屬修築的城”,可譯為“鋼鐵般的城防”或“堅固的城防”。
3、借代
例:“臣本布衣”中的“布衣”代未做官之人,“萬鍾於我何加焉”中的 “萬鍾”代**厚祿等.“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中的“黃髮”代指老人,“垂髫”代指孩子.
4、婉曲
主要是避諱.如把國王的死說成“山陵崩”,把自己的死說成“填溝壑”,還有把上廁所說成“更衣。”
(九)替
1、用現代詞彙替換古代詞彙.把古詞替換成同義或近義的現代詞或片語。
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這句中的“愚”,要換成“我”;“悉”,要換成“都”;“諮”,要換成“商量。”
2、把文言文中的固定結構替換成現代詞或結構
例:“然則……”:換成“ 既然這樣,那麼……”;“何以………?”換成“ 根據什麼……”.
(十)選
文言文中一詞多義,一詞多用的現象很常見,因此要選用恰當的詞義翻譯才能使句子正確。
例:“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兵”是一個多義詞,它有“兵器;士兵、軍隊、軍事、戰爭”等義項.例句中的“兵”翻譯時應選擇“兵器。”
4樓:匿名使用者
不一樣。
文言文是以古漢語口語為基礎的書面語。在遠古時代,文言文基本上就是當時人們日常交流的口語,主要以先秦時期的口語形成的書面文字。但隨著時代變遷,人類文明不斷進步,出現了記載文物的各類載體,文言文和口語的差異慢慢變大,到最後變成了讀書人專用的一種文體。
古文,分成廣義古文和狹義古文。廣義古文是指上古的文體,泛指甲骨文、籀文、金文和戰國時通行於六國的文字。狹義古文一般是指公元2023年前的古代文言文(一般不包括駢文)。
擴充套件資料
文言文文言文是以古漢語口語為基礎的書面語,在遠古時代文言文與口語的差異微乎其微。現今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書面語言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
春秋戰國時期,用於記載文字的物品還未被髮明,記載文字用的是竹簡、絲綢等物。隨著歷史變遷,口語的演變,文言文和口語的差別逐漸擴大,“文言文”成了讀書人的專用。
文言文是相對現今新文化運動之後白話文來講的,古代並無文言文這一說法。其特徵是注重典故、駢驪對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詩、詞、曲、八股、駢文等多種文體。經過歷代文人修飾越顯浮華,唐代起文學大家韓愈等發起“古文運動”,主張迴歸通俗古文。
現代書籍中的文言文,為了便於閱讀理解,一般都會對其標註標點符號。
古文古文是指春秋戰國及其以前古書上的文字。許慎在《說文解字·敘》中說:“周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與古文或異。”把古文與大篆相提並論,說古文是史籀以前的文字的通稱。
古文主要是指《易經》《論語》《春秋》《尚書》《周禮》《呂氏春秋》《孝經》等等古書上的文字,是比較早的筆書文字。
五四以前的文言文的統稱(一般不包括“駢文”)。漢代通行隸書,因此把秦以前的字型叫做古文,特指許慎《說文解字》裡的古文。
參考資料
5樓:匿名使用者
古文是指春秋戰國及其以前古書上的文字。許慎在《說文解字敘》中說:"周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與古文或異。"把古文與大篆相提並論,說古文是史籀以前的文字的通稱。
“文言文”是相對於“白話文”而言。
第一個“文”,是書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寫、表述、記載等的意思。“文言”,即書面語言,“文言”是相對於“口頭語言”而言,“口頭語言”也叫“白話”。
最後一個“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種。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書面語言寫成的文章”。而“白話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頭語言寫成的文章”。
在我國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頭語言及用書面語言來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問某人是否吃飯了,用口頭語言表述,是“吃飯了嗎?”,而用書而語言進行表述,就是“飯否?”。
“飯否”就是文言文。我國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書面語言寫成的。所以,現在我們一般將古文稱為“文言文”。
6樓:隨風飄散
古文包括很多種類,有散文,詩歌,詞,也有文言文,還有古人說的口語也是一種。而文言文是書面語,跟古人表達的口語還是有區別的。文言文比較嚴謹。
古文分為廣義古文和狹義古文。
廣義古文:即我們現在稱為文言,它指2023年的五四運動之前的所有的古漢語,以它寫的文章即文言文。
狹義古文:指先秦古漢語,即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前的漢語。
文言文與白話文有什麼相同和不同?
7樓:燃豔
文言文是中國的一種書面語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俗稱內“之乎者也容”。春秋、戰國時期,用於記載文字的物品還未被髮明,記載文字用的是竹簡、絲綢等物,而絲綢**昂貴、竹簡笨重且記錄的字數有限,為了能在“一卷”竹簡上記下更多的事情,就需要將不重要的字刪掉。
可以說“文言文”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記錄“壓縮”格式。後來當“紙”大規模使用時,統治階級的來往“公文”使用習慣已經定型,會用“文言文”已經演變成讀書識字的象徵。而白話文相對於文言文,即用白話寫成的文章,也稱語體文。
古代的正式文體是文言文。古代在東漢以前,使用竹簡、絲帛等作為文書載體,必然要求文字簡潔。 白話文
東漢發明了造紙,隨著工藝的改善,加上宋代活字印刷術發明後,這些都為白話文體的出現奠定了物質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