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0狸
***,唐太宗李世民,鄭板橋,曾國藩等~希望可以幫到你
2樓:匿名使用者
曾參殺豬的故事是乙個。(不說謊)
中國古代向來重視身教,講究行勝於言!
3樓:匿名使用者
曾子,名參,孔子的得意門生。儒家思想就是孔丘通過曾參傳給嫡孫子思,再傳給孟軻,形成孔孟之道的,所以曾參被儒家尊為「宗聖」。
曾子殺豬取信於子的教子故事,在我國廣為流傳。有一天,曾參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去,兒子哭、鬧著要跟去。曾妻戲哄兒子說:
「好乖乖,你別哭,你在家裡等著,媽媽回來殺豬炒肉給你吃。」兒子聽說有肉吃,變更不隨母親去了。
曾參的妻子從街上回來,只見曾參拿著繩子在捆豬,旁邊還放著一把雪亮的尖刀,正準備殺豬呢!曾參的妻子一見慌了,趕快制止曾參說:「我剛才同孩子說著玩的,並不是真的要殺豬呀!
你看你怎麼當真了?」曾參語重心長地對妻子說:「你要知道孩子是欺騙不得的。
孩子小,什麼都不懂,只學會父母的樣子聽父母的教訓。今天你要是這樣欺騙孩子,就等於教他說假話和欺騙別人。再說,今天你要這樣欺騙孩子,孩子覺得母親的話不可靠,以後你再講什麼話,他就不會相信了,對孩子進行教育也就苦難了。
你說這豬該不該殺呀?」
曾妻聽了丈夫的一席話,後悔自己不該和孩子開那個玩笑,更不該欺騙孩子。既然答應殺豬給孩子吃肉,就說到做到,取信於孩子。於是丈夫和妻子一起動手殺豬,為孩子燒了一鍋香噴噴的豬肉。
兒子一邊吃肉,一邊向父母投去了信任和感激的目光。
父母的言行直接感染了孩子。一天晚上,曾子的小兒子剛睡下又突然起來了,從枕頭下拿起一把竹筒向外跑。曾子問他去幹什麼?
孩子說,這是我從朋友那麼借來的書簡,說好了,今天還得,再晚也要還人家,不能言而無信啊!曾子笑著把兒子送出了門。
身教勝於言教的例子有哪些?
4樓:
俗話說:「身教勝於言教」。學生身邊人的一言一行,他們都會模仿。
而教師與他們朝夕相處,所以就是他們直接模仿的物件,根據這一特點,我們在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時候,教師應作為學生最具體的看得見的活教材,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首先要做到,不許學生做的,教師決不能做。這種教育方法不帶有任何強制壓力,學生易於接受,是其它教育方法無法比擬的,教師的身教可以影響學生以下幾個方面:
1、讓學生文明。有些學生,在同學之間,經常說粗口話,搞惡作劇、做不文雅的動作,惹事生非等等,針以這些不良現象,如果教師在注重「言傳」的同時,更注重身教。會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
就是教師不僅經常在孩子面前講文明禮的道理,更重要是的以身作則。比如:我班裡原來有兩位學生文明禮貌較差,給其他同學也帶來很大影響。
2、讓學生守公德。有些學生,不知道什麼是「公德」,也不知道遵守公德的好處和不遵守公德的不良影響。所以,他們常常因為娛樂而做出不道德的事,給班級和社會帶來不良影響。
如:校內校外亂塗亂畫、損壞公物、踐踏花草樹木、隨手亂扔果皮紙屑等等。如要制止這些不道德的行為,教師除了常跟學生講道德之外,更重要的是要以身作則,用自己的行動去感化學生。
3、讓學生守紀。要想使自己的學生遵守紀律,教師首先要帶頭遵守《小學生守則》、《小學生日常行為規範》、《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做好學生的一面鏡子。
試想,乙個上課經常遲到、曠課的老師,去教育學生不要遲到、曠課,學生會聽他的嗎?乙個經常罵學生、說粗口話的老師,去教育學生不要罵人、不說粗話,學生會聽他的嗎?等等。
這樣的老師在學生中的威信如何,大家可想而知。
4、讓學生熱愛勞動。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在家從來不做事,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來到學校,不要說什麼繁重的勞動,就連一般的大掃除都不肯參加。針對這種情況,我首先從家長工作做起,利用家長會跟家長講如何配合老師教育孩子熱愛勞動,培養孩子的勞動能力。
父母親要經常安排孩子參加各種勞動,在學校,每次大掃除或其它勞動,我都帶頭幹,**髒、**任務重,我就到**,做孩子們的表率,每次勞動結束,我都對本次勞動表現最積極的同學在全班同學面前給予表揚。這樣,教師的行動和優秀同學的行動就慢慢感化其他同學,使全體同學都熱愛勞動。另外,我還在品德課上講一些領袖人物熱愛勞動、熱愛勞動人民的故事,取得很好的效果。
5樓:
例一:孟母三遷。
例二:母親帶著女兒去逛商場,不經意撿到乙個錢包刻歸還失主。
例三:父親為教導兒子長大努力工作。
教育方法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導下形成的實現其教育思想的策略性途徑。包括教師直接指向教育內容的教學方法、學生學習方法指導及學前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方法。 教育方法是教育的客觀規律和原則的反映和具體體現,正確地運用各種教育方法,對提高教學質量,實現教育目的,完成教育任務具有重要的意義。
啟發式教育方法觀出現在奴隸社會,在中國集中體現在孔子的教育方法中,在西方以蘇格拉底為主要代表。在中國,啟發一詞源於孔子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後來朱熹將孔子的「憤悱」原理解釋為「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6樓:翰林學庫
身教重於言教事例
一我國的《三字經》中曾經說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說的是人出生的時候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
但是隨著各自生存環境的變化和受到他人行為的影響不同而產生差異,身教通過其更具有感染力的和潛移默化性的本質,影響並塑造著我們每乙個人。也正是由於人與人之間的互相影響和身教的感染力,才從某些方面促成了各地文化差異的形成,身教不僅是最重要的教育手段,在世界文化形成方面也有著重要的地位。
二我讀了《一分鐘》這篇文章,這篇文章描述了著名教育家班傑明收到乙個青年人的求救**,並把這個年青人帶到了他家,年青人往屋裡一看,眼前一片狼籍,於是,班傑明用一分鐘的時間打掃得乾乾淨淨,還斟滿了兩杯葡萄酒,就是這個很普通的、不算特殊的舉動,卻說明了 「一分鐘的時間可以做許多事情,只要把握住生命的每一分鐘,也就把握住了理想的人生。」 這樣乙個重要的道理。
三小故事。從前,有乙個父親,與兒子一起去河畔邊去釣魚,他只是默默地釣魚,從不說一句話,而且,過了很長時間,也沒有釣到一條魚,他兒子說:「為什麼要這樣呢?
」爸爸說:「釣魚,就要心靜,要有耐心的去等待,才能成功!」這個情形也說明了這樣的道理。
四父母言傳身教 兒子耳濡目染——澳門特首何厚鏵的成長經歷
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何厚鏵的成就也絕非偶然,他父母言傳身教對他的成長有巨大的影響。雖然出生於名門望族,但他父母對他的教育卻是非常嚴格的,使他從小就養成了「少說多做」的踏實作風,最後他靠自食其力和奮鬥拚搏,終於拚出了自己的「傳奇」。他的父親何賢是個風雲人物,在澳門、香港等地都享有較高的聲譽。
何賢之所以取得一世功名,除了過人的才幹及廣交朋友外,還有乙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他擁有乙個溫馨和睦的家庭。母親陳瓊擅長交際,性情活躍,熱愛粵曲藝術。何賢每每外出活動,多與陳瓊同行。
何厚鏵從小就生在乙個溫馨和睦的大家庭,長大之後他更加懂得了「家和萬事興」的道理。在他的身上,沒有嬌生慣養的富家子弟習氣。他的母親陳瓊,端莊得體,不怒而威,相夫教子,頗受人敬重。
陳瓊從小就教育孩子要勤儉助人,以禮待人,不要鋪張浪費。雖家境富裕,但孩子們碗裡的飯都要吃完,不許浪費糧食。孩子每有犯錯,母親絕不縱容。
何厚鏵小的時候,比弟弟調皮,少不了多挨母親的打。後來何厚鏵到加拿大讀書,每有假期,母親陳瓊都會乘飛機去探望兒子。故從小至今,何厚鏵都對母親非常尊敬、孝順。
7樓:輕舞飛揚
有乙個男孩自小是問題少年——打架、偷盜、逃學,什麼事都幹。在家挨父親打,在校受老師罰。父親非常失望,覺得養了這麼個兒子真是丟盡了臉面,所以時常用「肉蒲扇」扇他嘴巴。
有一次男孩偷了鄰居家的雞被鄰居逮了正著,告到他父親那兒。父親大怒之下將他提了起來,扔了出去。他躲避不及,頭撞在牆上。
也是從那時起,他落下流鼻血的毛病。
由此,他發現乙個有趣的現象:只要輕輕一敲鼻樑,鼻血就像得到指令似的狂奔而出。這讓很多人嚇得不行。
此後,每當老師現罰他,他就趁機輕叩鼻樑,老師一看他流了鼻血,馬上就著急了。每當父親打他的時候,他也如法炮製,這種方法倒是讓他免了很多皮肉之苦。
他變本加厲,父母的衣服掛在衣架上,他會掏出裡面的錢,從幾十元到幾百元,連眼睛都不眨。有一天,父親出遠門回來,下了火車,到家還得坐一趟公共汽車。為了省兩元,父親步行幾十里,走了回來。
父親一進門,就對母親說:「為了省下兩元,我步行回來的。」
此時,他已成為慣偷,忍不住把手伸進掛在牆上的父親的衣服口袋,翻來翻去,只翻出兩張一元的紙幣。那紙幣已揉得快爛了,黑黑的,很髒。平時,他偷了錢,喜歡去玩網路遊戲,或買爆公尺花什麼的。
那天,他在街上逛了好幾圈,始終不忍心將那兩元錢花出去。
「為了省下兩元,我步行回來的。」父親的話,不斷地在他腦際迴響。他跑回家,將兩元錢重新放進父親的衣袋裡。從此,他再也沒有叢刊過錢、逃過學。
感悟:身教勝於言教!父母是孩子最早的老師,孩子一出生首先接觸的就是父母。
父母的一言一行對孩子都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要想讓孩子健康成長,給孩子創造乙個良好的家庭環境是必要的。父母首先要自律,嚴格要求自己,有乙個正確的價值導向。
天長日久,孩子也會模仿父母的言行。孩子犯了錯誤,僅靠打罵對孩子來說不僅是身體的摧殘,也是心靈上的傷害!
身教勝於言教的最好例子是什麼?
8樓:笨蛋愛死你了
最好的例子就是父母用行動來教育自己的孩子。
例一:孟母三遷
從前孟子小的時候和母親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遊戲。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
「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裡了!」孟子的媽媽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殺豬宰羊的地方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豬羊的事。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
」於是,他們又搬家了。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每月夏曆初一這個時候,**到文廟,行禮跪拜,互相禮貌相待,孟子見了之後都學習記住。
孟子的媽媽很滿意地點著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於是就居住在了這個地方。
例二:有一位母親帶著自己七八歲的女兒去逛商場,在某城區一商場門前,不經意撿到一
個錢包。其間,失主高聲詢問,但她裝作沒聽到未作回應,這一切孩子都看在眼裡,她
悄悄地說:「媽媽,我們老師說好人都應該拾金不昧。」這位母親臉紅心跳,一把將孩
子扯到一邊,小聲說:「錢包是咱撿的,又不是偷的,活該他倒霉!」說完,拉著孩子
匆匆走進了商場。
啟示:這一案例告訴我們,家長應增強教育子女的責任感和義務感。案例中的這位
母親缺乏教育子女的責任感和義務感,她的行為會對孩子產生不良影響。乙個錢包,雖
是小事,但對可塑性強的孩子來說卻是大事。孩子的心靈是淨土,就像一塊空地,種下
什麼就收穫什麼。作為家長,我們要時時謹記: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學
習的,教育子女始終是自己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也說過:
「不要以為只有你們在同兒童談話、教訓他、命令他的時候才是教育。你們在生活的每時每記得,甚至你們不在場的時候,也在教育兒童。
教師在學生心目中有著崇高的地位,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在有意無意地影響著學生,學生就像老師的影子一樣無時無刻不伴隨著老師。教師的身教常常比言教還能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