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從化學的觀點來看,金屬原子易失電子而變成陽離子,非金屬原子易跟電子結合而變成陰離子。元素的原子得失電子的能力顯然與原子核對外層電子特別是最外層電子的引力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原子核對外層電子吸引力的強弱主要與原子的核電荷數、原子半徑和原子的電子層結構等有關。
我們常用電離能來表示原子失電子的難易,並用電子親合能來表示原子與電子結合的難易。
從元素的一個最低能態的氣態原子中去掉1個電子成為一價氣態陽離子時所需消耗的能量叫該元素的第一電離能,從一價氣態陽離子中再去掉1個電子所需消耗的能量叫第二電離能,單位常用電子伏特(ev)。
電離能的資料表明,同主族元素從上到下電離能減小,即越向下,元素越易失去電子。同週期元素從左到右,電離能增大。一般說來,元素的電離能數值越大,它的金屬性越弱。
原子的電子親合能是元素的一個氣態原子獲得1個電子成為一價氣態陰離子時所放出的能量。電子親合能越大,元素的原子就越容易跟電子結合。一般說來,元素的電子親合能越大,它的非金屬性越強。
元素的原子在化合物分子中把電子吸引向自己的本領叫做元素的電負性。元素的電負性同電離能和電子親合能有一定的聯絡。我們可把電負性的數值作為元素金屬性或非金屬性的綜合量度。
金屬的電負性較小,金屬的電負性越小,它的活動性越強。非金屬的電負性較大,非金屬的電負性越大,它的活動性也越強。
同一週期中,各元素的原子核外電子層數相同,但從左到右,核電荷數依次增多,原子半徑逐漸減小,電離能趨於增大,失電子越來越難,得電子能力逐漸增強,因此金屬性逐漸減弱,非金屬性逐漸增強。在短週期中這種遞變很顯著,但在長週期中,自左至右,元素的金屬性減弱很慢。因為長週期中過渡元素增加的電子進入尚未填滿的次外層,即填入d軌道(第六週期鑭系元素電子進入倒數第三層,即填入f軌道),所以在長週期的前半部各元素的原子中,最外層電子數不超過2個,由於這些元素的原子半徑和電離能依次僅略有改變,因此金屬性減弱很慢。
在長週期的後半部分各元素的原子中,最外層上的電子數依次增加,因此金屬性的減弱和非金屬性的增強才變得顯著。
在各主族內,從上到下,隨原子序數的增加,雖然原子的核電荷數是增加了,但原子的電子層數也隨著增多,原子半徑也增大,內層電子的遮蔽效應也加大。由於這些原因,原子核對外層電子的引力減弱,原子易失去電子,因而元素的金屬性也增強。
2樓:匿名使用者
原子最外層電子數影響性質
3樓:匿名使用者
(1)質子數決定了元素的種類和原子核外電子數。
(2)質子數與核外電子數是否相等,決定該元素的微粒是原子還是離子。
(3)原子最外電子層電子的數目與元素的化學性質關係密切。
(4)稀有(惰性)氣體元素的原子最外層是8個電子(氦是2個)的穩定結構化學性質較穩定,一般條件下不與其它物質發生化學反應。
(5)金屬元素的原子最外電子層上的電子一般少於4個,在化學反應中易失去最外層電子,使次外層成為最外層達到穩定結構。
(6)非金屬元素的原子最外電子層上的電子數一般多於4個,在化學反應中易得到電子,使最外層達到穩定結構。
4樓:手機使用者
元素化學性質主要決定於原子的價層電子排布(元素的族即以此劃分),電子根據洪特定則和能量最低原理依次得到或失去。原子核與內層電子對其性質的影響不大,主要表現在遮蔽效應和鑽穿效應。遮蔽效應是說內層電子對價電子(即外層電子)有排斥作用,導致原子核對價電子吸引力減小;鑽穿效應是說價電子有較小的概率到達離核很近的區域導致難以失去(此可以解釋6s2惰性電子對效應,詳細推導可見由薛定諤方程解得的波函式徑向分佈)。
5樓:匿名使用者
沒關心吧!好像是跟物理性質有關!
元素的化學性質與原子結構的什麼有關?為什麼?
6樓:懷香蓮雪畫
(1)質子數決定了元素的種類和原子核外電子數。
(2)質子數與核外電子數是否相等,決定該元素的微粒是原子還是離子。
(3)原子最外電子層電子的數目與元素的化學性質關係密切。
(4)稀有(惰性)氣體元素的原子最外層是8個電子(氦是2個)的穩定結構化學性質較穩定,一般條件下不與其它物質發生化學反應。
(5)金屬元素的原子最外電子層上的電子一般少於4個,在化學反應中易失去最外層電子,使次外層成為最外層達到穩定結構。
(6)非金屬元素的原子最外電子層上的電子數一般多於4個,在化學反應中易得到電子,使最外層達到穩定結構。
7樓:合安康在天
與原子結構的最外層電子數有關。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越少,則原子越趨向於失去這些電子,轉化為穩定的陽離子;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越多,則原子越趨向於得到電子,轉化為穩定的陰離子。一般最外層八電子時為穩定結構。
元素的化學性質與原子的什麼關係密切?
8樓:
元素的化學性質與原子的最外層電子關係密切。
元素原子的核外電子是分層排布的。其排布規則是1)每一層最多容納2n^2個電子(n為電子層數)2)電子總是儘先佔滿能量較低的軌道。即排滿第一層之後排第二層,排滿第二層後排第三層。
3)最外層電子數不超過8個,倒數第二層不超過18個。
最外層8個電子(第一層為最外層)時達到穩定結構。如果最外層電子數接近8,那麼它很容易得到電子達到八個電子的穩定結構,該原子具有非金屬性。如果該原子最外層電子數小於4,那麼它容易失去電子而達到穩定結構,該元素具有金屬性
所以,元素的化學性質與原子的最外層電子關係密切。
9樓:
例:我們來比較na、mg的化學性質,na最外層只有一個電子,而mg最外層有兩個電子,na在化學反應中只需要失去一個電子,而mg需呀失去兩個電子,所以na的化學性質比mg活潑。
s、cl的化學性質,s最外層有6個電子,cl最外層有7個電子,s,需要得到兩個電子,而cl最外層有7個電子,需要得到1個,所以cl的化學性質比s活潑。
10樓:
具體如下:
1、首先,原子核的結構可以決定元素種類.其實主要就是受了中子和質子的數量的影響,導致每個元素所形成的化合物或者單質性質截然不同.例如,一般的氫原子的原子核只有質子,而多有一箇中子的氫原子叫重氫,即氘.
它的一些性質就與氕(即一般的氫原子)有很大不同
2、其次,核外電子層數決定了該原子吸引電子的能力,即得電子變為陰離子或失電子變為陽離子的難易程度.例如,同屬第ⅰa族的na和k,雖然具有同樣的最外層電子數,很多性質也極為相似,但核外電子層數na比k少一層,就是說,在化學反應中,k比na更容易失去它最外層的那個電子(雖然na最外層也是一個電子),所以,這點不同,將導致k比na表現得更為活潑.反應更劇烈
3、最後,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決定了它與哪些元素較易形成化合物,從而組成物質世界.例如,金屬通常是沒有負的化合價的.因為金屬的最外層電子數一般都少於4個.
所以難以形成陰離子.故很少有金屬與金屬之間的化合物.即使兩金屬離子同時存在於一個化合物中,必然有一個非金屬離子同時吸引它們
4、綜上所述,原子結構中的因素都與該元素的化學性質有極密切的關係
元素的化學性質與原子的什麼有密切關係
元素的化學性質與原子的最外層電子關係密切。元素原子的核外電子是分層排布的。其排布規則是1 每一層最多容納2n 2個電子 n為電子層數 2 電子總是儘先佔滿能量較低的軌道。即排滿第一層之後排第二層,排滿第二層後排第三層。3 最外層電子數不超過8個,倒數第二層不超過18個。最外層8個電子 第一層為最外層...
元素的化學性質主要與原子的什麼有密切關係
元素的化學性質與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密切相關,我具體來解釋一下 在化學反應中原子只要體現的是得失電子數,得失電子數的難易程度決定其化學性質的強弱.例 我們來比較na mg的化學性質,na最外層只有乙個電子,而mg最外層有兩個電子,na在化學反應中只需要失去乙個電子,而mg需呀失去兩個電子,所以na的化...
化學性質和化學元素性質有什麼區別
舉個例子。h元素 怎麼描述其性質呢。大約只能說,非金屬元素,核電荷數1,有乙個電子,是宇宙中存在最多的元素。h2氫氣的性質描述就不一樣了 無毒可燃氣體,熔點xx沸點yy 回答元素的化學性質是有原子 稀有氣體是分子 表現出來的,物質的化學性質是分子表現出來的!物質的的化學性質是指物質在與其他物質反應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