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敗』是動詞,打敗的意思。直譯就是晉國在鄢陵打敗了楚國。范文子認為這是晉國的禍患,原因是楚敗以後晉國再也沒有了敵人。
沒有敵人未必是好事,有敵人,就有挑戰和競爭,就有動力,就能夠團結和凝聚國內民心,沒有了競爭的對手,就會失去不斷拼搏進步的動力。居安思危,才是智者所為
2樓:匿名使用者
在古代:怨這個字的意思有很多種,有憤怒,怨恨,悔過等等.在這裡是憤怒和痛恨的意思.
3樓:匿名使用者
這是唐代柳宗元的一篇題為《敵戒》的短文,其思維邏輯與常人常理完全相悖,富含哲理,是一篇奇文。柳公認為「皆知敵之仇,而不知為益之尤;皆知敵之害,而不知為利之大。秦有六國,兢兢以強;六國既除,訑訑乃亡。
」意思是沒有敵人不見得就是好事。正所謂「高處不勝寒」,沒有敵手的英雄是寂寞的,也就沒有了進取的決心與鬥志。「居安思危」,正是存在敵手的威脅,才會不斷的完善壯大自己。
晉國在鄢陵打敗了楚國,晉厲公就覺得沒有對手,可以橫掃天下了。秦國沒有統一以前,有六國的威脅才能勵精圖治,而一旦統一則橫加暴斂,以致二世而亡。柳公表達的就是這個意思,其實在現在也有警示作用。
《脫穎而出》和《破釜成舟》的文言文翻譯,謝謝!
4樓:匿名使用者
《脫穎而出》
這是《毛遂自薦》的一部分
秦兵圍困邯鄲的時候,趙國派遣平原君請求救兵,到楚國簽訂「合縱」的盟約。平原君約定與門下既有勇力又文武兼備的食客二十人一同(前往)。平原君說:
「假如用和平方法能夠取得成功就太好了;假如和平方法不能取得成功,那麼,(我)就在華屋之下用「歃血」的方式,也一定要『合縱』盟約簽定再返回。隨從人員不到外邊去尋找,在門下的食客中選取就夠了。」平原君找到十九個人,其餘的人沒有可以選取的,沒辦法補滿二十人(的額數)。
門下有(乙個叫)毛遂的人,走上前來,向平原君自我推薦說:「毛遂(我)聽說先生將要到楚國去簽訂『合縱』盟約,約定與門下食客二十人一同(前往),而且不到外邊去尋找。現在還少乙個人,希望先生就以(我)毛遂湊足人數出發吧!
」平原君說:「先生來到(我)趙勝門下到現在(有)幾年了?」毛遂說:
「到現在(有)三年了。」平原君說:「賢能的士人處在世界上,好比錐子處在囊中,它的尖梢立即就要顯現出來。
現在,處在(我)趙勝的門下已經三年了,左右的人們(對你)沒有稱道(的話),趙勝(我)也沒有聽到(這樣的)讚語,這是因為(你)沒有什麼才能的緣故。先生不能(一道前往),先生請留下!」毛遂說:
「我不過今天才請求進到囊中罷了。如果我早就處在囊中的話,(我)就會象禾穗的尖芒那樣,整個鋒芒都會挺露出來,不單單僅是尖梢露出來而已。」平原君終於與毛遂一道前往(楚國)。
那十九個人互相用目光示意嘲笑他卻都沒有說出來。
秦之圍邯鄲,趙使平原君求救,合從於楚,約與食客門下有勇力文武備具者二十人偕。平原君曰:「使文能取勝,則善矣。
文不能取勝,則歃血於華屋之下,必得定從而還。士不外索,取於食客門下足矣。」得十九人,餘無可取者,無以滿二十人。
門下有毛遂者,前,自讚於平原君曰:「遂聞君將合從於楚,約與食客門下二十人偕,不外索。今少一人,願君即以遂備員而行矣。
」平原君曰:「先生處勝之門下幾年於此矣?」毛遂曰:
「三年於此矣。」平原君曰:「夫賢士之處世也,譬若錐之處囊中,其末立見。
今先生處勝之門下三年於此矣,左右未有所稱誦,勝未有所聞,是先生無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
「臣乃今日請處囊中耳。使遂蚤得處囊中,乃穎脫而出,非特其末見而已。」平原君竟與毛遂偕。
十九人相與目笑之而未廢也。
毛遂到了楚國,與十九個人談論,十九個人都折服了。平原君與楚國談判「合縱」的盟約,(反覆)說明「合縱」的利害關係,從太陽出來就闡述這些理,到太陽當空時還沒有決定,那十九個人對毛遂說:「先生上去!
」毛遂手握劍柄登階而上,對平原君說:「合縱』的利害關係,兩句話就可以決定。今天,太陽出來就談論『合縱』, 日到中天還不能決斷,(這是)為什麼?
」楚王對平原君說:「這個人是幹什麼的?」平原君說:
「這是(我)趙勝的舍人。」楚王怒斥道:「為什麼不下去?
我是在同你的君侯說話,你算幹什麼的?」毛遂手握劍柄上前說道:「大王(你)敢斥責(我)毛遂的原因,是由於楚國人多。
現在,十步之內,大王(你)不能依賴楚國人多勢眾了,大王的性命,懸在(我)毛遂的手裡。我的君侯在眼前,(你)斥責(我)是為什麼?況且,毛遂(我)聽說湯以七十里的地方統一天下,文王以百里的土地使諸侯稱臣,難道是由於(他們的)士卒眾多嗎?
實在是由於(他們)能夠憑據他們的條件而奮發他們的威勢。今天,楚國土地方圓五千里,持戟的土卒上百萬,這是霸王的資業呀!以楚國的強大,天下不能抵擋。
白起,不過是(乙個)小小的豎子罷了,率領幾萬部眾,發兵來和楚國交戰,一戰而拿下鄢、郢,二戰而燒掉夷陵,三戰而侮辱大王的祖先。這是百代的仇恨,而且是趙國都感到羞辱的事,而大王卻不知道羞恥。『合縱』這件事是為了楚國,並不是為了趙國呀。
我的君主在眼前,(你)斥責(我)幹什麼?」楚王說:「是,是!
實在象先生說的,謹以我們的社稷來訂立『合縱』盟約。」毛遂問:「合縱』盟約決定了嗎?
」楚王說:「決定了。」於是,毛遂對楚王左右的人說:
「取雞、狗和馬的血來:」毛遂捧著銅盤跪著獻給楚王,說:「大王應當歃血來簽訂『合縱』的盟約,其次是我的君侯,再次是(我)毛遂。
」於是毛遂在宮殿上簽定了『合縱』盟約。毛遂左手拿著銅盤和血,而用右手招喚那十九個人說:「先生們在堂下相繼歃血。
先生們碌碌無為,這就是人們所說的依賴別人而辦成事情的人啊。」
毛遂比至楚,與十九人論議,十九人皆服。平原君與楚合從,言其利害,日出而言之,日中不決。十九人謂毛遂曰:
「先生上。」毛遂按劍歷階而上,謂平原君曰:「從之利害,兩言而決耳。
今日出而言從,日中不決,何也?」楚王謂平原君曰:「客何為者也?
」平原君曰:「是勝之舍人也。」楚王叱曰:
「胡不下!吾乃與而君言,汝何為者也!」毛遂按劍而前曰:
「王之所以叱遂者,以楚國之眾也。今十步之內,王不得恃楚國之眾也,王之命縣於遂手。吾君在前,叱者何也?
且遂聞湯以七十里之地王天下,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諸侯,豈其士卒眾多哉,誠能據其勢而奮其威。今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萬,此霸王之資也。以楚之強,天下弗能當。
白起,小豎子耳,率數萬之眾,興師以與楚戰,一戰而舉鄢郢,再戰而燒夷陵,三戰而辱王之先人。此百世之怨而趙之所羞,而王弗知惡焉。合從者為楚,非為趙也。
吾君在前,叱者何也?」楚王曰:「唯唯,誠若先生之言,謹奉社稷而以從。
」毛遂曰:「從定乎?」楚王曰:
「定矣。」毛遂謂楚王之左右曰:「取雞狗馬之血來。
」毛遂奉銅盤而跪進之楚王曰:「王當歃血而定從,次者吾君,次者遂。」遂定從於殿上。
毛遂左手持盤血而右手招十九人曰:「公相與歃此血於堂下。公等錄錄,所謂因人成事者也。
」平原君簽訂「合縱」盟約之後歸來,回到趙國,說:「趙勝(我)不敢再鑑選人才了。趙勝(我)鑑選人才,多的千人,少的百人,自以為沒有失去天下的人才;今天卻在毛先生這裡失去了。
毛先生一到楚國,就使趙國的威望高於九鼎和大呂。毛先生用三寸長的舌頭,強似上百萬的軍隊。趙勝(我)不敢再鑑選人才了。
」於是把毛遂作為上等賓客對待。
平原君已定從而歸,歸至於趙,曰:「勝不敢復相士。勝相士多者千人,寡者百數,自以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於毛先生而失之也。
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趙重於九鼎大呂。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勝不敢復相士。
」遂以為上客。
參考資料
《敵誡》唐柳宗元的,光聽說不錯,有沒有原文啊!
5樓:楚之逸人
原文:皆知敵之仇636f7079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264633561,而不知為益之尤;皆知敵之害,而不知為利之大。秦有六國,兢兢以強;六國既除,訑訑(yi移)乃亡。
晉敗楚鄢(yan煙),范文為患;厲之不圖,舉國造怨。孟孫惡(wu務)臧,孟死臧恤,「藥石去矣,吾亡無日」。智慧型知之,猶卒以危,矧(shen審)今之人,曾不是思。
敵存而懼,敵去而舞,廢備自盈,祗益為愈。敵存滅禍,敵去召過。有能知此,道大名播。
懲病克壽,矜(jin今,自誇)壯死暴;縱慾不戒,匪愚伊耄(mao冒,年老昏亂)。我作戒詩,思者無咎。
譯文:人人都只知道敵人與自己為仇,卻不知道敵人對自己也極有好處。都知道敵人會對自己有害,卻不知道敵人對自己大為有利。秦國因有其他六國和它對抗,便能小心戒懼因而國富兵強;一旦六國除去之後,便驕傲自滿起來以致終被滅亡。
晉國在鄢陵戰敗楚國,范文子以為這是晉國的禍患;晉厲公不考慮范文子的勸諫,結果舉國上下產生—片怨恨。孟莊子厭惡臧孫紇,孟莊子死後臧孫紇卻非常悲戚。因為他認為治病的藥石沒有了,自己死亡的日子不久了。
聰明的人知道這個道理,最後還是難免禍殃;況且現在的某些人們,竟然不想想這其中的原因!敵人存在而知道戒懼,敵人不存在就得意忘形;放棄戒備而驕傲自滿,恰恰足以釀成日後的禍患。敵人存在可以免除災禍,敵人不存在反而會招致過失;誰能知道這種道理,便能思想光大聲名遠揚。
警惕疾病的人能夠益壽延年,自誇強壯的人反而會死得突然。放縱慾望而不知道自我警戒,不是愚蠢就是昏亂。我寫作這篇懲戒的歌辭,能夠思索其中道理的人便不會有什麼過失了。
翻譯一段古文 南史·列傳第四十 劉顯的那一段,翻譯成現代文
6樓:匿名使用者
劉顯,字嗣芳,是劉瓛同族的後輩.他爸爸叫劉鬷,字仲翔,看的書很多,為人也很正直,以儒家的社會準則為做人的標準.小時候被外公臧質養著.
臧質家裡很有錢,常常舉辦**會.臧質死後,劉鬷的母親死後十幾年,劉鬷一聽到有人奏樂,就開始哭.在梁朝的天監年初期,死在晉安郡內史這個職務上.
(晉安是古地名,在現在的福建東部與南部;內史就是郡王封國裡的相,職務相當於郡太守;請注意,這一段南史記錄有矛盾,據下文記載,劉顯死於543年-南朝梁大同九年,所以與死在梁天監年代502年~519年互相矛盾了,也可能天監初年去世的人是指劉顯的外公臧質)
劉顯小時候就特別聰敏,六歲就能讀《呂相絕秦》和賈誼的《過秦論》.琅邪王蕭思遠、吳國的張融見到他便稱讚賞識,說他是「神童」.族伯劉瓛在儒學界很有名望,死後沒有兒子繼承,南齊武帝下詔,讓劉顯做他的後人,那年劉顯才八歲.
本來劉顯名叫劉頲,齊武帝認為「頲」這個字不太好認,於是讓他改名為「顯」.
到了梁朝的天監初年,劉顯被舉為秀才,任命為中軍臨川王行參軍,不久就轉為法曹.劉顯知識面很廣,任昉(當時著名的**,也是文章大家)得到了一篇文章(以前文章是刻寫在竹簡上),但是比較殘缺,文字零零碎碎,拿出來給所有人看,沒有誰能知道是什麼文章.劉顯看了以後,判斷說是《古文尚書》裡刪掉的「逸」這一篇.
任昉檢看《周書》,果真像劉顯說的那樣.任昉因此相當賞識劉顯.
丁母憂服喪三年(丁憂是古代制度:當父或母死去,必須立即辭去當前所有官職,回故鄉服喪3年,以體現古人所推崇的「孝」).尚書令沈約那時候當太子少傅,引薦劉顯為少傅五官.
後來,沈約當了丹陽尹,任命劉顯為駕造.在一起閒談,問劉顯關於經史的10件事,劉顯對上來9條.沈約說:
「我老了,打不上來人家的問題(自謙);雖然這樣,你可以也問問我,別問10條以上.」劉顯問了五條,沈約僅僅能對上來2條.陸倕在旁邊聽到,高興的拍著桌子說:
「劉瓛的族子讓人無法和他相比,即便是我們家祖上平原內史陸機到洛陽拜見壯武郡公張華(陸機和兄弟陸雲,是陸遜的孫子,陸抗的兒子, 是西晉時的名人;張壯武就是西晉名臣壯武郡公張華), 還有王粲(三國時的荊州名士,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拜見蔡邕(字伯喈),也必然沒有這樣厲害的對話.」劉顯被名流推崇賞識,就像上述這個樣子.
五兵尚書傅昭當著作郎,編修國史(即南朝齊國歷史),劉顯當時兼職廷尉正,被傅昭召去幫助修國史.到了選尚書五都的時候,劉顯以法曹兼職吏部郎,後來當了尚書儀曹郎.經常寫上朝的詩,沈約看了十分欣賞,讓寫字好的人寫在自己郊區房子的牆上.
後來,劉顯又當過中書通事舍人,公升職為驃騎鄱陽王記室,兼職中書舍人.後來為中書郎,還當中書舍人.
劉顯與河東裴子野、南陽劉之遴、吳郡顧協 連任了好幾屆(中書舍人),一直跟隨在皇帝身邊,相互像師傅朋友一樣親近,沒有人不羨慕的.劉顯的知識淵博,還要比顧協強些.有一天,波斯國進貢獅子,皇帝問大臣說:
「獅子都有什麼顏色的?」劉顯說:「黃獅子不如白師子罕見.
」 魏國人(這裡是指北朝的北魏)進獻古器,有隱隱約約的字沒人知道是什麼,劉顯以自己的考證讀下來,沒有停滯.考證年月,一字不差.梁武帝特別高興.
劉顯公升職尚書左丞,還當了國子博士.那時候有和尚向**訴訟田地,皇帝寫了乙個「貞」字.司法部門不知道什麼意思,問了所有人都不知道.
劉顯說:「寫『貞』字,就是讓你把田判給和尚.」 皇帝(梁武帝蕭衍,就是那個特別好佛的傢伙)因此嫉妒他的能力(這一段有些類似曹操和楊修的故事,也是聰明猜字從而引起了當權者的猜忌),就把他調離**.
後來,劉顯當了雲麾邵陵王的長史、尋陽郡太守. 魏國的使者李諧來到梁國(首都)出使,聽說這件事, 悔恨自己沒能見到劉顯(因為劉已經去了外地). 感嘆道:
「梁國是要完蛋了! 人才是國家的根本, 現在(厲害的人)都外調了, 內部就沒有了這樣的人才(處理政務)麼?」 雲麾邵陵王被換去鎮守郢州,劉顯當了平西府諮議參軍,很長時間在平西府裡鬱鬱不得志.
到了大同九年,劉顯死在夏口,終年六十三. 他一生一共輔佐了兩個王府王爺, 都遇到的是以驕慢著稱的王爺, 當時的人們都很為他擔憂, 而劉顯卻反而得到了這兩個王爺的很好禮遇.劉顯的朋友劉之遴啟奏皇太子為他寫墓誌銘, 葬在秣陵縣劉真長舊墓(位置附近,不可能使用同乙個墓穴).
劉顯的兒子是劉莠、劉恁、劉臻. 其中劉臻很早就有名望,他的事蹟被記載在《北史》裡面. (劉顯自己入南史,他兒子卻入北史,也算是一件有趣而奇怪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