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皇位的繼承一般來說有兩種繼承模式,一是「立長不立賢」,二是「立賢不立長」。
其中最為典型且運用比較多的便是前者,為何呢?因為自商周以來的宗法制中就有一項最為基本的原則——「嫡長子繼承制」。這裡所謂的「嫡長子」實際上就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長子。
而廣義上的「長子」則指的是「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
但是這樣也會存在一定的問題,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嫡長子沒有能力的話,如果將其立為儲君,那麼勢必就會影響到國家命運走向。所以便有了後來的「立賢不立長」。這一制度在清朝就有著很好的體現。
當然,這種制度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好的一面就是能夠很大程度上提公升皇子們的積極性,讓他們能認真做事,因為每個人都有當皇帝的可能,只要能認真對待國事那麼就有被立為儲君的可能。
但是這其中也有不妥,那就是在皇權更替之時,會引來皇子之間的激烈爭奪。比如康熙晚年的皇位爭奪就異常的激烈。例如在二月河先生的《雍正王朝》中就說到了「九子奪嫡」的故事,其實也就是雍正和幾位兄弟的皇位爭奪戰。
但相對來說,「立賢不立長」在很一定程度上要優於「立長不立賢」,因為畢竟國家的治理需要有才之人才能做到,不能簡單的依靠所謂的「嫡長子」來繼承。
那麼問題來了,為何康熙在立太子的時候,不立皇長子胤禔,而偏要立二子胤礽為太子呢?要知道,康熙此舉既不是「立長不立賢」,也不是「立賢不立長」,因為這是在胤礽剛滿周歲的時候就立他為太子了。
但其實這也不難理解,在筆者看來,康熙此舉還是有一定道理的。為何呢?理由如下;
首先來說,胤礽剛出生就失去了母親。而在此前,康熙的嫡長子『承祜』,胤礽的同胞哥哥去世(康熙十一年去世)。皇后和長子的去世,使得康熙帝悲痛萬分,在他處理好孝誠仁皇后的後事之後,便立剛滿周歲的胤礽為太子。
康熙帝之所以立胤礽而不立皇長子胤禔,首要原因就是他的母親並不是皇后,而只是乙個妃子而已。選立太子,素來以皇后之子為先。再者,康熙帝的嫡長子並不是胤禔,而是承祜,只不過他夭折之後,皇子中屬胤禔年齡最大而被稱為「皇長子」而已。
按照名分來說,胤禔並不能被立為太子。
此外,胤礽的生母是『孝誠仁皇后赫舍黎克特制』,她是康熙朝的輔政大臣索尼的孫女,於康熙四年九月與康熙帝結婚,時年僅十一歲。她是康熙帝的「髮妻」。但是,赫舍黎克特制的命運並不好,在康熙八年的時候,她為康熙生下嫡長子承祜,但是在康熙十一年的時候就夭折了。
後來,在康熙十三年五月初三生下了胤礽,隨後因難產而死,年僅21歲。
赫舍黎克特制和康熙的感情非常深厚,她去世後,康熙帝非常想念她,在胤礽出生不久後,便立其為太子。所以這其中還有很深的感情因素在裡面。
最後乙個原因就是政治因素了,當時康熙帝剛坐上皇位不久,各方面都需要索尼家族及其他大臣的輔佐,所以立胤礽為太子,也是為了穩住索尼家族和朝廷的各大臣元老。當然,也許並沒有這一層的考慮,但素來帝王無情,這一點我們還是需要考慮進去的。
當然了,在後來康熙對胤礽的培育中我們不難發現,康熙是真的想將他培養成一國之君的。而胤礽的所作所為也告訴我們,他的確為大清朝,為日後登上皇位做著不懈地努力。但是只可惜,在康熙晚年,這位煎熬了四十多年的太子終於忍不住想將自己的老父親擠下皇位,企圖自己掌權。
而結果只能換來「兩次被廢」,最終以幽死禁宮收場。當然了,胤礽事件,其實還與康熙的教育方式有著很大的關係。這裡我們就不細談了!
2樓:風逸安
因為他母親的家族勢力很大,而且他的母親是皇后。
對康熙帝的正確評價,請問對康熙帝的評價
康熙執政期間,撤除吳三桂等三藩勢力 1673年 統一臺灣 1684年 平定準噶爾汗噶爾丹叛亂 1688年 1697年 並抵抗了當時沙俄對我國東北地區的侵略,簽定了中俄 尼布楚條約 維持了東北邊境一百五十多年的邊界和平。在雅克薩戰役,康熙派遣黑龍江將軍薩布素成功驅逐沙俄對黑龍江流域的侵略 此戰清兵三千...
如何評價康熙盛世,如何評價康熙帝
康熙盛世又稱康熙之治,是康雍乾盛世的開始時期,同時是中國封建社會的迴光返照。起於康熙二十年 1681年 平三藩之亂,止於康熙六十一年 1662年 1722年 持續時間長達40年,是清朝統治的最高峰。在此期間,局勢較為穩定,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國家財富有所積累,疆域遼闊,整個社會在政治 經濟和文化上都處...
康熙帝是清朝一代明君,但為何他不是順治帝最理想的繼位人選
所謂母憑子貴,子憑母貴,在古代封建社會來講是絕對正確的。康熙玄燁是順治帝的第三個兒子,而順治帝最中意的繼位人是他的第四個兒子,也就是他一生最愛的董鄂妃所生的皇子。康熙玄燁沒有得到他父親的關愛是因為他的父親實在是太愛董鄂妃了。要怪也只能怪他的父親太鍾情。順治帝在乙個最不該動情的年代 在乙個最不該動心的...