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蘇東坡屢屢遭貶的原因應該是政治原因,他和當時先後2大執政領袖王安石還有司馬光都存在政治的分歧,形象的說,王是極左,司馬是極右。反觀他應當是最清理的。遺憾的,在那樣一個政治經濟都高度發達的時代,他沒有能發揮出他的才幹,我一直想如果那時候是他改革,或許北宋的歷史會有些改觀。
個人從初中時候,就比較喜歡他。頂下。
2樓:匿名使用者
我個人認為是他太優秀了
遮住了 所有人的光芒
而且天才都是很清高的
有種傲氣
而且對很多事情是不屑一顧的
也對一些小人的行為持鄙視的態度
很少有人能夠進入他的視野
而這種傲氣一般人是受不了的
所以別人就開始是羨慕
繼而是嫉妒
然後是**
有 一種除之而後快的快感
3樓:
其弟轍說:東坡何罪之有,獨以名太高,
可見被貶之因啊
4樓:
東坡被貶主要是與當時的政見不和,先是和司馬光等一起反對宰相王安石的改革,後來王安石倒了,司馬光當宰相費除了王安石的一切改革措施,東坡又覺得他做過了,其實王的很多措施是很對的,又反對司馬光,所以又被貶了,得罪兩大宰相,豈有不被貶之理。
5樓:匿名使用者
他是傑出的文學家,但他算不上傑出的政治家.
文人就是這樣,自以為文章寫得好就能治理好國家.
李白的才華超出了他的時代,他總是在抱怨自己不能一展抱負.但是他又有什麼抱負呢?他留下的創作中從來沒有提過具體要怎麼治理國家的策略,他從沒有關於強國富民的見解.
就讓他坐上宰相的位置,他也未必能治理好當時的大唐,況且,以他那種恃才自傲的心性,不在官場中碰得焦頭爛額才怪.
6樓:咕咕在飛
赤壁賦,明月幾時有等等啦~
蘇東坡被貶儋州寫過那些詩詞?
7樓:不會飛的肥豬
《別海南黎民表》、《移廉州由澄邁渡海元符三年六月二十日》、《澄邁通潮閣》二首、《椰子冠》、《出遊紀遊詩--被酒獨行》、《椰子冠》、《和擬古》等。
蘇東坡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散文著述巨集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善書,“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8樓:從心所御
紹聖四年(1097),北宋大文豪蘇東坡被謫居海南昌化軍(今儋州)。
七月的海南,陽光毒辣灼人。
已近垂暮之年的蘇軾攜次子蘇過,在一家人的扶送下,蹌蹌踉踉地來到了海安。在即將渡海時,蘇軾老淚縱橫,拱手與長子及諸子預作訣別。一家人慟哭於海邊,悲憤交加,其情悽慘,令人感嘆!
一個聞名於世的大作家,人已六十有二,過了退休的年齡,不僅沒有**厚祿,留守京都,象現代的某些作家那樣,弄個副部級待遇,住作家樓,出門有車,反而還要被迫投荒南蠻之島、家離子散。
蘇大師的心情十分暗傷。
遙望這海天茫茫無際、四周環一島的晚年居住地,蘇軾禁不住發出:“此生當安歸、四顧真途窮”的悲哀慨嘆。蘇軾不得不給諸子留下:“首當作棺、次當作墓、死則葬海外”的遺囑。
然後,在次子的撐扶下,渡過白浪滔滔的瓊州海峽,沿著瓊西荊剌叢生的小道,向儋州走去。
蘇軾在路上走了多少天,今無從考證。但當蘇軾來到昌化軍衙門前時,肯定已沒有了昔日在京都時的恣肆張揚、強梁霸氣了。當著屐破裘、形銷骨立的蘇大作家攜其子,站在昌化軍使張中面前時,令張中扼腕感嘆!
張中官不大,頂多只是個正處。但這位進士出身的文化人,打小就一直欽佩蘇東坡。當年,在京都投考時,要想見一見當時處在雲蒸霞蔚的蘇大師英姿,非常艱難,別說這樣面對咫尺。
文人出身的昌化軍父母官張中,對大文豪蘇軾的仰敬,想不到到是在這麼一種形情下謀面;文人出身的張中對蘇東坡的蒙難,十分同情。
蘇軾來昌化軍雖然掛著“瓊州別駕”的銜頭,但明眼人一看就知是個虛職。況且,當權的政敵對貶謫到昌化的蘇軾有三不禁令:“不得食官糧、不得住官舍、不得籤公事”。
然而,文人氣十足的張中沒有理會朝庭的紅標頭檔案。“海國此奇士,官居我東鄰”。張中不僅好灑好肉**,而且還經常將“公事請教一二”。
讓蘇軾這種懷才不遇的落拓文豪,心情終於有了一絲慰藉。
然而,好景不長。半年後,湖南提舉董必察訪廣西,聞知此事,即遣使者渡海,先是罷了張中的官,後是將蘇軾父子逐出官舍。一個小文人為一大文豪便就此斷了前程。
張中只好捲起鋪蓋走人。
蘇大作家為這位在自己落難時給予關照,而受牽連的朋友,只得送首詩《送昌化軍使張中罷官赴闕》於他,算是訣別,也是感激。
蘇軾在失去生活**後,只得用積蓄,在城南桄榔林下,買了塊薄地結茅於其下,躬耕自處、自食其力。
彷彿到此時,蘇大作家對人生、對仕途才有了些醒悟。
窮愁潦倒的生活,反而使他的心情得到了調整。
在謫居儋州三年的時光裡,他食芋飲水,著書以為樂,共寫詩一百二十七首、詞四首、各種表、賦、頌、碑鉻、**、書信、雜記等一百八十二篇。這時期的作品,已沒有了大江東去的奧衍閎深;也不再指點江山、激揚文字。而是在大量的農家生活的紀實中,追求陶淵明悠揚自樂的隱逸生活。
9樓:厲厲
蘇軾從思想上開導他們。他寫了《和陶勸農六首》,他發現海南大面積荒蕪,而種的收成低,連自己不夠吃。他告訴黎民:
“天不假易,也不汝匱”,“利爾耕耘,好爾鄰偶。斬艾蓬蓊,南東其畝,父史扶梃,以扶遊手”。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黎族家就會出現豐衣足食的景象:
“霜降稻實,千箱一軌”。“大作爾社,一醉醇美。”蘇軾還誠懇地說:
聽我苦言,其福永久。蘇軾勸農,勸黎族百姓重視發展農業生產,可以說苦口婆心。蘇軾作為一個異地的漢族貶官對黎族同胞的赤誠之情躍然紙上。
儋州縣誌記載:“北宋蘇文忠公來瓊,居儋四年,以詩書禮教轉化其風俗,變化其人心。”
在艱苦的環境裡,東坡的筆並沒有停留,他以超然的心態,以著書為樂,在儋州創作了詩詞140餘首,散文等100餘篇,書信40餘篇。《書傳》一部,並對《易傳》和《論語》進行修訂。他用枯萎的生命書寫出了人生與文學的輝煌。
蘇軾在海南文化、醫藥、生產發展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功績,受到海南人民世世代代的敬仰與懷念。儋州東坡書院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院裡陳列了東坡在儋州的主要活動及貢獻。儋州出版了《新編蘇東坡海外集》、《蘇東坡在儋州》、《蘇東坡在海南》等。
還有以蘇東坡為題材的瓊劇、電視連續劇等。
元符三年(1100),65歲的蘇軾遇赦北歸,他寫下了著名的“渡海詩”:參橫鬥轉欲三更,苦雨終風也解情,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
10樓:鑑水風清
1.別海南黎民表
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
忽然跨海去,譬如事遠遊。
平生生死夢,三者無劣優。
知君不再見,欲去且少留。
2.移廉州由澄邁渡海元符三年六月二十日
參橫鬥轉欲三更,苦雨終風也解晴。
雲散月明誰點綴,天溶海色本澄清。
空餘魯叟乘桴意,粗識軒轅奏樂聲。
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
3.《澄邁通潮閣》二首
其一倦客愁聞歸路遙,眼明飛閣俯長橋。
貪看白鷺橫秋浦,不覺青林沒晚潮。
其二 餘生欲老海南村,帝遣巫陽招我魂。
杳杳天低鶻沒處,青山一髮是中原。
4.吾謫海南,子由雷州,被命即行,了不相知。至梧乃聞其尚在藤也,旦夕當追及。作此詩示之
九疑聯綿屬衡湘,
蒼梧獨在天一方。
孤城吹角煙樹裡,
落月未落江蒼茫。
幽人撫枕坐嘆息,
我行忽至舜所藏。
江邊父老能說子,
白髮紅頰如君長。
天其以我為箕子,
要使此意留要荒。
他年誰作地輿志,
海南萬里真吾鄉。
5.詠景詩
和擬古稍喜海南州,自古無戰場。
奇峰望黎母,何異嵩與邙。
飛泉瀉萬仞,舞鶴雙低昂。
分流未入海,膏澤彌此方。
芋魁偏可飽,無肉亦溪傷。
6.椰子冠
天教日飲俗全絲,美酒生林不待儀。
自漉疏巾邀醉客,更將空殼付冠師。
規模簡古人爭看,簪導輕安發不知。
更著短簷高屋帽,東坡何事不違時。
7.出遊紀遊詩 被酒獨行
半醒半醉問借黎,竹刺藤捎號號迷。
但尋牛矢覓歸路,家在牛欄西復西。
11樓:殷承喜
日啖荔枝三版,不辭長作嶺南人
蘇東坡《觀潮》寫了什麼,蘇東坡《觀潮》詩的正本
一天幸運召喚師 觀潮 北宋 蘇軾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觀潮 全詩賞析 廬山美麗神祕的煙雨,錢塘江巨集偉壯觀的潮汐,很值得去觀賞一番。無緣去觀賞廬山的 煙雨和錢塘江的潮汐,是會遺憾終身的。終於親臨廬山 浙江,看到了濛濛煙雨 澎湃 潮水,卻沒有什麼特別的感受,...
佛印巧答蘇東坡中蘇小妹為什麼說蘇東坡輸了
佛印與蘇軾打坐,蘇軾玩笑道 我用我的慧眼,看到大師是團牛糞。佛印不急不惱,反道 我用我的慧眼,看到施主是佛祖化身。蘇軾回家之後,得意洋洋對小妹說起此事,蘇小妹笑道 哥哥你被罵了。難道你不知道,慧眼所見即你心中縮影?你心中是團牛糞,故看到大師是團牛糞 大師心中是如來,故而看你是如來化身。眼中所見,乃心...
蘇東坡與西湖,蘇東坡與杭州西湖有什麼故事
資料不詳 北宋文豪蘇軾與杭州這座美麗的城市有著密切的淵源,蘇軾與杭州的故事很多,其中的蘇軾主持疏浚西湖 壘建的長堤 蘇堤 更是家喻戶曉。蘇軾曾兩次到杭州為官,他在杭州的故事大部分與 水 有關。熙寧四年,也就是公元1071年,蘇軾第一次到杭州,任杭州通判,是位在知州官之下的地方官。元佑四年,也就是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