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牙牙的弟弟
明朝後宮的嬪妃等級有皇后、皇貴妃、貴妃、妃、嬪、昭儀、婕妤、美人、才人、貴人,選侍、淑女等。
明朝時期朱元璋監於歷代後宮宮女太多,秩序混亂,干預政事,後患無窮,曾進行過整飭。規定了六宮定製和出入制度。
但這也無濟於事,嘉靖皇帝,一次選入宮中的有名號的妃嬪就有九人,其他無名號的就更多了。明朝的妃號有賢、淑、敬、惠、順、康、寧、昭等。諸妃中以皇貴妃位次最高,僅次於皇后,貴妃為第三。
終明一朝,共有皇后、皇貴妃、貴妃、妃、嬪、昭儀、婕妤、美人、才人、貴人,選侍、淑女等名分或等級,但各時期有變化,不是一成不變。
擴充套件資料:
明朝嬪妃制度:
1、名號
授予后妃以封號、尊號、徽號和諡號。
封號用以定后妃等級。明代后妃的封號按等級依次為:皇后;皇貴妃;貴妃;賢妃、淑妃、莊妃、敬妃、惠妃、順妃、康妃、寧妃;德嬪、賢嬪、莊嬪、麗嬪、惠嬪、安嬪、和嬪、僖嬪、康嬪;昭儀、婕妤、美人、才人、選侍、淑女等等。
尊號是表示崇敬褒美。一般由新君即位時授予先帝后妃,其號為:太皇太后、皇太后、太妃。徽號是在尊號前加上****的套語,可多次授予,但僅有部分后妃能夠得到。
諡號是后妃死後皇帝根據其一生言行事蹟而頒予的一種褒貶善惡的稱號,除極少數因特殊原因如被廢外,后妃一般都能得到此稱號。
注:皇后的諡號字數按例為12字,但也有9字、13字和15字的;妃嬪諡號則例為二字,極少數妃嬪因受寵則享有6字諡號。
2、等級
按等級頒發給后妃寶印。宣宗以前,只有皇后有冊、有寶和有印,妃子有冊、有印但無寶,嬪以下則只有冊。皇后的冊、印和寶是金制的,妃子的印金制、冊鍍金銀,嬪冊銀製。
注:宣宗因寵愛皇貴妃孫氏,製金寶賜之,從此,明代的皇貴妃也和皇后一樣有了金寶、金冊和金印。
3、待遇
是以冠服、車輿、儀衛鹵簿規制。
后妃冠服主要有禮服和常服兩種,均配戴鳳冠。凡皇后受冊、謁廟、朝會,則著禮服,平時穿常服;皇后的禮服分為兩種:一種為褘衣,一種為翟衣;每年正旦、冬至,皇后在宮中接受妃嬪和宮外命婦朝賀時著褘衣。
常服則包括鳳冠、霞帔和玉帶。妃嬪受冊、助祭和朝會時也著禮服,永樂三年(1405)皇妃冠服定製,搭配的大衫、霞帔佩飾與皇后相同;嘉靖十年(1531)定九嬪的冠服,大衫、鞠衣均與皇妃相同。
皇后車輿有輅及安車、行障、坐障等;皇后儀仗可分為丹陛儀仗、丹墀儀仗、宮中常用儀仗等,根據需要在不同的場合使用不同的車輿和儀仗。
妃嬪的車輿有行障
二、坐障一,皇妃的車稱鳳轎,所用的行障、坐障和皇后一樣,用紅綾裝飾。皇妃的儀仗只有一種。
4、殯葬
殯葬制度前後雖有變化但依然在總體上有其等級格局: 皇后附葬帝陵,並附祀太廟,廢后則另葬;自憲宗開始,公升為太后的妃子亦可附葬先帝陵內,但不附祀太廟。明英宗前,妃嬪實行殉葬制,死後葬入山陵內或帝陵附近,但都附享陵內。
據不完全統計,太祖、太宗、仁宗、宣宗和景帝五位皇帝殉葬妃嬪共70餘名,其中太祖妃嬪殉葬的就達38人。在皇帝之前死去的妃嬪一般葬在金山。
2樓:亞路嘉月海
明太祖於洪武五年(公元2023年)定製的內廷為六局一司,分別是:尚宮局、尚儀局、尚服局、尚食局、尚寢局、宮正司。其后妃、女官、宮女總人數為93人。
排列為:皇后、皇貴妃、貴妃,其餘是賢妃、淑妃、敬妃、惠妃、順妃、康妃、寧妃、昭妃;寓有「閨心雍肅」之意。此外,後宮還有貴人、才人、選侍、淑女之稱,但有時並不侷限於規定的常數。
到明末宮女最多時達9000多人。
3樓:英雄多少無奈
史載:「洪武五年六月丁酉,定內命婦
冠服制。先是外命婦冠服之制已定,惟內命婦未有其製,至是復詔議之。禮部言:
唐制貴妃一品,昭儀二品,婕妤三品,美人四品,才人五品,冠服並用花釵翟衣。寶林六品,御女七品,采女八品,冠服同尚宮等,並佃釵禮衣。宋內命婦貴妃一品,太儀二品,婕妤三品,美人四品,才人五品,貴人無視品,冠服並用花釵翟衣。
自國夫人、縣君及充司簿、司賓者,並賜冠帔。今內命婦增設貴人一等,才人二等,參酌唐宋之制,自三品以上宜用花釵翟衣,貴人視四品,才人視五品,併同尚宮等用山松特髻大衫以為禮服。
於是以貴人為三品,以後妃燕居冠及大衫霞帔為朝會禮服,珠翠慶雲冠、鞠子褙衣、緣襈襖裙為常服。」這段材料並沒有明確指出后妃制度的排序,但是從「增設貴人一等,才人二等」這話中可以看出,明初內命婦等級設定所參照藍本裡的一等沒有「貴人」這一位序,故而可以推測明初主要以唐代為藍本。但是後來又說「參酌唐宋之制,自三品以上宜用花釵翟衣,貴人視四品,才人視五品,併同尚宮等用山松特髻大衫以為禮服」,貴人雖然列入一等三品但是視同四品,意味著一等只有三個遞降品位。
二等裡實際只有:才人視五品,同尚宮等用山松特髻大衫以為禮服。
總之,明初嬪妃等級分為二等五品,貴人位列一等三品視同二等但是這段文字並沒有包括明初所有的后妃位號,如在「洪武二十六年春正月,冊美人李氏為賢妃、葛氏為麗妃、劉氏為惠妃。」這裡出現了賢妃、麗妃、惠妃等后妃位號;而在「永樂七年二月,冊立張氏為貴妃,權氏為賢妃,任氏為順妃,命王氏為昭容,李氏為昭儀,呂氏為婕妤,崔氏為美人」中又出現了昭容、昭儀等位號。而且這段文字中是按照:
皇后—貴妃、某妃—昭容、昭儀—婕妤—美人的順序排列。在仁宗實錄中「永樂二十二年十月初八日,冊妃張氏為皇后,郭氏為貴妃,李氏為賢妃,趙氏為惠妃,王氏為淑妃,王氏為昭容」,妃位之下僅有昭容一人。同樣也是按照:
皇后—貴妃、某妃—昭容夫人順序排列,這是否意味著明初後宮中一品中除了貴妃外還應包括名為賢妃、麗妃、惠妃、淑妃等一般妃子;二品中除了昭儀、昭容外,還應有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等,畢竟明初的后妃體制是在參照唐宋後宮體制下制定的。
史實如何呢?不妨將實錄中明初的后妃冊封敕文輯錄成文,顯然,這些冊封敕文中並沒有出現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等封號,而且考之《明實錄》全文也同樣不見這些后妃封號。又有「嘉靖十年二月庚辰,上諭大學士張璁,朕奉章聖慈仁皇太后慈訓,於選中淑女三十人內慎選九人以充九嬪,所有應行禮儀,卿可傳諭禮部,趣令開具進覽。
於是禮部尚書李時等言:皇上以宗祀之重,擇真淑備九嬪,誠宜定擬典禮以昭示天下。臣等考之《大明會典》諸書,惟載冊立後、妃禮儀,嬪御以下皆缺,及考唐制:
貴妃、淑妃、德妃、賢妃正一品,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為九嬪正二品,皆遣使冊命,則唐以前九嬪之禮甚重。皇朝原無冊立九嬪之儀,禮始今日,臣等竊擬遵照冊嬪儀注,量為降殺,謹逐一開具恭候聖裁。」
從禮部尚書李時所言中可以確認:在明世宗之前,「原無冊立九嬪之儀」,而且《大明會典》等明代禮書中稱「惟載冊立后妃禮儀,嬪御以下皆缺」。這意味著世宗之前,後宮並無唐宋九嬪中其他「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等封號,而且沒有嬪御以下冊儀,這也與上表中「永樂七年二月,冊立張氏為貴妃,權氏為賢妃,任氏為順妃。
命王氏為昭容,李氏為昭儀,呂氏為婕妤,崔氏為美人」中所體現的貴妃、某妃以「冊」為詞,而昭容、昭儀、婕妤、美人則一體以「命」為文。
(在「永樂二十二年十月初八日,冊妃張氏為皇后,郭氏為貴妃,李氏為賢妃,趙氏為惠妃,王氏為淑妃。王氏為昭容。」中,昭容封號位於妃號之下,所以不應句讀成「冊妃王氏為昭容」之意,而應單列成「王氏為昭容」。
)這與《勝朝彤史拾遺記》所稱:「先是,祖制無九嬪名。自后妃下雜置諸宮嬪,而間以婕妤、昭儀、貴人、美人諸位號」相符,故而明初皇嬪以婕妤、昭儀、貴人、美人諸封號為稱,無冊儀。
同時,宣宗之前,貴妃也應該包括在皇妃之中,而不是單列為乙個等級。《明會要》載:「洪武三年,冊孫氏為貴妃,授冊,無寶。
宣宗立孫貴妃,製金寶賜焉。貴妃有寶自此始。」說明宣宗時期,貴妃才有冊有寶,之前的貴妃僅有冊無寶。
又《禮部志稿》載:「皇貴妃用金冊金寶,妃嬪無寶,止用鍍金銀冊」,可見宣宗之前,貴妃雖然可以「攝六宮事」,但並不是定製,因為淑妃也可以攝六宮事,按照「冊皇后用金寶金冊,皇貴妃而下金冊無寶而有印。妃冊,用鍍金銀冊二片,廣長與後冊同。
冊盝飾以渾金瀝粉蟠鳳。其印用金,龜紐,尺寸與諸王寶同,文曰:皇妃之印。
篋飾以蟠鳳」的標準,當時的貴妃有冊無寶,同淑妃一樣都是屬於皇妃等級,還沒有獨列一級。而皇貴妃之稱遲至代宗時期才出現,可以不列入明初后妃等級之中。
4樓:羽心
依次向下:
皇后皇貴妃
貴妃賢妃、淑妃、莊妃、敬妃、惠妃、順妃、康妃、寧妃德嬪、賢嬪、莊嬪、麗嬪、惠嬪、安嬪、和嬪、僖嬪、康嬪婕妤昭儀
美人才人
貴人選侍淑女
5樓:匿名使用者
(皇太后)
皇后皇貴妃貴妃妃
嬪貴人才人選侍淑女
古代嬪妃等級劃分。
6樓:要當技術宅
西漢初年,皇帝的正配稱為皇后,其餘嬪妃稱為夫人、美人、良人、八子、長使、少使。漢武帝時,後宮的女人成倍增加,嬪妃名號增加了婕妤、娙娥、容華、充衣。
漢元帝時,又加昭儀,並有五官、順常、無涓、共和、娛靈、保林、良使等等。劉秀建立東漢,稱光武帝。光武帝並省前朝後宮制度,規定皇后之外,只立貴人、美人和采女,後又加宮人,凡嬪妃四等。
求明朝解縉的《太平十策》,求明朝解縉的《太平十策》
因是奏疏,故收錄在 明經世文編 中 第一冊,卷一一,解學士文集 解縉 這種書籍網路上有的可能性不大,要想看恐怕只能買了。估計借的渠道也不寬。明經世文編 全六冊 作 者 明 陳子龍選輯 i s b n 7101015778 頁 數 5563 封面形式 簡裝本 出 版 社 中華書局 出版日期 1997 ...
求明朝善於奔襲的將領,明朝開國名將有誰
在明朝 李文忠是當之無愧的奔襲之王!其次就是藍玉和朱棣 他沒當皇帝之前也是將領 另外說說樓上說的這幾個 奔襲他們也玩 不過不是經常玩 跟上面提到這3個人就差遠了 只是奔襲這方面 徐達偶爾也會玩一把奔襲 比如當年帶了10萬人去追王保保戚繼光很少玩奔襲 台州大捷玩了一把 不過那是沒辦法 不奔不行啊 奔過...
求唐代詩人韓愈一生的經歷
韓愈,唐代傑出的文學家 思想家 哲學家 政治家。字退之,河南河陽 今河南省孟州市 人。自稱 郡望昌黎 世稱 韓昌黎 昌黎先生 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被後人尊為 唐宋八大家 之首,與柳宗元並稱 韓柳 有 文章鉅公 和 百代文宗 之名。後人將其與柳宗元 歐陽修和蘇軾合稱 千古文章四大家 他提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