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太平洋的海平面高於大西洋

時間 2021-06-14 03:58:59

1樓:文學雅人

連結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巴拿馬運河有一個與眾不同之處,那就是在運河上建有船閘。原來,巴拿馬運河的北側(大西洋一側)和南側(太平洋一側)存在著水位差,如果運河上沒有閘門,由於水的流速極快,船隻在運河中航行就容易造成危險,所以要用船閘製造一個落差,讓船隻通過船閘上下通航。

那麼,既然地球上的所有海洋都是互通的,為什麼還會出現水位差呢?

日本東京大學教授山形俊男解釋道:“巴拿馬運河的太平洋一側比大西洋一側的水位要高出大約50釐米。形成水位差的主要原因認為有兩個:

一是改變海水密度的熱膨脹所產生的效果,以及鹽分濃度的不同;二是與風的應力保持平衡的水位的傾斜,以及有海流時加上的、與科氏力(地球自轉的偏向力)保持平衡的水位的傾斜。”

在巴拿馬運河的太平洋一側,被稱為熱帶幅合區的對流層下層的溼潤大氣形成了一個東西向伸展的輻合帶。在這個區域內,雨量十分充沛。因此,巴拿馬運河太平洋一側的鹽分濃度就低於大西洋一側,海水密度變小。

山形教授說:“巴拿馬運河太平洋一側與大西洋一側相比,每立方厘米的表層海水密度要低約0.001克。

但是,由于海洋深層水流動性差,水壓幾乎不變,因此海平面產生50釐米的水位差,其低密度層必須深達500米,這顯然是一個過高的估計,所以除此之外,還應該有另外的原因。”

伸向巴拿馬運河太平洋一側的熱帶輻合區經常刮南風(信風),這種信風對升高水位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山形教授說:“由於要與信風的應力保持平衡,就產生了水位的傾斜。

這樣,巴拿馬運河太平洋一側的海平面就被保持在一個高水位上。與此同時,在大西洋一側,蓋亞那海流沿著巴拿馬北側海域,流向墨西哥灣,即向西流動。伴隨這股海流產生的水位傾斜,使巴拿馬運河大西洋一側沿岸水域的水位降低,而離岸較遠的近海海域的水位升高。

”總之,形成巴拿馬運河北側和南側的水位差是與全球大氣和海洋的系統有關的。

2樓:

在國際海洋研究領域有一個有趣的問題沒有得到圓滿解答:2023年法國人動工修建巴拿馬運河,曾經修了個半拉子工程,當時他們發現運河西側的東太平洋水面高於運河東側的西大西洋水面5~6米!後來人們發現:

每年只有在12月份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水面才持平,而其餘的11個月,太平洋水面總是高於大西洋水面。這是為什麼?

很多人對此做出過解釋,主要有以下兩種觀點:①海底地形結構不同:海水是流動的,海底是山脈的地區,海平面就高一些,海底是盆地的地區,海平面就低一些。

②海水鹽度不同,大西洋鹽度最大,蒸發大,所以水面低。

對於上述觀點博主不敢苟同。按照“海底地形結構不同說”,太平洋海底都應當是山脈,大西洋海底都應當是盆地,但顯然不是這樣。此外它也不能解釋季節變化對洋麵水位的影響。

而“蒸發說”更是蒼白無力,蒸發量與海洋流動量相比微乎其微,怎能導致海平面差得那麼多呢?

為此,博主提出“洋流自西向東流動受阻所致說”的見解。

眾所周知:在印度洋上空南緯40-60度之間存在一個強勁的西風帶,被成為“魔鬼地帶”。此處常年盛行西風,而且風大浪高。

例如,它可以吹得我國南極考察的兩萬噸的“雪龍船”像一葉小舟一樣顛簸,可見風力之大。該颶風強烈吹動海水向東流動,再加上地球由東向西的自轉,可以認為三大洋的水主要是圍繞地軸從西向東流動的。

在“洋流”從西向東流動中,它們遇到的阻力是不同的。如圖,我們可以這樣認為:三大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在流動過程中,其北面被北冰洋和俄羅斯、加拿大、冰島、格陵蘭等陸地所封閉,不能流動。

而流動的海域處於地球的中南部(處於西風帶中)。在中南部地區受到的阻力不同:由於澳洲遠離南極大陸並與亞洲大陸水域暢通,所以在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間洋流暢通無阻。

在大西洋和印度洋之間洋流也是暢通的,因為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也是遠離南極大陸的。然而太平洋與大西洋之間卻不同,兩大洋中間隔著北美洲和南美洲大陸,它們像一道長堤一樣將太平洋與大西洋隔開。其南端的“合恩角”本來就與南極大陸相距最近,再加上南極大陸恰在此處又向北伸出了一條陸地尖尖,幾乎與合恩角銜接,致使兩洲之間只有一條狹窄的德雷克海峽。

此處異常寒冷,7月份最低-20度,水溫只有0.5度左右,9月份結冰面積最大,所以向東流動的“洋流”在此處受阻。只有每年的12月份那裡溫度稍高,沒有或很少結冰,“洋流”才稍顯暢通,可致兩大洋海面持平。

而其它11個月份溫度均很低,德雷克海峽不同程度地結冰,“洋流”受阻,且以6、7月份最為嚴重,導致太平洋水面高於大西洋水面5~6米。而洋麵差在其它月份應該不會達到5~6米吧。

當否,請網友和專家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