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1號發射,嫦娥1號發射資料

時間 2021-08-30 10:25:14

1樓:葉夜葉

「嫦娥一號」(chang'e1)衛星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承擔研製,以中國古代神話人物嫦娥命名,主要用於獲取月球表面三維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關物質元素的分布特點、探測月壤厚度、探測地月空間環境等。在初樣研製階段,有電性星和結構星這兩顆初樣衛星承擔衛星測試工作。嫦娥一號平台以中國已成熟的東方紅三號衛星平台為基礎進行研製,星體尺寸為2000公釐×1720公釐×2200公釐,並充分繼承中國資源二號衛星、「中巴地球資源衛星」等衛星的現有成熟技術和產品,進行適應性改造。

所謂適應性改造就是在繼承上的創新,突破一批關鍵技術。  北京時間2023年10月24日,探測器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  24日18時29分,星箭成功分離之後,嫦娥一號衛星進入近地點為205公里,遠地點為50930公里,週期為16小時的超地球同步軌道。

衛星在這個軌道上「奔跑」一圈半後,預計於25日下午進行第一次變軌。變軌後,衛星軌道近地點將抬高到離地球約600公里的地方。衛星和運載火箭分離後,需要4次變軌,才能逐步加速到地月轉移軌道的入口速度。

每次近地點加速的時間只有短短的幾分鐘,必須在短時間內及時向衛星發出指令,而衛星發動機必須精確響應,否則衛星就有可能飛向別的方向。  地點  25日17時55分,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對嫦娥一號衛星實施首次變軌控制並獲得成功。這次變軌是在衛星執行到遠地點時實施的,而此後將要進行的3次變軌均在近地點實施。

為什麼首次變軌選擇在遠地點進行?  北京跟蹤通訊與技術研究所的張波是探月工程測控系統的主任設計師,曾參與完成了嫦娥一號衛星測控通訊方案的總體設計任務。他說,在對衛星的執行軌道實施變軌控制時,一般選擇在近地點和遠地點完成,這樣做可以最大限度地節省衛星上所攜帶的燃料。

嫦娥一號衛星的首次變軌之所以選擇在遠地點實施,是為了抬高衛星近地點的軌道高度。  「只有在遠地點變軌才能抬高近地點的軌道高度。」張波說,「同樣的道理,要改變遠地點的高度就需要在近地點實施變軌。

第一次變軌我們把衛星近地點的高度抬高後,就會增加布置在近地點附近測量船的跟蹤測控時間,有利於監視變軌過程。因為,衛星離地面越高,測控站、船跟蹤測控的時間就會越長,這就為以後要進行的3次近地點變軌打下堅實的基礎」。  張波介紹說,按照測控方案安排,10月26日將對嫦娥一號衛星實施第一次近地點變軌。

變軌後,衛星將進入遠地點為71400千公尺、週期為24小時的執行軌道。第二次近地點變軌後,衛星將進入遠地點為121700千公尺、週期為48小時的繞地執行軌道。第三次近地點變軌時,衛星將進入地月轉移軌道,踏上長達5天的奔月征途。

  根據克卜勒關於行星運動的三大定律的第一定律:所有行星的運動軌道都是橢圓,太陽位於橢圓的乙個焦點。在以太陽s為極點、近日點方向sp為極軸的極座標中,行星相對於太陽的運動軌跡為橢圓pp1p2p'1p',psp'=2a表示橢圓的長徑。

這個定律也適用於衛星系統。既然是橢圓軌道,當然就有離的最近的和離的最遠的地方啦,所以,環繞地球飛行的飛行物,在橢圓的軌道上(離地球)最遠的就是遠地點,最近的就是近地點。  脫離地球  「嫦娥一號」衛星在發射公升空後要先圍繞地球用5天的時間轉5圈,第乙個階段是繞3圈,每圈16小時,第二階段是用24小時繞一圈,第3個階段是用48小時繞一圈。

  火箭把衛星送入軌道約一天後,地面注入指令,衛星主發動機點火實施變軌,將近地點抬高到約600公里,讓衛星經過測控站上方時速度相對減少,便於後續控制。第

二、三、四次點火實施變軌,讓衛星不斷加速:這3次變軌目的都是加速,每變軌一次,衛星的速度就增加一點,通過3次累積,衛星加速到10.916公里/秒以上的進入地月轉移軌道的最低速度,向月球飛去

2樓:匿名使用者

大家知道嫦娥一號嗎?嫦娥一號是我國的首顆繞月人造衛星。以中國古代神話人物嫦娥命名,計畫將於2023年10月24日18時05分(utc+8時)左右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公升空,整個「奔月」過程大概需要8-9天。

預計衛星的總重量為2350千克左右,壽命大於1年。該衛星的主要探測目標是:獲取月球表面的三維立體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的含量和物質型別的分布特點;探測月壤厚度和地球至月亮的空間環境。

現在,嫦娥1號嫦娥一號已於2023年10月24日18:05分發射公升空! 2023年10月24日19:15確定發射成功!

3樓:

復旦大學騰飛書院李曉傑同學五年前收看了神州五號的發射,「再次收看我國發射衛星的直播場面,我比上一次更加興奮,」李曉傑說,「衛星的成功發射讓我感受到我們國家越來越強大了,我為我們的偉大祖國感到自豪!」

關於嫦娥1號的資料(簡略點的)

4樓:涼念若櫻花妖嬈

嫦娥一號是我國首顆繞月人造衛星。以中國古代神話人物嫦娥命名,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承擔研製。總重量為2350千克左右,尺寸為2000公釐×1720公釐×2200公釐,太陽能電池帆板長度18公尺,預設壽命為1年。

該衛星的主要探測目標是:獲取月球表面的三維立體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的含量和物質型別的分布特點;探測月壤厚度和地球至月亮的空間環境。

嫦娥一號衛星於2023年10月24日18時05分(utc+8時)左右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公升空。

2023年3月1日完成使命,撞向月球預定地點。

5樓:小蘭櫻子

嫦娥1號」奔月之旅較原定計畫推遲了近乙個月,預計在下月正式啟動。「嫦娥一號」早在乙個多月前已進入發射中心技術場地,為「嫦娥一號」新修的發射平台也已進入待命狀態,運載「嫦娥一號」的火箭不日將進入發射中心。

除了我國,日本、印度、德國也公布了探月計畫,如何看待這些計畫呢?月球探測工程中心副主任郝希凡說,各國的月球探測計畫既有共同點,又各有特色。首先,在新一輪月球探測高潮中,各國都選擇繞月探測作為第一步。

第二,中國、日本、印度、德國這些首次開展月球探測的國家,公布的規劃有著驚人的相似,幾乎都是走「繞」「落」「回」的路線。第三,中國、日本、印度、德國開展首次繞月探測的科學目標基本一致,都包含了繪製月球全圖、月球資源調查、地月環境探測等主要目標。第四,這些國家開展月球探測活動的最終目標有所不同。

根據這種不同,可以將目前開展月球探測的國家劃分成兩個集團。第乙個集團是美、俄和歐空局,他們都明確地將載人登月、建立有人長期駐紮的月球基地作為目標。第二個集團是日本、印度、德國和我國等首次開展月球探測的國家,這些國家處於月球探測的起步階段,積累經驗、發展技術是首要目標。

第五,首次探月的各國基本目標相似,但又各有創意,體現出了各國科學家的想象力。我們的嫦娥一號將在世界上首次利用微波的方法探測月壤特性;日本的selene—1探測器攜帶了兩個子探測器在世界上首次探測月球背面的重力場;而印度在探測器小型化方面做得很有特色。

參考資料:中國測繪新聞網

新華網北京3月4日電(記者齊湘輝 秦大軍)全國政協委員、載人航天火箭系統顧問組組長、「神舟」五號火箭總指揮黃春平4日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表示,「神舟」七号」發射時間將推遲半年左右,原定2023年的發射計畫將拖後到2023年。

6樓:法國波爾多

嫦娥一號(chang'e1)衛星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承擔研製,以中國古代神話人物嫦娥命名,主要用於獲取月球表面三維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關物質元素的分布特點、探測月壤厚度、探測地月空間環境等。在初樣研製階段,有電性星和結構星這兩顆初樣衛星承擔衛星測試工作。嫦娥一號平台以中國已成熟的東方紅三號衛星平台為基礎進行研製,星體尺寸為2000公釐×1720公釐×2200公釐,並充分繼承中國資源二號衛星、「中巴地球資源衛星」等衛星的現有成熟技術和產品,進行適應性改造。

所謂適應性改造就是在繼承上的創新,突破一批關鍵技術。

嫦娥1號的資料

7樓:匿名使用者

「嫦娥一號」(chang'e1)衛星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承擔研製,以中國古代神話人物嫦娥命名,主要用於獲取月球表面三維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關物質元素的分布特點、探測月壤厚度、探測地月空間環境等。在初樣研製階段,有電性星和結構星這兩顆初樣衛星承擔衛星測試工作。嫦娥一號平台以中國已成熟的東方紅三號衛星平台為基礎進行研製,星體尺寸為2000公釐×1720公釐×2200公釐,並充分繼承中國資源二號衛星、「中巴地球資源衛星」等衛星的現有成熟技術和產品,進行適應性改造。

所謂適應性改造就是在繼承上的創新,突破一批關鍵技術。

北京時間2023年10月24日,探測器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

24日18時29分,星箭成功分離之後,嫦娥一號衛星進入近地點為205公里,遠地點為50930公里,週期為16小時的超地球同步軌道。衛星在這個軌道上「奔跑」一圈半後,預計於25日下午進行第一次變軌。變軌後,衛星軌道近地點將抬高到離地球約600公里的地方。

衛星和運載火箭分離後,需要4次變軌,才能逐步加速到地月轉移軌道的入口速度。每次近地點加速的時間只有短短的幾分鐘,必須在短時間內及時向衛星發出指令,而衛星發動機必須精確響應,否則衛星就有可能飛向別的方向。

地點25日17時55分,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對嫦娥一號衛星實施首次變軌控制並獲得成功。這次變軌是在衛星執行到遠地點時實施的,而此後將要進行的3次變軌均在近地點實施。為什麼首次變軌選擇在遠地點進行?

北京跟蹤通訊與技術研究所的張波是探月工程測控系統的主任設計師,曾參與完成了嫦娥一號衛星測控通訊方案的總體設計任務。他說,在對衛星的執行軌道實施變軌控制時,一般選擇在近地點和遠地點完成,這樣做可以最大限度地節省衛星上所攜帶的燃料。嫦娥一號衛星的首次變軌之所以選擇在遠地點實施,是為了抬高衛星近地點的軌道高度。

「只有在遠地點變軌才能抬高近地點的軌道高度。」張波說,「同樣的道理,要改變遠地點的高度就需要在近地點實施變軌。第一次變軌我們把衛星近地點的高度抬高後,就會增加布置在近地點附近測量船的跟蹤測控時間,有利於監視變軌過程。

因為,衛星離地面越高,測控站、船跟蹤測控的時間就會越長,這就為以後要進行的3次近地點變軌打下堅實的基礎」。

張波介紹說,按照測控方案安排,10月26日將對嫦娥一號衛星實施第一次近地點變軌。變軌後,衛星將進入遠地點為71400千公尺、週期為24小時的執行軌道。第二次近地點變軌後,衛星將進入遠地點為121700千公尺、週期為48小時的繞地執行軌道。

第三次近地點變軌時,衛星將進入地月轉移軌道,踏上長達5天的奔月征途。

根據克卜勒關於行星運動的三大定律的第一定律:所有行星的運動軌道都是橢圓,太陽位於橢圓的乙個焦點。在以太陽s為極點、近日點方向sp為極軸的極座標中,行星相對於太陽的運動軌跡為橢圓pp1p2p'1p',psp'=2a表示橢圓的長徑。

這個定律也適用於衛星系統。既然是橢圓軌道,當然就有離的最近的和離的最遠的地方啦,所以,環繞地球飛行的飛行物,在橢圓的軌道上(離地球)最遠的就是遠地點,最近的就是近地點。

脫離地球

「嫦娥一號」衛星在發射公升空後要先圍繞地球用5天的時間轉5圈,第乙個階段是繞3圈,每圈16小時,第二階段是用24小時繞一圈,第3個階段是用48小時繞一圈。

火箭把衛星送入軌道約一天後,地面注入指令,衛星主發動機點火實施變軌,將近地點抬高到約600公里,讓衛星經過測控站上方時速度相對減少,便於後續控制。第

二、三、四次點火實施變軌,讓衛星不斷加速:這3次變軌目的都是加速,每變軌一次,衛星的速度就增加一點,通過3次累積,衛星加速到10.916公里/秒以上的進入地月轉移軌道的最低速度,向月球飛去

嫦娥1號至5號的發射時間,嫦娥一號到嫦娥五號的發射時間

2004年,中國正式開展月球探測工程,並命名為 嫦娥工程 嫦娥工程分為 無人月球探測 載人登月 和 建立月球基地 三個階段。2007年10月24日18時05分,嫦娥一號 成功發射公升空,在圓滿完成各項使命後,於2009年按預定計畫受控撞月。2010年10月1日18時57分57秒 嫦娥二號 順利發射,...

對於嫦娥一號發射成功的感想,嫦娥一號發射成功的意義

快樂的提問者 10月24日18時05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將嫦娥一號衛星成功送入太空。嫦娥一號是我國自主研製的第一顆月球探測衛星,它的發射成功,標誌著我國實施繞月探測工程邁出重要一步,為黨的十七大勝利召開獻上了一份厚禮。10月24日人民網 月球近挨著地球,被視為地球的 行宮 ...

嫦娥五號什麼時候發射

牙牙的弟弟 2020年11月24日。嫦娥五號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製,是中國探月工程三期發射的月球探測器,也將是中國首個實施無人月面取樣返回的月球探測器,為中國探月工程的收官之戰。2020年11月24日,中國用長征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嫦娥五號探測器,並將其送入預定軌道。11月24日,嫦娥五號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