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知珠經
孫子曰:“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不戰而屈人之兵”是一套完整的系統的戰略理論。從實際的條件而言,要有強大的綜合國力;從實際的力量而言,敵我力量對比的話,我軍在數量上要多於敵軍;從實行的手段而言,一是伐謀,一是伐交;從實行的範圍而言,既適用於孫子當時的春秋末年的諸侯國與城池,也適用於當今世界;從實行的目的而言,孫子強調的是“全勝”,即“必以全策爭於天下”。“安國全軍之道”是孫子所認為的至高無上的戰略原則。
第一, 以“威加於敵”作為達到目標的心理戰術。《九地篇》:“威加於敵,故其城可拔。
”由此可見,“不戰而屈人之兵”是以心理學上的威懾,使敵人在心理上產生畏懼作為基礎的。 第二, 以優勢的實力和充分的迎戰準備作為全勝的物質基礎。《形篇》:
“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從前善於打仗的人,先造成不可勝的形勢,來等待敵人有可以勝的機會。《九變篇》:
“故用兵之法,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所以備禦外敵的法則,不要把希望放在敵人不會來犯的可能上,而要我們做好準備足以備禦才是可靠的;也不要把希望放在敵人不會發動進攻的可能上來,而要我們充分做好防禦,使敵人無隙可乘才是可靠的。這一點是我方全勝的物質基礎,首先要使自己不被敵人戰勝,才有可能去“屈人之兵”。
要有強大的軍事實力待之,才有可能實施“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全勝戰略。否則,自己國小民微,無兵可戰,自保尚不足,何談什麼“屈人之兵”呢? 第三, 以非軍事手段的“伐謀”、“伐交”作為達到全勝的有效手段。
“不戰而屈人之兵”的“不戰”,指的是軍事鬥爭的不戰,而在軍事以外的領域裡則可達到激戰的程度。其中最為激烈的當屬外交了,外交為軍政之眼目,軍政為外交之後盾,外交詳審,軍政修明則可全勝。這裡的“謀”、“交”即為達成全勝目標的各種手段,也是“知彼”的各種方法,是綜合敵我雙方進行全面比較的手段。
第四,以周全的“修道保法”措施作為達到全勝目標的可靠保證。《形篇》:“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之敵。
”善於用兵的人,既修明治道又確保法紀,所以才能作出制勝的策略來啊。
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手段太多了,最常見的就是分化對手,激化對方內部矛盾製造內亂也好,扶植其中一股勢力也好,通過種種手段引誘對方做出錯誤的決定也好,都是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手段,簡單來說,就是通過謀攻抵消對方的優勢.也可以通過暗殺,讒言等手段保證對方的優秀人才被排擠打壓或者是徹底從肉體上消滅,要保證對方的主事者不能太聰明.
也可以通過示弱,誇大第三方勢力的威脅等手段來起到保證自己置身事外,坐收漁利的效果.說到不戰而屈人之兵,我覺得子貢出使是相當經典的例子.僅靠語言說服就做到了弱齊,破吳,疆越,興晉,存魯的結果.
它給我們的啟示是:要想達到某一目的,可以有很多種方法.最聰明的就是不費一兵一卒,從而取得勝利.
2樓:秦時奏凱
軍事應該是政治的延續,能夠靠政治解決的,不必訴諸武力
3樓:匿名使用者
不用犧牲任何東西就可以得到別人守護的東西
上兵伐謀 不戰而屈人之兵的下一句我該說什麼
4樓:無語翹楚
“上兵伐謀,攻心為上,不戰而屈人之兵。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不可不察也。”
上兵伐謀,用兵的最高境界是使用謀略勝敵。上兵伐謀是《孫子兵法》中的一個重要的思想,其進一步在下文中體現為“不戰而屈人之兵”是古代軍事理論的重要思想。對後世的戰爭有很大的影響。
【名稱】上兵伐謀
【拼音】shàng bīng fá móu
【解釋】上兵,即兵之上者,就是指上乘的用兵之法。伐,原意為功勞,這裡活用作動詞,建功的意思。伐後省略介詞,伐謀就是“伐於謀”,謀就是 謀略。
意即憑謀略建功,指使用策略取勝,不需動用武力。整句翻譯為:用兵的最高境界是使用謀略勝敵。
上兵伐謀是《 孫子兵法》中的一個重要的思想,其進一步在下文中體現為“ 不戰而屈人之兵”是古代軍事理論的重要思想。對後世的戰爭有很大的影響。
出處【出處】《 孫子兵法· 謀攻篇》原文為: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
【註解】
① 上兵伐謀:上兵,上乘用兵之法。伐,進攻、攻打。謀,謀略。伐謀,以謀略攻敵贏得勝利。此句意為:用兵的最高境界是用謀略戰勝敵人。
② 其次伐交:交,交合,此處指外交。伐交,即進行外交鬥爭以爭取主動。當時的外交鬥爭,主要表現為運用外交手段瓦解敵國的聯盟,擴大、鞏固自己的盟國,孤立敵人,迫使其屈服。
③ 修櫓韞:製造大盾和攻城的四**車。修,製作、建造。櫓,藤革等材製成的大盾牌。韞,攻城用的四**車,用桃木製成,外蒙生牛皮,可以容納兵士十餘人。
④ 具器械:具,準備。意為準備攻城用的各種器械。
⑤ 距堙:距,通“具”,準備;堙,通“堙”,土山。為攻城做準備而堆積的土山。
⑥ 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勝,剋制、**。忿,忿懣、惱怒。蟻附之,指驅使士兵像螞蟻一般爬梯攻城。
5樓:威小人物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最次伐兵,最下攻城。
用兵的最上等策略,是用計謀去挫折對方,使對方屈服。其次是在外交上擊敗對方(如離間其同盟,使之孤立)。再其次是直接與敵交戰。最下策就是攻城,非到不得已時才採取
整段話的核心就是:不戰而屈人之兵。孫武的用意在明顯不過了:
既然戰爭是最終極的手段,所以儘量應當避免。但是由於衝突無法避免,就應該考慮退而求其次的手段。不戰而屈人之兵就是指通過非戰爭方式達到解決問題的效果(屈人之兵:
使敵人屈服)
上兵伐謀不戰而屈人之兵的下一句我該說什麼
無語翹楚 上兵伐謀,攻心為上,不戰而屈人之兵。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不可不察也。上兵伐謀,用兵的最高境界是使用謀略勝敵。上兵伐謀是 孫子兵法 中的乙個重要的思想,其進一步在下文中體現為 不戰而屈人之兵 是古代軍事理論的重要思想。對後世的戰爭有很大的影響。名稱 上兵伐謀 拼音 sh ng b 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