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馬纓杜鵑
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不較多。
唐@皮日休《汴河懷古》
千里長河一但開,亡隋波浪九天來。錦帆未落干戈起,惆悵龍舟更不回。
唐@胡曾《汴水》
《汴河懷古》:大家都說隋朝滅亡是因為京杭大運河,但直到今天南北航向仍然靠它運輸。如果沒有隋煬帝巡行江都的事,他的功績和大禹相比也是可以的。
他的觀點比較客觀,全面。
《汴水》:京杭大運河的開通奏響了隋朝滅亡的前奏。巡行的錦帆還沒落下部將叛變之事就發生了,煬帝更是沒有返回都城,客死江都。
我個人認為,《汴河懷古》較為正確,它從積極和消極兩方面去評價大運河的開鑿,既看到了但是人們看到的消極面,又看到了當時人們沒有看到的積極面,將問題一分為二來看待.而《汴水》只是從消極方面去評價大運河。
2樓:粉鑽天怡
皮日休的詩:大家都說隋朝滅亡是因為京杭大運河,但直到今天南北航向仍然靠它運輸。如果沒有隋煬帝巡行江都的事,他的功績和大禹相比也是可以的。
他的觀點比較客觀,全面。
胡曾:京杭大運河的開通奏響了隋朝滅亡的前奏。巡行的錦帆還沒落下部將叛變之事就發生了,煬帝更是沒有返回都城,客死江都。
胡的詩不夠全面,只看到了隋朝滅亡是由於開鑿了京杭大運河的緣故,沒有看到京杭大運河的作用。
3樓:安若成銀
實際上隋煬帝修大運河是他對歷史做出的一大貢獻,人非聖賢,隋煬帝是屬於過大於功的那類人,隋朝的滅亡是從他貪圖享樂,不思朝政那一刻就已經注定了的。
4樓:楊揚楊
很明顯,皮日休的是讚揚的態度,胡曾的是批評的態度。我同意皮日休的看法,因為隋煬帝開鑿大運河雖然耗資巨大,勞民傷財,但是卻給大運河流經的地區以新的生產活力,不僅帶動了當地的發展,也加強了南北方的聯絡,於私卻有不妥,但於公卻是功在千秋。
5樓:明明和
乙個是為隋煬帝辯解,認為亡隋並不能夠怪到楊廣頭上,大運河的開通也是利國利民的事情,沒看到到現在都還在遠行千里嗎,如果單論此河的開通是隋亡的原因,對隋煬帝不公。
第二個是感慨歷史,大運河的開通預示著隋亡,隋煬帝的龍舟還沒有停下,戰事已經打響了,煬帝的龍舟再也回不到長安了。。。
6樓:侏羅紀
京杭運河是世界上最長的人工河流,也是最古老的運河之一。它和萬里長城並稱為我國古代的兩項偉大工程,聞名於全世界。 京杭運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經北京、天津兩市及河北、山東、江蘇、浙江四省,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
全長1800千公尺。早在2400多年前,吳國為北伐齊國爭霸中原,在江蘇揚州附近開鑿了一條引長江水入淮的運河(稱邗溝),以後在這基礎上不斷向北向南發展、延長尤其經隋朝和元朝二次大規模的擴充套件和整治,基本上完成了今日京杭運河的規模。京杭運河的許多河段是利用原來的天然河流和湖泊,部分河段是人工開挖的,運河水流主要從溝通的天然河道中得到補給。
京杭運河一向為歷代漕運要道,對南北經濟和文化交流曾起到重大作用。十九世紀海運興起,以後隨著津浦鐵路通車,京杭運河的作用逐漸減小。黃河遷徙後,山東境內河段水源不足,河道淤淺,南北斷航,淤成平地。
水量較大、通航條件較好的江蘇省境內一段,也只能通行小木帆船。京杭運河的荒廢、蕭條,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的寫照。解放後部分河段已進行拓寬加深,裁彎取直,新建了許多現代化碼頭和船閘,航運條件有所改善。
季節性的通航里程已達1100多千公尺。江蘇邳縣以南的660多千公尺航道,500噸的船隊可以暢通無阻。
胡曾《詠史詩.汴水》對隋朝開鑿大運河的看法
7樓:音無結弦
胡曾認為,大運河的開鑿是隋朝滅亡的重要原因。他對大運河的開鑿持否定態度。
作品原文
千里長河一旦開,亡隋波浪九天來。
錦帆未落干戈起,惆悵龍舟更不回。
譯文:千里運河像是一天就冒出來的一樣,繁重的苛捐雜稅使得反隋的農民起義來了,隋煬帝南遊龍船的錦色帆還沒有落下,各地的起義如火如荼。不禁惆悵起來,龍舟什麼時候才會再回到長安?
從前兩句詩可以看出胡曾認為千里的運河帶來的是亡隋的波浪。後面更是在批評運河上出遊的錦帆帶來動亂。
擴充套件資料
胡曾為軍官多年。歷覽古代興廢陳跡,輒慷慨悲歌。其詩通俗明快。有《安定集》10卷,今佚;《詠史詩》150首,皆七絕,評敘歷史人物及歷史事實,每為後來講歷史**者所引用。
汴河是隋朝開鑿的大運河的一部分。隋煬帝開鑿運河的目的,就是為了坐龍舟到江都去遊覽南國風光,結果加速了隋朝的滅亡。他的龍舟開到揚州之後,農民起義爆發,他被部下殺死,龍舟就再也回不來了。
8樓:轉身
很不錯就是有點奢侈
雖然是為了遊玩 才開鑿的 但是能表現出來當時
我國人名的 聰明技術
9樓:匿名使用者
隋朝大運河,605年隋開鑿,是隋煬帝非凡的政績,也是隋煬帝的**。例如,大運河開通之後,曾「遊幸」江都。605、610、616年,隋煬帝三游江都(揚州)。
「每齣遊幸,羽儀填街溢路,亙二十餘里」,沿途幾百里的州縣都要獻食(《隋書》卷二四《食貨志》)。隋朝大運河,其開鑿必然脫離不開間接地**人民。開鑿大運河,加重了人民負擔,激化了階級矛盾,開鑿過程中濫施酷刑,進行鎮壓民眾抵抗運動。
規定:凡反抗者「罪無輕重,不待奏聞,皆斬」(《隋書·刑法志》)。隋是承前啟後的乙個朝代,文帝與煬帝共在位三十八年。
為復興生產和加強漕運,開皇四年(584年)開「廣通渠」引渭達潼關。煬帝大業四年(608年)開「永濟渠」引沁水南通黃河,自輝縣至涿郡,長達兩千餘裡,謂今天京杭大運河。
這首詩表達了對隋煬帝開鑿大運河的一些看法說說他們的大致含義
10樓:匿名使用者
認為大運河的開鑿加速了隋朝的滅亡,是隋朝滅亡的主要原因
材料一,材料二中兩位詩人對隋煬帝開鑿大運河有什麼不同的看法?你認為那種看法比較
11樓:匿名使用者
【以詩評史】有些詩歌就是歷史評價,詩人表達自己的歷史觀點和看法。回如對隋煬帝開鑿
答大運河,古代詩人說法不一:
▲「千里長河一旦開,亡隋波浪九天來。錦帆未落干戈起,惆悵龍舟更不回。」
——胡曾《汴水》
▲「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不較多。」
——皮日休《汴河懷古》
(4)、兩位詩人對隋煬帝開鑿大運河有什麼不同看法?哪種觀點較為合理?請說明理由。(7分)
胡曾對大運河開闢表示否認,認為它加快了隋的滅亡。皮日休對其表示讚揚。皮日休的結論更合理。
因為隋的滅亡不在於大運河的開闢,而是在於隋的**。大運河的開闢,使沿線城鎮更加繁華,促進了南北經濟文化交流,解決了南北交通不便,利於對南方的統治。忘採納喲~
12樓:南瓜餅加蘋果
答:胡曾對來
大運河開闢表示否認源,認為它加快了隋的滅亡。
皮日休對其表示讚揚。皮日休的結論更合理。因為隋的滅亡不在於大運河的開闢,而是在於隋的**。
大運河的開闢,使沿線城鎮更加繁華,促進了南北經濟文化交流,解決了南北交通不便,利於對南方的統治。
13樓:美女不穿黑絲
估計不用看材料
是高中的語文題目。
乙個人認為隋朝滅亡緣起運河的修建。乙個人認為運河至今給國家帶來福利。
是不是?
14樓:鸞鏡妖影
把材料擺出來啊~~~~
皮日休《汴河懷古》對隋朝開鑿大運河的看法
15樓:韻之神起
汴河懷古: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不較多。
皮日休說,世人都認為隋朝因大運河而亡,但大運河卻為後世的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後世之人對大運河多有依賴。如果沒有隋煬帝利用運河進行巡遊的話,開通大運河的功績可以與大禹相比。他認為大運河貢獻卓越。
16樓:諸葛霏霏
皮日休既肯定了隋煬帝開通大運河的功勞,又批判了修建大運河及隋煬帝的腐朽導致了隋的滅亡。
對隋煬帝的評價,對隋煬帝開通大運河的評價
17樓:匿名使用者
功:大運河是中國南北交通的大動脈,對中**事,交通、經濟和文化的繁榮與發展都起過重要的作用。
過:隋煬帝時期,開鑿大運河,徵調大量力役,給人民帶來了無比深重的災難。再加上勞民的遠征高麗等等,611年到614年,隋煬帝三次親征高麗,三次都均遭失敗,導致民不聊生,國內烽火頻起。
18樓:念醉
隋煬帝楊廣(569年——618年)是隋文帝楊堅的第二個兒子。小名阿麼,
19樓:
汴河懷古 皮日休
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不教多。
[解說]:《汴河曲》第一句就是景物描寫,曾經是隋朝宮殿的地方,現已經長滿楊柳,著重表現的是昔盛今衰之情。《汴河懷古》以議論起筆,從通常所說「隋亡為此河」說開,認為隋煬帝南巡,僅就開通大運河而言,他的功勞不次於治水的大禹。
隋朝大運河是世界上的偉大工程之一。大運河不僅長度居世界第一,而且河道的水深和寬度及通航能力也是最大的。它的修建,體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創造力。
和我國古老的長城一樣,大運河千百年來飲譽世界。
大運河開通以後,「商旅往返,船乘不絕」。唐朝文學家皮日休說:運河「北通涿郡之漁商,南運江都之轉輸,其為利也博哉!
」(《皮子文藪·汴河銘》)他還在《汴河懷古》一詩裡讚頌這條大運河說:「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大運河的開通,還促進了運河兩岸城市的發展,江都、餘杭、涿郡等城市很快繁榮起來。
另外,大運河的開通,對維護國家統一和**集權,也起了促進作用。
隋煬帝和大運河
隋煬帝楊廣的名字,一直與中國古運河緊緊相連,永遠無法分開。大業元年(605年),亦即隋文帝開山陽瀆後的18年,隋煬帝在開通濟渠的同時,「又發淮南民十餘萬開邗溝,自山陽至揚子入江。渠廣四十步,渠旁皆築御道,樹以柳」。
這是在邗溝舊有基礎上的一次大規模的整修擴大,形成了後代運河的規模。
我們不禁想問,隋煬帝為何要開鑿這一條貫穿大江南北的交通大動脈?揚州文史專家顧一平先生研究認為,隋朝結束了400年左右的**割據局面,既為古運河的開鑿提供了客觀條件,也是開鑿古運河的客觀需要,以此來加強、改善全國的建設、交通運輸。統治者隋煬帝出於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的目的開鑿運河是必然的,至於因其嚮往江南、嚮往揚州而開運河一說,只是諸多原因之一。
隋煬帝所開運河以東都以洛陽為中心,分為南北兩個系統。南運河是洛陽東南方向的通濟渠、邗溝、江南運河;北運河為永濟渠。大運河設計的總方案是以黃河為基幹,充分利用黃河南北自然地形的特點,使運河順應地形由高往低緩緩流去。
這種方案既利用了黃河南北水流的自然趨勢,又溝通了不同水系之間的水路交通,使南北運河成為溝通富庶經濟地區與國都的紐帶。顧一平先生說,大運河凝聚著決策人隋煬帝**遠矚的戰略眼光和敢辦前人不敢辦的大事的自信和決心。同時,也凝聚著運河設計者和千百萬挖河民工的智慧型與血汗。
就溝通江淮的整個運河來說,文帝和煬帝基本上都是循邗溝故道。所以,當通濟渠鑿成時,邗溝也已修畢。當月,隋煬帝就乘坐龍舟,由新修好的運河浩浩蕩蕩巡行江都。
「我夢江都好」,運河是煬帝的揚州好夢,最終也成為他的揚州噩夢。
有人說,在中國歷史上很多皇帝都修過長城,秦始皇成為最傑出的代表;很多皇帝都挖過運河,隋煬帝成為最傑出的代表。然而,既修過長城,又開了運河的皇帝,只有隋煬帝一人。這涉及到對中國歷史與中國帝王的評價,可謂意味深長。
揚州城與大運河緊緊相連,與隋煬帝也不能分開。這個皇帝曾當過11年揚州總管,開通了大運河,三下江都,最終死在了這裡。
顧一平先生稱,隋煬帝開鑿運河的功過一直頗受爭論。但是無論怎樣,古運河惠澤後代的功績是不爭的事實。因此人們普遍認為,唐代詩人皮日休的《汴河懷古》對大運河的評價是客觀公允的:
「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不較多。」自隋以後,每年數
十、百萬石的漕糧和江淮物資經過邗溝運達關中。邗溝成為一條重要經濟與軍事命脈。
以上是轉的,個人認為基本的歷史觀是肯定了大運河,批判了隋煬帝,大運河雖是他下令修的,但建造它,付出血汗和生命的是老百姓,他修這條河也不是為了造福社會,而是為他自己出巡享樂,所作所為,永遠為我們唾棄.只有大運河,像長城一樣矗立不移,靜靜的流淌了幾千年,成為我們民族精神的象徵和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