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魔法發明家
1、月球大氣層的成分及其**,大氣組分的運動規律及其演化過程
月球形成時可能存在稀薄的原始大氣層,月球早期岩漿與火山活動必然釋放出大量火山氣體,但這些氣體早已逃逸殆盡,沒有留下可供追索的痕跡。現今月球極稀薄的大氣層主要由氖、氫、氦、氬等氣體組成,推測其可能主要**於太陽風,但月球大氣層中的氣體分子的精確組成、月球白晝與黑夜期間氣體分子被月壤吸附或釋放的過程與機理,月球大氣層的演化過程等問題,至今仍然模糊不清。
2、月球的電離層
現有的月球探測資料證明,31億年前月球曾經有過全球性偶極磁場,月球早期可能存在過比現今更為稠密的大氣層,因而可能曾經有過電離層的發育;但隨著月球全球性偶極磁場的消失和大氣分子的逃逸,月球全球性電離層或區域性區域電離層是否存在,尚有待新的探測結果來證實。
3、月球地形地貌的型別與成因
月球的地形地貌型別主要包括月海、高地與撞擊坑。為什麼絕大多數月海分佈在月球正面(面向地球的一面),而月球背面卻以高地為主,月海分佈很少?月球上存在著古代火山口及構造盆地三種不同成因的環形構造,但從遙感影像上難以區分與鑑別,因此只能統稱為撞擊坑,這一問題還有待澄清。
月球上撞擊坑的大小與密度隨月球演化的歷史程序而減小,是否說明太陽系小天體的數量和小天體撞擊行星的頻率隨時間而變小?這一問題也有待回答。
4、地月空間環境與月表環境
太陽活動與銀河宇宙線通量、能量的變化直接影響了地月空間環境的變化,由於探測資料不足,對地月空間環境難以取得規律性認識。而月表環境受太陽活動、宇宙射線、晝夜溫差、月球表面地形地貌、月壤和月球岩石的物理化學性質與分佈、內部物理場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不同區域的差異性極大,需要進行多種區域環境探測的資料積累。
5、月壤的物質**、分佈特徵與形成過程
一般認為,月壤起源於就地岩石粉碎和外來濺射物的混合,月壤形成的主要動力包括:月球岩石受溫差變化熱脹冷縮破碎,受撞擊粉碎濺射,以及宇宙射線、太陽輻射和太陽風粒子的長期注入。月壤中的各種組分具有不同的**和成因,不同地區的月壤在物質組成的物理化學的性質上差異性極大,這些需要進行系統的探測與積累。
月壤的成熟度與顆粒直徑、物質成分和月壤厚度存在一定的相關性,月壤成熟度的判定指標尚存在爭議。月壤吸附太陽風粒子的機制和效應,特別是不同礦物吸附太陽風粒子的能力差異的內在機制尚不清晰,太陽風組分在月壤顆粒中的賦存狀態還缺乏精細研究。
6、月球的主要岩石型別與分佈
月球的主要岩石型別僅僅是根據月球正面9個取樣點獲得的樣品和月球隕石的精細研究而確定的,各種岩石型別的分佈是根據地形地貌、礦物、化學成分的遙感探測資料的反演而推測的,存在一定的多解性,月球上是否存在酸性岩漿岩仍存在疑問。
7、月球水冰之謎
2023年,克萊門汀號月球探測器使用雙基地雷達對月球進行了探測,根據雷達波反射的資料,估計月球極區的撞擊坑(處於太陽照射不到的永久陰影區)中可能存在水冰。2023年,月球勘探者號探測器使用中子譜儀,也對該地區進行了探測,為了進一步證實水冰是否存在,當月球勘探者號完成基本探測任務後,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釋出指令讓它撞擊在可能含有水冰的地區。如果這個地區確實含有大量的水冰,則當月球勘探者號撞擊之後的瞬間,將會產生大量的水蒸氣;但是,通過在地面觀測站和太空衛星觀測,都沒有觀測到這種現象,因此,月球極區是否有水冰,目前還是一個謎。
如果月球上真的存在水冰,那麼,水冰來自**,如何在極區的永久陰影區中富集並儲存下來,月球上的水冰有沒有開發利用前景,能否解決未來月球基地的水資源需求?這些問題的分歧和爭議還很多,目前尚無定論。
8、月球的大地構造區劃
目前,人類對月球地質構造的認識完全是基於全月球的小比例尺遙感影像的解譯,因而存在難以確定的多解性。關於月球地體單元的劃分,也僅僅是依據某些化學元素的遙感探測並結合少量樣品的精細研究而做出的推測。因此,關於月球的大地構造區劃、地體單元的釐定、斷裂與環形構造原分佈等,仍然缺乏實地的驗證。
至於月球的區域地質構造研究,目前幾乎還是空白,僅有月球正面的個別區域,根據月表遙感影象進行地質構造的初步分析。
9、月球內部層圈結構與形成過程
根據月震波和小天體撞擊產生的彈性波在月球內部傳播速度的變化,月球的內部結構與地球和其他類地行星相似,可以劃分出月殼、月幔與月核,對於月殼的特質成分、岩石型別與物理性質判斷有比較充分的科學依據,而對於月幔與月核的礦物組成、化學成分、熱狀態與物理特徵的描述,目前推測與地球的地幔和地核相似,但仍然缺少嚴密的科學論證。
至於月球內部層圈結構的成因,基本上是用地球層圈結構成因的模型,帶有較大的不確定性,尚缺乏月球內部層圈結構的成因模型。
10、月球內部物質分佈的不均一性
月球內部物質分佈不均一性的研究主要是依據月球勘探者號探測器軌道的精確測定資料和apollo月球**臺站對月震產生的彈性波傳播速度的記錄資料、反演重力場模型和內部物質分佈的不均一性,證明月球內部物質分佈極不均一,發育著多個重力異常區——質量瘤。質量瘤的大小、分佈、物質組成與成因仍然眾說紛糾。
11、月球內部能源與月球物質的演化
月球和行星的內部能源以及隨時間的衰減、傳導和分配是制約月球的行星演化的的動力。根據組成月球的初始物質和放射性元素丰度的模型,可以推測出月球的熱演化歷史。據推測,月球形成初期曾發生過岩漿洋事件,形成廣泛分佈的斜長巖;相繼發生了廣泛的月海玄武岩噴發。
由於月球內部能源衰減的速度較快,內部冷卻固化,岩漿難以持續分異演化,因而自31億年以來,月球的岩漿活動、火山活動和構造運動趨於平和與寧靜,月球內部能源的衰減、熱平衡與內部物質的演化至今還沒有建立定量的演化模型。
12、月球演化的重大事件
人類對地球進行過全面、深入、系統的研究,但對於地球演化的重大事件至今仍然難以精細確定,對每一重大事件的起因和對地球演化程序的作用與影響,仍然爭論不息。
月球演化重大事件的研究是建立月球演化歷史的關鍵,而其與地月系的軌道演化、月球內部層圈結構的形成與內部物質的分異調整、內部物理場的形成與演變、月球空間環境變化、內部能量的積累、傳輸與平衡的內在聯絡,仍然很不清晰。《月球科學概論》
2樓:匿名使用者
其實並不是很多。
最主要的就是月球的形成原因。是從地球上**出去的,還是地球俘獲的,還是與地球形成一樣,由宇宙塵埃慢慢匯聚而形成的。
月球為什麼這麼大?作為一個來說,月球太大了,其它行星的衛星質量通常不到該行星的千分之一,而月球質量超過了地球的百分之一,這對於一個衛星來說是很不尋常的。
月球究竟是地球的衛星還是和地球形成雙星系統。
月球上的岩石為什麼比地球上的要老上大約10億年?
月球的核心是不是中空的?
月球上有沒有水分的存在。。。。。
諸如此類等等。
3樓:匿名使用者
問題,問的不著邊際
回答,答案也是不著邊際
人類對月球的認識是怎樣的?
4樓:易書科技
人類向宇宙進軍的第一個目標是我們的近鄰——月亮。月亮是地球酌衛星,顧名思義,它就象一名衛兵,環繞在地球的周圍。月亮與地球可以說是形影不離,它的柔和的光亮,曾使天文學家和詩人們激動不已。
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賦詩著文,為月亮編織了層層奇妙的面紗。
自從伽利略以來,人們用望遠鏡可以看到月球上有許多環形山,山與山之間有凹地,天文學家開始把它叫“海”,其實根本不是什麼海,更沒有水。月球上有大大小小數不清的坑,這是由宇宙中的流星擊中月球所造成的。為什麼月球這麼“不幸”呢?
說來還得怪月球自己,這是因為月球的引力很小,它“抓”不住空氣,於是月球上的大氣層很薄很薄。流星在闖入月球過程中不能燒燬,可以無遮無礙地、無情地砸到月球上,就留下了點點“傷痕”。月球是一個完全沒有生命現象的世界,這一點科學家們是清楚的。
我們探索月球的目的,並不想從月球上尋找生命,而是想把月球開闢成一個宇宙航行的基地,從這裡向更遠的宇宙探索。此外,由於在月球上更便於瞭解宇宙空間的知識,我們可以把更多的儀器放在那裡,獲得更多的寶貴資料。還有一點是,月球一直保持著原始的未開發狀態,還是幾千萬甚至幾億年前的老模樣,因此研究月球岩石和地質構造,對了解地球的生成及演變是很有幫助的,這就是人們一直對月球感興趣的原因。
2023年前,人類就嚮往月球。16世紀義大利物理和天文學家伽利略(1564~1642)發明瞭望遠鏡,人類第一次通過望遠鏡觀察到月球。這大大有助於人們認識月球。
18世紀末,拍攝到的**仍然是始終面向地球的月半球,解析度為1千米左右;同時出版了月球圖。至此,人類能看到月球的輪廓,但對月球結構、月面實際隋況以及月球空間環境仍不清楚。
月球自轉和繞地球執行是同步的,週期為z7.32天;可見面中約1/3是陰暗色盆地。最初稱它為“海”,實際上是盆地。
月球赤道直徑是3476千米,為地球直徑的27.25%;它的體積為地球的2%,質量是地球的1%(地球密度為5.5克/釐米3,而月球密度則是3.
3克/釐米3)。月球軌道呈橢圓形,近地點356330千米,遠地點406610千米。月球表面佈滿沉積的塵埃,既無空氣,又無水。
由於是一個真空環境,向日面和背日面溫度差別極大。根據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威爾遜天文臺的紀錄,月球赤道點中午溫度是101℃,而子夜為-152.7℃。
在空間時代之前瞭解月球,只能依靠對電磁和粒子輻射的研究,利用望遠鏡觀察,測量原始行星引起的太陽風,並尋找隕星落到地球上的碎塊進行分析。在“阿波羅”宇宙飛船登月前,許多天文學家認為月球與地球有相同球粒隕星的組分。有的行星學者以為月球相當熱。
一段時間裡,月球“熱”和“冷”的學派爭論不休,各執己見。
2023年,格羅夫·卡爾·吉伯特(1843~1918)對月球表面提出了新的解釋,支援月球寒冷學派。他用美國海軍觀測站的0.67米焦距望遠鏡觀察了月球18個夜晚,並假定平坦的淺灰色月球表面是與巨大的物體面碰撞而成的。
2023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哈羅德·克萊頓·尤里(1893~1981)這樣解釋他看到的月一地之間的差別:“地殼岩石大概是由於經過未完全熔化過程和長期的**而形成的。在月球上似乎未產生後期的分化。
”美國史密森天體物理觀測臺臺長弗雷德·惠普爾斷定在月球上有許多火山活動證據,最大火山口是小行星或隕星碰撞的結果。天文學家和企業家拉爾夫·鮑德溫推測,大部分月面是由於強大物體碰撞、通過熱和壓力使岩石成形。2023年英國天文學家帕特里克·穆爾指出,月球硬殼是灼熱粘稠岩漿的固化;2023年美國地質學家傑克·格林描述月球海是由玄武岩構成的,像地球上的火成岩。
根據美國宇航早帶回採的月岩分析,證實了美國耶基斯和麥克唐納天文臺臺長傑勒德·凱珀(1905~1973)2023年作出的結論:月球是由放射性熱物質構成的。
在上述有關月球起源爭論中形成了三個學派:凱珀主張月球的形成是與地球一樣長久;尤里假定月球是因太陽陰霾的某一個地方**獲而形成,這是從動力學觀點推測月球起源;喬治·達爾文(1854~1912)提出了第三種不同的說法。他介紹說,在聚變過程中,月球是由地球噴射出的物質中一個巨大滴分化而迅速旋轉形成;那個巨大滴停留在近地球軌道上,以後,由於潮汐驅動分開成為月球。
他的設想得到美國天文學家威廉·皮克林的支援。他還進一步認為太平洋盆地是巨大滴分化的遺蹟。月一地分開論的一些支持者援引了月球密度(3.
3克/釐3)低於地球平均密度(5.5克/釐米3),相當於地殼和地幔部分密度的情況作證據。
前蘇聯對月球起源所持的觀點,是根據月球演化物理力學概念。該理論認為,在地球形成時小物體和重粒子聚集在地球周圍,最後形成月球。關於地一月系的形成,前蘇聯傾向從8jb軌道粒子開始,由一個小核心起,在質量上逐漸增大而形成月球;或者在繞地球質量中先形成幾顆大衛星,每一個有月球現在質量的一半或1/3,以後受潮汐的摩擦,使之接近軌道並引起碰撞結合。
人類什麼時候摧毀月球,人類第一次登上月球的時間是什麼時候
master氣功 永遠不會。地球環境受月球引力影響,地球的洋流 潮汐變化都有關係。如果月球毀滅了,地球氣候會有很大變化。星球是有壽命,但是月球就是自然銷燬,也不會是人類毀滅。而且相比月球,人類這個物種能存在多久還是個迷。人類未必能在毀滅之前有那種科技,而且即使有那種技術,也不會有人乾的。 一個瘋狂的...
月球的問題,月球的5個問題
月球直徑3476公里或半徑1738公里,月球的質量 7.36 10的22次方 公斤 73600000000000000000000 公斤 7360億億噸,體積是 5497660624 立方公里 成分由多種主要元素組成,包括 鈾 釷 鉀 氧 矽 鎂 鐵 鈦 鈣 鋁 及氫。當受到宇宙射線轟擊時,每種元素...
哲學對性是怎樣認識的,在哲學中人類對性的認識是怎樣的?
哲學和社會科學探索者 1 性的定義 在漢語中 性 具有多種涵義 性格 個性,耐性 事物所具有的性質 彈性,鹼性,酸性 在思想 感情方面的表現 黨性,階級性 有關生殖或性慾的 性器官 性行為 性生活 性別 男性 女性,雄性,雌性 表示詞類的語法範疇 俄語名詞有陰 陽 性。與漢字 性 的 義項相對應的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