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歷來現實
"曹操哭袁紹"和"劉備摔阿斗"的性質其實是一樣——收買人心。
建安元年,早已嶄露頭角的曹操開始逐鹿中原,加入了這場群雄割據的鬥爭中。不過一向以狡猾奸詐而著稱的曹老闆並沒有直接和群雄們正面鬥爭,而是悄無聲息地將漢獻帝挾持到許昌,自此開始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既定計劃。
隨後的幾年間曹操相繼吞滅了袁術、呂布等勢力,控制了黃河以南的大部分格局,與袁紹形成了南北對峙的局面。
但一山不容二虎,北方只能是一個人說了算,到了建安四年六月,袁紹率先攤牌,率領10萬大軍南下討伐曹操,而反觀曹軍一方"兵不滿萬",兵力上的懸殊似乎已經在冥冥之中暗示曹操必敗。
但歷史往往不按理髮展,不按套路出牌,官渡之戰中,曹操憑藉著弧形防禦陣地和扼守要塞,使得袁紹縱然有田豐、許攸等人出謀劃策,顏良、文丑等排兵佈陣,也沒能啃下官渡這塊硬骨頭,雙方進入戰爭相持階段。
時間轉眼間來到建安五年十月,許攸突然叛變,獻身曹營,一計"火燒烏巢"直接是斷了袁紹的戰略儲備。自此,官渡之戰已經以曹操的這次成功奇襲而告終,北方也由**走向統一。
兵敗官渡的袁紹縮回冀州,陸陸續續地平定了周圍的叛亂,過了兩年就發病而終。由於袁紹平日素有德政,因此來參加他葬禮的人也是呼天搶地,這其中就包括曹操。
無事不登三寶殿,曹操的這次弔唁很顯然是帶著強烈的個人目的。
前文也提及過,袁紹手下的精英良將還是不在少數的,無論是已戰死的顏良、文丑,還是已經歸順的許攸,這些人都是"香餑餑",每位群雄都無不渴望收歸麾下,曹操的想法亦是如此。
如今袁紹撒手人寰,他的那些部下也就少了一份歸屬感,雖然有些下屬會選擇從一而終,繼續追隨袁氏殘部艱難存活;但更多的將士眼光還是長遠的,跟著一位梟雄征戰四方、建功立業才是眼下最明智的選擇。
那這位梟雄是誰呢?眼前弔唁的曹操。
首先,參與過官渡之戰的袁軍自然知曉曹操帶兵打仗的能力,無論是排兵佈陣還是暗地奇襲,都彰顯了他傑出的軍事才能,如此一位將才為何不追隨呢?
其次,袁紹去世了,而作為他之前的老對手曹操竟然還能親自弔唁並痛哭,這體現的更是曹操英雄惜英雄的情懷,他身上所散發的魅力又成為折服這些殘黨的一大因素。
雖然這個理由略有牽強,但是反觀同期的一部分人,其實都有這樣的情懷與格局,盧植與皇甫嵩、諸葛亮與周瑜等皆為典範,這似乎也是這段亂世所特有的情懷,所以曹操哭袁紹也就見怪不怪了。
綜上來看,曹操弔唁袁紹的一番行為,個人目的還是要大於所謂的情懷的,對曹操而言,面子不如裡子重要,目的遠比過程更重要。
2樓:凝子汐
曹操和袁紹是亦敵亦友的關係,曾經兩人關係很密切,只是因為後來道不同不相為謀所以才成為了敵人罷了。對於曹操而言,袁紹可以說是他童年的知己和知心小夥伴。比如兩人幼年時曾經一起“行俠仗義”,少年時曾一起打天下,一起共事。
所以說,在曹操心裡,袁紹算是他很好的朋友,面對昔日很好的朋友的離去,曹操怎能不痛哭流涕?
而且三國紛爭之中,曹操與袁紹雖然是同床異夢,但是也曾經是聯盟友軍的關係。在曹操和袁紹分道揚鑣之前,兩人還進行了一番心平氣和的談話。這次對話,決定了未來十年間華北地區的格局。
兩人約定,袁紹在黃河以北發展,曹操在黃河以南發展,兩人曾經一度是友好的戰略合作伙伴關係。所以在此之間,曹操對袁紹也是很敬重的,覺得袁紹是一個人才。
但是曹操明白,自己和袁紹之間終將有一場惡戰,無法避免。儘管曹操一開始想要避免和袁紹的正面衝突,但是隨著自己勢力的越來越大,已經和袁紹勢均力敵了。此時的袁紹為了能夠實現自己奪取天下的夢想,終於決定對曹操宣戰,從朋友到勁敵,兩人之間的這場戰爭,是無奈的。
官渡之戰中,曹操雖然贏了袁紹,但是這也讓他和袁紹徹底翻臉決裂。
十年之前,兩個意氣風發的男人,可以為了拯救天下蒼生,解救黎民於水火,毅然發起討伐董卓的壯舉。十年之前,我們是朋友,還可以問候;十年之後,我們是對手,只能夠決鬥。曹操在袁紹墳前留下的眼淚,何嘗不是感慨自己身逢亂世,知己反目的無奈之淚呢。
3樓:匿名使用者
主要目的就是想收買袁紹的人才,1、曹操生性多疑、狠毒殘忍
曹操是一個天分極高、權謀極高的人,他好忌、缺乏安全感、容易衝動,所以造就了他生性多疑、狠毒殘忍的性格。
曹操生性多疑這一性格特徵,在忌殺楊修這一事件上表現得淋漓盡致。曹操重視有才華的人,但是忌才。楊修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後來楊修輔助曹植對抗曹丕,令曹操心生猜忌。
曹操信奉的是“寧使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的人生準則,所以楊修不得不死。
2、曹操唯才是舉、知人善任
以關羽為例。曹操對關羽算是找個有加,他知道關羽走了之後勢必成為心腹大患,所以對關羽十分禮讓。這也體現了曹操用才得雄才大略。
曹操的長子曹昂、愛將典韋,都是死在張繡、賈詡之手,連曹操也差點難逃一劫。可是當張繡賈詡向曹操投降的時候,曹操一樣重用他們。可見,曹操愛才,多麼急切。
除此以外,曹操還重用張遼、張合等人,由此看來,曹操的人才任用很冷靜、客觀,他唯才是舉、任人唯賢,打破了世俗門第的觀念。他的這一性格特徵為他撐起了魏國的大半片江山。
4樓:祖硯齋主人
曹操是哭同學,況且在嬴袁紹當中,曹操是用了心機的。相比於當初袁紹以赤誠相待,感慨尤深!
5樓:斛光亮
袁紹與曹操是一對發小,小時候幹過很多調皮事,還一起偷過別人的新娘子。
反目成仇均是為了自已的集團利益。
6樓:匿名使用者
無敵的孤獨,可能只有他能體會
7樓:強力洗衣桶
一來兔死狐悲,二來招降納叛
8樓:匿名使用者
簡單地說,袁紹雖然失敗了,但是也是當時戰亂梟雄之一,他們之間的惺惺相惜吧!
9樓:以書潤心
曹操和袁紹是從小一起長大的好兄弟,長大後志向不同,各稱諸侯,袁紹死後,曹操想起兩人當初的情誼才痛苦流涕的。
10樓:兆科老闆
因為沒有了喝酒的玩伴了
11樓:王曉喃
因為,後來他們又結為了朋友。所以他死後在曹操的墳前痛哭流涕。
12樓:h囧哥
百家講壇 易中天教授講三國 你看下 會得到答案
13樓:忙碌充實的螞蟻
佔了他人的江山,為了求得人民的支援,假裝用哭來表明自己仁義,也是給投降來的大小**一個臺階下。
14樓:恩拓博空氣懸浮鼓風機
懂自己的不一定是知己也可能是敵人
15樓:萊茵火夜
曹操和袁紹還是朋友呢,拋開爭霸天下,曹操和袁紹年輕的時候都屬於膏粱子弟,關係也不錯,袁紹去搶人家媳婦,還是曹操給望的風(這個在歷史書上都有記載)
16樓:偃師市人
惺惺相惜,對手之間才有交流。也讓世人知道他曹孟德是個大度之人。
當年曹操與袁紹官渡之戰之後 袁紹死後 曹操在袁紹的墳前 說了一句話 請問是什麼話
17樓:匿名使用者
曹操在袁紹墳前哭祭時,曾回憶當年十七路諸侯討伐董卓時,與袁紹一段對話:曹操問袁紹,如果這次討伐董卓不成功怎麼辦?袁紹說,我南居河,北阻燕代,兼沙漠之眾,向南以爭天下。
就是說討董卓不成功的話,他要跑到黃河以北發展勢力,他的確也是這麼做的。而曹操當時說,我任天下之智力,以道馭之,無所不可。從這段對話中,可以看出兩個人的價值觀的不同,曹操把網路人才作為第一要素,而袁紹把搶地盤作為第一要素。
18樓:匿名使用者
昔日吾與本初共起兵時,本初問吾曰:“若事不輯 方面何所可據?”吾問之曰;“足下意欲若何?
”本初曰;“ 吾南據河,北阻燕代,兼沙漠之眾,南向以爭天下,庶可以濟乎?”吾答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無所不可。
” 此言如昨,而今本初已喪,吾不能不為流涕也
人為什麼會死的原因,人為什麼會死!
如果問生命究竟是什麼?相信許多哲學家至今無法準確回答 大多數的正常人總會感嘆時間匆匆歲月如梭 自古以來許多人窮極一生 人死是自然規律,到一定時間人的各項器官會停止工作,人就失去生命而死掉。人為什麼會死的原因是 人和世界的萬事萬物一樣,都有生和死的輪迴,怎麼能長生不老。人為什麼會死!如果問生命究竟是什...
人為什么會死的呢,人為什麼會死的呢
有生就有死,必須得有一顆正常的心去面對。世間萬物都是如此。就算地球的命也有限。但這個世界並非生,死,生活這麼 簡單。一定會我有們想不到的東西存在,可能到死後才會知道。就像古代的人根本就想不到現在有電腦一樣!生物個體的衰亡是不可避免的,因為從群體角度來講,所有個體的目的就是通過繁殖的方式隨機組合dna...
為什麼明明知道結局是死還要活著,人明明知道自己會死為什麼還要活著呀
為人在世一個 笑 字。笑對名譽,不爭 笑對邪財,不取 笑對生活,不求 笑對波折,不惱 笑對權貴,不卑 笑對人生,無拘 笑對得失,無憂。有些事,你真別看清,看清,心痛 有些人,你真別看懂,看懂,傷情。人生,就是一種糊塗,一份模糊,說懂不懂,說清不清,糊里糊塗,含含糊糊。看清,麻煩,看懂,傷感。世上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