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總共建造了幾艘「俾斯麥」戰列艦

時間 2021-05-05 21:36:40

1樓:暢晴嵐

簡介俾斯麥級戰列艦是納粹德國建成的最大的主力艦。同級兩艘:俾斯麥號(bismarck)、提爾皮茨號(tirpitz)。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戰敗的德國一直想擺脫《凡爾賽和約》的限制。早在2023年,德國海軍就開始對建造3.5萬噸的戰列艦進行了理論性研究,並對其武備、裝甲和航速進行了可行性論證。

在納粹德國宣布撕毀《凡爾賽和約》之後,2023年與英國簽訂《英德海軍協定》。德國海軍開始準備建造俾斯麥級戰列艦。英國曾要求德國將該型艦的排水量限制在35000噸,但德國以其不是華盛頓海軍條約簽字國為由斷然拒絕。

開工日期:俾斯麥號1936.7.

1/提爾皮茨號1936.10.30;服役日期:

俾斯麥號1940.8.24/提爾皮茨號號1941.

2.25。

俾斯麥級艦體受穿越基爾運河水深限制,適度加寬艦體減少吃水,長寬比為6.67∶1,上層建築比較緊湊,提高了艦體的穩定性。由於是德國自2023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戰敗以後首次建造純正的戰列艦,為了降低風險,保證研製進度,盡量採用現成的技術,決定採用雙聯裝380公釐口徑艦炮,主炮塔採用前後對稱呈揹負式布局各布置兩座(搭載8門主炮)。

其主炮理論射速很高,達到同期戰列艦的最高水平,主炮穿甲彈採用「高初速輕型彈」,在中近交戰距離擁有很好的威力,但遠距離著靶存速效能相應降低。其裝甲防護與當時流行的被稱為「重點防護」裝甲防護設計有所不同,沿用「incremental armor scheme」的設計模式(稱為「全面防護」),擁有同期戰列艦中的最大防護尺度,其主裝甲側壁覆蓋了70%的水線長度和56%的舷側高度,裝甲總重量達到同期戰列艦中的最大比重,佔標準排水量的41.85%。

此外,該艦在實現大防護尺度的同時,依賴大防護尺度提供的空間補償,主水平裝甲安排在第三甲板,讓其與主舷側裝甲一同重疊於彈道上,使艦體要害部位的防護也得到了強化,超越同期建造的戰列艦。

建造背景

一戰德國敗給英法,被凡爾賽條約束縛的無法動彈。更要命的是經濟蕭條國力每況愈下,一些軍人開始懷戀德意志帝國,(當時是魏瑪共和國時期)他們認為戰爭的失敗是文官政權的過錯。戰爭結束時他們還身處法國境內完全還可以再戰。

至少可是有乙個跟體面的結果。加上那屆政權是猶太人和左派執政它們認為是猶太人**(可能這就是德國猶太人不幸命運的開始)。可是現實的狀態德國無力在進行擴軍再戰。

這種激憤在壓抑中被沉澱。直到乙個人的上台,德國迎來了再度建軍。可是它們發現德國經過15年的非軍事化,軍事技術已遠經落後於對手,特別是海軍,像樣點的**就只有德意志級袖珍戰列艦。

可是這並不能作為主力艦使用。它只是乙個在條約的壓迫下誕生的畸形產物。德國希特拉上台後就積極尋求突破條約的限制,後來的英德海軍協定就是這樣努力的結果,允許德國擁有和法國一樣規模的海軍。

於是就有了沙恩霍斯特級戰列巡洋艦。可是德國害怕野心過早暴露被掐死在搖籃裡,修改了原設計把3座2聯裝380公釐炮塔換作3座283公釐的炮塔。但是也有設計餘量隨時可以更換。

不過因為十幾年沒設計大型戰艦了設計團隊流失沒有技術準備使得總體設計還是在一戰未建成的馬肯森級(文後有備註)戰列巡洋艦設計上減少一座炮塔修改而來。(這裡囉嗦了半天還是沒提到俾斯麥級也是為了詳細的介紹俾斯麥誕生前的歷史環境 )

俾斯麥級的登場並不是以一級單獨的戰艦的形式出現他是乙個龐大計畫的乙個組成部分,這就是德國海軍z計畫(後有附錄)在這裡面俾斯麥並不是主角只是乙個為了承接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這個過度的角色,並且附帶的檢驗相關的技術,為後續的戰艦的大量建造打基礎,其實早在2023年德國海軍就開始對建造3.5萬噸的戰列艦進行了理論性研究,並對其武備、裝甲和航速進行了可行性論證。35年就在沙恩霍斯特級戰列巡洋艦開工同時,德國海軍開始準備建造俾斯麥級戰列艦,其實興登堡級的設計與俾斯麥級是同步進行的,但是因為技術風險太大,加之火炮尚未定型(火炮1934開始設計42年才定型開始時403mm後來改為420mm)才致使首艦h39在2023年7月15日正式鋪設龍骨。

英國曾要求德國戰艦應該參照華盛頓條約將排水量限制在35000噸,但德國以其不是華盛頓條約簽字國為由斷然拒絕。俾斯麥號與提爾比茲號分別1936.7.

1/ 1936.10.30日開工。

總體設計與建造

俾斯麥級艦體受基爾運河(基爾運河是19世紀末德國為了縮短由北海到波羅的海的航程,和能夠在戰時自由航行於北海與波羅的海之間而開挖的人工運河,一戰時進行擴建挖深但工程到35年才完工)水深限制,適度加寬艦體以減少吃水,長寬比為6.67∶1。它的上層建築沿用了沙恩霍斯特級的艦橋,顯得比較緊湊和美觀,根據沙恩霍斯特級試航資料採用了大西洋艦首,使得艦體的穩定性較高適航性也高於沙恩霍斯特級(改進前的平首)。

它的動力傳動系統基本沿用了一戰德國戰艦設計的3軸2舵標準布局,但3漿不是一戰時處於一條線上的布局,改為2前1後,但舵依然是一戰風格只是舵機改用了電動為主液壓備份(有觀點說就是舵的這個布局葬送了俾斯麥號)。

由於是德國自2023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戰敗以後首次建造純正的戰列艦,為了降低風險,保證研製進度,盡量採用現成的技術因此依然採用了約克級的總體設計,因此決定採用雙聯裝380公釐口徑艦炮(艦炮與炮塔本是為沙恩霍斯特級準備的,火炮2023年定型),主炮塔採用前後對稱呈揹負式布局,前後各布置兩座。這種布局在二戰比較少見也常被人詬病,稱採用這種布局不利於減少艦體長度與裝甲帶長度,但這也是出於它自身的特殊原因與特殊的作戰需求。考慮到自己的戰艦數量不可能與英國抗衡,出現寡不敵眾不可避免,多炮塔可以有利於攻擊分散目標,散布精度也更好。

可是主要原因還不在於此,射界才是主要因素,在撤離作戰中採用3×3布局就有可能導致6門主炮無法射擊,這是很致命的。此外3×3布局只要損壞1個炮塔,戰鬥力就下降1/3。其主炮最大射速很高,最小仰角射速為3發/分,最大仰角射速為2.

3發/分,達到同期戰列艦(包括任意角度填裝的法國戰列艦)的最高水平。其穿甲彈採用「高初速輕型彈」,在中近交戰距離擁有很好的威力,但遠距離著靶存速效能相應降低,加上它的彈道低伸不利於遠距炮戰,在一戰後建造的戰艦主炮中屬於中游,弱於大和、衣阿華和維內托級,和黎塞留級、南達科它級大致相當,但強於喬治五世級、納爾遜級、前衛級甚至獅級。

儘管俾斯麥級的火力並不出眾,但德國一直在裝甲防護方面佔優。其裝甲防護沿用 「incremental armor scheme」的設計模式(稱為「全面防護」),擁有同期戰列艦中的最大防護尺度,其主裝甲堡側壁覆蓋了70%的水線長度和56%的舷側高度,同時裝甲總重量達到同期戰列艦中的最大比重,佔標準排水量的41.85%。

此外該艦在實現大防護尺度的同時,依賴大防護尺度提供的空間補償,將主水平裝甲安排在第三層甲板,讓其與主舷側裝甲同時重疊在彈道上,使艦體要害部位的防護也得到了很大強化,超越同期建造的其它戰列艦。它的tds(魚雷防禦系統)設計為抵禦250公斤tnt的水下爆破,實際上卻可以抵禦300公斤德國hexanite烈性炸藥(其膨脹係數為tnt的2.5倍),十分驚人。

此外它的裝甲材料也很優秀,根據戰後美國維吉尼亞海軍基地的測試,俾斯麥級的kcn/a裝甲抗彈性能大約是美國衣阿華級的classa裝甲的115-120%,而日本大和級的vh裝甲抗彈性能只有美國classa裝甲的84%(以測試樣品來說如此,但並不一定是所有產品)。

[編輯本段]命名

俾斯麥號以普魯士王國首相和德意志帝國總理奧托·馮·俾斯麥(2023年-2023年)命名,人稱「鐵血宰相」。

提爾皮茨號以德意志帝國海軍元帥阿爾弗雷德·馮·提爾皮茨(2023年-2023年)命名,人稱「德國海軍之父」。

戰爭經歷

提爾皮茨號 俾斯麥號戰列艦2023年8月24日正式服役,同年9月15日,駛離漢堡前往基爾灣進行首次試航,然後返回布隆-富斯造船廠完成最後裝配。2023年5月19日,「俾斯麥」號在「歐根親王」號重型巡洋艦的伴隨下,駛出格丁尼亞港,首次出航,前往大西洋破壞英國海運航線。然而,它的企圖被英國發現,並遭到了英國皇家海軍的艦隻的圍追堵截。

英國海軍調遣胡德號戰列巡洋艦和威爾斯親王號戰列艦(prince of wales)攔截。戰鬥中,俾斯麥號擊沉胡德號,還擊傷了威爾斯親王號,自身也中彈負傷導致航速下降、燃油流失。英國隨後傾力調遣皇家海**只前來圍擊。

5月27日,俾斯麥號被英國皇家方舟號航空母艦的艦載魚雷機打壞船舵,無法操舵。次日趕到的英國艦隊群起圍攻,該艦的上層結構幾乎全被摧毀,但船體仍大致完好,英國巡洋艦向俾斯麥號發**魚雷,在完全喪失戰鬥力的情況下,為避免該艦遭英軍擄獲,艦長最後下令其自沉於距法國布勒斯特港以西400海浬的水域。

提爾皮茨號戰列艦是俾斯麥級二號艦,「提爾皮茨」號在進行隨後的裝配時,其造船廠:威廉港海軍造船廠,屢遭英國飛機空襲,空襲達1042架次,投下大約670噸炸彈。儘管沒有一顆炸彈命中「提爾皮茨」號,但反覆的轟炸卻使它一直拖到2023年2月25日服役。

提爾皮茨號建成以後自從2023年就一直隱藏在挪威的峽灣中,牽制了盟國大量的海軍兵力,使英國皇家海軍不敢放手在其它作戰方向用兵。英國海空軍動用重型轟炸機、袖珍潛艇、航空母艦艦載飛機多次發動襲擊都未能將其擊沉,直到2023年11月12日被英國皇家空軍使用重型轟炸機攜帶五千五百公斤的「高腳櫃」重型炸彈炸沉。

效能資料

標準排水量:俾斯麥號41700噸/提爾皮茨號42300噸;滿載排水量:設計值49400噸/最大52900噸。

尺度:長251公尺/寬36公尺/型深15公尺/設計滿載吃水10.2公尺/實際最大吃水10.7公尺。

動力:12臺高壓鍋爐,3臺蒸汽輪機,設計最大功率138000馬力,實際穩定最大功率150170馬力,實際極速最大功率163026馬力。

航速:30.8節;載油7400噸,續航力:8525海浬/19節,9500海浬/16節。

武備:8門雙聯裝380公釐/52倍徑(按英國標準是48倍口徑)主炮;6座雙聯裝150公釐/55倍徑副炮;8座雙聯裝105公釐高炮;8座雙聯裝37公釐高炮;2座四聯裝、12座單管20公釐高炮(提爾皮茨號為18座四聯裝、6座單管20公釐高炮)。

裝甲:主側舷裝甲320公釐;雙層裝甲甲板,上裝甲甲板50-80公釐,主裝甲甲板80-120公釐(布置在第三甲板位置,與主舷側裝甲一同重疊在彈道上);主炮炮塔130-360公釐,炮座340公釐;指揮塔350公釐;防雷裝甲45公釐。防雷系統設計要求抵禦250公斤tnt炸藥,實際可抵禦300公斤德國hexanite烈性炸藥。

裝甲總重17450噸(不含炮塔旋轉部分),艦體結構總重11691噸。

建造材料:艦體結構,st52造船鋼;立面裝甲,kcn/a表面滲碳硬化鋼;水平裝甲,wsh高強度勻質鋼;防雷裝甲,ww高彈性勻質鋼。

艦載飛機:4架阿拉多-196型水上飛機(用於偵察、校射與聯絡)

艦員:1927人。全體艦員編入12 個分隊,每個分隊180-220人。

青島下水道為什麼說是德國建造的,青島為什麼會有德國建築

親一親我愛你 青島現在用的還是一百多年前德國人佔領時候修的地下排水系統,裡面可以並排開兩輛坦克,青島市海濱城市雨水不知道比北京多多少,但是從沒聽說過青島有大面積積水的地方!上次去聽當地領導介紹,2008年有一處地下管道閥門損壞,聯絡德國公司,現在那家公司都沒有了,但是經過尋找在那個壞閥門旁邊有一個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