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著名天文學家都有哪些,中國古代四大天文學家都是誰

時間 2022-03-31 09:05:11

1樓:

古代著名的天文學家有張衡、祖沖之、郭守敬、落下閎和徐光啟等。下面是他們的生平簡介以及對天文學作出的部分貢獻。

1.張衡(78年—139年),字平子,漢族,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市石橋鎮)人 ,南陽五聖之一,與司馬相如、揚雄、班固並稱「漢賦四大家」。中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文學家,在東漢歷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間相等職。

晚年因病入朝任尚書,於永和四年(139年)逝世,享年六十二歲。

張衡認為宇宙是無限的,天體的執行是有規律的,月光是日光的反射,月蝕起因於地遮日光,月繞地行且有公升降。他認識到太陽執行(應是地球公轉)的某些規律,正確解釋了冬季夜長、夏季夜短和春分、秋分晝夜等的起因。他指出在中原可以見到的星有2500個,與今人所知略近。

他經過對某些天體運轉情況的觀測,得出一周天為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度之一的結論,與近世所測地球繞日一周歷時365天5小時48分46秒的數值相差無幾。

2.祖沖之(429年—500年),字文遠,祖籍范陽郡遒縣(今河北淶源),南北朝時期著名數學家、天文學家。

祖沖之於宋孝武帝大明六年(公元462年)編製成了《大明歷》。在這部立法中,提出以下主要思想:

第一,區分了回歸年和恆星年,首次把歲差引進曆法,測得歲差為45年11月差一度(今測約為70.7年差一度)。歲差的引入是中國曆法史上的重大進步。

第二, 定乙個回歸年為365.24281481日(今測為365.24219878日),直到南宋寧宗慶元五年(公元2023年)楊忠輔制統天曆以前,它一直是最精確的資料。

第三,採用391年置144閏的新閏周,比以往曆法採用的19年置7閏的閏周更加精密。

第四,交點月日數為27.21223日(今測為27.21222日)。

交點月日數的精確測得使得準確的日月食預報成為可能,祖沖之曾用大明歷推算了從元嘉十三年(公元436年)到大明三年(公元459年),23年間發生的4次月食時間,結果與實際完全符合。

第五, 得出木星每84年超辰一次的結論,即定木星公轉週期為11.858年(今測為11.862年)。

第六,給出了更精確的五星會合週期,其中水星和木星的會合週期也接近現代的數值。

第七,提出了用圭表測量正午太陽影長以定冬至時刻的方法。

為紀念這位偉大的古代科學家,2023年,國際天文學家聯合會把月球上的一座環形山命名為"祖沖之環形山",並將小行星1888命名為「祖沖之小行星」。

3.我國元朝大科學家郭守敬生於2023年(元太宗三年、金哀宗正大八年)。家鄉在今河北省邢台縣。他的貢獻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編訂《授時歷》。元世祖的蒙古大軍攻下杭州,天下大局已定,需要頒布元朝自己的曆法。元朝初期沿用的明朝曆法誤差較多,不能很好地指導農業。

郭守敬著手進行新曆法修訂。郭守敬主要負責了圭表和渾儀的完善。圭表是用來測定二十四節氣的,是指導農業生產的重要天文裝置。

郭守敬把圭表的表竿加高到5倍,因而觀測時的表影也加長到5倍,表影加長了,按比例推算各個節氣時刻的誤差就可以大大減少。

郭守敬認為原有渾儀的結構太複雜,大大小小安裝了七八個環,每個環都有自己的刻度,使用和讀數都不方便。因此,他把渾儀的環減少了,並把渾儀拆成兩部分,叫簡儀。郭守敬簡儀的刻度分劃也空前精細。

以往的儀器一般只能讀到一度的1/4,而簡儀卻可讀到一度的1/36,精密度一下子提高了很多。這架儀器一直到清初還儲存著,可惜後來被在清朝欽天監中任職的乙個法國傳教士紀理安拿去當廢銅銷毀了。現在只留下一架明朝正統年間(1436—2023年)的仿製品,儲存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

第二,天文觀測貢獻。首先是測定了黃道和赤道的交角,經郭守敬測定黃、赤道交角只有23°90′,與現代測量相差了1′25″.3,在郭守敬當年的時代來講,已經相當精確了。

另一項觀測就是二十八宿距度的測定。我國古規代在測量二十八宿各個星座的距離時,常在各宿中指定某處星為標誌,這個星稱為「距星」。對二十八個距度數值的誤差平均為4′5,在當時的技術水平下,精確度相當高了。

4.落下閎,字長公,巴郡閬中人(今四川閬中人),中國古代傑出天文學家。2023年9月16日,經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小天體提名委員會批准,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將一顆國際永久編號為16757的小行星命名為「落下閎星」。

英國李約瑟博士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一書中盛讚他是世界天文學領域一顆「燦爛的星座」。並且把落下閎所處的時代的東西方天文成就作了乙個比較,共列成了十大成就,其中落下閎的成就有三個(1.編制曆法《太初歷》2.

提出了「渾天學說」3.發明「通過率」演算法)。落下閎雖然己經逝世兩千多年了,但「落下閎星」卻永遠閃耀在茫茫太空。

5.徐光啟(1562—1633),字子先,大明南直隸松江府上海縣人,中國明朝末年儒學、西學、天學(天主教神學)、天文學、數學、水利學、農學、軍事學等領域學者,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官至崇禎朝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宰相級)、內閣次輔(相當於第一副首相)。

在天文曆法上,徐光啟介紹了古代托勒玫舊地心說和以當代第谷的新地心說為代表的歐洲天文知識,會通當時的中西曆法,主持編譯了《崇禎曆書》。

在《崇禎曆書》中,他引進了圓形地球的概念,明晰地介紹了地球經度和緯度的概念。他為中國天文界引進了星等的概念;根據第谷星表和中國傳統星表,提供了第乙個全天性星圖,成為清代星表的基礎。在天文計算上,徐光啟引進了球面和平面三角學的準確公式,並首先作了視差、蒙氣差和時差的訂正。

2樓:

1、張衡

東漢天文學家張衡(78-139,圖1)從小在數學、地理、文學等諸方面,就表現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廣博的學識。 他在擔任太史令時主持觀測天象、編訂曆法、候望氣象、調理鍾律(計量和音律)等事務。張衡在天文學方面有兩項重要貢獻, 即發表著作《靈憲》和製作渾天儀。

在《靈憲》中記載了日、月角直徑為整個天周的「七百三十六分之一, 地廣二百四十二分之一」。「七百三十六分之一」,化成現代通用角度單位即為29'21", 如此得到日、月的角直徑當為29'35.3"。

這和近代天文測量所得的結果誤差只有2'左右。

2、祖沖之

南北朝數學家、天文學家祖沖之(429-500,圖2)經過多年的觀測和推算,發現過去使用的《元嘉歷》存在很大誤差。 於是祖沖之著手制定新的曆法,至公元462年編製成了《大明歷》。並於公元510年開始正式頒布施行。

3、張遂

唐朝天文學家張遂(僧一行,公元673-727,圖3)青年時代到長安,研究天文和數學,成為著名學者。他為修訂曆法, 測量日、月、星辰在其軌道上的位置並掌握其運動規律,他改進了張衡的「渾天儀」,製造出「渾天銅儀」。 他使用「渾天銅儀」和「黃道遊儀」觀測天象時可以直接測量出日、月、星辰在軌道上的座標位置。

他推斷出天體上的恆星是移動的, 這比英國天文學家哈雷(公元1656-1742)早了一千多年。

4、郭守敬

元朝天文學家、數學家郭守敬(1231-1316,圖4)在授時曆中對天文資料進行重新測定,他改革的天文計算方法可以歸納為兩點, 一是全面用內插法三次差計算,即所謂「垛疊招差」。二是引進了球面直角三角形法,即所謂「立渾比量」。 圖5左側是郭守敬研製的天文觀察儀器「簡儀」。

5、司馬遷

自古以來,人們認為日食和月食是一種不可**的天變現象。而司馬遷根據歷代月食,總結出月食現象的發生存在一種週期性的規律。他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提出了乙個交食週期的資料。

《史記·天官書》中說道:「月食始日,五月者六,六月者五,五月復六,六月者一,而五月者五,凡百一十三月而復始。故月蝕,常也。

」這一段文字中的數字由於千百年流傳中的訛誤而有矛盾,但,月食是有規律的,月食是件正常的天象,這卻是敘述得十分明白的。

3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古代四大天文學家分別是:

1、石申,一名石申夫,魏國人,戰國中期天文學家、占星家,生卒年不詳,大約生活在西元前4世紀。著有《天文》八卷(西漢以後此書被尊為《石氏星經》)、《渾天圖》等。《甘石星經》在中國和世界天文學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石申曾系統地觀察了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執行,發現其出沒的規律,記錄名字,測定一百二十一顆恆星方位,資料被後世天文學家所用。經過長期觀測,詳細考核,測出恆星138座,810個。他與楚人甘德根據黃道附近恆星位置及其與北極的距離所製成的圖表,是世界上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恆星表,在世界天文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2、張衡(公元78-139年),字平子,南陽西鄂人(今河南省南陽市石橋鎮夏村),我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文學家。在天文學方面著有《靈憲》、《渾儀圖注》等。為中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學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發明了渾天儀、地動儀,是東漢中期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

3、祖沖之(公元429-500年)是我國南北朝時期,河北省淶源縣人。祖沖之一生鑽研自然科學,其主要貢獻在數學、天文曆法和機械製造三方面。他在劉徽開創的探索圓周率的精確方法的基礎上,首次將「圓周率」精算到小數第七位,即在3.

1415926和3.1415927之間,他提出的「祖率」對數學的研究有重大貢獻。直到16世紀,阿拉伯數學家阿爾·卡西才打破了這一紀錄。

由他撰寫的《大明歷》是當時最科學最進步的曆法,對後世的天文研究提供了正確的方法。其主要著作有《安邊論》《綴術》《述異記》《歷議》等。

4、郭守敬(1231-1316),元朝著名的天文學家、數學家、水利專家和儀器製造專家。郭守敬編撰的天文曆法著作有《推步》、《立成》、《歷議擬稿》、《儀象法式》、《上中下三歷注式》和《修歷源流》等十四種,共105卷。

中國古代四大天文學家都是誰

4樓:凰伯爵鴉

1、石申,一名石申夫,魏國人,戰國中期天文學家、占星家,生卒年不詳,大約生活在西元前4世紀。著有《天文》八卷(西漢以後此書被尊為《石氏星經》)、《渾天圖》等。《甘石星經》在中國和世界天文學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石申曾系統地觀察了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執行,發現其出沒的規律,記錄名字,測定一百二十一顆恆星方位,資料被後世天文學家所用。經過長期觀測,詳細考核,測出恆星138座,810個。他與楚人甘德根據黃道附近恆星位置及其與北極的距離所製成的圖表,是世界上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恆星表,在世界天文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2、張衡(公元78-139年),字平子,南陽西鄂人(今河南省南陽市石橋鎮夏村),我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文學家。在天文學方面著有《靈憲》、《渾儀圖注》等。為中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學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發明了渾天儀、地動儀,是東漢中期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

3、祖沖之(公元429-500年)是我國南北朝時期,河北省淶源縣人。祖沖之一生鑽研自然科學,其主要貢獻在數學、天文曆法和機械製造三方面。他在劉徽開創的探索圓周率的精確方法的基礎上,首次將「圓周率」精算到小數第七位,即在3.

1415926和3.1415927之間,他提出的「祖率」對數學的研究有重大貢獻。直到16世紀,阿拉伯數學家阿爾·卡西才打破了這一紀錄。

由他撰寫的《大明歷》是當時最科學最進步的曆法,對後世的天文研究提供了正確的方法。其主要著作有《安邊論》《綴術》《述異記》《歷議》等。

4、郭守敬(1231-1316),元朝著名的天文學家、數學家、水利專家和儀器製造專家。郭守敬編撰的天文曆法著作有《推步》、《立成》、《歷議擬稿》、《儀象法式》、《上中下三歷注式》和《修歷源流》等十四種,共105卷。

中國的天文學家有哪些,世界著名的天文學家有哪些

高魯 1877 1947 現代天文學家,中國天文學會創始人,參與紫金山天文台選址 餘青松 1892 1978 現代天文學家 紫金山天文台建立人 張云 1897 1958 現代天文學家 李珩 1898 1989 現代天文學家 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台首任台長,名譽台長。陳遵媯 1901 現代天文學家 張鈺...

中國古代天文學家(好的我追加50)

張衡 公元78 139年 字平子,南陽西鄂人 今河南省南陽市石橋鎮夏村 曾任尚書和河間相等職。他 天資睿哲,敏而好學,如川之逝,不捨晝夜。道德漫流,文章雲浮,數術窮天地,製作侔造化,奇技偉藝,磊落煥炳。他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 不恥祿之不夥,而恥智之不博。是我國東漢時期偉大的科學家 文學家 發...

中國現在有名的天文學家有哪些,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天文學家有哪些

科學普及交流 高魯 1877 1947 現代天文學家,中國天文學會創始人,參與紫金山天文台選址 餘青松 1892 1978 現代天文學家 紫金山天文台建立人 張云 1897 1958 現代天文學家 李珩 1898 1989 現代天文學家 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台首任台長,名譽台長。陳遵媯 1901 現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