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看身份地位和親疏關係了,但是一般不會稱呼姓氏+字的
2樓:荊棘鳥
如果不是熟人的話,一般稱呼「兄台」,「xx兄(xx是名不帶姓)」。
字對於古代人來很特別,是成年的時候長輩賜予晚輩的一種類似於祝福或者告誡的存在。只有關係很緊密的平輩才會互相稱呼字,這個是不帶姓氏只稱呼字的。另外長輩或者上官可以稱呼晚輩和下級的字,以表示親近。
3樓:愛ai淋雨
平輩之間,只有在很熟悉的情況下才相互稱名,在多數情況下,提到對方或別人直呼其名,被認為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
直接稱呼字或者稱呼姓氏+字皆可。
下對上,卑對尊寫信或呼喚時,可以稱字,但絕對不能稱名,尤其是君主或自己父母長輩的名,更是連提都不能提,否則就是「大不敬」或叫「大逆不道」,所以便產生了我國特有的「避諱」制度。
在古代名和字連起來稱呼,也是為了表示尊敬。
有兩種情況,值得我們注意:
第一種情況是在先秦時期,當名和字連稱時要先字後名。如: 孔父嘉,孔子在宋國的祖先,「孔父」是字;「嘉」是名;姓為「公孫」。
叔梁紇(he),孔子的父親,「紇」是名;「叔梁」是字;姓為「孔」。 孟明視,百里奚的兒子,「視」是名;「孟明」是字;姓為「百里」。 西乞術,蹇叔的兒子,「術」是名;「西乞」是字;姓為「蹇」。
白乙丙,蹇叔的兒子,「丙」是名;「白乙」是字;姓為「蹇」。
第二種情況是漢朝以後名字連稱時,先「名」後「字」。如: 「魯國孔融文舉,廣陵陳琳孔璋,山陽王粲仲宣,北海徐幹偉長,陳留阮瑀元瑜,汝南應場德進,東平劉楨公幹…··」這是曹丕《典論·**》中的一段話,提到「建安七子」名字連稱,都是先名後字。
古代人稱呼對方,字和名的用法?
4樓:喵小採
中國古代,男子要在十六歲左右舉行冠禮,表示長大**,此時開始取字。一般有姓、名,字應該是冠禮時由鄉中長老或貴賓所取,可以與名的意思一致,也可以相關,甚至相反。
古人在稱呼對方時,使用對方的字,而不直接說姓名,表示尊重,如稱劉備為玄德。自我介紹時,可以使用名。號,有時是長輩取,有時是朋友取,個人也可以取,根據個人的喜好。
古人稱呼對方時也可以用號,同樣表示尊敬。
擴充套件資料
一、字的來歷:
字,又稱表字,是古代的中國人在名字之外,為自己取的與本名意義相關的別名。現在一般已經很少有人使用了。
根據記載,古時男子20歲時取字,女子許嫁時取字。如孔丘字仲尼,司馬遷字子長,李白字太白。
古人取表字十分講究,情況也非常複雜,但仔細考察、分析、研究,也是有規律可尋的。
二、名的來歷:
名,古人一誕生就起名。由父母命名,供長輩呼喚。
古代人如何稱呼對方的「名」與「字」?
5樓:冷眼觀娛樂圈
中國古代,男子要在十六歲左右舉行冠禮,表示長大**,此時開始取字。一般有姓、名,字應該是冠禮時由鄉中長老或貴賓所取,可以與名的意思一致,也可以相關,甚至相反。
古人在稱呼對方時,使用對方的字,而不直接說姓名,表示尊重,如稱劉備為玄德。自我介紹時,可以使用名。號,有時是長輩取,有時是朋友取,個人也可以取,根據個人的喜好。
古人稱呼對方時也可以用號,同樣表示尊敬。
字,又稱表字,是古代的中國人在名字之外,為自己取的與本名意義相關的別名。現在一般已經很少有人使用了。根據記載,古時男子20歲時取字,女子許嫁時取字。
如孔丘字仲尼,司馬遷字子長,李白字太白。
古人取表字十分講究,情況也非常複雜,但仔細考察、分析、研究,也是有規律可尋的。如常見的有按兄弟行輩中長幼排行的次第取字,如孔子排行老二,所以字仲尼,他還有個哥哥為老大,字孟跛。最典型的要屬三國時東吳孫氏弟兄了。
孫策為長子取字伯符;孫權為次子取字仲謀;孫翊排行老三,取字叔弼;孫匡排行老四,取字季佐。
還有在表字上用「子」的情況也很多,因為「子」在古代是男子的美稱或尊稱。所以人們喜歡用它,如孔樁,字子思;仲由,字子路;司馬遷,字子長;曹植,字子健;蘇軾,字子瞻;杜甫,字子美;袁枚,字子才。
名,古人一誕生就起名。由父母命名,供長輩呼喚。
6樓:谷源燕安萱
在古代,由於特別重視禮儀,所以名、字的稱呼上是十分講究的。在人際交往中,名一般用作謙稱、卑稱,或上對下、長對少的稱呼。平輩之間,只有在很熟悉的情況下才相互稱名,在多數情況下,提到對方或直呼其名,被認為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
平輩之間,相互稱字,被認為是有禮貌的表現。下對上、卑對尊寫信或呼喚時,可以稱字,但絕對不能稱名,尤其是君主或自己父母、長輩的名,更是不能提,否則就是「大不敬」。(剩餘475字)
古人稱呼如果把名和字放在一起叫是名在前面還是姓在前面
7樓:匿名使用者
當然是名在字前,姓則始終在名前,有籍貫或者號的,還可以隨置前和字尾。比如;奉化蔣中正介石。
連名帶字一併記錄是可以的,當面這樣稱呼他人則是不禮貌的行為。
8樓:匿名使用者
一般連名和字一路叫是在被叫的人不在現場時侯。被叫人在現場就極不禮貌掉禮啦。是姓--名--字的次序。比如杜甫杜子美和張松張永年和蘇軾蘇東坡。
9樓:匿名使用者
平輩人,好友稱他為子美,長輩人稱或者上級叫他杜甫
10樓:匿名使用者
一般都不會把姓名字三個一起念出來的,要不就是念姓+名要不就是姓+字,直接念 字 的話 ,就有點類似現在我們叫乙個人的小名一樣
11樓:匿名使用者
應該有職務的喊姓加職務,沒職務的就稱「劉爺,馬爺」等。有字但不喊當面,只有本人不在場時才提,如:劉備就玄德,曹操曹孟得。
12樓:匿名使用者
我記得看書上說字是給家裡親人叫的,名是給外人叫的~
古人稱呼,如果把名和字放在一起叫,是名在前面還是姓在前面?
13樓:交友三千
名和字一般是不同時叫的,一般長輩稱呼他的名,同輩稱呼他的字。而他自稱為名,從漢以後傳記裡面的人也都是稱其姓名。只有先秦典籍記載,有時稱姓和名,有時稱名,有時稱字加名。
比如秦國有個人叫孟明視,他不姓孟,而是姓百里,他的名是視,字孟明。還有楚國的孫叔敖,他也不姓孫,而是姓蒍,名敖,字孫叔。
而先秦後就很少有這種記載了。如果按這種記載的話,杜甫會被記載成子美甫。但這絕對不是一種稱呼,不會有人當面這麼叫他。
14樓:胡說大本營
一般連名和字一起叫,是在被叫的人不在現場時侯。被叫人在現場,就極不禮貌,「失禮」啦。
是姓--名--字的順序。比如杜甫杜子美、張松張永年、蘇軾蘇東坡。
古時候的文人稱呼朋友姓名與稱呼表字的區別,詳細詳細再詳細,謝謝。
15樓:江右半老
首先:在古代,稱呼別人全名是不禮貌的行為,所以,朋友間幾乎不會稱呼對方的全名。
其次:古代人互稱,一般喊對方的字,這是比較普遍而又親暱的喊法。喊單名的話,一般是自稱,比如諸葛亮自稱「亮」。也有年長者喊年輕者的情況,比如孔子喊顏回「回」。
再有:有時候古人覺得連喊對方的表字都不夠尊重,選擇喊對方的別號。比如喊辛棄疾「稼軒」。
另外:古人的稱呼除了名、字、號外,還有其他的方式,可能是這個人的郡望,如喊韓愈為「韓昌黎」;也可能是這個人的族裡、家裡的年齡排名,如喊柳永為「柳七」,楊貴妃喊唐玄宗「三郎」等;還可能是這個人得到的別號,如喊鄭谷「鄭鷓鴣」。
古代人名是如何稱呼的
16樓:kidding丶
名是小時長輩起的,字是弱冠之年起的,號是自己起的。古人的稱謂極有講究,不同關係不同的身份、地位對人的稱謂都可能有所不同。
古代人的名字和現代有很大的差別。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單指名。幼年時由父母命名,供長輩呼喚。
是男子20歲(**)舉行加冠禮時取字,女子15歲許嫁舉行笄(jī)禮時取字,以表示對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稱呼。
《秦時明月》裡稱呼高月的字是姬如千瀧。這動漫情節中的設定而已。
擴充套件資料:
名和字的聯絡:
1、詞義相近
「名」和「字」詞義相近或「字」是對「名」的進一步闡述,例如:屈原名平,字原,「原」是寬闊平坦的意思。
2、詞義相反
「名」和「字」意思相反的,例如:韓愈,字退之。後人取字,通常是以兩個為「字」,例如諸葛亮字孔明。
古人通常尊敬對方稱自己名,表示自己謙卑時也稱自己名。如「不然籍何以至此?」中的「籍」就是項羽自呼己名,表示對對方的尊敬。
別號:除了名和字之外,古人還有別號。別號是名和字以外的稱號。
古時,人們為了尊重別人,一般不直呼其名,也不稱其字,而稱其別號。號和名不一定有意義上的聯絡。號可以有兩個字的,也可以有三個以上字的。
例如:陸游,號放翁;陶潛,號五柳先生;蘇軾,號東坡居士。字數多的別號有時可以縮為兩個字,如蘇東坡。
尊稱:1、對帝王的敬稱有萬歲、聖上、聖駕、天子、陛下等。駕,本指皇帝的車駕。
古人認為皇帝當乘車行天下,於是用「駕」代稱皇帝。古代帝王認為他們的政權是受命於天而建立的,所以稱皇帝為天子。
古代臣子不敢直達皇帝,就告訴在陛(宮殿的台階)下的人,請他們把意思傳達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稱皇帝。
2、對皇太子、親王的敬稱是殿下。
3、對將軍的敬稱是麾下。
4、對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稱:對使節稱節下;對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稱閣下,現在多用於外交場合,如大使閣下。
5、對於對方或對方親屬的敬稱有令、尊、賢等。令,意思是美好,用於稱呼對方的親屬,如令尊(對方父親)、令堂(對方母親)、令閫(對方妻子)、令兄(對方的哥哥)、令郎(對方的兒子)、令愛(對方的女兒)。
尊,用來稱與對方有關的人或物,如尊上(稱對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稱對方父親)、尊堂(對方母親)、尊親(對方親戚)、尊駕(稱對方)、尊命(對方的囑咐)、尊意(對方的意思)。
賢,用於稱平輩或晚輩,如賢家(稱對方)、賢郎(稱對方的兒子)、賢弟(稱對方的弟弟)。仁,表示愛重,應用範圍較廣,如稱同輩友人中長於自己的人為仁兄,稱地位高的人為仁公等。
6、稱年老的人為丈、丈人,如「子路從而後,遇丈人」(《論語》)。唐朝以後,丈、丈人專指妻父,又稱泰山,妻母稱丈母或泰水。
7、稱謂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於敬稱地位高的人或年長的人,如稱已死的皇帝為先帝,稱已經死去的父親為先考或先父,稱已經死去的母親為先慈,稱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為先賢。稱謂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長一輩。
如稱帝王的母親為太后,稱祖父為大(太)父,稱祖母為大(太)母。唐代以後,對已死的皇帝多稱廟號,如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宋仁宗、元世祖、明太祖等;明清兩代,也用年號代稱皇帝,如稱朱元璋為洪武皇帝,稱朱由檢為崇禎皇帝,稱玄燁為康熙皇帝,稱弘曆為乾隆皇帝。
8、對尊長者和用於朋輩之間的敬稱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
9、君對臣的敬稱是卿或愛卿。
10、對品格高尚、智慧型超群的人用「聖」來表敬稱,如稱孔子為聖人,稱孟子為亞聖。後來,「聖」多用於帝王,如聖上、聖駕等。
為什麼古代人稱呼還有字,為什麼古代人除了姓名還有字
古人的名字是。姓,名,和字組成的。一般對別人稱呼的時候用字。直呼其名是很不禮貌的行為。為什麼古代人除了姓名還有字? 手機使用者 字 只是限於古代有身份的人。禮記 曲禮 上說 男子二十冠而字 女子十五笄而字 就是說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的目的是為了讓人尊重他,供他人稱呼。一般人尤其是同輩和...
古代人稱戰士是什麼,古代對戰場的稱呼有哪些?
他們沒有固定的稱號,但是在很多文獻上有時也將他們成為 斯巴達 斯巴達制度最早是建立在古希臘的愛琴海地區的。古代對戰場的稱呼有哪些?1.漢唐時期中國內部相對穩定,主要戰爭發生在西北地區,沙漠比率較高,所以引出 沙場 一詞表示戰場。多見於唐詩 王昌齡 出塞二首 騮馬新跨白玉鞍,戰罷沙場月色寒。王翰 涼州...
古代的稱呼問題。古代人的稱謂
家 字一族。用於對別人稱自己的輩分高或年紀大的親戚。如家父 家尊 家嚴 家君 稱父親 家母 家慈 稱母親 家兄 稱兄長 家姐 稱姐姐 家叔 稱叔叔。舍 字一族。用於對別人稱自己的輩分低或年紀小的親戚。如舍弟 稱弟弟 舍妹 稱妹妹 舍侄 稱侄子 捨親 稱親戚。小 字一族。謙稱自己或與自己有關的人或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