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佛教來看,人類社會的活動歸根到底是沒有意義的嗎

時間 2022-05-20 13:50:04

1樓:匿名使用者

首先佛教的苦,不是人活著痛苦的意思,是有所思考而心內苦惱的意思,是指的心理問題,所以才說是煩惱。

其次,佛教指出的是人生的煩惱,但不是不讓我們脫離社會。只有正確操控自己的心理、自己的行為,就不會有煩惱產生。所以,學佛法對我們在社會中的實際工作和生活是有幫助的。

最後,政治,經濟,文學,商業的發展活動都是我們作為人,社會一員,無論生死,都不能逃避的客觀環境、客觀現實。我們需要自我約束、自我改變,然後創造出合乎善業的政治,經濟,文學,商業工作、活動。這些事務的存在,就是為了讓我們更好的理解佛教思想、更好的與其他社會成員交往。

所以,在不同環境、不同場合各有自己的意義。

2樓:匿名使用者

應該不是沒有意義的,社會的生活在人生的這個角度來說是實在的,都有目的性。

佛法所說的「空」指的是一切都在變化中,我現在覺得並非在談論是否有意義的問題。佛法只是在另乙個層面上談人生的本質,實際上對於我們這些普通的人來說,就是有意義的。不管我們是求人生的幸福也好,還是求佛道中的解脫也好,這都是某種意義。

認為學了佛,就說生活沒有意義的人,我覺得是錯解了佛法。不過對於乙個真正的修行者來說他可能會說這些都沒有意義,不過那是站在乙個更高層次來說的,他是看遍了一切之後的重新審視,而說沒有意義。

就像人生的境界說的三重:

一是看山是山

二是看山不是山

三是看山還是山

我們所處在的層次,可以說就是有意義的

這是我的理解,不過如果有不妥的地方,請見諒,水平有限

3樓:加內沙

不能這樣理解。 既然有世間法,那麼當然有出世間法的存在。佛陀教導是出世間法,而政治,經濟,文學,商業的發展活動都是世間法。那麼兩者怎麼能相比較呢?

解決人生的煩惱,這是出世間法的答案之一。但生存在世間中,這些世間學問是需要的,為了生存更好。

4樓:匿名使用者

當然有意義!

人在世上就是修行,是輪迴的一部分,就象我們上學讀書一樣。

5樓:鄺好

宗教也是一種服務,為人民,為娑婆世界芸芸眾生。

只要是至善的,沒有迷信的。都有意義。

6樓:匿名使用者

當然是沒有意義的。

乙個人剃了之後,見了自己的父母也得叫施主。如果這樣,那人類社會到最後還有什麼意義?

7樓:池利華

佛法無邊,佛的境界是另乙個層面.

生死,本就是注定的事.

所以,一切皆空.

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只是看淡一些就好了.

8樓:橘仔好酸

這完全應該是一種個人的信仰

你可以持有自己的想法

但生活畢竟還是要好好過的!

佛教對於現代社會有什麼積極作用?

佛教是認為一切都是沒有意義的嗎?

9樓:匿名使用者

不是這樣理解的。佛教的修行不是對所有人千篇一律的,而是針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階段。比如你不想出這個輪迴,只希望在人天道裡面過得快樂點,那修十善業就好了,也不會要你放下富貴家庭。

對於不滿足此的,希望出輪迴的人,就必須斷貪嗔痴,漸漸放下必須得到這些的心。並不一定說你非要遠離這個環境。要求再高一點的,不只是自己斷除輪迴,還要救度一切眾生,那就是大乘的出家人的修行了。

10樓:匿名使用者

如果有人這樣和你解釋佛教的話,你就可以讓他去死。。。佛學告訴大家的是正確的看待一切事物。

社會對佛佛教文化與看法應該是什麼

11樓:莫文靈雲南

學誠法師:佛教是什麼?用最簡單而本質的話語來形容,便是「生命的良藥」。

如果人的身體沒有病痛,我們不需要去求醫問藥;同樣地,如果人類的精神沒有痛苦、心靈沒有迷茫,歷史的程序中沒有不斷重複上演的悲劇,佛教對於人類便失去了意義。釋迦牟尼佛從太子的身份轉而去修道證悟,其因緣正來自於四門出遊時看到的老、病、死苦。正是人類普遍而難以解決的痛苦催生了佛教,從佛陀到後來歷代的高僧大德,所做的事情只有一件:

就是覺悟生命的真相,以智慧型的觀照、無我的慈悲來超越世間的痛苦,並幫助所有人從根本上去認識和解脫痛苦。只要人類尚未到達徹底止息痛苦的那一天,佛教及其踐行者就會像燈火一樣代代相傳。

生命的痛苦相狀及原因既有其普遍性、共通性(佛教的四聖諦認為,人類痛苦的根源在於自我執著及由此引發的貪嗔痴煩惱,由煩惱而造業,由業力而引發更大的煩惱,如此輾轉輪迴),又有個體差異、民族差異、文化差異、地域差異、時代差異。本質上「一味」的佛法又會因時空因緣的變遷,在不斷被傳播、闡釋和體證的過程中,衍生出各具文化屬性和時代特徵的多種樣貌。比如中國佛教的三大語系、八大宗派,都是印度佛教在豐富多元的中國文化背景下充分互動、融合與演化的結果。

反過來,佛教思想又不斷更新、改造和豐富著中國的本土文化,在每一次歷史的轉折時期,佛教都成為一些先覺者反思既有文化、推動社會進步的思想寶庫與靈感源泉。

佛教從東漢傳入中國以後,首先面臨的是如何與本土文化相融合、被本土文化價值體系容納的問題。從漢代黃老之學,到魏晉玄學,佛教的傳譯者巧妙地將佛教思想融入中國哲學的名言體系,不僅順暢地解決了「落地生根」的問題,而且為中國思想傳統輸入了超越和來世的價值性向,在漢代經學儒術已不足以為社會發展提供動力的時候,佛教的到來助推了思辨活躍的學術風氣,為社會歷史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比如史稱「格義」的譯經手法(借用道家詞彙譯解佛經),不僅能夠迅速適應本土文化,而且起到了令人容易生信的作用;而東晉時般若學的發達,實則與玄學盛行的思想背景有關。

中國佛教真正實現本土化是在唐代,其理論標誌是禪宗經典《六祖壇經》的出現,而在制度方面則是由「馬祖開叢林,百丈立清規」帶來的叢林制度。經過漢魏晉南北朝至隋代的長期教證積澱,佛教思想的主要核心理論,如般若、中觀、唯識,佛教修證的一般方式,如戒定慧、聞思修,不僅更為系統完整地顯示出佛教教義的本來面目,而且更加深入地內化於中國本土文化體系之中。唐代的八宗並弘,是中國的祖師大德對於大乘佛法的創造性理解與總結,其依據不僅是對佛法理論的融會貫通,更有祖師們深厚的修證功夫和深刻的生命體驗。

這些宗派綜合了南北朝各家學派的思想成果,提出「五時八教」、「五教十宗」、「三教三宗」、「聖淨二門」等判教方法,開創了各具特色、完整系統的修學體系。比如天台宗的六即行位說,華嚴宗的六相十玄門,禪宗對心性的重視和體證,不僅對印度佛教是一種創造性發展,而且深深影響了中國本土文化的思想結構,為中華文化賦予了中道圓融的世界觀和以心性為本的認識論。至此,中國佛教從借助黃老、會通玄學等與主流文化的適應磨合中脫穎而出,建立起富於鮮明本土特色的宗派佛教。

禪宗即心即佛的當下覺悟,「不離世間覺」的修行方式,既是對印度佛教的一種提純、簡化,也是對中國平民文化的呼應和回歸,以至錢穆有這樣的評價:「禪宗教理,與馬丁路德之宗教改革,其態度路徑,正有相似處」。因其徹底的本土化,故禪宗思想深入到中國文化的方方面面,擁有強大的生命力,它不僅是對漢傳佛教的創造性發展,而且對後來的中國學術思想產生了深刻影響。

宋明理學即是對禪宗心性論借鑑融合的結果,道教也因此從追求長生的「外丹」轉為注重內省的「內丹」。正如錢穆所說:「北宋學術之興起,一面承禪宗對於佛教教理之革新,一面又承魏晉以迄隋唐社會上世族門第之破壞,實為先秦以後,第二次平民社會學術思想自由活潑之一種新氣象也」(《國史大綱》引論)。

由此可見佛教在本土化過程中對於既有文化系統的拓展、深化與發明。至明末四大師(蓮池、憨山、紫柏、蕅益),則更著眼於宗派融合和三教融和,致力融匯各宗思想,博採儒、釋、道三教的精華,匯歸一佛乘。大師們為儒道典籍作注立疏,以佛教思想貫徹其中,把儒家和道家定位為人天乘的世間善法、出世間法的基礎。

這些成就從根本上確立了中國佛教的整體視野,也使漢傳佛教的本土化根基更為深厚。

綜觀中國佛教在各個歷史時期的演變過程,會發現這樣兩個明顯的特徵:一是中國佛教發展始終會尊重客觀緣起,在不同歷史時期都能根據時空因緣的變化而不斷自我調整、傳承創新;二是中國佛教的發展始終與國運民生、文化興替緊密聯絡、相互影響,同時又各具獨立性。這種特徵使佛教在中國歷史文化的演進中往往成為先進性和創造性的代表,也由此而為中華文化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靈感與動力。

在時代洪流中,中國佛教秉持「不變隨緣,隨緣不變」之精神,變的是理論闡釋、修行、弘法的方式和手段,不變的則是業果、四諦、緣起性空、菩提心和菩薩行等大乘佛法的精神內涵。

中國佛教何以在歷史演進中常變常新呢?其根本動力乃在於兩個主要因素:一曰法,二曰人。

這裡的「法」主要指漢傳佛教的大乘精神及修學體系,而「人」便是實踐佛法、傳持佛法、弘揚佛法的修行人。大乘佛教的精神是自利利他、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因此其趨向性是救世的,而非離世的,即其出世,亦是為了更好的入世、濟世。只有「法」,沒有「人」,三藏十二部經律論也等同字紙。

只有在實踐中獲得驗證的佛法才是真的佛法,只有展現在人生命中的佛法才是活的佛法。

新中國成立以後,佛教的發展之路在愛國愛教的傳統與時代的變革中曲折前進。中國社會在經歷了30年的政治建設與30年的經濟發展之後,迎來了以文化發展為主軸的歷史新契機。中國佛教在完成本土化和社會化的歷史使命之後,又面臨著全球化的新課題。

此時,佛教如何應對歷史的機遇和挑戰,讓走過兩千多年的足跡邁向更廣闊的前景,為時代和社會提供新的動力源泉?這不僅是佛教界自身要考慮的問題,也是關係到中華文化復興於世界的大事因緣。

在全球化的時空背景下,人類既會迎來各種經濟文化成果交流共享的時機,同時也會陷入各種文明弊病、時代問題互相波及、日益氾濫的困境。其中最突出的兩大問題,乙個是在世界文化交流中必然產生的因不同文明差異而導致的碰撞和衝突,另乙個便是西方現代文明的物質至上、科技至上主義及個人中心主義對社會秩序與人類精神產生的誤導和傷害。而佛教在這兩方面恰恰能夠起到化解衝突、融合差異、安頓身心、和諧自他的作用,不啻為**現代文明痼疾的一副良藥。

在任何乙個社會裡面,人們都要面臨和處理三個關係:人與自己的關係、人與社會的關係以及人與自然的關係,對這些關係不同的解讀和實踐就構成了不同的文化。中國的大乘佛法以其特有的不二法門來解讀這些關係:

以「身心不二」來解讀人與自己的關係;以「自他不二」來解讀人與社會的關係;以「依正不二」來解讀人與自然的關係。「不二」意味著和諧與統一,而不是矛盾與對立。和諧與統一帶來的是穩定與發展,矛盾與對立帶來的則是爭端與禍亂,這也是佛教為什麼具有如此強大生命力的乙個重要原因。

大乘佛法的緣起性空、自利利他等觀念,為現代人提供了一種相互對待、相互依存、圓融平等、動態平衡的世界觀,以及互利兼濟、自他等視的價值觀,這種從緣起的角度、從人類和世界整體性角度看問題的觀念,能幫助現代人類跳出狹隘的個人中心主義、民族中心主義、文化中心主義等誤區,促進社會和諧與世界和平。至於物慾至上、科技迷信等現代文明偏向所帶來的精神空虛、身心失衡、道德滑坡、貧富分化、社會動盪等弊病,更需要佛教的「心」文化來對治。佛教有豐富深刻的心靈文化,無論是對內心活動過程及規律的分析,還是對人生痛苦根源的揭示,都能幫助現代人正確認識自我、看待世界。

中國佛教要想在世界文明交匯的大格局裡日新月異,並助推傳統文化的復興,正要發揚順應時代、自我更新的優良傳統,而佛教的生命力和創造力,也正蘊含於「不變隨緣,隨緣不變」的辯證發展之中。在佛教自身建設方面,道風建設與人才培養是核心和關鍵。純正的道風、清淨的戒律、濃厚的學修氛圍是佛教人才成長的良好基礎,而清淨和合的正法僧團則是人才培養的重要保證。

建設依律攝僧、以僧導俗、僧俗配合的組織體系,也是維護僧團學修、開展弘法利生事業的制度保障。在經典的現代詮釋、修行方法和弘法方式的時代性方面,當代佛教更需要不斷探索嘗試,用更多的善巧方便對社會現實問題作出積極回應。

你對人類社會的願望是什麼?

在這個 freedom 的社會裡,每個人的發展是一切人發展的條件,只有每個人都能得到全面的 不受約束的發展,聯合體才能發展。同時,個人的發展通過聯合體得到實現,通過聯合體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展自己的手段與途徑。在這一點上,集體與個人的關係得到了真正協調 必須說明的是,集體主義並非無產階級的獨有特徵,資...

人類社會是如何形成的,為什麼會有社會,社會是怎麼形成的,人類社會是怎麼起源的?社會存在有什麼意義?

人類社會是整個自然界的乙個特殊部分,是在自然界發展一定階段上隨著人類的產生而出現的。人類社會的形成主要不是人的生理組織與機制進化的生物學過程,而是以勞動為基礎的人類共同活動和相互交往等社會關係形成的過程。人類的直接祖先曾經是一種群居動物,它們在嚴酷的大自然面前不得不以群體的聯合力量和集體活動來彌補個...

從人類社會歷史發展角度來看,第一次世界大戰最大的政治後果是什麼

丹丹子舟 戰爭也改變了世界的政治面貌。最反動的四大帝國,俄羅斯 德意志 奧匈 土耳其帝國土崩瓦解。歐洲英 法 意等大國雖然取得勝利,但也受到削弱,英 法由美國的債權國變成了債務國。只有美國從戰爭中發了大財。 毫無疑問,一戰之後戰勝國苛刻的條款為二戰的發生埋下隱患 歐洲持續削弱,蘇 日 美的地位持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