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金牌:宋代凡赦書及軍事上最緊急的命令,用金字牌,由內侍省派人遞送。後來用作緊急命令的代稱。連續十二道金牌,表示命令萬分緊急重要。
【出處】
《宋史·岳飛傳》:“(秦檜)言飛孤軍不可久留,乞令班師。一日奉十二金字牌。飛憤惋泣下,東向再拜,曰:
‘十年之功,廢於一旦。’”
【例句】
清·曾樸《孽海花》第三十回:“貞貝子貞大爺一定要叫他和敷二爺合串《四傑村》,十二道金牌似地把他調了去。”
【用法】
作賓語、狀語;指十萬火急的事情
【典故】
南宋抗金名將岳飛,率領岳家軍奮勇北伐,力圖恢復宋朝一統江山。
岳家軍節節勝利,金兵聞風喪膽。不久,岳飛進兵朱仙鎮,這個地方,離開故都汴京已經很近了。岳家軍與金兵對壘,岳飛又以少勝多,擊潰了金兵的10萬大軍。
岳飛高興地向高宗奏告:金兵銳氣喪盡,目前已丟棄兵器,向北逃竄。機不可失,準備金兵汴京,迎回徽、欽二帝。
然而,朝廷一向有主戰和主和兩派。秦檜為首的主和派打算丟掉淮河以北的國土,與金國議和。這時,趙構卻倒向了主和派。
秦檜深知岳飛抗金最為堅定,就先調一向與岳飛不睦的張俊等將領率部先歸,然後以岳飛不宜孤軍久留為由,命令他班師回朝。怕岳飛不聽,一天之內竟連發十二道金字牌,岳飛接到十二道金牌,明白乘勝追擊已絕無可能,悲嘆道:“我十年的努力,沒想到在一天之內全部作廢了!
”希望對你有幫助
2樓:匿名使用者
岳飛是南宋著名的抗金將領,他統率的岳家軍士氣高漲,紀律嚴明,深得百姓擁護。在抗金斗爭中,這支軍隊屢戰屢勝,收復大片失地,金兵在遭受重創之下驚呼:“撼山易,撼岳家軍難”。
可是,就是這樣一個戰功卓著的將領,卻最終被他所效命的君主宋高宗所殺害。這引起後人的許多思考。那麼,宋高宗為什麼要殺害岳飛呢?
第一,岳飛在抗金中日益壯大的實力威脅到了高宗的統治地位,引起了高宗的懷疑和戒心
大宋政權的開 國君主宋太祖是通過兵變取得政權的,自然害怕將領效尤,因而,他當上皇帝后,為了穩固自己的地位,他吸取五代十國政權更迭的教訓,以“稍奪其權,收其精兵,制其錢穀”為指導,採取一系列的措施鞏固和加強皇權。其中,最為重要的是剝奪了將領們的兵權。在一次宮廷宴會上,他向大將提出“何不釋去兵權,出守大藩,擇便好田宅市之,為子孫立永遠不可動之業”,成功地從朝中大將手中收回了兵權,這是歷史上的“杯酒釋兵權”。
此後,他又以禁軍作為**軍隊,由殿前都指揮使、馬軍都指揮使、步軍都指揮使分別統領,調兵權則由樞密院掌握,將軍隊的統兵權和調兵權分開。以防止軍隊將領擁兵自重。另外,他以讓士兵“習勤苦,均勞逸”為名,更在禁軍中推行“更戍法”,使禁軍分駐全國各處,三年更換一次駐地,以達到“兵不識將、將不識兵”的目的。
而岳飛在抗金中形成了一支兵力,此軍被冠以嶽姓,稱為“岳家軍”。這支軍隊抗金目的明確,士氣高昂,紀律嚴明,“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深得百姓愛戴和擁護,發展成為當時外將所掌握的最強大、最得民心和最具戰鬥力的兵力。這種狀況引起了高宗的懷疑和戒心,“收其精兵”的祖訓一直縈繞於胸,不能釋懷。
他不能眼睜睜地看著一個自己認為不可靠的大將實力和權柄日益壯大。
另一方面,岳飛的岳家軍團結一心,同仇敵愾、親如一家的關係更加深了他的疑慮和防範。祖宗曾經作出“兵不識將、將不識兵”的規定,無非就是要避免將領擁兵自重。可岳飛對“岳家軍”太熟悉了,他在軍隊中具有太高的威望了。
在高宗看來,這支軍隊簡直就是岳飛的私家軍。所有這一切都讓高宗坐臥不安。他急於要剝奪岳飛的兵權。
於是他開始“稍奪其權”,佈置親信對岳飛進行控制和制約。
但此時的高宗並未有將岳飛置於死地的念頭。岳飛是死於自己對國家的一片忠心,和他對最高統治者政治意圖的不理解。
郾城一戰,岳家軍大破金兀朮的“柺子馬”,金兀朮倉惶北逃,一些金國官吏和將領率部降宋。岳飛大喜,準備乘勝“直抵黃龍府”,收復全部失地。高宗卻在秦檜的唆使下命令岳飛撤兵。
岳飛不能理解高宗的意圖,反而認為“金人銳氣沮喪,盡棄輜重,疾走渡河,豪傑向風,士卒用命,時不再來,機難輕失”,這讓本來就戒心重重的高宗大為光火。他於是令張俊、楊沂中等先撤軍,然後以岳飛孤軍不可久留為由,於一日之內,連下十二道金牌才將岳飛召回。岳飛的倔強和對抗不能不令他懷疑岳飛是想“擁兵自重”,甚至別有所圖。
這進一步加深了高宗的危機感,此時的高宗始有殺岳飛的想法。
第二,岳飛在抗金中多次倡言“收復失地,迎還二帝”的主張,加深了高宗的忌恨
岳飛在抗金中,多次提出“收復失地,迎還二帝”的主張。這一主要在外人看來是十分正確的,也是為宋高宗所期望的。但其實不然。
應該說,“收復失地”固然是高宗所期盼,但“迎還二帝”卻不是高宗的本意。二帝雖然是高宗的親父兄,但如果他們被迎還,自己的皇位就不能保全了。即使他們回來後不再當皇帝,但兩個太上皇肯定會對他起到制肘作用,自己的皇帝當起來也就不是那麼有滋有味了。
縱觀中國歷史,此前此後,為了皇位和權力,父子反目、兄弟攻殺、夫妻成仇的事例是並不鮮見的。
這種心裡話也不是對誰都可以講的。所謂“伴君如伴虎”,做臣子的不能揣度聖意就難為其臣了。岳飛作為一介軍人,雖然有一腔精忠報國的熱情,卻不善揣摸聖意,就算他能夠猜度出高宗之意,他也未必能夠曲意奉承。
因此,他抗金當中,他屢次提出要“迎還二帝”,早就觸怒了高宗,加深了他對岳飛的忌恨。高宗對岳飛已是必欲除之而後快。
第三,秦檜的求和活動和兀朮的“必殺飛,始可和”的指示,堅定了高宗的殺飛決心
高宗對岳飛的感情在經歷了由依靠到猜疑到防範到忌恨的變化後,開始有了殺害岳飛的想法。但由於金的外部威脅始終存在,他一直下不了決心。一方面,殺害岳飛可能會有巨大阻力;另一方面,如果岳飛被害後,金兵再度南下,自己的皇帝之夢也將最終成為水月鏡花。
他要的是一個既能擺脫岳飛的陰影又能保全自己哪怕只有半壁河山統治的萬全之策。
這時,秦檜的出現給了他新的希望。秦檜在靖康之役隨同徽欽二帝一起被掠到北國,在金國,他背祖忘鄉,甘為金國征服南宋出謀劃策。在軍事征服失敗後,金國也開始認識到從內部瓦解南宋的必要性,特別是金熙宗即位後,為了麻痺南宋朝廷,作出願與南宋言和的姿態,於是秦檜作為最佳人選被派到南宋。
秦檜的到來令高宗如獲至寶,他立即命令秦檜策劃和議活動,以此來抑制抵抗派的勢力。雖然這時的高宗尚未完全放棄抵抗思想,但權衡利弊,他最終覺得只要能夠實現和議,就可以保證自己偏安一隅的統治地位,那麼自己最大的威脅就是這些掌握兵權的抗金實力派了。
同時,秦檜接到金兀朮“必殺飛,始可和”的祕密指令。急於求和以解除自己心頭大患的宋高宗最終作出決定,命令秦檜策劃謀害岳飛。2023年岳飛父子被誣陷“謀反”,逮捕入獄。
2023年最終被高宗和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時年39歲。歷史的悲劇終於在這一刻定格。
3樓:匿名使用者
這是一次一次送的,因為岳飛不肯回去,所以才會這樣
4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這樣可以反覆強調要嶽飛回來,因為宋高宗怕岳飛殺紅了眼,打到金國去了
岳飛為什麼被皇帝用12道令牌召回?
5樓:謝胖胖
岳飛在抗金中日益壯大的實力威脅到了高宗的統治地位,引起了高宗的懷疑和戒心。
大宋政權的開國君主宋太祖是通過兵變取得政權的,自然害怕將領效尤,因而,他當上皇帝后,為了穩固自己的地位,他吸取五代十國政權更迭的教訓,以“稍奪其權,收其精兵,制其錢穀”為指導,採取一系列的措施鞏固和加強皇權。其中,最為重要的是剝奪了將領們的兵權。
在一次宮廷宴會上,他向大將提出“何不釋去兵權,出守大藩,擇便好田宅市之,為子孫立永遠不可動之業”,成功地從朝中大將手中收回了兵權,這是歷史上的“杯酒釋兵權”。此後,他又以禁軍作為**軍隊,由殿前都指揮使、馬軍都指揮使、步軍都指揮使分別統領,調兵權則由樞密院掌握,將軍隊的統兵權和調兵權分開。
以防止軍隊將領擁兵自重。另外,他以讓士兵“習勤苦,均勞逸”為名,更在禁軍中推行“更戍法”,使禁軍分駐全國各處,三年更換一次駐地,以達到“兵不識將、將不識兵”的目的。
6樓:三年級二班是我
宋高宗——趙構 第一,岳飛在抗金中日益壯大的實
力威脅到了高宗的統治地位,引起了高宗的懷疑和戒心。
大宋政權的開 國君主宋太祖是通過兵變取得政權的,自然害怕將領效尤,因而,他當上皇帝后,為了穩固自己的地位,他吸取五代十國政權更迭的教訓,以“稍奪其權,收其精兵,制其錢穀”為指導,採取一系列的措施鞏固和加強皇權。其中,最為重要的是剝奪了將領們的兵權。在一次宮廷宴會上,他向大將提出“何不釋去兵權,出守大藩,擇便好田宅市之,為子孫立永遠不可動之業”,成功地從朝中大將手中收回了兵權,這是歷史上的“杯酒釋兵權”。
此後,他又以禁軍作為**軍隊,由殿前都指揮使、馬軍都指揮使、步軍都指揮使分別統領,調兵權則由樞密院掌握,將軍隊的統兵權和調兵權分開。以防止軍隊將領擁兵自重。另外,他以讓士兵“習勤苦,均勞逸”為名,更在禁軍中推行“更戍法”,使禁軍分駐全國各處,三年更換一次駐地,以達到“兵不識將、將不識兵”的目的。
而岳飛在抗金中形成了一支兵力,此軍被冠以嶽姓,稱為“岳家軍”。這支軍隊抗金目的明確,士氣高昂,紀律嚴明,“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深得百姓愛戴和擁護,發展成為當時外將所掌握的最強大、最得民心和最具戰鬥力的兵力。這種狀況引起了高宗的懷疑和戒心,“收其精兵”的祖訓一直縈繞於胸,不能釋懷。
他不能眼睜睜地看著一個自己認為不可靠的大將實力和權柄日益壯大。
另一方面,岳飛的岳家軍團結一心,同仇敵愾、親如一家的關係更加深了他的疑慮和防範。祖宗曾經作出“兵不識將、將不識兵”的規定,無非就是要避免將領擁兵自重。可岳飛對“岳家軍”太熟悉了,他在軍隊中具有太高的威望了。
在高宗看來,這支軍隊簡直就是岳飛的私家軍。所有這一切都讓高宗坐臥不安。他急於要剝奪岳飛的兵權。
於是他開始“稍奪其權”,佈置親信對岳飛進行控制和制約。
但此時的高宗並未有將岳飛置於死地的念頭。岳飛是死於自己對國家的一片忠心,和他對最高統治者政治意圖的不理解。
郾城一戰,岳家軍大破金兀朮的“柺子馬”,金兀朮倉惶北逃,一些金國官吏和將領率部降宋。岳飛大喜,準備乘勝“直抵黃龍府”,收復全部失地。高宗卻在秦檜的唆使下命令岳飛撤兵。
岳飛不能理解高宗的意圖,反而認為“金人銳氣沮喪,盡棄輜重,疾走渡河,豪傑向風,士卒用命,時不再來,機難輕失”,這讓本來就戒心重重的高宗大為光火。他於是令張俊、楊沂中等先撤軍,然後以岳飛孤軍不可久留為由,於一日之內,連下十二道金牌才將岳飛召回。岳飛的倔強和對抗不能不令他懷疑岳飛是想“擁兵自重”,甚至別有所圖。
這進一步加深了高宗的危機感,此時的高宗始有殺岳飛的想法。
第二,岳飛在抗金中多次倡言“收復失地,迎還二帝”的主張,加深了高宗的忌恨
岳飛在抗金中,多次提出“收復失地,迎還二帝”的主張。這一主要在外人看來是十分正確的,也是為宋高宗所期望的。但其實不然。
應該說,“收復失地”固然是高宗所期盼,但“迎還二帝”卻不是高宗的本意。二帝雖然是高宗的親父兄,但如果他們被迎還,自己的皇位就不能保全了。即使他們回來後不再當皇帝,但兩個太上皇肯定會對他起到制肘作用,自己的皇帝當起來也就不是那麼有滋有味了。
縱觀中國歷史,此前此後,為了皇位和權力,父子反目、兄弟攻殺、夫妻成仇的事例是並不鮮見的。這種心裡話也不是對誰都可以講的。所謂“伴君如伴虎”,做臣子的不能揣度聖意就難為其臣了。
岳飛作為一介軍人,雖然有一腔精忠報國的熱情,卻不善揣摸聖意,就算他能夠猜度出高宗之意,他也未必能夠曲意奉承。因此,他抗金當中,他屢次提出要“迎還二帝”,早就觸怒了高宗,加深了他對岳飛的忌恨。高宗對岳飛已是必欲除之而後快。
第三,秦檜的求和活動和兀朮的“必殺飛,始可和”的指示,堅定了高宗的殺飛決心
高宗對岳飛的感情在經歷了由依靠到猜疑到防範到忌恨的變化後,開始有了殺害岳飛的想法。但由於金的外部威脅始終存在,他一直下不了決心。一方面,殺害岳飛可能會有巨大阻力;另一方面,如果岳飛被害後,金兵再度南下,自己的皇帝之夢也將最終成為水月鏡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