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王朝歷史詳細?西周諸候國情況詳細

時間 2021-08-30 10:14:47

1樓:匿名使用者

這個是比較模糊的,中國有詳細的歷史記載,包括人物、戰役、王室等等,是從春秋戰國開始,之前的歷史,比較模糊。

所以,有詳細的文字記載,是從東周開始的,西周的內容,比較模糊而寬泛。當然,是相對來說,大致的歷史還是有的。

2樓:

西周初年,為了維護和鞏固它在全國的統治,採取了分封諸侯的辦法。武王滅商以後,封神農之後於焦,黃帝之後於祝,帝堯之後於薊,帝舜之後於陳,大禹之後於杞。此外,還封紂子武庚祿父。

分封制的大規模實施是在周公攝政和成康時期,目的在於「封建親戚以蕃屏周」武王和周公先後兩次分封。受封的諸侯有三種人:一為周王的同姓親族;二是開國功臣;三為先代貴族。

周初的主要封國有:

魯國:周公旦長子伯禽的封國,都曲阜(今山東曲阜)。是西周在東方的主要諸侯國之一。

魯國地處東夷聚居中心位置,伯禽受封時除了得到土地以外,還有殷商遺民六族,其中把商代專門從事手工業的氏族賞賜給了魯國,實際上是對其父周公的褒獎。與別的諸侯國不同的是,魯國得到的賞賜中還有相當多的禮器、典籍和禮儀的相關執事人員,因此,魯國成了保持禮儀傳統最多的國家。

齊國:是姜尚的封國,都營丘(今山東昌樂),後遷臨菑(今山東臨淄)。是當時領土較大的諸侯國之一。

齊太公的女兒武王后,鑑於這種姻親關係,周王室特允許齊國可以在東方地區對東夷進行征伐,經過幾代人對東夷的征伐,齊國已經不再是「方百里」之地,向東一直到達沿海,由此成為諸侯大國,為以後的齊桓公稱霸奠定了基礎。除了齊國對東夷諸小國的征伐以外,在治理國策上,太公採取了「修政,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使得齊國經濟實力得到發展,民心多歸齊。

衛國:是武王之弟康叔的封國,都朝歌(今河南淇縣),主要統治殷遺民,他的地位是首屈一指的,主要承當朝廷對商殷遺民的三監政策。衛國武公時期,正值周厲王變亂時代,武公因其德行高尚被諸公推舉為主持「共和行政」,直到宣王繼位他才回到衛國,可見衛國在西周的地位首要。

晉國:是成王之弟叔虞的封國,都於唐(今山西翼城),因其境內有晉水,後改國號晉。晉國所處的位置非常的嚴峻,周圍地區長期是戎狄活動的地區。

周王室之所把這塊土地封給叔虞,看重的就是他的勇武。自晉國建立之日起,擔負著與戎狄打交道的使命。在西周時期,晉人多次參與周王室對戎狄的討伐,並且單獨進行過汾水地區的戰役,確保西周朝廷的安全。

晉人尚武精神,是今後圖霸、擴充套件地域不可缺少的傳統。

3樓:海魂

你這題目太大,真不好在知道裡回答。

西周王朝詳細?

歷史問題:從分封後果上看,西周後期諸侯國勢力壯大,周王室衰微。這句話對不對?為什麼?

4樓:匿名使用者

開始於東周

周桓王十三年(西元前707年)爆發的繻葛之戰,是春秋初期鄭國鄭莊公為稱霸中原,在繻葛(今河南長葛北)大敗周室聯軍的一次反擊作戰,也是中國歷史進入東周時期後,周王室衰弱,諸侯國崛起,不聽從天子之命,開始覬覦和爭奪霸主地位的開始。

經過西周末年的戰亂,周王室的實力大減,東遷洛邑的周天子雖然名義上仍保留著天下共主的地位,但實際上勢力已一落千丈,其直接統治的地區日趨狹小,根本號令不了其他諸侯。在這種「禮崩樂壞」的形勢下,一些諸侯就乘機脫穎而出,開始挑戰周天子的獨尊地位。其中地處中原腹心的鄭國,在這場鬥爭中首先崛起,成為當時諸侯中最具實力和威望的一國。

鄭國雖遲至西周後期始分封立國,但由於其開國君主鄭桓公為周厲王的幼子,與周王室關係親近,因而一直為周王室所倚重,被委以為王室卿士,主持周室中樞大政。加上鄭桓公當年將國內民眾由關中地區遷到今河南省新鄭縣一帶,占有了四通八達的天下形勝之地,故國勢蒸蒸日上,成為諸侯列國中舉足輕重的力量。

鄭莊公繼位後,憑藉國力強盛,又身為周室權臣的有利條件,竭力擴充領地,侵伐諸侯,進一步增強鄭國的實力。在軍事外交上,他的主要策略和手段是,拉攏齊、魯兩國,打擊和削弱衛、宋、陳、蔡四國,並滅亡了許國,造就了「小霸」的局面。

隨著政治、軍事實力的增長,鄭莊公對周王室的態度也越來越變得倨傲不羈,不把王命再放在眼裡。這樣一來,周鄭之間的矛盾就變得尖稅起來,繻葛之戰正是這種矛盾的產物。

早在周平王在位時,周鄭之間就互不信任,發生了「周鄭交質」事件,即周平王的兒子作為人質留在鄭國,鄭國的公子忽也做為人質住到周都洛邑。到了周桓王繼位後,更反感鄭莊公的專橫跋扈,於是將國政委交給虢公,後來甚至乾脆剝奪了鄭莊公的卿士地位,並把鄭國的部分土地收為己有。

鄭莊公惱羞成怒,從此不再去朝覲周桓王,兩國矛盾到了一觸即發的地步。周桓王不能容忍鄭莊公的無禮犯上行為,於是便於西元前707年秋天,親自率領周軍和徵調來的陳、蔡、衛等諸侯軍大舉伐鄭,一場大戰終於在中原戰場上爆發了。

鄭莊公聞報周室聯軍傾巢而來,便統率大軍進行迎擊。很快,兩軍相遇於繻葛。為了贏得決戰的勝利,雙方都趕緊調兵遣將,布列陣勢。

周桓王將周室聯軍分為三軍:右軍、左軍、中軍,其中右軍由卿士虢公林父指揮,蔡、衛軍附屬於其中;左軍由卿士周公黑肩指揮,**附屬於內;中軍則由桓王親自指揮。

鄭軍方面針對周室聯軍這一布陣形勢和特點,也相應作了必要而充分的部署。他們將鄭軍也編組為三個部分:中軍、左拒(拒是力陣的意思)和右拒,鄭莊公及原繁、高渠彌等人率領中軍,祭仲指揮左拒,曼伯統率右拒。

準備與周軍一決雌雄。

交戰之前,鄭國大夫公子元針對周室聯軍的組成情況,對敵情進行了正確的分析。他指出,陳國國內正發生動亂,因此它的軍隊沒有鬥志,如果首先對**所在的周左軍實施打擊,**一定會迅速崩潰;而蔡、衛兩軍戰鬥力不強,屆時在鄭軍的進攻之下,也將難以抗衡,先行潰退。鑑於這一實際情況,公子元建議鄭軍首先擊破周室聯軍薄弱的左右兩翼,然後再集中兵力攻擊周桓王親自指揮的周室聯軍主力——中軍。

他的建議具有很大的合理性,因此為鄭莊公所欣然接受。

另一位鄭國大夫高渠彌鑑於以往諸侯聯軍與北狄作戰時,前鋒步卒被擊破,後續戰車失去掩護,以致無法出擊而失利的教訓,提出了改變以往車兵、步兵的笨拙協同作戰方式,編成「魚麗陣」以應敵的建議。所謂「魚麗陣」,其特點便是「先偏後伍」、「伍承彌縫」,即將戰車布列在前面,將步卒疏散配置於戰車兩側及後方,從而形成步車協同配合、攻防靈活自如的整體。鄭莊公是一位善於接受新鮮事物的統治者,所以高渠彌的這一戰術新建議也被他所採納了。

會戰開始後,鄭軍方面即按照既定作戰部署向周室聯軍主動發起猛烈的進攻:「旗動而鼓」,擊鼓而進。鄭大夫曼伯指揮鄭右軍方陣首先攻擊周室聯軍左翼的**。

**果然兵無鬥志,一觸即潰,逃離戰場,周室聯軍左翼即告解體。與此同時,祭仲也指揮鄭軍左方陣進攻蔡、衛兩軍所在的周右翼部隊,蔡、衛軍的情況也不比**好到**去,稍經交鋒,便紛紛敗退。周中軍為潰兵所擾,陣勢頓時大亂。

鄭莊公見狀,立即搖旗指揮原繁的中軍向周中軍發動攻擊。祭仲、曼伯所分別指揮的鄭左右兩方陣也乘勢合擊,猛攻周中軍。失去左右兩翼掩護協同的周中軍無法抵擋鄭三軍的合擊,大敗後撤,周桓王本人肩膀也中箭負傷,被迫下令脫離戰鬥。

鄭軍的指揮者見周師潰退,十分振奮。祝聃等人遂建議立即追擊,擴大戰果,但為鄭莊公所拒絕。他的看法是「君子不欲多上人,況敢凌天子乎?

」於是戰場便這樣沉寂了下來。鄭莊公這麼做的含意便是,周天子地位雖已今非昔比,但威望猶在,不可過分冒犯,以致引起其他諸侯國的敵視和作對。為此,當晚他還委派祭足去周營慰問負傷的周桓王,以緩和兩國間的尖銳矛盾。

鄭軍取得這次作戰勝利的主要原因有三點。第一,是正確地選擇了作戰主攻方向,制定了合理的進攻程式。因為周室聯軍的兩翼都很薄弱,尤其是作為左翼的**力量最單薄。

鄭軍先攻其左翼,後攻其右翼,再集中兵力攻打其中軍的作戰指揮,恰好擊中周室聯軍軍陣的薄弱環節,從而取得作戰勝利。第二,是正確地運用了先進的戰法。它所創的「魚麗陣」,使戰車和步卒能夠較好地配合協同,使得鄭軍的戰鬥力大大提高,制囿於傳統車戰戰術的周室聯軍被動失敗的境地。

第三,是適時把握進退尺度,在戰鬥取得勝利的情況下,及時停止追擊,既爭取了政治上的主動,也保有了軍事上的勝利成果。

繻葛之戰對當時的影響是十分巨大的。它使周天子的威信一落千丈夫,「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傳統從此消亡。同時也標誌著諸侯爭霸的時代正式到來。

關於西周滅亡的分析,西周滅亡的原因

我覺得最主要的原因應該也就是當時的周王室有於自己的發展,或者說是實力逐漸強大,他是想在一定程度上加強對於周邊的控制,所以說會出現問題,而他的實力又沒有達到這個程度,也就是在一定程度上,我覺得事實上應該西周的滅亡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於他們自己出了問題。西周滅亡的原因主要就是血緣關係已經維護不了統治者的統...

夏朝 商朝 西周,商朝和西周都成是什麼

冰庫裡的企鵝 夏朝 啟 桀 是亡國之君,也是暴君 商朝 湯 紂王 是亡國之君,也是暴君 西周 周武王姬發 周赧王 他沒有亡,是將遷都作為周朝的時間分界線 周厲王,周幽王 烽火戲諸侯 牙牙的弟弟 夏朝 約前2070 前1600 重要事件有 鯀禹治水 塗山之會 九州 三苗 皋陶作刑 鈞臺之享 滅有扈氏 ...

西周的毛公鼎象徵什麼,西周毛公鼎所刻文字應是什麼文字

奉天倡議大元帥 象徵著什麼,這個還真不好說。因為這只是個紀念品。只是毛公為感謝周王對他的重用,便鑄鼎把事情記錄下來就這麼簡單 象徵著什麼?當時的鑄造技術?鼎的用途?毛公鼎那頂約是約多少年前西周的文字? 迴圈往復永不盡 毛公鼎是西周初年的青銅器,其上銘文記錄了西周初年的歷史,有史料價值。 毛公來鼎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