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我國對舉世聞名的秦陵地宮進行了首次勘探發掘,巨大收穫之外還有一個科學新發現的副產品——項羽並未焚阿房宮,但燒咸陽宮卻是事實。或問:“既然沒燒阿房宮,是不是該給項羽的殘暴惡名辯辯誣呢?
”我看且慢。《史記》裡並沒說焚燒的是阿房宮還是咸陽宮。到了杜牧的《阿房宮賦》:
“楚人一炬,可憐焦土。”項羽燒阿房宮遂坐實矣。歷史層層積澱,先賢們也難免有記載不準之處。
對項羽的功過評價,歷來是有爭議的,尤其是關於他慷慨壯烈的敗亡,喟然惋惜之聲幾乎是史不絕書。民間的口碑文學,不可小視。早在唐代就有樂舞《樊噲排君難》;同樣內容的表現了項羽仁義性格的《鴻門宴》,更是歷代一出熱門戲。
楊小樓和梅蘭芳編演的《霸王別姬》,其藝術生命力已輝煌了七十多年;由此而衍生的電影、芭蕾和各種戲曲,至今盛演不衰。錢鍾書在談論典型人物的個性所包含的複雜性�“一貫與萬殊”
“物相雜始為文” 時,所標舉的代表人物就是司馬遷筆下寫得最精彩的人物之一——項羽�詳見《管錐編》第1冊第271-279頁 。
我國臺灣史學家陳致平�陳垣老的入室** 的《中華通史·秦漢三國史》中,這樣寫道:“經過了五年苦戰的‘楚漢之爭’,當劉邦攻至霸上,接受了秦王子嬰的投降,結束了秦朝的政權之後,他就率兵進入了秦都咸陽,這時他得到張良與蕭何兩個有眼光的政治家的協助,做了三件重要的工作。一是收集了秦國的圖籍檔案;二是用張良計,約法三章;三是封鎖宮殿,等待諸侯到來商量處理。
劉邦這一切措施,獲得關中秦民的歡心,都簞食壺漿,來迎接劉邦的軍隊……鴻門之宴後,項羽率領大兵,浩浩蕩蕩進入了咸陽。他軍隊的作風與劉邦比較,成了一個強烈的對照。他看那秦宮的富麗是代表秦皇的**,就放了一把火,將秦宮燒燬……又屠城、殺子嬰、掘秦始皇墳墓,把秦宮中的婦女珍寶,一齊攫為己有�《中華通史》第2卷第69頁,花城版 。
大陸斷代史系列第六卷《秦漢史》的作者林劍鳴則說:“若項羽能擁義帝而建立統一的封建王朝,並非不可能。項羽之急於分封,實出於不甘居人下,又念念不忘‘富貴’而‘歸故鄉’,可見其目光短淺,心胸狹窄,不能成大業”�《秦漢史》上海人民版第222頁 。
項羽才氣過人,身高八尺,力能扛鼎,心直口快,豪爽仗義,見傷病士兵,心疼得熱淚滾滾,將自己的飲食與之分享;為人恭敬,言語和氣;強壯大漢的外表,卻懷著一顆仁慈的婦人之心。項羽是有人性的。
鉅鹿大戰,是楚國救趙消滅秦軍主力的一場決定性戰役,充分顯示了項羽的指揮天才。九戰九捷,破釜沉舟,大敗秦軍。沒有這一仗,劉邦不可能趁隙入關。
想當年項羽從帶領八千子弟兵起事,發展到當時諸侯中最強大的四十萬軍隊,可是經過楚漢之戰折騰到後來只剩下二十八名騎兵,最後隻身單騎來到烏江,大呼“天滅我也�非戰之罪也�”烏江亭�蘇皖交界之烏江鎮,不是貴州的烏江 亭長勸項羽隨他渡船回江東,說家鄉還有幾十萬人擁戴您為王,可以再殺回去�項羽說:
“我帶領的八千子弟無一人生還,縱然父兄可憐我,我還有何面目見江東父老�”於是慷慨自刎。
項羽的失敗在於:一是殘暴凌虐,喪失民心。楚軍到新安,夜襲已經降楚的秦軍,活埋了二十萬人,他們其實是穿軍裝的秦百姓的子弟;項羽又掠走秦宮女珍寶財貨;咸陽宮的大火燒了三個月。
如果你捲土重來,秦人不會殊死抵抗嗎?你燒的不僅是秦國人民創造的偉大物質財富——宮殿,也是中國曆代典籍圖冊等大量的精神財富;但劉邦�雖然這個流氓無產者也照樣討厭儒生,對宮殿和美女照樣饞涎欲滴,但還是採納了張良與蕭何的意見 秋毫無犯,大得民心。
二是剛愎自用,不善用人。在劉邦周圍,可謂人才濟濟:蕭何、曹參、韓信、陳平、彭越、陸賈、周勃……項羽身邊除了虞姬還有誰?
戰爭不是憑力氣單打獨鬥,它是需要最高的集體智慧和調集兵將的組織能力的。人才興國,這是具有強大生命力的規律,也是屢試不爽的真理。劉漢王朝在奪取政權和鞏固政權中的成功,使這一真理得到了極好的實踐檢驗。
劉邦說得好:“要論出謀劃策決勝於千里之外,我不如張良;要論治理國家,安撫百姓,籌集糧餉,我不如蕭何;要論帶兵打仗,戰必勝,攻必取,我不如韓信。這三個人都是人傑,我能用他們,這是我能夠得到天下的重要原因。
而項羽只有一個范增也不能好好使用。”看一個領導者的高下,只須看他重用的是些什麼人就夠了。
三是思維方式的簡單,脾氣暴躁。咸陽宮固然是**秦始皇的殺人、專權和逸樂的淫窩子,但宮殿和美女何罪之有?你把對嬴政的怒火,化為咸陽宮的大火,投鼠尚且還須忌器,為了打狼,你能燒掉森林嗎?
你項羽的腦子不是缺根兒筋嗎?孫子有云:“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你不屑於謀略,不懂得外交,就認準武力,你以為有權就有一切,分封十八國就是主觀霸道的荒謬之舉。須知鬥爭的方式和結局,並非只有一個模式:你吃掉我或我
2樓:匿名使用者
當虞姬橫刀,將一朵生命之花綻放成鋒刃的湛藍。我看到鮮紅鮮紅的血流過雪白雪白的頸。壯士掩面,烏騅悲鳴。
一.情意綿綿的偉丈夫
在項羽被困於垓下時,他長歌當哭,留下了千古傳誦的《垓下歌》。英雄征戰沙場,固然值得敬仰,英雄的淚,更不可等閒視之。項羽的淚使得“左右皆泣,莫能仰視”,後人讀到這裡,無不為之涕泣。
正如鄭板橋所嘆:“何以英雄駿馬與美人,烏江過者皆流涕。”與劉邦為了逃命而把親生兒女推於車下的殘酷無情相比,項羽是一個富於人性的和人情的偉丈夫,硬漢子。
二.氣蓋一世的英雄,自我精神王國的國王
“吾起兵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天下。然今遂困於此。
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願為諸君快戰,必三勝之。”這段話不僅表現了項羽英勇善戰,叱吒風雲;同時,我們也看到了他的自信和自愛。
看到這些,怎不使人想起那“彼可取而代也!”的非凡氣概?怎不使人想起他鉅鹿戰中萬夫莫當的英姿和彭城叱吒風雲的氣勢?
項羽從始到終一直是自己精神世界的國王,他自信甚至迷信自己的武力和追求,他的精神世界總是處於自然舒展的狀態而很少受倫常的約束。
三.忠厚豁達的男子漢
烏江亭長要渡他東去,並說楚地還有十萬人,足可以東山再起。項羽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
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
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吾知公長者。吾騎此馬五歲……不忍殺之,以賜公。
”項羽的坦率豪爽,氣度豁達,忠厚誠實而又善良不忍表現得淋漓盡致。他寧願慷慨悲壯地去死,也不願屈辱慚愧地苟活。正如鄭板橋所嘆:
“相王何必為天子,只此快戰於古無。”
項羽既是勝利的勇士,又是失敗的英雄;他勝得漂亮,敗得悲壯;活得痛快舒展,死的慷慨豪爽。它既**殘暴,又善良不忍;既剛愎自用又輕信多疑;既爆裂急躁又優柔寡斷;英勇剛烈的山巒上開放著情意綿綿的花朵;豁達寬厚的海洋中盪漾著幾道狹隘滯澀的漣漪。一個真實的人應是多種性格因素的統一,項羽無疑是文學史上不朽的豐碑,它將牢牢地屹立於歷史長河中,雖經千年沖蝕,滌盪,依然歷久不衰,魅力無窮。
我們不能單以是否成就了帝業來評價項羽的是非功過,而要按他的歷史實績來評價。項羽固然沒有成就帝業,但他順應人民的心願和歷史發展的潮流推翻了暴秦統治;又自刎而死,結束了內戰,使漢統一了全國。這在客觀上不能不說他是推動歷史前進的偉大功臣。
項羽是一座金鑄的豐碑,將永遠矗立在歷史的戰車上,供後人瞻仰。
3樓:匿名使用者
近幾年,圍繞楚霸王項羽似乎形成了一個不小的文化熱點。電影、電視連續劇、電視書場、專題出版物及mtv不一而足,其間或多或少有些許為項羽鳴冤叫屈的情緒。項羽身後向來不寂寞,宋人李清照“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的名句當為其評價最力者,然而只涉及其生其死而不及其它。
待到李宗吾先生的《厚黑學》直評項羽因不厚不黑而敗,這就牽涉到劉項優劣論。時下洶湧的不平之氣,或許就是對不黑不厚說的呼應。其實,不論人們對項羽懷有何等情感,事實總是事實。
細讀《史記》就不難發現,項羽絕非人們心目中的直腸漢,也不可能與厚黑無涉。有關項羽的歷史功過得失,學界論之甚詳。筆者只想對一些一向為研究所忽略、又關係項氏成敗並對後世有啟示意義的項羽現象略作歸納。
第一,項羽的個人品質造成了他的失敗。首先項羽絕非智力低下,正相反,司馬遷認為他才氣過人。劉邦也認為在勇悍仁強方面自己非項羽可比,對此韓信亦有同感。
但項羽這種過人才華並沒有給他帶來幫助,反而使他成為直繼暴秦的統治者。項羽的本性是極度自負。陳平對其鑑定為“不能信人”、“意忌信讒”。
在項羽眼裡,他人均不足道,所以他事必躬親,弄得自己很辛苦。這使人聯想起秦始皇。侯生、盧生有言:
“始皇為人,天性剛戾自用,以為自古莫及己……天下之事無大小,皆決於上。”
項羽也是逢戰必到,疲於奔命,最後又中了陳平的反間計,更加形單影隻,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司馬遷評秦始皇曰:“自以為功過五帝,地廣三王,而羞與之侔。
”評項羽曰:“奮其私智而不師古。”其次是苛察。
苛察大概是項氏家風。其叔項梁起義後不久拒絕一門人求職時指責對方某時未辦好某事,是為其證。日後,殷王司馬昂叛楚,項羽派陳平等擊降之。
不久,司馬昂降漢,項羽就要追究上述軍事行動的參與者,導致陳平歸漢。相形之下,劉邦的部屬中有許多人曾反對過他或投降過項羽,均未受追究。
所以,項羽雖常勝,人卻越打越少;劉邦雖常敗,人卻越戰越眾。又其次,項羽繼承了趙高的一套統治術。趙高曾獻計於秦二世,說欲鞏固其統治,唯有賤者貴之,貧者富之,遠者近之。
項氏在分封時正是這樣乾的。他將原來的齊燕之王分別貶為膠東王、遼東王,而將齊燕之將分別封為齊王、燕王。正是這種統治術,迅即釀成了不安定因素,並最終斷送了項氏統治。
經歷過暴秦統治的廣大人民是絕不能忍受項氏統治的。天份反成事業之累,真是聰明反被聰明誤。
第二,項羽現象提出了歷史人物作用的階段性命題。彼得原理有無能極一說,即某個系統裡的人達到其力難勝任的崗位,不稱職現象便隨之產生。項羽的情況正合此理。
可以說,在反秦風暴中,如果沒有項羽的摧枯拉朽之力,其成功是不可想象的。他在奪權前對形勢的正確判斷,在救趙時的果敢絕決,奠定了其歷史地位。但以此為限,其後的局面就非項羽所能勝任。
歸降的二十餘萬秦軍,既是項羽的最輝煌勝利,也成了他失敗的開端。這些與諸侯聯軍人數相去不遠的俘虜,如果不殺,總是心腹之患。而一旦殺降,項羽就失去了道義上的支援,並且無法在關中立足。
又如分封,也非項羽份內事,項羽挾威勢強行包辦,弄得怨聲載道。
於是,項羽就從順應歷史潮流走向了反面。對此,項羽本人固然有推卸不了的責任。他以為自己既然在軍事上有一套,其它方面估計也差不了。
耐人尋味的是,時過兩千年,項羽的思維方式在中國仍可以大行其道。生活中經常能看到某些領域的成功人士,情不自禁地要對各種事物指點江山。那麼,項羽同時代的人預設了他的自負就不足為奇了。
但事實讓天下及項羽本人大失所望。如果項羽當時不去爭奪支配權,他肯定不會迅即覆滅。或許應了老子的一句話,“知止可以不殆”(王弼《老子注》)。
可惜,項羽及其它情形相類者當時絕不會有這份自覺。人類註定要在錯誤中成長。
最後,項羽蔑視知識或代表了一定的中國社會情緒。少年時代,項羽學書學劍學兵法均淺嘗輒止。在項羽眼裡,“書,足以記名姓而已”。
可見,知識在其心目中一文不值。項羽抹殺義帝的功績一事更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中國社會對知識的情緒。他說:
“身被堅執銳首事,暴露於野三年,滅秦定天下者,皆將相諸君與籍之力也。”話雖說的有力,可卻不是事實。
義帝是在項梁敗死,楚國受重創之後出面主持大計的,他親自佈署了攻秦的兩路人馬,完成了陳勝、項梁未能完成的大業——滅秦。設想,如果印刷廠廠長出面否認一本暢銷書作者的作用,建築隊長出面否認一個傑出建築的設計師的作用,一定沒有人會信以為真。但項羽的上述言論卻能深得人心。
甚至司馬遷或者都被其騙住,《史記》就沒為義帝立傳。無獨有偶,劉邦定天下**行賞厚封蕭何,遭到武將們的抵制。
深究起來,對項羽的歧讀皆源於司馬遷的記敘。特別是將劉項二人相互參看時尤其如此。當司馬遷著力描摹時,項羽總是威武雄壯,氣勢奪人;劉邦則平淡無奇,甚或猥瑣。
於是便有阮籍登廣武戰場“世無英雄,使豎子成名”之嘆。確實,劉項相爭,項羽處處壓劉一頭。然而,項羽的剛猛無儔恰恰是逆時代潮流而行。
所以,雖然頻頻取勝,卻最終魂斷烏江。欲讀通項羽,必須讀司馬遷為劉項二人各自所下的讚語。
項羽一生只吃過一場敗仗嗎 項羽一生打過幾次敗仗
是的 垓下之圍。總之是敗了,不只是兵敗,心也死了。如果他能用人的話就可以贏了 按 史記 項羽本記 上的描述來看,項羽一生是連一場敗仗都沒吃過。哪怕是最後的垓下之圍,項羽帶領著幾十個人跟劉邦的幾千人作戰卻絲毫不懼,而且打得有聲有色。戰鬥中所殺的敵人絕對超過了自身的人數,可以說是一場勝戰。但是項羽雖然贏...
對項羽功過及失敗原因的看法,讀《史記 項羽本紀》論項羽功過及失敗原因
love彩樂 一 項羽在推 和 翻秦朝統 和 治以後,目光短淺,策略錯誤,企圖恢復春秋 戰國時代的封建貴族政治,封立十八個諸侯王,搞 割據,把統一的中國倒退到割據 的舊時代裡去,違背了歷史發展的趨勢。二 項羽殘 和 暴無比,多次屠城,濫殺 和 無辜,失掉民心。尤其在鉅鹿大戰中獲得大勝後,於新安用狡詐...
孔子的生平,一生主要事蹟,主要功過的評價文
我是捕魚大亨 孔子所處的東周王朝春秋時代,西周社會以血緣氏族為基礎的政治制度崩潰瓦解,而基於文化認同的漢民族共同體正在形成。這是中國人的文化自覺最初發生的年代,古典成為時尚,一些人開始思考天道 人生和世界秩序等方面的問題,原先由貴族所壟斷的文化教育也正逐漸流入民間。孔子正是這時代精神的代表人物與集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