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陶淵明寫的遊記,求陶淵明寫的一篇遊記

時間 2021-09-19 18:11:06

1樓:心靈相通

陶淵明先生:您曾「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不願「為五斗公尺折腰」,於是「舟遙遙以輕飆,風飄飄而吹衣」,您高興地回到家中,慨嘆「久在樊籠中,復得返自然」,過上了「採菊東南下,悠然見南山」的「幸福」生活。您「登東嗥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意會,便欣然忘食」。

您成了隱士的典範。有人說:「要以出世的心去做人,以入世的心去做事。

」從這種意義上說,您也是做人的典範。但是,您沒有「以入世的心去做事」,縱然達到了「天地境界」,我仍不能贊同您的做法。我認為,人生不該這樣度過,人該為人類共同的事業奮鬥。

您曾說:「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是的,韶華易逝,因此我們更應該在有限的日子裡做一些事情。

您也許不知道,許多年以後,世界上出了乙個大科學家——愛因斯坦,他曾說:「我生活簡樸,我常為過多的享受了別人的勞動成果而羞愧不已。」這是他,乙個一生都在為人類奮鬥,並做出巨大貢獻的老人說的話。

相比之下,您享受著,卻不願盡己之所能做一番事業,而只願做一名看客。人不該是一名看客。在您之前,也有一位大賢,他被人讚美道: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雖然他「出師未捷身先死」,但是,他努力過,他奮鬥過,他「鞠躬盡瘁,死而後以」,因此他「長使英雄淚滿襟」。人「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還有屈原,他「哀民生之多艱」,「上下而求索」,為了他的理想「雖九死其猶未悔」,在混濁的世上做一名「獨醒」人,不僅不隨波逐流,反而以死抗爭。人生就該有這種氣概。清末的譚嗣同,吟出了「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的詩句,為變法而慨然赴死,含笑九泉。

人生就該是這麼執著。面對「九死」而「不悔」的屈原,面對「鞠躬盡瘁」的諸葛亮,面對「橫刀向天笑」的譚嗣同,面對「生活簡樸」奮鬥終生的愛因斯坦,您該是無言以對了吧。甚至面對你逝去的年華,您是否會有一絲悔意?

後悔自己沒有在「盛年」做一番事業,至今有愧於心。那麼,您該勸以您為榜樣的年輕人「以出世的心做人,以入世的心做事」,追求無悔的人生,「悟以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小子妄言,先生教誨。

2樓:蘇冰堰

你好!陶淵明寫過的類似遊記的只有《桃花源記》。但這並不是他真正遊覽過的遊記,只是想象的遊記。

全文為:

晉太元中, 武陵人捕魚為業。 緣溪行, 忘路之遠近。 忽逢桃花林, 夾岸數百步, 中無雜樹, 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漁人甚異之。 復前行, 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 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 彷彿若有光。 便捨船, 從口入。 初極狹, 才通人。

 復行數十步, 豁然開朗。 土地平曠, 屋舍儼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阡陌交通, 雞犬相聞。

 其中往來種作, 男女衣著, 悉如外人。 黃髮垂髫, 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 乃大驚, 問所從來。 具答之。 便要還家, 設酒殺雞作食。

 村中聞有此人, 咸來問訊。 自云先世避秦時亂,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不復出焉, 遂與外人間隔。 問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漢, 無論魏晉。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 皆嘆惋。 餘人各復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 停數日, 辭去。

 此中人語云: 「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 得其船, 便扶向路, 處處志之。 及郡下, 詣太守, 說如此。 太守即遣人隨其往, 尋向所誌, 遂迷, 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 高尚士也, 聞之, 欣然規往。 未果, 尋病終, 後遂無問津者。

譯文:東晉太元年間,武陵郡有個人以打漁為生。一天,他順著溪水行船,忘記了路程的遠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長在溪水的兩岸,長達幾百步,中間沒有別的樹,花草鮮嫩美麗,落花紛紛的散在地上。漁人對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詫異,繼續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盡頭。

桃林的盡頭就是溪水的發源地,於是便出現一座山,山上有個小洞口,洞裡彷彿有點光亮。於是他下了船,從洞口進去了。起初洞口很狹窄,僅容一人通過。

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明亮了。(呈現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寬廣的土地,一排排整齊的房舍。還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沼,桑樹竹林之類的。

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雞鳴狗叫到處可以聽到。人們在田野裡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樣。老人和小孩們個個都安適愉快,自得其樂。

村里的人看到漁人,感到非常驚訝,問他是從哪兒來的。漁人詳細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請他到自己家裡去(做客)。

設酒殺雞做飯來款待他。村里的人聽說來了這麼乙個人,就都來打聽訊息。他們自己說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亂,領著妻子兒女和鄉鄰來到這個與人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斷絕了來往。

他們問漁人現在是什麼朝代,他們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 更不必說魏晉兩朝了。漁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詳盡地告訴了他們,聽完以後,他們都感嘆惋惜。其餘的人各自又把漁人請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飯來款待他。

漁人停留了幾天,向村裡人告辭離開。村里的人對他說:「我們這個地方不值得對外面的人說啊!

」漁人出來以後,找到了他的船,就順著舊路回去,處處都做了標記。到了郡城,到太守那裡去,報告了這番經歷。太守立即派人跟著他去,尋找以前所做的標記,終於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陽人劉子驥是個志向高潔的隱士,聽到這件事後,高興地計畫前往。但沒有實現,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後就再也沒有問桃花源路的人了。

《桃花源記》通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現實生活的不滿。

《桃花源記》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處,描寫了乙個美好的世外仙界。不過應當強調的是,陶淵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特殊之處:在那裡生活著的其實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難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們的和平、寧靜、幸福,都是通過自己的勞動取得的。

古代的許多仙話,描繪的是長生和財寶,桃花源裡既沒有長生也沒有財寶,只有一片農耕的景象。陶淵明歸隱之初想到的還只是個人的進退清濁,寫《桃花源記》時已經不限於個人,而想到整個社會的出路和廣大人民的幸福。陶淵明邁出這一步與多年的躬耕和貧困的生活體驗有關。

雖然桃花源只是空想,只是作者理想當中的社會,但是能提出這個空想是難能可貴的。

求陶淵明的作文素材

寫陶淵明的古文,陶淵明寫過的古文,帶有問題的

晉書 陶潛傳 陶潛,字元亮,大司馬侃之曾孫也。祖茂,武昌太守。潛少懷高尚,博學善屬文,穎脫不羈,任真自得,為鄉鄰之所貴。嘗著 五柳先生傳 以自況曰 先生不知何許人,以此自終。其自序如此,時人謂之實錄。以親老家貧,起為州祭酒,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資,遂抱羸疾。復為鎮軍 建威參軍...

陶淵明寫世外桃源有何用意,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其實並不存在,那麼他描寫這一世外桃源有什麼用意

借桃花源的美好,反襯出當時社會的動盪不安,百姓無法過上安定平靜快樂的生活只能用幻想來寄託,老百姓對朝廷極度不信任和絕望 寫意夏天 先了解一下他的平生吧 陶淵明 約365年 427年 字元亮,號五柳先生,世稱靖節先生,入劉宋後改名潛。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 文學家 辭賦家 散文家。漢族,東晉潯陽柴桑 ...

陶淵明的《閒情賦》,其翻譯, 速求 陶淵明的《閒情賦》,其翻譯

啊,她的綽約風姿多麼瑰麗飄逸,而與眾不同 秀麗絕倫。她的美貌可謂傾城傾國 絕艷殊色,她的美德的傳聞又令人心生嚮往。只有玎璫作響的玉佩才比得上她的純潔,只有高潔的幽蘭才能與她一較芬芳。於是我 將一片柔情淡化在了俗世裡,將高雅的情志寄於浮雲。悲嘆著 時光易逝 晨曦又到了遲暮,如何不讓人深深感慨人生艱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