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牙牙的弟弟
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國。
1、週週朝(前2023年—前256年)是中國歷史上繼商朝之後的第三個王朝。周王朝共傳國君30代37王,享國共計791年。
周朝分為“西周”(前1046-前771年)與“東周”(前770年-前256年)兩個時期。西周由周武王姬發建立,定都鎬京(宗周)(今陝西西安西南)。
周成王五年,營建都城洛邑(成周)(今河南洛陽);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平王東遷,定都雒邑(成周)(今河南洛陽),此後周朝的這段時期稱為東周。史書又將西周和東周合稱為兩週。
2、魯魯國,周朝的諸侯國,國君為姬姓,侯爵,首封國君為周武王弟弟周公旦之子伯禽。
西周初年周公輔佐天子周成王東征滅掉了夥同武庚叛亂的奄國,受封於奄國故土,由於周公要留在鎬京輔佐周成王,於是讓自己的長子伯禽代為赴任,建立魯國,國都為曲阜。
魯國始封時疆域較小,“封土不過百里”,後來陸續吞併了周邊的極、項、須句、根牟等小國,並奪佔了曹、邾、莒、宋等國部分土地,成了“方百里者五”的大國。
國力最強時其疆域北至泰山,南達徐淮,東至黃海,西抵山東定陶一帶,其統治核心區大都位於今山東省濟寧市境內,亦包括泰安南部寧陽,菏澤東部單縣、鄆城,臨沂平邑等市縣。為周王朝控制東方的一個重要邦國。
魯桓公、魯莊公、魯僖公時期是魯國最為強盛的時期,一度與齊國爭奪東方的霸主,魯僖公更曾領導諸侯抗衡過楚成王與晉文公。直至戰國初期,仍有數個諸侯國向魯國進貢。
魯國先後傳二十五世,三十四位君主,歷時790年。魯頃公二十四年(公元前256年),魯國為楚考烈王所滅。
3、齊齊國(前2023年—前221年),周代諸侯國,是中國歷史上從西周到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被周天子封為侯爵,分為姜姓呂氏齊國和田齊兩個時代。
疆域為位於今天山東。始封君為周武王國師、軍師太公望。被左丘明的《左傳·襄公二十七年》、《國語·鄭語》和司馬遷的《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共同評價為春秋四大國之一。
公元前2023年前,姜子牙輔佐周武王滅商後,被封國建邦。自太公望封國建邦以來,煮鹽墾田,富甲一方、兵甲數萬。
傳至齊桓公時,已經是疆域瀕臨大海的大國,齊桓公也依靠海上的資源,迅速成為春秋五霸之首,齊國被當時的人稱為海王之國。
姜齊傳至齊康公時,大夫田和放逐齊康公於臨海的海島上,“食一城,以奉其先祀”。田和自立為國君,是為田齊太公。
公元前386年,田和被周安王列為諸侯,姜姓呂氏齊國為田氏取代,田和正式稱侯,仍沿用齊國名號、世稱“田齊”,成為戰國七雄之一,在戰國中晚期稱王(曾一度稱東帝)。
前221年,齊王建向秦王嬴政投降,秦國統一六國,齊國覆滅。
4、晉晉國(前2023年—前349年),周朝的諸侯國,周初被周天子封為侯爵,姬姓晉氏,首任國君唐叔虞為周武王姬發之子,周成王姬誦之弟。
國號初為唐,唐叔虞之子燮即位後改為晉。被左丘明的《左傳·襄公二十七年》、《國語·鄭語》和司馬遷的《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共同評價為春秋四強國之一。
晉國在晉獻公時期崛起,“並國十七,服國三十八”,晉文公繼位後在城濮之戰中大敗楚國,一戰而霸。晉襄公時期先後在餚之戰和彭衙之戰中大敗秦國,繼其父為中原霸主。
晉景公時,晉國在邲之戰中敗給老對手楚國,轉而經略北方,在鞌之戰中大敗齊國後,又在晉伐蔡攻楚破沈之戰中攻入楚國本土。
晉厲公繼位後連敗秦、狄,並在鄢陵之戰再敗楚國,復霸天下。晉悼公時國勢鼎盛,軍治萬乘,獨霸中原,達到晉國霸業的巔峰。
晉平公以後,晉國範、中行、智、韓、趙、魏六卿之間鬥爭激烈。晉定公時,範、中行兩家首先敗亡。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共滅智氏,晉國已被三家瓜分。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冊封韓、趙、魏為諸侯,史稱“三家分晉”。前349年,末任晉侯晉靜公被殺,晉國覆滅。
5、鄭鄭國(公元前806年—公元前375年),是中國歷史上一個諸侯國,以經濟發達、法制健全、民主政治和詩樂文化聞名於世,是中國法制和法家思想的重要起源地。國君為姬姓,伯爵。
公元前806年,鄭國的開國君主鄭桓公建都陝西棫林,第二任君主鄭武公跟隨周平王東遷到虢鄶之間(今滎陽市東京城遺址公園),第三任君主鄭莊公遷都到鄭韓故城遺址,直到滅亡。
鄭國立國共計432年,傳位24君(有爭議),公元前395年,建都鄭(今河南新鄭),主要的版圖位於今天的河南省中部。
鄭國名君鄭莊公,以其雄才大略,使鄭國在春秋時期第一個強勢起來並稱霸諸侯,從而有“天下諸侯,莫非鄭黨”。
名相子產治國有方,使得鄭國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名人列子淡泊名利,創造了《列子》這一恢巨集的史詩。
鄭國是千乘之國,戰國初年被韓國所滅。
6、楚楚國(前2023年—前223年)是先秦時期位於長江流域的諸侯國,國君為羋姓、熊氏。周成王時期,封楚人首領熊繹為子爵,建立楚國。
楚國在周文、武之世開始崛起, 奄有江漢,史稱“大啟群蠻”。前704年,熊通僭越稱王,是為楚武王。楚成王時,楚國在令尹子文的治理下更顯強盛。
楚莊王時,任用虞邱子、孫叔敖等賢臣,問鼎中原、邲之戰大敗晉國而稱霸,開創春秋時期楚國最鼎盛的時代。進入戰國,楚悼王任用吳起變法,一時間兵強馬壯,初露稱雄之勢。
楚宣王、楚威王時期,疆土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東至大海,南起南嶺,北至今河南中部、安徽和江蘇北部、陝西東南部、山東西南部,幅員廣闊。楚國至此進入了最鼎盛時期。
楚懷王時期滅越國,但因為懷王用人不當以及秦相張儀欺詐導致國勢漸衰。前223年,秦軍攻破楚都壽春,楚國滅亡。
7、吳吳國(公元前12世紀―公元前473年),存在於長江下游地區的姬姓諸侯國,也叫勾吳、工吳、攻吾、大吳、天吳、皇吳。
吳國國境位於今蘇皖兩省長江以南部分以及環太湖浙江北部,太湖流域是吳國的核心。國都前期位於梅里(今無錫梅村),後期位於吳(今江蘇蘇州),是春秋中後期最強大的諸侯國之一,在吳王闔閭、夫差時達到鼎盛。
吳國鼎盛時滅亡淮夷、徐夷、州來、巢、鍾離、鍾吾、邗等一眾東夷之國和楚國屬國而疆域大為擴張,成為東南霸主。
吳國還曾擊敗郯、胡、沈、陳、許、蔡、頓、魯,柏舉之戰攻入楚都迫使楚國遷都,夫椒之戰南服越,艾陵之戰北敗齊,黃池之會會盟晉。
吳鉤是冷兵器裡的典範,充滿傳奇色彩,歷代文人寫入詩篇,成為馳騁疆場、驍勇善戰、勵志報國的精神象徵。
吳國有季札通習中原禮樂。有孫武、伍子胥等名將,誕生《孫子兵法》,開鑿邗溝(今京杭大運河)。出如火如荼、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等典故。前473年,越王勾踐復仇吞併吳國。
8、越越國(公元前2023年 —公元前222年 ),處東南揚州之地,是中國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戰國時期由華夏族在中國東南方建立的諸侯國。
始祖為夏朝君主少康的庶子無餘,大禹的直系後裔。越國與杞國、繒國、褒國等皆為大禹後裔子孫所分封。
越國封地處歐餘山之南(陽)面,國君為姒姓。蹄(宰勳)開基為歐陽氏。越國主要以紹興禹王陵為中心。
春秋末期,允常時與吳國發生了矛盾,並相互攻伐。前496年,允常死後,勾踐即位,前473年,勾踐消滅吳國,出兵向北渡過淮河,在徐州與齊、晉諸侯會合,向周王室進獻貢品。
勢力範圍一度北達齊魯,東瀕東海,西達今皖淮、贛鄱,雄踞東南。
前306年,越王無疆北上伐齊,聽信田姓說客所誤,率領大軍調頭攻楚,不料中埋伏,兵敗身亡;越國因此分崩離析,各族子弟們競爭權位,居住在長江南部的沿海。東越,閩越皆為其後人所建國家。
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年),秦軍降越君,置會稽郡。
2樓:
《國語》是中國最早的一部國別體著作。記錄了周朝王室和魯國、齊國、晉國、鄭國、楚國、吳國、越國等諸侯國的歷史。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990)西征犬戎(約前947年),下至智伯被滅(前453年)。
包括各國貴族間朝聘、宴饗、諷諫、辯說、應對之辭以及部分歷史事件與傳說。《國語》是一部國別史,分別記載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國事,是各國史料的彙編。成書約在戰國初年。
各國"語"在全書所佔比例不一,每一國記述事蹟各有側重。《國語》對東西周的歷史都有記錄,側重論證記言。《魯語》記春秋時期魯國之事,但不是完整的魯國曆史,很少記錄重大歷史時間,主要是針對一些小故事發議論。
《齊語》記齊桓公稱霸之事,主要記管仲和齊桓公的論證之語。《晉語》篇幅最長,共有九卷,對晉國曆史記錄較為全面、具體,敘事成分較多,特別側重於記述晉文公的實際。《鄭語》則主要記史伯論天下興衰的言論。
《楚語》主要記楚靈王、昭王時期的事蹟,也較少記重要歷史時間。《吳語》獨記夫差伐越和吳之滅亡,《越語》則僅記勾踐滅吳之事。內容共21卷周語3卷·魯語2卷·齊語1卷·晉語9卷·鄭語1卷·楚語2卷·吳語1卷·越語2卷
《國語》是一部什麼體的史書?
3樓:匿名使用者
《國語》是中國最早的一部國別體著作。
《國語》相傳為春秋末魯國左丘明所撰,但現代有的學者從內容判斷,認為是戰國時期的學者依據春秋時期各國史官記錄的原始材料整理編輯而成的。
《國語》是中國最早的一部國別體史書,凡二十一卷(篇),分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國記事。記事時間,起自西周中期,下迄春秋戰國之交,前後約五百年。
相較《左傳》,《國語》所記事件大都不相連屬,且偏重記言,往往通過言論反映事實,以人物之間的對話刻畫人物形象,具有一定的文學價值。
4樓:匿名使用者
1、《國語》是中國最早的一部國別體著作。
2、簡介
全書二十一卷,《周語》三卷,記載了西周穆王、厲王直至東周襄王、景王、敬王時有關“邦國成敗”的部分重大政治事件,反映了從西周到東周的社會政治變化的過程。《魯語》二卷,則著重記載魯國上層社會一些歷史人物的言行,反映了春秋時期這個禮義之邦的社會面貌。《齊語》一卷,主要記載管仲輔佐齊桓公稱霸採取的內政外交措施及其主導思想。
《晉語》九卷,篇幅佔全書三分之一強,它比較完整地記載了從武公替晉為諸侯,獻公之子的君權之爭,文公稱霸,一直到戰國初年趙、魏、韓三家滅智氏的政治歷史,從公元前678年到公元前453年,時間長,分量重,所以有人把《國語》稱為“晉史”。《鄭語》一卷記周太史伯論西周末年天下興衰繼替的大局勢。《楚語》二卷,主要記靈王、昭王時的歷史事件。
《吳語》一卷、《越語》二卷記春秋末期吳、越爭霸的史實。《國語》按照一定順序分國排列。在內容上偏重於記述歷史人物的言論。
這是國語體例上最大的特點。
3、影響
①國語在內容上有很強的倫理傾向,弘揚德的精神,尊崇禮的規範,認為“禮”是治國之本。而且非常突出忠君思想。
②國語的政治觀比較進步,反對**和腐敗,重視民意,重視人才,具有濃重的民本思想。
③國語記錄了春秋時期的經濟、財政、軍事、兵法、外交、教育、法律、婚姻等各種內容,對研究先秦時期的歷史非常重要。
有關堯記載的文史,有關堯記載的文史資料
史記 記載五帝時期堯的封號是赤帝。史記 卷001 五帝本紀 記載 相傳堯繼帝位時二十一歲 一說十六歲 以平陽 今山西臨汾 為都城,以火德為帝,人稱赤帝。他性格仁慈,十分聰明,年輕有為,當上天下共主,也不因而驕橫傲慢。他勤於政事,未敢休息。禮儀簡單,生活儉樸,絕不浪費百姓的一分一毫。例如他只吃用陶簋盛...
《資治通鑑》從哪個朝代開始記載的
司馬光編撰的 資治通鑑 主要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 西元前403年 寫起,到五代後周世宗顯德六年 公元959年 徵淮南停筆,涵蓋16朝1362年的歷史。內容以政治 軍事和民族關係為主,兼及經濟 文化和歷史人物評價,目的是通過對事關國家盛衰 民族興亡的統治階級政策的描述警示後人。資治...
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記載是在哪個書裡
尚書 胤徵篇 中有這樣的一個故事 夏朝仲康時代有一次 天狗吃日 這時侯,天官應向朝廷上報,並讓天子率領眾臣到殿前設壇,焚香祈禱,向上天貢獻錢幣以把太陽重新召回。但天官羲和因為酗酒誤事,沒有在第一時間觀測到這一天文現象上報朝廷,惹怒了大帝,羲和被斬。這次日食記錄,是中國最早的記錄 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日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