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如何給城市其名字的,古代人都是怎麼取名字的?

時間 2021-08-30 10:46:25

1樓:匿名使用者

現在人們一般用東、南、西、北中等方位名詞表示地理方位,而古代則複雜得多,除了用東南西北等表示地理方位以外,大致還有以下10種方法。

1.以陰陽表示

陰陽原指日光向背,向日為陽,背日為陰。我國位於北半球,山水一般逞東西走向,山水相間,山之南與水之北向陽,故山南水北為陽,反之為陰。"轂梁傳•僖公廿八年》:

"水北為陽,山南為陽。"許慎《說文解字》:"陰,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

"李吉甫在《元和郡縣志》中進一步指出:"山南曰陽,山北曰陰;水北曰陽,水南曰陰。"帶有"陰"或"陽"的地名,正是體現其地理方位,如:

"華陰"在華山之北,"衡陽"在衡山之南,"江陰"在長江之南,"淮陰"在淮水之南,"漢陽"在漢水之北"洛陽"在洛水之北……

2.以五行表示

五行通常被認為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種。到了漢代,五行與地理方位組成了配合關係。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之義》篇曰:

"木居左、金居右、火居前、水居後,土居**……是故木居東方而主春氣,火居南方而主夏氣,金屬西方而主秋氣,水居北方而主冬氣。"

3.以五色表示

古人以青、赤、白、黑、黃五色與木、火、金、水、土五行相配,又與東、南、西、北、中五個方對應。許慎《說文解字》:"青,東方色";"赤,南方色";"白,西方色"。

在"黑"字下,段玉裁補注"北方色也"。《論衡•驗符》說:"黃色為土色,位在**。

"明代楊慎說得明白:"木色青,故青者東方也;木生火,其色赤,故赤者南方也;火生土,其色黃,故黃者**也;土生金,其色白,故白者西方也;金生水,其色黑,故黑者北方也。"

4.以四季表示

在古代,春夏秋冬四季也被納入五行體系,與東西南北地理方位相對應,可互為替代,"木居東方而主春氣,火居南方而主夏氣,金屬西方而主秋氣,水居北方而主冬氣。"(董仲舒《春秋繁露》)古詩文中常把"西風"稱作"秋風"或"金風"。東風

2樓:匿名使用者

根據地理來起的

山南水北謂之陽

3樓:匿名使用者

一樓說的對,古時候常以自然界的一些現象命地名,簡單的說迎著太陽的就為陽,北著太陽的為陰,前面大概都以以當地的山川,河流或特殊建築冠名。另外古代人以單數為陽,雙數為陰,再統計下面州城府郡時常常會編號,一些新開發的地方如編號為單數也會以陽命名。

4樓:矇圈

『山南水北謂之陽』。意思是山的南面,水的北岸,稱作『陽』。

漢陽的意思就是『漢

5樓:匿名使用者

我國大部分省名的由來都和地標有關,江西、江蘇、浙江雖都有江字,但這三個省份卻和長江沒有一點關係。因為江西並不在長江的西邊,浙江同長江毫不搭界,江蘇也很難同長江聯絡在一起。

其實江西也是因長江而命名的行省。因唐時江西屬江南(長江以南)西道,故元朝時簡化為江西,叫江西省;江蘇則是取江寧和蘇州兩府首字而得名。江即長江,寧即安寧的意思,寓意長江安寧,江寧府今指南京。

選其省內兩府首字的還有福建,是取福州、建州兩府首字;甘肅則是取甘州(今張掖)、肅州(今酒泉)兩府首字;安徽則是取安慶和徽州兩府首字。

浙江省因其境內有條大河錢塘江(又叫富春江或之江)流向曲折,故名浙江,明朝時正式定名為浙江省。黑龍江省因黑龍江而得名,吉林省因吉林市而得名,遼寧因省內有遼河而得名,「寧」寓意遼河「安寧」之意。內蒙古則因北臨蒙古且蒙古族集中並於2023年建立內蒙古自治區。

雲南因在雲嶺之南而稱雲南省。

廣東因宋朝時屬廣南東路,明時設定廣東省,相對應的廣西西路清時設立廣西省,2023年成立廣西壯族自治區,始有今名。寧夏宋時屬西夏,元時設定寧夏路,從此省名延續至今。

**在清初時分前藏、後藏、喀木、阿里四部,康熙二年合稱**,延續至今。

戰國時貴州為楚國黔中地及且蘭、夜郎,漢屬荊、益兩州,唐時設定黔中省。宋開寶年間土著首領率矩州民眾歸順朝廷,因土語中「矩」曰「貴」,始有貴州一稱。新疆地處我國西北邊疆,清光緒年間才設省,自然叫新疆了。

總之,中國省名的由**遠流長,有深邃的文化內涵,且多與地標有關聯。

古代人都是怎麼取名字的?

6樓:姬覓晴

古代人有「名」有「字」,「名」又叫「 本名」,舊說是古代嬰兒出生後三個月由父親所取(當然亦有一說是出生後即可取名了);

而「字」又叫「表字」,是除本名外另取乙個與本名有所關聯的名字,男子在二十歲行冠禮時取字 ,而女子則在十五歲行笄禮時取字。

名,在夏朝之前已經有,而取字據說始於商朝,如推翻夏桀的商湯,原名履,又名天乙,字湯。還有,名與字是有區別的,古人常自稱己名以表示謙稱,稱人之字以表示對人尊稱,另姓與字連稱亦是對人尊稱。

名與字是有關係、關聯的。有的是意義上的聯絡,有的是意義上的相輔,有的是意義上的相反。另外,古人的名和字往往取自古典古籍。

7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古人的姓名和現代一樣,是人們在社會交往中用來代表個人的符號。我們現在稱某人的名字是什麼與古人是不同的。古人名是名,字是字,各有用途。

古人一誕生就起名,**後則有字,號;死後有諡號。《禮記.檀弓上》:「幼名、冠字,周道也。

」名,是在社會上使用的個人的符號。自稱用名,稱人以字。 「字」往往是「名」的解釋和補充,是和「名」相表裡的,所以又叫「表字」。

古人「名」和「字」的關係有意義相同的,如:東漢創制地動儀的張衡字平子、「擊鼓罵曹」的文學家禰衡字正平,他們名、字中的「衡」就是「平」;宋代詩人秦觀字少游、陸游字務觀,他們名、字中的「觀」和「遊」也是同義。

「名」和「字」有意義相輔的,如:東漢「舉案齊眉」的文學家梁鴻字伯鸞,「鴻」、「鸞」都是為人稱道的兩種飛禽;唐代詩人白居易字樂天,因「樂天」故能「居易」;宋代作家晁補之字無咎(「咎」是過錯),因能「補」過才能「無咎」。

「名」和「字」有意義相反的,如:宋**學家朱熹字元晦、元代書畫家趙孟頫字子昂他們「名」、「字」中的「熹」與「晦」、「頫(俯)」與「昂」都是反義。

古人的「名」、「字」往往取自古書古典,如:曹操字孟德,《荀子》有「夫是之謂德操」句。唐代文學家陸羽(著有《茶經》,後世尊為「茶神」)字鴻漸,是取自《周易》「鴻漸於陸,其羽可用為儀」。

古人的「名」、「字」還常用來表示在家族中的行輩。先秦時,常在名、姓前加伯(孟)、仲、叔、季表兄弟長幼,如伯夷、叔齊,伯是兄,叔是弟;孔丘字仲尼,「仲」就是老二。漢代以後逐漸在「名」或「字」中用同樣的字或偏旁表同輩關係,如宋代文學家蘇軾、蘇轍兄弟共用偏旁「車」表同輩。

除了名、字,有些古人還有號。「號」是一種固定的別名,又稱別號。封建社會的中上層人物(特別是文人)往往以住地和志趣等為自己取號(包括齋名、室名等)。

如唐代李白的青蓮居士、杜甫的少陵野老、宋代蘇軾的東坡居士、明代唐寅的六如居士、清代鄭燮的板橋等,都是後人熟知的;有些別號的使用率甚至超過本名(如蘇東坡、鄭板橋等)。別號是使用者本人起的,不象姓名要受家族、行輩的限制,因而可以更自由地抒發或標榜使用者的某種情操。別號中常見的「居士」、「山人」之類就是為了表示使用者鄙視利祿的志趣。

有以號明志的,如宋周敦頤稱濂川先生,明歸有光稱震川先生,王夫之稱船山先生等。還有在死後由門人、後人上的尊號(「私溢」),如晉代陶潛的靖節等。諡號,即死後由皇帝頒賜的榮稱。

如宋包拯稱包孝肅、岳飛稱**穆、清紀昀稱紀文達等。另外還有「綽號」,這大都是他人所取而得到公認的別號,是對人的刻畫和形容。如《水滸》裡梁山上一百○八人個個都有綽號,大都準確地描摹了人物性格、特長或生理特點,這些綽號作為姓名的代稱,更是人們所熟知的。

除了上述的字、號之外,歷史上常常用來代替個人姓名的還有:

⒈地名(包括出生地、住地和任職所在地等)。如東漢孔融稱為孔北海、唐代韓愈稱為韓昌黎、柳宗元稱為柳河東或柳柳州、宋代蘇轍稱為蘇欒城等。以地名稱人在封建時代是表尊敬,叫做稱「地望」。

⒉官爵名(包括職銜、封號等)。如東漢發出「窮當益堅、老當益壯」豪言的馬援稱馬伏波(曾任伏波將軍),投筆從戎的班超稱班定遠(曾封定遠侯),三國嵇康稱嵇中散(曾任中散大夫),唐代杜甫稱杜工部、杜拾遺(曾任工部員外郎、左拾遺)等。

⒊以室名、齋名、軒名、堂名為號的。如王夫之號薑齋取自他的室名;辛棄疾的號稼軒也是取自室名;北宋詩人蘇舜欽,流寓蘇州,築滄浪亭,自號滄浪翁。

⒋在姓氏前加形容詞指稱特定的同姓者。南朝謝靈運和堂弟謝惠連都是詩人,被稱為大、小謝。唐代詩人中老杜(亦作大杜)專指杜甫,小杜專指杜牧。

老蘇、大蘇、小蘇則指宋代蘇洵、蘇軾、蘇轍父子。

⒌以幾個姓並稱特定的幾個人。如 「馬班」(或「班馬」)指司馬遷(《史記》作者)、班固(《漢書》作者);唐詩人中「李杜」是李白、杜甫,「元白」是元稹、白居易;「韓柳」是韓愈、柳宗元。還有前面提到的大謝小謝合稱「二謝」,加上南朝另一詩人謝眺又合稱「三謝」;「二程」專指宋代學者程顥、程頤兄弟;蘇洵、蘇軾、蘇轍又合稱「三蘇」。

⒍在唐代還常以行第連同姓名官職等稱人。王維有詩題《送元二使西安》(「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就是其中的名句)、唐詩中屢見《答王十二》、《問劉十九》、之類的題目,都是以行第稱人的。如李白是李十

二、韓愈是韓十

八、柳宗元是柳

八、元稹是元九等。宋代也還有此風習,如秦觀稱秦

七、歐陽修稱歐

九、黃庭堅稱黃九等。

以上所說的封建社會文人的姓名字型大小之類,都是封建宗法制度和倫理道德等觀念形態的組成部分。由於它們在歷史上長期存在並被廣泛使用過,又是我們不能完全迴避得了的。如《正氣歌》的作者文天祥、字履善,又字宋瑞(祥、善、瑞三字同義),歷代還常稱他「文文山」(自號)、「文丞相」(官職)、「文信國」(封號)等。

如果我們對古人姓名字型大小的知識毫無所知,根本無從識別。所以,為了閱讀古籍以及研究古人思想、風格,還是需要我們對它有所了解的。

以上**,希望能幫到你!

8樓:toma鬥

在春秋戰國時期,人名之間帶「之」的不少,還有熟悉的介之(子)推,這些「之」字沒有含義,是一種取名的方法。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玄學盛行,人文清高,取名「之」,附會高雅。如王羲之,王獻之,祖沖之等。

古代取名與字,在春秋之前不甚講究,後來講究寓意,且名與字之間有一定的關係。

古代人是怎麼避暑的?古代人是如何避暑的?

古人用搖扇子的方法避暑。這個方法非常普及,幾乎人人可用,上到達官貴人下到販夫走卒,他們都手持一把扇子搶空氣流。而且這種方法也比較實用,在 都可以拿一把扇子降溫。古代人是如何避暑的?古代人避暑的方法有搖扇子納涼 避暑冰塊 避暑建築 涼茶 避暑食品 瓷枕。1 搖扇子納涼 古代的老百姓主要靠扇子納涼,扇子...

在古代,人們是如何防止盜墓的,古人是怎麼防止被盜墓的?

古人認為下葬後會到達另一個世界,因此墓葬中經常有各種寶貴陪葬品,陪同主人長眠地下,在位高權重的名人墓穴中這種情況更是普遍。但是這些財富,往往會引來許多人竭盡全力的發掘。因而為了防範盜墓,人們花盡心思 想盡許多辦法來抵擋這些不速之客,以維護自己長逝之地的安全。最簡略粗獷的一種對策就是經過建立疑冢來誤導...

古人如何防止屍體腐敗,古代人沒有專門的防止遺體腐爛的辦法,為什麼還要把遺體放在家裡很多天?

古代分為4個文明古國,古代埃及,古代巴比倫,古代印度,古代中國。先說古代印度,它是用松香和一些防腐技術密封起來,然後用棺木密封,儲存時間更長一些,再加上天氣比較乾燥,比較熱,所以能夠起到一定的儲存作用。古代巴比倫呢是使用的方法,用糖或鹽進行醃製,雖然表面上儲存的不好,但是內部儲存的還算不錯。古代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