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需要成語,要有典故 解釋 含義 用法。字數不限(但是也

時間 2021-05-07 22:12:50

1樓:龍之騰必潛乃翔

1、掩耳盜鈴

yǎn ěr dào líng

[釋義]  掩:遮蓋;盜:偷。把耳朵捂住偷鈴鐺;以為自己聽不見;別人也不會聽見。比喻自欺欺人。

[語出]  《呂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鐘者;欲負而走;則鐘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鐘況然有音。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揜(掩)其耳。惡人聞之;可也;惡己聞之;悖也。」

[正音]  耳;不能讀作「ér」。

[辨形]  鈴;不能寫作「玲」。

[近義]   自欺欺人 弄巧成拙

[反義]   開誠布公

[用法]  含貶義。比喻自己欺騙自己;明明掩蓋不了的事偏要設法掩蓋。一般作謂語、定語、狀語。

[結構]  偏正式。

[成語故事]

春秋時侯,晉國貴族智伯滅掉了范氏。有人趁機跑到范氏家裡想偷點東西,看見院子裡吊著一口大鐘。鍾是用上等青銅鑄成的,造型和圖案都很精美。

小偷心裡高興極了,想把這口精美的大鐘揹回自已家去。可是鐘又大又重,怎麼也挪不動。他想來想去,只有乙個辦法,那就是把鐘敲碎,然後再分別搬回家。

小偷找來一把大大錘,拼命朝鍾砸去,咣的一聲巨響,把他嚇了一大跳。小偷著慌,心想這下糟了,這種聲不就等於是告訴人們我正在這裡偷鐘嗎?他心裡一急,身子一下子撲到了鐘上,張開雙臂想捂住鐘聲,可鐘聲又怎麼捂得住呢!

鐘聲依然悠悠地傳向遠方。

他越聽越害怕,不同自由地抽回雙手,使勁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鐘聲變小了,聽不見了!」小偷高興起來,「妙極了!

把耳朵捂住不住就聽不進鐘聲了嗎!」他立刻找來兩個布團,把耳朵塞住,心想,這下誰也聽不見鐘聲了。於是就放手砸起鐘來,一下一下,鐘聲響亮地傳到很遠的地方。

人們聽到鐘聲蜂擁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2、自相矛盾

zì xiāng máo dùn

[釋義]  自己的言行前後互相牴觸。矛:古時用來進攻的銳器;盾:古時用來防身的盾牌。

[語出]  《魏書·明亮傳》:「辭勇及武;自相矛盾。」

[正音]  相;不能讀作「xiànɡ」。

[辨形]  矛;不能寫作「予」或「茅」。

[近義]   格格不入

[反義]   自圓其說 無懈可擊 天衣無縫

[用法]  含貶義。一般作謂語、定語。

[結構]  主謂式。

[成語故事]

楚國有乙個賣兵器的人,到市場上去賣矛和盾。

好多人都來看,他就舉起他的盾,向大家誇口說:「我的盾,是世界上最最堅固的,無論怎樣鋒利尖銳的東西也不能刺穿它!」

接著,這個賣兵器的人又拿起一支矛,大言不慚地誇起來:「我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無論怎樣牢固堅實的東西也擋不住它一戳,只要一碰上,嘿嘿,馬上就會被它刺穿!」 他十分得意,便又大聲吆喝起來:

「快來看呀,快來買呀,世界上最最堅固的盾和最最鋒利的矛!」

這時,乙個看客上前拿起一支矛,又拿起一面盾牌問道:「如果用這矛去戳這盾,會怎樣呢?」 「這——」 圍觀的人先都一楞,突然爆發出一陣大笑,便都散了。

那個賣兵器的人,灰溜溜地扛著矛和盾走了。

3、井底之蛙

jǐng dǐ zhī wā

[釋義]  井底下的青蛙只能看到井口那麼大的一塊天。比喻見識短淺的人。

[語出]  《莊子·秋水》:「井蛙不可語於海者;拘(侷限)於虛(所居住的地方)也。」

[正音]  蛙;不能讀作「wá」。

[辨形]  蛙;右邊是「圭」;不是「籣」。

[近義]   一孔之見 坐井觀天

[反義]   見多識廣

[用法]  含貶義。多用於批評、指責、勸誡的場合。一般作主語、賓語、定語。

[結構]  偏正式。

[成語故事]

《莊子秋水篇》講了乙個淺井的蝦蟆和東海之鱉的故事。一日,乙隻淺井的青蛙見到乙隻東海大鱉,便興致勃勃地對它說:「我可快樂啦!

出來就在井欄邊跳來跳去,進去就在井壁磚縫中休息;跳入井中,水就泡著我的兩腋和腮;游到淺處,泥湯就沒了我的腳。我獨佔一井之水,螃蟹和蝌蚪都沒法跟我相比,你何不也下來看看?」

東海之鱉來到井邊,左腳還沒進去,石膝已經被卡住了。東海之鱉慢慢退了出去,然後對這只淺井青蛙講述了大海的樣子:「用千里之遙這樣的字眼兒,不足以說明大海的廣闊;用千仞之高這樣的詞,不足以量盡它的深度。

大禹時十年九澇,海水沒顯出增加了多少;商湯時八年七早,海水也並不見減少多少……」淺井的青蛙聽得目瞪口呆,驚恐萬分,茫茫然若有所失,它何嘗想到還有比它的一方水井更大的世界呢!

2樓:有初之

,亡羊補牢,守株待兔,刻舟求劍

3樓:匿名使用者

高山流水 響遏行雲 亡羊補牢 南轅北轍

要20個成語典故,要說明出處和解釋,講清楚些。(不要**.) 5

4樓:匿名使用者

滄海桑田

世事多變

天壤之別

唇齒相依

人琴俱逝

貫穿今古

緣木求魚

守株待兔

貽人笑柄

(枕戈嘗膽)

七擒七縱

三顧茅廬

汗馬功勞

才高八斗

學富五車

畫龍點睛

投筆從戎

擊楫中流

愚公移山

精衛填海

鵬程萬里

三個成語的意思,,最好有典故,一百多字左右,

5樓:

囊螢映雪,鑿壁偷光,韋編三絕

【成語】囊螢映雪,náng yíng yìng xuě

囊螢:晉代車胤小時家貧,夏天以練囊裝螢火蟲照明讀書;映雪:晉代孫康冬天常利用雪的反光讀書。家境貧窮,勤學苦讀。

晉代時,車胤從小好學不倦,但因家境貧困,父親無法為他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為了維持溫飽,沒有多餘的錢買燈油供他晚上讀書。為此,他只能利用這個時間背誦詩文。

「夏天的乙個晚上,他正在院子裡背一篇文章,忽然見許多螢火蟲在低空中飛舞。一閃一閃的光點,在黑暗中顯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許多螢火蟲集中在一起,不就成為一盞燈了嗎:

於是,他去找了乙隻白絹口袋,隨即抓了幾十隻螢火蟲放在裡面,再紮住袋口,把它吊起來。雖然不怎麼明亮,但可勉強用來看書了。從此,只要有螢火蟲,他就去抓一把來當作燈用。

由於他勤學苦練,後來終於做了職位很高的官。

「同朝代的孫康情況也是如此。由於沒錢買燈油,晚上不能看書,只能早早睡覺。他覺得讓時間這樣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從睡夢中醒來,把頭側向窗戶時,發現窗縫裡透進一絲光亮。原來,那是大雪映出來的,可以利用它來看書。於是他倦意頓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書籍,來到屋外。

寬闊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裡要亮多了。孫康不顧寒冷,立即看起書來,手腳凍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時搓搓手指。此後,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過這個好機會,孜孜不倦地讀書。

這種苦學的精神,促使他的學識突飛猛進,成為飽學之士。後來,他也當了**。

2.   【成語】鑿壁偷光,záo bì tōu guāng

鑿壁偷光,成語。出自西漢匡衡幼時鑿 穿牆壁引鄰舍之燭光讀書,終成一代名相的故事。現用來 形容家貧而讀書刻苦。

西漢時候,有個農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時候很想讀書,可是因為家裡窮,沒錢上學。後來,他跟乙個親戚學認字,才有了看書的能力。

匡衡買不起書,只好借書來讀。那個時候,書是非常貴重的,有書的人不肯輕易借給別人。匡衡就在農忙的時節,給有錢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錢,只求人家借書給他看。

過了幾年,匡衡長大了,成了家裡的主要勞動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幹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時候,才有工夫看一點書,所以一捲書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夠讀完。匡衡很著急,心裡想:

白天種莊稼,沒有時間看書,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時間來看書。可是匡衡家裡很窮,買不起點燈的油,怎麼辦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讀過的書。揹著揹著,突然看到東邊的牆壁上透過來一線亮光。他嚯地站起來,走到牆壁邊一看,啊!

原來從壁縫裡透過來的是鄰居的燈光。於是,匡衡想了乙個辦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牆縫挖大了一些。

這樣,透過來的光亮也大了,他就湊著透進來的燈光,讀起書來。

匡衡就是這樣刻苦地學習,後來成了乙個很有學問的人。

3.   【成語】韋編三絕,wéi biān sān jué

編連竹簡的皮繩斷了三次。比喻讀書勤奮。

春秋時的書,主要是以竹子為材料製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籤,稱為竹「簡」,用火烘乾後在上面寫字。竹簡有一定的長度和寬度,一根竹簡只能寫一行字,多則幾十個,少則**個。一部書要用許多竹簡,這些竹簡必須用牢固的繩子之類的東西編連起來才能閱讀。

像《易》這樣的書,當然是由許許多多竹簡編連起來的,因此有相當的重量。

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讀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內容。不久又讀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點。接著,他又讀第三遍,對其中的精神、實質有了透徹的理解。

在這以後,為了深入研究這部書,又為了給**講解,他不知翻閱了多少遍。這樣讀夾讀去,把串連竹簡的牛皮帶子也給磨斷了幾次,不得不多次換上新的再使用。

即使讀到了這樣的地步,孔子還謙虛他說:「假如讓我多活幾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與質了。」

6樓:輕舟淺渡

三顧茅廬: 漢末劉備三次誠訪諸葛亮出山輔佐的故事。此後傳為佳話,漸成典故,載《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出師表》。現在常用來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拜訪有專長的賢人。

7樓:圖書校對找茬

1、作繭自縛(zuò jiǎn zì fù):原意是蠶吐絲作繭,把自己裹在裡面,然後從蟲到蛾。比喻做了某件事,結果使自己受困。

也比喻自己給自己找麻煩。出自 唐·白居易《江州赴忠州至江陵已來舟中示舍弟五十韻》。

【故事】: 從前有一副拆字對聯,上聯為:「鴻為江邊鳥」,下聯是「蠶是天下蟲」。

天蟲湊成蠶字。蠶是小青蟲,胖胖的身體,整天埋頭吃桑葉,過乙個月左右蠶就作繭自縛其中,再經過乙個月左右就化成飛蛾,人們藉以指使自己受困。

2、葉公好龍(shè【yè】 gōng hào lóng):比喻自稱愛好某種事物,實際上並不是真正愛好,甚至是懼怕、反感。出自 漢·劉向《新序·雜事》。

成語故事:葉公子高好龍,鉤以寫龍,鑿以寫龍,屋室雕文以寫龍。於是天龍聞而下之,窺頭於牖,施尾於堂。

葉公見之,棄而還走,失其魂魄,五色無主。是葉公非好龍也,好夫似龍而非龍者也。

3、緣木求魚:緣木,爬樹。爬到樹上去找魚。比喻方向或辦法不對頭,不可能達到目的。出處《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

成語故事:

「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孟子·梁惠王章句上》[2]

原文曰:「王之所大欲可得聞與?」

緣木求魚典故漫畫

王笑而不言。

曰:「為肥甘不足於口與?輕暖不足於體與?抑為採色⑴不足視於目與?聲音不足聽於耳與?便嬖⑵不足使令於前與?王之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豈為是哉?」

曰:「否。吾不為是也。」

曰:「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闢⑶土地,朝⑷秦楚,蒞⑸中國而撫四夷也。以若所為,求若所欲⑹,猶緣木而求魚也。」

王曰:「若是其甚與?」

曰:「殆⑺有甚焉。緣木求魚,雖不得魚,無後災。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盡心力而為之,後必有災。」

曰:「可得聞與?」

曰:「鄒⑻人與楚⑼人戰,則王以為孰勝?」

曰:「楚人勝。」

曰:「然則小固不可以敵大,寡固不可以敵眾,弱固不可以敵強。海內之地方千里者九,齊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異於鄒敵楚哉?盍⑽亦反其本矣。

「今王發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於王之朝,耕者皆欲耕於王之野,商賈皆欲藏於王之市,行旅皆欲出於王之塗⑾,天下之慾疾其君者皆欲赴愬⑿於王。其若是,孰能禦之?」

字的成語(要有典故),八個字的成語(要有典故)

詞 目 鞍不離馬,甲不離身 發 音 n b l m ji b l sh n 釋 義 甲 鎧甲,古人打仗時穿的護身衣。馬不卸鞍,人不解甲。處於高度警惕狀態。出 處 唐 敦煌變文集 卷一 漢將王陵變 鞍不離馬背,甲不離將身。詞 目 安於故俗,溺於舊聞 發 音 n y g s n y ji w n 釋 義...

成語,要有典故 釋義 用法。急急急

檢視背水一戰的成語解釋 解釋 背靠江河作戰,沒有退路。形容不留後路,決一死戰。這個成語 於 史記.淮陰侯列傳 信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陳。軍皆殊死戰,不可敗。韓信,淮陰 今江蘇清江西南 人。他是漢王劉邦手下的大將。為了打敗項羽,奪取天下,他為劉邦定計,先攻取了關中,然後東渡黃河,打敗並俘虜了背叛劉邦...

有關諾言的成語誰知道 要有典故 急需

季布一諾 j b y nu 解釋 季布 人名,很講信用,從不食言。季布的承諾。比喻極有信用,不食言。出處 史記 季布欒列傳 曹丘至,即揖季布曰 楚人諺曰 得 百,不如得季布一諾。足下何以得此聲于梁楚之間哉?示例 千夫諾諾,不如一士諤諤 qi n f nu nu b r y sh 解釋 指眾多唯唯諾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