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圖不是圓的平面嗎?怎麼將東西半球都顯示在上面的?有省略部分嗎

時間 2021-06-09 00:04:23

1樓:

地圖有多種投影計算方法,所以你會看見有各種形狀的世界地圖,你說的圓的(南北有兩條長直邊)是我國出版的世界地圖最常使用的投影方法。但是偶爾也會看到南北沒有直邊,或者整個世界地圖呈現長方形的,那些就是不同的投影方法的地圖。

qibao7758 說的太專業了,我們說得白一點。想把一個球攤平,不論哪種方法,都像沿著經線方向剝桔子,或者切西瓜。剝完切完之後,表皮變成一瓣一瓣的,每一瓣中部大、南北兩頭小,尖端就是極點,瓣與瓣之間在赤道處互相連線。

當然了,桔子剝出來的每一瓣表面還是有弧度的,不完全平。所以切地球不能像剝桔子那麼粗糙,為了儘量平整,要把“瓣”分得非常細,有很多很多很多瓣(微分)。但是不論分再細,最後總和起來還是赤道處最寬,南北極最窄。

各個瓣之間都有縫隙,這樣的地圖很難用,所以還得再加工。如果把所有瓣往中間擠,把縫隙擠掉,就成了那種扁圓形的不帶直邊的世界地圖了。這種方法的缺點是越靠近東西兩邊緣的瓣,彎曲拉長變形越嚴重,幾乎沒法看。

所以多數時候不用這種方法,而是把每一瓣的兩頭拉寬(沿緯線方向),最後每一瓣被拉成了一條長方形,用這種方法把縫隙擠掉。這樣犧牲了南北兩頭的比例,越靠近極點,陸地顯得越寬大,比如兩極的島嶼比實際的看著大很多。可見極點是被拉得最誇張的地方,極點被拉成了一條線。

所有瓣拼合起來(積分)之後整個世界也是長方形,所有緯線呈直線,極點連成一條長直線。這樣方方正正的世界看起來很工整,但是南北兩極放大特別嚴重,所以一般也比較少用。於是採用了折中的方法,既把每一瓣的南北兩頭稍微拉寬(沿緯線方向),又把所有瓣向中間擠把縫隙擠掉(這個過程中緯線變成弧線了)。

這樣既照顧了東西又照顧了南北,不論是東西兩邊還是南北兩極,都有變形但都不是很嚴重。

至於你問是否有被切掉的部分。用最後說的那種方法制作的世界地圖,把東西兩側的瓣向中間靠攏的時候,除了向中間靠,還向兩極拉長了,所以除了赤道以外的所有緯線都是弧線,包括被拉長的極點也是弧線。你看看我國出版的世界地圖,緯線都是弧線,但南北兩條邊緣是直線不是弧線,所以肯定是切割過,但切得不多。

切割線與“極點弧線”相切,切點與“**經線”的極點重合,東西兩側向兩極翹起的區域被裁掉了。而且北直邊穿過格陵蘭島、南直邊穿過威德爾海,但格陵蘭島和威德爾海都不在極點上,這也間接驗證了切割存在的事實。

對於這樣的世界地圖,越往邊緣變形越厲害,所以各國都希望把自己國家放在儘量靠中心的位置上。地球成地圖總得選一條經線縱切,為了方便看圖,縱向切斷地球的時候最好不切到陸地,於是地球上只有白令海峽和大西洋適合於用來縱切。由於通常選30°的整數倍經線來縱切,所以不論切白令海峽還是大西洋都不能完全避開陸地,會切到東西伯利亞和格陵蘭島。

但其中白令海峽相對更合適,由於太平洋寬廣,切白令海峽能使較少的陸地居於地圖東西兩側而嚴重變形;而大西洋相對狹窄,兩側陸地眾多,從這裡切開後會造成歐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都嚴重變形。但是由於我國位於東亞,如果切白令海峽我們自己就靠邊變形了,所以我國出版的世界地圖通常切大西洋,這樣使我國儘量靠近世界地圖中心的位置,儘量維持版圖外形。

2樓:行雲素者

有的!製圖有地圖的投影原理,就是把地球表面的任意點,利用一定數學法則,轉換到地圖平面上的理論和方法。

常見的有墨卡託投影(正軸等角圓柱投影)、高斯-克呂格爾投影、斜軸等面積方位投影、雙標準緯線等角圓錐投影、等差分緯線多圓錐投影、正軸方位投影等。

推薦你看一下百科裡的地圖投影,介紹的比較全面

3樓:卮酒不足辭

地圖是人為製成的、自己怎麼理解就怎麼畫、沒有固定的模式

4樓:匿名使用者

延一條線剪開,再想象坦平,總有些不同的,但大體上還是差不多。

一年四季怎麼分 ?每個季節各是哪幾個月?

5樓:no潮no帥

四季分為:春季

、夏季、秋季和冬季。

春季,為3,4,5月;夏季,為6,7,8月;秋季,為9,10,11月;冬季,為12,1,2月。

四季一年中交替出現的四個季節,即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在天文上,季節劃分是以地球圍繞太陽公轉軌道上位置確定的。當地球在一年中不同的時候,處在公轉軌道的不同位置時,地球上各個地方受到的太陽光照是不一樣的,接收到太陽的熱量不同,產生季節的變化和冷熱的差異。

地球上的四季不僅是溫度的週期性變化,而且是晝夜長短和太陽高度的週期性變化。它影響或者決定地球環境中很多事物的運動節律,尤其是生物適應最為明顯。

擴充套件資料

四季是如何形成的

地球的自轉軸與地球繞太陽公轉面(黃道面)之間有一個夾角(23°26′),因此,當地球繞太陽公轉時,太陽直射到地球的位置就會發生變化,從南緯23°26′(南迴歸線)到北緯23°26′(北迴歸線)。

太陽直射時,地球表面獲得的熱量高,氣溫高,為夏季;反之,太陽斜射時,地球表面獲得的熱量低,為冬季。當太陽直射到北半球時,北半球為夏季,南半球為冬季;

反之,當太陽直射到南半球時,南半球為夏季,北半球為冬季。太陽直射到南、北迴歸線時,分別為冬至(12月22日前後)和夏至(6月22日前後);太陽直射到赤道時,分別為春分(3月21日前後)和秋分(9月21日前後)。

參考資料

6樓:百倫

四季的區分:

1.天文劃分法 從天文現象看,四季變化就是晝夜長短和太陽高度的季節變化。在一年中,白晝最長、太陽高度最高的季節就是夏季,白晝最短、太陽高度最低的季節就是冬季,冬、夏兩季的過渡季節就是春、秋兩季。為此,天文劃分四季法,就是以春分(3月21日)、夏至(6月21日)、秋分(9月21日)、冬至(12月21日)作為四季的開始。

即:春分到夏至為春季,夏至到秋分為夏季,秋分到冬至為秋季,冬至到春分為冬季。

2.氣象劃分法 在氣象部門,通常以陽曆3~5月為春季,6~8月為夏季,9~11月為秋季,12月~來年2月為冬季,並且常常把1、4、7、10月作為冬、春、夏、秋季的代表月份。

3.古代劃分法 以立春(2月4日或5日)作為春季開始,立夏(5月5日或6日)作為夏季開始,立秋(8月7日或8日)作為秋季開始,立冬(11月8日或9日)作為冬季開始。

4.農曆劃分法 我國民間習慣上用農曆月份來劃分四季。以每年陰曆的1~3月為春季,4~6月為夏季,7~9月為秋季,10~12月為冬季。正月初一是全年的頭一天,也是春天的頭一天,所以又**節。

四季月劃分:

1、古代以陽曆3、4、5月份為春季,6、7、8月份為夏季,9、10、11月份為秋季,12、1、2月份為冬季。

2、天文學上以春分(3月1日前後)、夏至(6月22日前後)、秋分(9月23日)、冬至(12月21日前後)分別作為四季的開始。

3、氣候統計上,因一般以1月份為最冷月,7月份為最熱月,故以陽曆3、4、5月份為春季,6、7、8月份為夏季,9、10、11月份為秋季,12、1、2月份為冬季。這種四季的分法,較適宜於四季分明的溫帶地區。

7樓:薔祀

四季是根據晝夜長短和太陽高度的變化來劃分的。在四季的劃分中,以太陽在黃道上的視位置為依據,以二分日、二至日或以四立日為界限。但是,東西方各國在劃分四季時所採用的界限點是不完全相同的。

每個季節的月份是不能固定的。

第一種我國傳統的四季劃分方法,是以二十四節氣中的四立作為四季的始點,以二分和二至作為中點的。如春季立春為始點,太陽黃經為315°,春分為中點,立夏為終點,太陽黃經變為45°,太陽在黃道上執行了90°。這是一種傳統的,常見的方法。

第二種天文學分類法(即西方分類法)四季劃分更強調四季的氣候意義,是以二分二至日作為四季的起始點的,如春季以春分為起始點,以夏至為終止點。這種四季比我國傳統劃分的四季分別遲了一個半月。

第三種為了準確地反映各地的實際氣候情況,劃分四季常採用氣候上的方法既近代學者張寶坤分類法,採用候平均氣溫劃分四季。並且規定:候平均氣溫大於或等於22℃的時期為夏季,小於或等於10℃的時期為冬季,介於10℃~22℃之間的為春季或秋季。

按此標準劃分四季,中緯地區季節與氣候相一致,低緯地區和極地附近春、夏、秋、冬的溫度變化很不明顯。同時,在中緯地區,各季的長度也不一樣。這就是氣候四季。

例如,北京春季有55天,夏季103天,秋季50天,冬季157天。這種方法,可以結合各地的具體氣候,農業,故運用較多。

第四種氣候統計法,因為一般以1月份為最冷月,因此,春季,為3,4,5月.夏季,為6,7,8月.秋季,為9,10,11月.冬季,為12,1,2月.這種四季分類法,比較適用四季分明的溫帶地區。

擴充套件資料

地球上的四季首先表現為一種天文現象,不僅是溫度的週期性變化,而且是晝夜長短和太陽高度的週期性變化。當然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改變,決定了溫度的變化。

四季的遞變全球不是統一的,北半球是夏季,南半球是冬季;北半球由暖變冷,南半球由冷變熱。晝夜長短和太陽高度,在不同季節有週期性變化規律。

從春分經夏至到秋分,北半球處於夏半年,南半球處於冬半年。在此期間,北半球晝長夜短,南半球晝短夜長;北極處於極晝,南極處於極夜;北迴歸線以北的太陽高度始終大於平均值,南迴歸線以南則小於平均值。

北迴歸線以北太陽升起於東北方的地平圈上,降落於西北方的地平圈上。二分日全球各地太陽均升起於正東方,降落於正西方。

從秋分經冬至到春分,北半球處於冬半年,南半球處於夏半年。在此期間,南北半球的晝夜長短、極晝極夜和太陽高度,都同上述情況相反。北迴歸線以北太陽升起於東南方的地平圈上,降落於西南方的地平圈上。

從夏至經秋分到冬至,北半球由夏半年變為冬半年,南半球由冬半年變為夏半年。在此期間,北半球晝漸短,夜漸長,極晝帶逐漸縮小;南半球晝漸長,夜漸短,極夜帶逐漸縮小。北迴歸線以北太陽高度一直在減小,南迴歸線以南則在增大。

北迴歸線以北太陽出升方向由東北變為東南,降落方向由西北變為西南。秋分日由正東昇起,正西降落。

從冬至經春分到夏至,北半球由冬半年變為夏半年,南半球由夏半年變為冬半年。南北半球的晝夜長短、極晝極夜和太陽高度的變化同上述情況相反。北迴歸線以北太陽升起的方向由東南變為東北,降落方向由西南變為西北。

從冬至到春分和從夏至到秋分,全球各地晝長都向平均值(12小時)接近,極晝、極夜的範圍都逐漸縮小。北迴歸線以北和南迴歸線以南的太陽高度都在向平均值接近。北迴歸線以北,太陽升起方向逐漸接近正東,降落方向接近於正西。

從春分到夏至和從秋分到冬至,全球各地晝夜長短都在向極值變化,極晝、極夜的範圍都逐漸擴大。北迴歸線以北和南迴歸線以南的太陽高度也趨向極值。北迴歸線以北太陽升、落的方向,分別向東北、東南和西北、西南移動。

由於南北迴歸線之間的晝夜長短和太陽高度的變化較複雜,所佔篇幅較多,我們沒有充分地說明,讀者自行總結出規律來也是不難做到的。在分析的時候,最好能分成幾個階段來進行。

例如,在北半球,可以從春分到太陽直射該地算做一個階段,再到夏至為第二個階段,夏至以後到再次太陽直射為第三個階段,以後可以把到冬至作為下一個階段,由冬至到春分是最後一個階段,太陽完成了一次迴歸運動。

每個階段晝夜長短、太陽高度、太陽的升落方向及正午時太陽的方向(例如,北半球夏至時,太陽在正午時位於天頂以北,冬至時則在天頂以南),等等,都有較大的變化。

參考資料

世界地圖上的東西半球世界地圖上怎麼看哪些是東半球

而王夫人 以本初子午線為東西經的起點,本初子午線就是地球零度經線,本初子午線往東的0 到180 是東經,往西0 到180 是西經。世界地圖上的東西半球 小sun月如 20w和160e才是東西半球的分界線 東半球包括歐洲亞洲非洲大洋洲南極洲 西半球包括南,北美洲和南極洲的一部分 芭芭露露 東西就是根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