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藩是什麼意思,康熙為什麼要撤三藩

時間 2022-01-10 11:40:09

1樓:墨陌沫默漠末

撤藩是**收回以前因血緣關係封給子孫或封賞有重大功勳的臣子的領地的行政權軍事權的一種鞏固統治地位的手段。著名的撤藩有明朝時朱允炆削藩,清朝時康熙撤三藩。

藩王可能是宗室成員、軍功功臣或已形成地方割據勢力,但在名義上仍未宣布獨立的地方勢力首領,或者由天子冊封統治某地區的統治者(這統治者將土地獻上,然後天子再將土地冊封給他)。藩王通常都有獨特的名銜,這些名銜通常為地名或地網域名稱,由天子決定。

但當**王朝崩潰後,部分藩王的藩國(又稱藩王國、列國)仍會存在(通常會不再承認藩屬)。比如中國明朝時期的燕國,朝鮮國,緬甸國等。

康熙帝決定撤藩三藩。早在順治死時,吳三桂擁兵北上入祭,兵馬塞途,居民走避,清廷恐吳三桂生變,命其在城外張棚設奠,禮成即去。

康熙帝親政數年,深知朝廷中外之利害和前代藩鎮之得失,曾說:「朕聽政以來,以三藩及河務、漕運為三大事,夙夜厪念,曾書而懸之宮中柱上。」

康熙六年,吳三桂以目疾請解除總管雲貴兩省事務,以相試探。康熙帝命吳三桂將所管各項事務交出,責令雲貴兩省督撫管理。

雲貴總督卞三元、提督張國柱、李本深合詞請命平西王仍總管滇黔事務。康熙帝以照顧吳三桂身體為理由,予以拒絕。

2樓:南京南哥

首先你要搞清楚藩屬的意思,藩的說法最早出現在《後漢書·明帝紀》中,文中有曰「東平王蒼罷歸藩。」也就是諸侯國的意思,通常有很嚴格的講究。在分封制中,和皇帝同姓的一家子,也就是皇帝的叔叔大爺,兄弟侄子,一般為同姓王,享受封地,擁有自己的軍隊和獨立的稅收。

只要皇帝不在長城上燒烤,基本上他們就是割據勢力,享清福。異性諸侯國為藩,藩和同姓諸侯國最大的區別在於藩有特指邊疆之意。「撤藩」一詞給人的第一聯想就是康熙王朝裁撤吳三桂的平西王政權。

吳三桂何許人也?明末降將,封他平西王,是因為他是漢人,與皇帝不同姓。讓他守邊那是對他的看中同時亦是對他的防範。

康熙時代的清朝需要強化**集權,因此邊疆的漢族藩王成為了權利障礙。主要原因在於傻x吳三桂進軍緬甸把明朝最後的小皇帝給做了,本來是一件像清廷表忠的事,但他忘記的兔死狗烹的道理。因此邊疆漢族藩王的存在已失去了價值。

逐漸將收歸**。這就是撤藩的原因。撤藩經過也是很漫長的,先是多年的削藩,包括稅收上繳,把兒子弄北京來做人質,裁軍。

撤藩實際上並沒有真正實施,吳三桂自己就先反了。所有就直接進入戰爭了。歷史上還有其他時候搞過撤藩,但意義不大。

比如漢代的七王之亂就源於武帝撤藩,但政策不是太湊效,基本上是沒有什麼執行就直接逼反了。最有效的是趙匡胤黃袍加身杯酒釋兵權,是歷史上唯一的一次和平順利實施的撤藩政策。但最後補上一句,藩仍然屬於國家的國土面積。

屬國就不是了,屬國就是外國了,只不過是我們朝貢體系內的,不設皇帝,只設國王,且需要皇帝派使臣去任命。中國清朝時期仍有13個屬國。國土加起來約定於現在的乙個巴西。

古代皇帝口中說的撤藩是什麼意思?

3樓:金果

撤藩是**收回以前因血緣關係封給子孫或封賞有重大功勳的臣子的領地的行政權軍事權的一種鞏固統治地位的手段。

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削藩有四次:

一是西漢景帝的削藩,引發七國之亂,僅三個月便消滅叛亂七國,平定七國之亂後確立了**對地方的權威;

二是唐代宗、德宗、憲宗、穆宗朝的歷次削藩,先成後敗,暴露了節度使制度的弊端,唐王朝也為藩鎮所滅,這為宋代提供了教訓;

三是明建文帝削藩,引發靖難之役,朱棣(即明成祖)奪位後再行削藩;

四是清康熙帝削藩,引發三藩之亂,歷時八年平定三藩,**政權由此確定了對地方的垂直有效管理。

擴充套件資料:

三藩之亂:

三藩指清初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三位藩王所轄藩鎮。清朝初年,由於清朝統治者力量尚不足以直接控制南方各省,因此將漢人降將有功者分封管理在一些南方省份:

吳三桂封平西王,鎮守雲南,兼轄貴州;尚可喜封平南王,鎮守廣東;耿仲明封靖南王,死後,其子耿繼茂襲封,鎮守福建。

上述三方勢力合稱三藩。三藩在所鎮守的省份權力甚大,遠超過當地地方**,並可掌控當地軍隊、稅賦等。

三藩的建立和其勢力的養成,是清廷利用明朝降將平定及鎮守南方的結果。清廷入關之後,因為八旗兵力不足,為了對付農民起義軍和南明小朝廷的反抗。

不得不依靠明朝的降官降將充當前驅,從事招撫及武力鎮壓。在明朝 降將中,以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吳三桂四人替清朝出力最大,所以均受封為王。

他們所率領的軍隊成為八旗以外的重要力量,在滿清入關後為其效盡犬馬之勞。經過二十年的鬥爭,堅決抗清的農民軍失敗了,南明的腐朽政權也垮台了。

這時清廷把八旗基本力量放置在北方,以保衛京師及駐防各重要城池,而南方就暫讓給吳三桂等去鎮守。

吳三桂駐雲南,尚可喜駐廣東,耿精忠(耿仲明之孫)駐福建,這樣便形成了三藩。三藩之外,還有乙個孔有德。

但是孔有德在同農民軍李定國作戰時失敗自殺於桂林,其子也被李定國所殺,所以無人襲封,僅有一女孔四貞嫁給孫延齡,清廷即以孫延齡為將軍代領其眾,駐守桂林。

4樓:肺炎是飛揚

三藩由來:清廷為完成統一大業,推行「以漢治漢」的方略,封耿仲明為靖南王、尚可喜為平南王;命吳三桂率軍進攻四川、雲南,尚可喜、耿仲明率軍進攻江西、廣東等地。耿仲明卒於進軍途中,其子耿繼茂襲靖南王。

南方略定後,清廷出於軍事需要,命吳三桂、尚可喜、耿繼茂(卒後其子耿精忠嗣)分鎮雲南、廣東、福建,並稱三藩; 為什麼要撤藩:政治上看,三藩軍力日盛,獨據一方,對**集權形成嚴重威脅,而且給其他地方勢力以反面的示範,嚴重影響清朝整體的威信;從經濟上看,三藩的支出已經佔到清朝一半的收入,使朝廷財政不堪重負; 朝議撤藩:從長遠看,撤藩是肯定的,康熙希望迅速撤藩的決策朝臣絕大多數反對,包括索額圖等重臣,而支援迅速撤藩的只有大臣明珠和陳廷敬、朱國治等;孝莊太后認為三藩年事已高,應該等待時機,三藩藩主死亡後三藩自然消失,不應激化為戰爭,孝莊勸康熙說「聖君一半是勇氣,一半是耐力」。

但是康熙力排眾意,執意決定撤藩,他說:"今日撤亦反,不撤亦反,不如先發"。此時康熙20歲。

撤藩過程:康熙撤藩的決定一石激起千層浪、"東西南北,在在鼎沸",京城裡有楊起隆舉事,宮內有太監內應,京城附近察哈爾叛亂,同時,先後發生京師大**、太和殿火災,康熙帝愛後赫舍黎克特制崩;吳三桂起兵雲南,尚可喜、耿精忠接應,三藩軍隊勢如破竹入四川、湖南、湖北;而山西王輔臣坐山觀虎鬥,不聽朝廷調遣;從清朝統一全國開始的幾十年裡,由於長期無戰事和訓練不力,清朝多數部隊戰鬥力不強。真可謂朝里朝外,外叛內變,雷火**,天災人禍。

一時間人心惶惶,京師不少**甚至將家眷送到江南鄉里。此時,康熙處於進退維谷之中,是安撫三藩還是堅定撤藩,索額圖認為朝廷處於危機之中,且無勝算,應該殺明珠、周培公,安撫吳三桂;康熙的撤藩進入最困難的時期,包括他本人也對成功充滿懷疑,於是命四位大臣輔政,自己退居盛京,下罪己詔;再關鍵時刻,孝莊激勵康熙:「大清最大的危難不在邊關和內亂的太監,而是在你(康熙)的心裡」 撤藩結果:

在孝莊的支援下,康熙重整信心,啟用周培公平定察哈爾叛軍,打敗王輔臣,為了安定軍心民心,康熙每天遊景山,觀騎射。有人諷諫,康熙置若罔聞。康熙由此堅定決心,從容應對,穩定大局,經過前方將士8年的奮鬥,終於平定三藩。

希望採納

康熙為什麼要撤三藩

5樓:秋媚讀史

清軍定鼎中原後,曾利用明朝降將到江南平定反清勢力。由於這些人戰功赫赫,清廷對他們加官進爵,其中以「三藩」比較著名。三位藩王手握重兵,割據一方,尤其是吳三桂,他甚至還有人事任免權,可以不受朝廷約束,自行任免地方官,時稱「西選」。

吳三桂野心很大,他在雲貴地區暗中集結兵馬,與蒙藏結交,早有不臣之心。

耿精忠在福建也有不法之事,欺壓良民,還信奉讖緯學說,相信「天子分身火耳」,覺得耿氏一定會更進一步,其人甚為精明,卻沒有忠心耿耿對待朝廷。

尚可喜老弱多病,日常政務都由其長子尚之信處理。而尚之信卻不務正業,喜好聲色犬馬,對尚可喜不忠不孝,還想早日繼承王位。尚可喜被迫無奈,上書朝廷,希望回遼東養老,留他兒子鎮守廣東。

康熙覺得這是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認為能夠藉此裁撤三藩,於是說:如果尚可喜回歸遼東,尚之信在廣東,不免父子相離,所以還是父子倆帶領全部人馬一起回遼東。表面看是康熙給他們父子團聚的機會,實際上是想清理割據勢力。

吳三桂、耿精忠得知訊息後,開始焦慮不安,為了試探朝廷的態度,他們也向康熙上奏摺,「仰懇皇仁,請撤安插」,看朝廷的反應。

「三藩」一起上書要求「安插」,很快就引起遍野振動,也是乙個訊號。康熙與大臣商量對策時,有人主張撤藩,比如明珠、張英等人;也有人覺得事關重大,不能貿然動手,比如索額圖等人,兩派人爭論不休。

當時的康熙年輕氣盛,早已看出吳三桂等藩王的不臣之心,認為裁撤亦反,不撤也反,那不如先發制人。所以康熙下令,「從其所請」,同意三位藩王離開駐地,並迅速派出接收大員到三藩駐地商談接管問題。

吳三桂聰明反被聰明誤,弄得自己騎虎難下,當朝廷的欽差大臣到雲南後,他表面上恭敬,擺出一幅事事配合的姿態;暗地裡卻做謀反的準備,除了與另外兩藩密謀外,還封鎖所有的對外交通要衝。

當一切準備就緒,吳三桂徹底反清,自封「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對外宣稱要「伐暴救民,順天應人」,為復大明江山,希望能夠爭取漢人的支援。

吳三桂舉起反清旗幟後,另外兩藩也開始響應,連鄭經也表示要渡海助戰。一時之間,整個東南半壁都成了反清的天下。北方的王輔臣、察哈爾蒙古貴族也開始響應,朝廷一度震驚,甚至有**「即遣妻子回原籍」。

秋媚說:「三藩之亂」是朝廷與地方、皇帝與臣子矛盾無法調和的必然產物。在這個事件中,年少輕狂的康熙需要負主要責任,是他錯誤的撤藩策略逼反了吳三桂等人。

康熙的決策失誤,造就的就是一場生靈塗炭。倘若他能有步驟地乙個乙個地撤或者再等幾年,等吳三桂去世後在動手,付出的成本就會低的多。康熙削藩,也能看做一次清朝版的「鳥盡弓藏」,吳三桂等功臣即使不反,康熙也不信任,沒有安全感;與其坐以待斃,不如反戈一擊,萬一成功了呢?

撤還能怎麼讀音是什麼,撤三個讀音怎麼讀?

曉龍老師 撤只有1個讀音為 ch 撤筆順 一丨一丶一 丶丨 一一 一 丶 釋義 1 除去。2 退。3 減輕 氣味 分量等 4 姓。漢字筆畫 1 撤軍 ch j n 撤回軍隊。2 撤防 ch f ng 撤除防禦的軍隊和工事。3 撤除 ch ch 除去 取消。4 撤兵 ch b ng 撤退或撤回軍隊。5...

安徽省為什麼會撤銷巢湖市,巢湖為什麼要撤市

用心感悟回答老師 安徽省撤銷巢湖市的原因如下 巢湖夾在合蕪馬三地之間,經濟實力在四市之中最弱,區劃調整後,合肥,蕪湖 馬鞍山受益匪淺,三市連成一片,所形成的集群效應能提公升區域核心競爭力,從而加快安徽真正融入長三角的步伐,甚至參與經濟全球化競爭與合作。安徽方面認為,區劃調整將在更大區域範圍統籌安排生...

古時候說的削藩是什麼意思,什麼叫削藩?

西漢文景時期削減諸侯封地和權力的措施。劉邦在逐步消滅異姓王的同時,曾大封自己的子弟為王,認為這是天下同姓一家,可以屏藩朝廷。漢文帝繼位後,為加強自己的地位,採用賈誼 眾建諸侯而少其力 漢書 賈誼傳 的策略,把一些舉足輕重的大諸侯國析為幾個小國,以圖削弱諸侯王的勢力。但是諸侯王對 的威脅並沒有得到徹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