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司馬懿是三國歷史上乙個至關重要的人物。如果沒有他,三國紛爭的歷史大概不會那麼快就結束,也許還會再演繹數十年;如果沒有他,大晉王朝順應民心的統一大業,也不可能那麼水到渠成、來得輕輕巧巧。是他,上承魏之強盛,下啟晉之統一,成就了秦皇漢帝那樣的豐功偉業,將天下萬民從亂世爭戰之中解救出來。
所以,他堪稱「命世之英,非常之雄」。
非常之人,必有非常之處。《晉書》上稱司馬懿「少有奇節,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漢末大亂,常慨然有憂天下心」。
在筆者看來,最能凸現司馬懿善於規劃自己人生的,便在「聰明多大略」五個字上。
2樓:毗沙王
司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達,司州河內郡溫縣孝敬裡舞陽村(今河南省溫縣招賢鎮)人,出身士族,三國時期著名政治家、軍事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職過曹魏的大都督、大將軍、太尉、太傅,是輔佐了魏國四代的託孤輔政之重臣,後期成為掌控魏國朝政的權臣。
善謀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顯著的功績是兩次率大軍成功對抗諸葛亮北伐和遠征平定遼東,對屯田、水利等農耕經濟發展有重要貢獻。其子司馬昭稱王後,追尊為晉王;其孫司馬炎稱帝後,追尊為高祖宣皇帝,故也稱晉高祖、晉宣帝。
李世民為《晉書·宣帝紀》作史論,指出了司馬懿在性格、軍事、政治等多方面的矛盾或曰不平衡。原文如下:「宣皇以天挺之姿,應期佐命,文以纘治,武以稜威。
用人如在己,求賢若不及;情深阻而莫測,性寬綽而能容,和光同塵,與時舒卷,戢鱗潛翼,思屬風雲。飾忠於已詐之心,延安於將危之命。觀其雄略內斷,英猷外決,殄公孫於百日,擒孟達於盈旬,自以兵動若神,謀無再計矣。
既而擁眾西舉,與諸葛相持。抑其甲兵,本無鬥志,遺其巾幗,方發憤心。杖節當門,雄圖頓屈,請戰千里,詐欲示威。
且秦蜀之人,勇懦非敵,夷險之路,勞逸不同,以此爭功,其利可見。而返閉軍固壘,莫敢爭鋒,生怯實而未前,死疑虛而猶遁,良將之道,失在斯乎!文帝之世,輔翼權重,許昌同蕭何之委,崇華甚霍光之寄。
當謂竭誠盡節,伊傅可齊。及魏明帝將終,棟樑是屬,受遺二主,佐命三朝,既承忍死之託,曾無殉生之報。天子在外,內起甲兵,陵土未幹,遽相誅戮,貞臣之體,寧若此乎!
盡善之方,以斯為惑。夫征討之策,豈東智而西愚?輔佐之心,何前忠而後亂?
故晉明掩面,恥欺偽以成功;石勒肆言,笑奸回以定業。古人有云:『積善三年,知之者少,為惡一日,聞於天下。
』可不謂然乎!雖自隱過當年,而終見嗤後代。亦猶竊鐘掩耳,以眾人為不聞;銳意盜金,謂市中為莫睹。
故知貪於近者則遺遠,溺於利者則傷名;若不損己以益人,則當禍人而福己。順理而舉易為力,背時而動難為功。況以未成之晉基,逼有餘之魏祚?
雖復道格区宇,德被蒼生,而天未啟時,寶位猶阻,非可以智競,不可以力爭,雖則慶流後昆,而身終於北面矣。」
晉明帝時,王導侍坐,晉明帝問起晉前世得天下的具體情形,王導敘述了司馬懿的業績和手段,又說起司馬昭在高貴鄉公時的所作所為,晉明帝大慚,把臉埋覆在床上說:「若如公言,晉祚復安得長遠!」
何去非對司馬懿的忍耐、氣度和用兵能力,都給予分析,不與諸葛亮正面對戰並非膽怯,而是高明的耗敵軍之策:「仲達提秦、雍之勁卒,以不應而老其師者,豈徒然哉!將求全於一勝也。
然而,孔明既死,蜀師引還,而仲達不窮追之者,蓋不虞孔明之死,其士尚飽,而軍未有變,蜀道阻而易伏,疑其偽退以誘我也。向使孔明之不死,而弊於相持,則仲達之誌得矣。或者謂仲達之權詭,不足以當孔明之節制,此腐儒守經之談,不足為曉機者道也」。
評其「製其兵,出奇應變,奄忽若神,無往不殄,雖曹公有所不逮焉」。詳見《何博士備論·司馬仲達論》
司馬懿在世的時候,在魏國威望是相當之高的,即使毌丘儉、文欽在其死後討伐司馬師,檄文中依然對司馬懿有「故相國懿,匡輔魏室,歷事忠貞」等讚譽。史書上稱其使「天下欣賴」「天下大悅」。到晉朝初年,司馬炎在太康年間做到了「天下無窮人」的太康之治,人們對推動三國統一的司馬懿還是相當推崇。
乃至司馬遹被傳像司馬懿,而能在當時「譽流於天下」。
司馬懿的名聲毀敗,是從永嘉之禍以後開始。其不肖子孫自相殘殺帶來諸多浩劫,南方的東晉,又長期被世家大族把持,司馬懿在人心中的地位也逐漸下降。晉室南渡,情況與當年蜀漢類似,以蜀漢為正統的呼聲日高;東晉滅亡後,情況更加明顯,到隋唐時代,民間說書戲曲日盛;而唐代官修的《晉書》,以帝王的立場更不鼓勵效法。
到明代《三國演義》之後,「空城計、火熄上方谷、見木雕魏都督喪膽」等不實的司馬懿形象就被演義廣傳於民間了。
三國歷史中司馬懿到底是個怎麼樣的人?
3樓:匿名使用者
《晉書》:「①少有奇節,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漢末大亂,常慨然有憂天下心。「②帝內忌而外寬,猜忌多權變。」[13]
崔琰:「聰亮明允,剛斷英特。」[73]
楊俊:「此非常之人也。」[73]
曹操:「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73]
曹植:「魁傑雄特,秉心平直。威嚴允憚,風行草靡。在朝則匡贊時俗,百僚儀一;臨事則戎昭果毅,折衝厭難者,司馬驃騎也。」[74]
曹叡:「司馬懿臨危制變,擒淵可計日待也。」「吾得司馬懿二人,復何憂哉!」[75]
曹芳:「太尉體道正直,盡忠三世,南擒孟達,西破蜀虜,東滅公孫淵,功蓋海內。「[73]
吳質:「驃騎將軍司馬懿,忠智至公,社稷之臣也。」
陳矯:「朝廷之望;社稷,未知也。」[76]
孫權:「司馬懿善用兵,所向無前。」
司馬懿題跋立像[77]
毌丘儉、文欽:「故相國懿,匡輔魏室,歷事忠貞,故烈祖明皇帝授以寄託之任。懿戮力盡節,以甯華夏。」[78]
虞預:「服膺文藝,以儒素立德,而雅有雄霸之量。值魏氏短祚,內外多難,謀而鮮過,舉必獨克,知人拔善,顯用仄陋。
王基、鄧艾、周秦、賈越之徒,皆起自寒門,而著績於朝,經略之才,可謂遠矣。」
張悌:「①諸葛、司馬二相,遭值際會,託身明主,或收功於蜀漢,或冊名於伊、洛。丕、備既沒,後嗣繼統,各受保阿之任,輔翼幼主,不負然諾之誠,亦一國之宗臣,霸王之賢佐也。
」「②司馬懿父子,自握其柄,累有大功,除其煩苛而布其平惠,為之謀主而救其疾才。可,民心歸之,亦已久矣。故淮南三叛而腹心不擾,曹髦之死,四方不動,摧堅敵如折枯,蕩異同如反掌,任賢使能,各盡其心,非智勇兼人,孰能如之?
」[79]
杜牧:「周有齊太公,秦有王翦,兩漢有韓信、趙充國、耿恭、虞詡、段熲,魏有司馬懿,吳有周瑜,蜀有諸葛武侯,晉有羊祜、杜公元凱,梁有韋睿,元魏有崔浩,周有韋孝寬,隋有楊素,國朝有李靖、李勣、裴行儉、郭元振。如此人者,當此一時,其所出計畫,皆考古校今,奇秘長遠,策先定於內,功後成於外。
」[80]
黃道周:「司馬魏人,從討張魯。備爭江陵,請乘蜀土。
言雖不從,大志已睹。關羽震樊,魏欲避許。懿請結孫,因而斬羽。
孟達雖降,意猶首鼠。八日往擒,盡驚神武。諸葛出祁,以懿御悔。
利則急驅,屯則守伍。巾幗相加,亦不妄舉。食少事煩,早知其苦。
五丈秋風,更輩無補。料死料生,功已足數。文懿反遼,視魚遊釜。
計日攻虛,破之若取。後晉帝基,皆懿遺祜。」[81]
《三國志通俗演義》:「開言崇聖典,用武若通神。三國英雄士,四朝經濟臣。屯兵驅虎豹,養子得麒麟。諸葛常談羨,能回天地春!」[82]
毛宗崗:「今人將曹操、司馬懿並稱。及觀司馬懿臨終之語,而懿之與操則有別矣。
操之事,皆懿之子為之,而懿則終其身未敢為操之事也。操之忌先主,是欲除宗室之賢者;懿之謀曹爽,是特殺宗室之不賢者。至於弒主後,害皇嗣,僭皇號,受九錫,但見之於操,而未見之於懿。
故君子於懿有恕辭焉。」[83]
毛**:「司馬懿是個了不起的人物,歷來說他壞,我看有幾手比曹操高明。」[84] 認為曹操攻下張魯以後應該聽司馬懿和劉曄的建議進攻四川;評其「出身士族,多謀略,善權變,為魏國重臣」。
曾在《三國志·陸遜傳》中評注[85] 「此司馬懿敵孔明之智也」。
柏楊:「史籍顯示的資料,真實的司馬懿跟世人印象中的司馬懿,並不相同……曹爽把司馬懿整個排除,司馬懿對曹爽固然不滿,但一直到曹爽攻擊蜀漢帝國,三軍被困在峽谷,司馬懿仍憂慮他會失敗,勸告退軍,假使他那時就心懷不軌,滿可閉口不言,等曹爽覆沒之後,由他出面收拾殘局。249年的政變,受到朝野人士一致的愛戴。
…司馬懿所受的詬罵,並不公平。」
4樓:井家的露寶
1.司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達,漢族,河內郡溫縣孝敬裡(今河南省焦作市溫縣)人。三國時期魏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
曾任職過曹魏的大都督、大將軍、太尉、太傅。是輔佐了魏國四代的託孤輔政之重臣,後期成為掌控魏國朝政的權臣。善謀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顯著的功績是兩次率大軍成功抗拒諸葛亮北伐和遠征平定遼東。
對屯田、水利等農耕經濟發展有重要貢獻。73歲去世,辭郡公和殊禮,葬於首陽山。諡號宣文;其次子司馬昭封晉王後,追封司馬懿為宣王;司馬炎稱帝後,追尊司馬懿為宣皇帝。
2.司馬懿在世的時候,在魏國威望是相當之高的,即使毌丘儉、文欽在其死後討伐司馬師,檄文中依然對司馬懿有「故相國懿,匡輔魏室,歷事忠貞」等讚譽。史書上稱其使「天下欣賴」「天下大悅」。
到晉朝初年,司馬炎在太康年間做到了「天下無窮人」的太康之治,人們對推動三國統一的司馬懿還是相當推崇。乃至司馬遹被傳像司馬懿,而能在當時「譽流於天下」
三國曆史中司馬懿到底是個怎麼樣的人
晉書 少有奇節,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漢末大亂,常慨然有憂天下心。帝內忌而外寬,猜忌多權變。13 崔琰 聰亮明允,剛斷英特。73 楊俊 此非常之人也。73 曹操 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73 曹植 魁傑雄特,秉心平直。威嚴允憚,風行草靡。在朝則匡贊時俗,百僚儀一 臨事則戎昭果毅,折衝厭...
三國演義中司馬懿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物
錯認的印象是司馬懿篡奪曹魏,若不就演義而就正史,忠奸相當可議。首先是從現有的史料,找不出司馬懿背叛曹魏皇家的證據。司馬懿對內禮遇魏主及郭太后,對外建武功討伐不臣,除了高平陵誅殺曹爽黨族為人所詬病外。不過曹爽不等於皇室,司馬懿與曹爽同為輔政大臣,並為魏主麾下的爪牙,司馬懿隡除曹爽之效果同等於曹爽排擠司...
三國演義裡司馬懿和魏軍畏蜀如虎,真實歷史是這樣嗎
貼心領克 畏蜀如畏虎是曹操五大謀士賈詡嘲諷司馬懿的話,這使得司馬懿與諸葛亮正面對決,大敗而歸,被破甲三千,張頜戰死,這就是滷城之戰,也就是演義中的火燒上方谷的原型。 烏盟人在海南 事實並非如此。蜀國國力衰弱,諸葛亮軍事能力並非十分出色。對於蜀國的進攻,司馬懿只需以逸待勞,深溝高壘而不戰,足以應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