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小然然
詠懷古蹟五首(其三) 杜甫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①。 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塚向黃昏②。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③。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④。注釋注釋[注釋] ①明妃:即王嬙(qiáng),字昭君,漢元帝時宮女。
西晉時避司馬昭諱而改稱明妃。村:指王嬙生長的鄉村。
②去:離開。紫台:
紫宮,皇帝所居的宮殿,這裡指漢宮。連:這裡是連姻的意思。
朔漠:北方沙漠之地,這裡指匈奴所在地。青塚(zhǒng):
指王嬙的墳墓。向黃昏:指王嬙死後淒涼冷落。
③省識:指約略地看。環佩:
指婦女環鐲一類裝飾物,這裡指昭君。「環佩」句說昭君死於匈奴,懷念故土,但不得歸漢,只有魂在月夜歸來。 ④曲中論:
樂曲中抒發感情。賞析賞析[賞析] 這首詩詠昭君。開頭描繪昭君故鄉的自然環境,用乙個「赴」字寫出叢聚在三峽一帶的山嶺,勢若賓士的生動姿態,很有氣勢。
隨即感嘆王嬙人逝村存,點出題意。第
三、四句緊接人逝村存之意,竭力渲染昭君生前及死後的淒涼。第
五、六句先講漢元帝的昏庸,後寫昭君不忘故土,魂魄夜歸。這裡用乙個「空」字,以突出昭君遺恨之深,並深寄詩人的同情。最後兩句以琵琶樂曲將昭君的怨恨傳之千載收束全詩。
詩寫得含蓄委婉,耐人尋味。
「獨留青塚向黃昏」是什麼意思?
2樓:
意思:荒郊上獨留的青墳對著黃昏。出自唐代詩人杜甫的《詠懷古蹟五首·其三》: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塚向黃昏。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夜月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釋義:千山萬嶺好像波濤奔赴荊門,王昭君生長的鄉村至今留存。從紫台一去直通向塞外沙漠,荒郊上獨留的青墳對著黃昏。
只依憑畫圖識別昭君的容顏,月夜裡環佩叮噹是昭君歸魂。千載琵琶一直彈奏胡地音調,曲中抒發的分明的昭君怨恨。
3樓:月亮下的戰士
「獨留青塚向黃昏」的意思是「荒郊上獨留的青墳對著黃昏。」
●此詩句出自唐代詩人杜甫的《詠懷古蹟(其三)》,原文: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塚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夜月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詠懷古蹟(其三)》譯文:
千山萬嶺好像波濤奔赴荊門,王昭君生長的鄉村至今留存。
從紫台一去直通向塞外沙漠,荒郊上獨留的青墳對著黃昏。
只依憑畫圖識別昭君的容顏,月夜裡環佩叮噹是昭君歸魂。
千載琵琶一直彈奏胡地音調,曲中抒發的分明的昭君怨恨。
●《詠懷古蹟(其三)》賞析:詩人有感於王昭君的遭遇,寄予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同時表現了昭君對故國的思念與怨恨,並讚美了昭君雖死,魂魄還要歸來的精神,從中寄託了詩人自己身世及愛國之情。
「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塚向黃昏.」說的是誰
4樓:若景夏實
說的是王昭君
原文如下:
詠懷古蹟(其三)
【作者】杜甫 【朝代】唐
譯文對照
群山萬壑赴荊門, 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連朔漠, 獨留青塚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 環佩空歸夜月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 分明怨恨曲中論。
這是組《詠懷古蹟五首》其中的第三首,詩人借詠昭君村、懷念王昭君來抒寫自己的懷抱。詩人有感於王昭君的遭遇。寄予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同時表現了昭君對故國的思念與怨恨,並讚美了昭君雖死,魂魄還要歸來的精神,從中寄託了詩人自己身世及愛國之情。
全詩敘事明確,形象突出,寓意深刻。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塚向黃昏。"是什麼意思?
5樓:中國消防救援
意思是:
成千上萬的山巒山谷連綿不斷地奔赴荊門,王昭君生長的山村還至今留存。
皇宮離開去到那塞外沙漠,最後只留荒郊上的一座孤墳對著黃昏。
出自:詠懷古蹟五首·其三
朝代:唐
原文: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塚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夜月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翻譯:成千上萬的山巒山谷連綿不斷地奔赴荊門,王昭君生長的山村還至今留存。
皇宮離開去到那塞外沙漠,最後只留荒郊上的一座孤墳對著黃昏。
糊塗的君王只依憑畫圖識別昭君的容顏,月夜裡環佩叮噹是昭君歸魂。
千載流傳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傾訴的分明是滿腔悲憤。
6樓:匿名使用者
詠懷古蹟五首(其三)
杜甫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①。
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塚向黃昏②。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③。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④。
注釋注釋
[注釋]
①明妃:即王嬙(qiáng),字昭君,漢元帝時宮女。西晉時避司馬昭諱而改稱明妃。村:指王嬙生長的鄉村。
②去:離開。紫台:
紫宮,皇帝所居的宮殿,這裡指漢宮。連:這裡是連姻的意思。
朔漠:北方沙漠之地,這裡指匈奴所在地。青塚(zhǒng):
指王嬙的墳墓。向黃昏:指王嬙死後淒涼冷落。
③省識:指約略地看。環佩:指婦女環鐲一類裝飾物,這裡指昭君。「環佩」句說昭君死於匈奴,懷念故土,但不得歸漢,只有魂在月夜歸來。
④曲中論:樂曲中抒發感情。
賞析賞析
[賞析]
這首詩詠昭君。開頭描繪昭君故鄉的自然環境,用乙個「赴」字寫出叢聚在三峽一帶的山嶺,勢若賓士的生動姿態,很有氣勢。隨即感嘆王嬙人逝村存,點出題意。第
三、四句緊接人逝村存之意,竭力渲染昭君生前及死後的淒涼。第
五、六句先講漢元帝的昏庸,後寫昭君不忘故土,魂魄夜歸。這裡用乙個「空」字,以突出昭君遺恨之深,並深寄詩人的同情。最後兩句以琵琶樂曲將昭君的怨恨傳之千載收束全詩。
詩寫得含蓄委婉,耐人尋味。
7樓:匿名使用者
杜甫 - 詠懷古蹟五首之三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塚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王昭君名嬙,秭歸香溪村人。年當二八,仿如空谷幽蘭,漢元帝年間,因美貌且才慧出眾,被選入皇宮。其性格耿直,未向宮廷畫師毛延壽行賄,毛便串通黃門上書石顯,將昭君畫像改醜,昭君被貶居冷宮三年 。
一次,元帝偶遇昭君,見其才貌雙全,琴棋超凡。由此得元帝寵愛,朝侍酒,夜弈棋,月下花前,形影不離 。這時,匈奴單于乎韓邪提出要昭君和親,元帝不允,匈奴即揮戈入侵中原,狠煙四起。
昭君知情後,為免民眾受兵戈之苦,力勸元帝,決意以家國為重,出塞和親。她拋棄豪華的宮廷生活,手抱琵琶,含淚出塞。自此流落異域,黃沙漠漠,白雲悠悠,冰天雪地,胡笳羌笛,不勝家國河山之思。
千古有誰知昭君之心?
「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塚向黃昏.」說的是誰
8樓:小白家裡小白
「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塚向黃昏」,這兩句詩說的是「王昭君」。意思是:從紫台一去直通向塞外沙漠,荒郊上獨留的青墳對著黃昏。出自唐代詩人杜甫的《詠懷古蹟五首·其三》。
紫台:漢宮,紫宮,宮廷。朔漠:
北方的沙漠。青塚:指王昭君的墳墓。
這裡的紫台和朔漠,就會想到離別漢宮、遠嫁匈奴的昭君在萬里之外,在異國殊俗的環境中,一輩子所過的生活。
原詩:《詠懷古蹟五首·其三》唐代:杜甫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塚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夜月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注釋:1、荊門:山名,在今湖北宜都西北。
2、明妃:指王昭君。
3、去:離開。
4、紫台:漢宮,紫宮,宮廷。
5、朔漠:北方的沙漠。
6、青塚:指王昭君的墳墓。
7、省識:略識。
8、春風面:形容王昭君的美貌。
釋義:千山萬嶺好像波濤奔赴荊門,王昭君生長的鄉村至今留存。
從紫台一去直通向塞外沙漠,荒郊上獨留的青墳對著黃昏。
只依憑畫圖識別昭君的容顏,月夜裡環佩叮噹是昭君歸魂。
千載琵琶一直彈奏胡地音調,曲中抒發的分明的昭君怨恨。
作者簡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原籍湖北襄陽,後徙河南鞏縣。
9樓:慧慧的網盤
說的是王昭君。出自唐代詩人杜甫的《詠懷古蹟五首·其三》: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塚向黃昏。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夜月魂。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釋義:千山萬嶺好像波濤奔赴荊門,王昭君生長的鄉村至今留存。從紫台一去直通向塞外沙漠,荒郊上獨留的青墳對著黃昏。
只依憑畫圖識別昭君的容顏,月夜裡環佩叮噹是昭君歸魂。千載琵琶一直彈奏胡地音調,曲中抒發的分明的昭君怨恨。
10樓:
這是杜甫經過昭君村時所作的詠史。想到昭君生於名邦,歿於塞外,去國之怨,難以言表。因此,主題落在「怨恨」二字,「一去」二字,是怨的開始,「獨留」兩字,是怨的終結。
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沈德潛說:「詠昭君詩此為絕唱。
」這是《詠懷古蹟五首》的第三首,詩人借詠昭君村、懷念王昭君來抒寫自己的懷抱。
獨留青塚向黃昏 向啥意思
11樓:月亮下的戰士
「獨留青塚向黃昏」的意思是「荒郊上獨留的青墳對著黃昏。」
●此詩句出自唐代詩人杜甫的《詠懷古蹟(其三)》,原文: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塚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夜月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詠懷古蹟(其三)》譯文:
千山萬嶺好像波濤奔赴荊門,王昭君生長的鄉村至今留存。
從紫台一去直通向塞外沙漠,荒郊上獨留的青墳對著黃昏。
只依憑畫圖識別昭君的容顏,月夜裡環佩叮噹是昭君歸魂。
千載琵琶一直彈奏胡地音調,曲中抒發的分明的昭君怨恨。
●《詠懷古蹟(其三)》賞析:詩人有感於王昭君的遭遇,寄予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同時表現了昭君對故國的思念與怨恨,並讚美了昭君雖死,魂魄還要歸來的精神,從中寄託了詩人自己身世及愛國之情。
12樓:亦夢之城
1、向:面向。
2、《詠懷古蹟五首·其三》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塚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夜月魂。(夜月 一作:月夜)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3、注釋
千山萬壑逶迤不斷奔赴荊門;此地還遺留生長明妃的山村。
一別漢宮她嫁到北方的荒漠;只留下青塚一座面向著黃昏。
憑看圖漢元帝豈識美麗容顏?昭君佩帶玉飾徒然月夜歸魂。
千載流傳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傾訴的分明是滿腔悲憤。
4、賞析
《詠懷古蹟五首》是杜甫於公元766年(大曆元年)在夔州寫成的一組詩。夔州和三峽一帶本來就有宋玉、王昭君、劉備、諸葛亮等人留下的古蹟,杜甫正是借這些古蹟,懷念古人,同時抒寫自己的身世家國之感。
5、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